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试验与失败 共和革命的历史逻辑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试验与失败 • ——共和革命的历史逻辑
()问题的提出 (二)1905年以后的政治形势 (三)从武昌起义看共和革命的必然性 (四)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1905年以后的政治形势 • (三)从武昌起义看共和革命的必然性 • (四)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
(一)问题的提出 李泽厚:“现在看来,中国当时如果选择 康梁的改良主义道路会好得多,这就是说, 辛亥革命其实是不必要的。这样我就否定 了孙中山最重要的革命业绩。”(李泽厚 刘再复:《告别革命》)
(一)问题的提出 • 李泽厚:“现在看来,中国当时如果选择 康梁的改良主义道路会好得多,这就是说, 辛亥革命其实是不必要的。这样我就否定 了孙中山最重要的革命业绩。” (李泽厚、 刘再复:《告别革命》)
李泽厚《思想史的意乂》: ·“革命’可说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主题。一九 年辛亥革命、一九二七年‘大革命’、一九四 九年革命、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不过其荧 荧大者.其中,一九四九年革命所造成的影响 最为巨大。”“革命是否必要或必然?“假如’ 史学在这里派上了用场。它展示的是历史并非宿 命,是人在主动创造历史,人有选择的可能。政 治领导人于此负有重大责任。从辛亥到‘文革 都没有革命‘一定要发生’的逻辑
李泽厚《思想史的意义》: • “‘革命’可说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主题。一九一 一年辛亥革命、一九二七年‘大革命’、一九四 九年革命、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不过其荧 荧大者……其中,一九四九年革命所造成的影响 最为巨大。”“革命是否必要或必然?‘假如’ 史学在这里派上了用场。它展示的是历史并非宿 命,是人在主动创造历史,人有选择的可能。政 治领导人于此负有重大责任。从辛亥到‘文革’ 都没有革命‘一定要发生’的逻辑
王也扬《客观历史的可能性 与研究者》: 总而言之,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革命都是属于非常 态性事件,是社会矛盾累积激化、政治危机处理不 当、政治妥协终未达成、历史当事人的一方被 “逼上梁山”之举。我们考察各国史均可看到在 革命危机生成的过程中,“假如”历史当事人中的 主导一方能够在为时未晚的阶段或关节上,采取正 确的举措,来调和矛盾、化解危机、达成妥协,那么 革命这种非常态性事件是有可能避免的。而为了 证明一种政治理念的正确硬把历史的非常态性事 件说成是历史的常态和唯一的选择,政治家这么做 情有可原,史学家也这么做则有违职业的要求
王也扬《客观历史的可能性 与研究者》: • 总而言之,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革命都是属于非常 态性事件,是社会矛盾累积激化、政治危机处理不 当、政治妥协终未达成、历史当事人的一方被 “逼上梁山”之举。我们考察各国史,均可看到,在 革命危机生成的过程中, “假如”历史当事人中的 主导一方能够在为时未晚的阶段或关节上,采取正 确的举措,来调和矛盾、化解危机、达成妥协,那么 革命这种非常态性事件是有可能避免的。而为了 证明一种政治理念的正确,硬把历史的非常态性事 件说成是历史的常态和唯一的选择,政治家这么做 情有可原,史学家也这么做则有违职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