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照吗? 我爱莲花,爱它那朴实无华的风姿,爱它那不染污泥的风骨,也爱它 那顺乎自然的独特美姿。在烈日当空的时候,是妩媚灿烂;在皎洁的 月光下,则清影娇绮;风吹,是绿波翻腾,红裳飞衣;雨打,则碧碗 倾摇,银珠戏跳。不论是什么时候,不论大自然如何变幻,它总能展 示出一幅优美动人的图画,使人心旷神怡。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自周敦颐所写的《》。 2.下列词或句子打上引号,它们的作用分别是() ①“君子花”②“出淤泥而不染”③“救济粮′ A.①引用②强调③具有特殊含义B.①强调②强调③ 引用 C.①强调②引用③具有特殊含义D.①表示专用名词②引 用③具有特殊含义 3.由“莲花″联想到朱自清先生,这属于() A.因果联想B.相关联想C.相似联想 D.对比联 相 4.朱自清拒领救济粮的原因在于 二)看荷花,宜晨,宜夜。朝晖月色映照下,玉立婷婷,青盖田田, 倍添丽色。不过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 近来,炎天溽暑,始终徘徊不去。很想念那片“清风徐来,绿云自动” 的荷池。趁着晚晴时分,全家到了植物园。一路上尽念着姜白石(南 宋词人)的句子“古城野水,乔木参天”、“水佩风裳无数”、“冷令香飞上
写照吗? 我爱莲花,爱它那朴实无华的风姿,爱它那不染污泥的风骨,也爱它 那顺乎自然的独特美姿。在烈日当空的时候,是妩媚灿烂;在皎洁的 月光下,则清影娇绮;风吹,是绿波翻腾,红裳飞衣;雨打,则碧碗 倾摇,银珠戏跳。不论是什么时候,不论大自然如何变幻,它总能展 示出一幅优美动人的图画,使人心旷神怡。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自周敦颐所写的《 》。 2.下列词或句子打上引号,它们的作用分别是 ( ) ①“君子花” ②“出淤泥而不染” ③“救济粮” A.①引用 ②强调 ③具有特殊含义 B.①强调 ②强调 ③ 引用 C.①强调 ②引用 ③具有特殊含义 D.①表示专用名词 ②引 用 ③具有特殊含义 3.由“莲花”联想到朱自清先生,这属于 ( ) A.因果联想 B.相关联想 C.相似联想 D.对比联 想 4.朱自清拒领救济粮的原因在于 。 (二)看荷花,宜晨,宜夜。朝晖月色映照下,玉立婷婷,青盖田田, 倍添丽色。不过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 近来,炎天溽暑,始终徘徊不去。很想念那片“清风徐来,绿云自动” 的荷池。趁着晚晴时分,全家到了植物园。一路上尽念着姜白石(南 宋词人)的句子“古城野水,乔木参天”、“水佩风裳无数”、“冷香飞上
诗句〃、“高柳垂荫,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似乎凉意顿生,溽暑 已消 可是,真正面对满塘翠叶红花,却很想叹气!首先,荷叶太挤,挤得 每片叶子都不易伸展,很难有“田田”之感。其次,花不是已谢,就是 未开,加上刚下过一场雨,一点荷香也闻不到,自悔寻芳到已迟,“冷 香嫣然〃只是凭想象得之。再放眼一望,池中间居然一大块空白,片 叶俱无,真像人头上患上了癣癞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据说是水污染 的后遗症,真是大煞风景。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无味,正预备败 兴而返。一一偏偏一岁半的小女儿面对平生初见的“奇景”,正感动得 目眩神迷,不停地说“花花开啦〃、‘蜻蜓来啦!冖两条小腿,绕池急奔, 兴奋得恨不能纵浪池水中,伴花叶蜻蜓共舞!怕她跌倒,我们也只有 绕池一周。这才发觉到池边树下,游人如织,观赏荷塘夕照的人并不 少!面向一池翠碧,有人静坐,有人闲聊,有人读书,有人漫步,俱 是怡然自得。骤雨方晴,夕阳灿灿如金,荷风阵阵,拂面生凉,老树 浓荫,细草柔碧。再细看池中未开的花苞宛如木笔,亭亭擎立,嫣红 如染,荷叶上圆珠的闪烁,晶莹如玉。此情此景,确也可乐。忽觉心 中阴霾顿消,也想着和女儿唱起歌来:“夕阳斜,晚风飘,大家齐唱 采莲谣. 原来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一年好景,一岁繁华,本无须远求, 只要以不沾不染之心,巨细无遗的眼,真正去领略,就是福气。 1.“不毛之地在文中的意思是 2.“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的“风情”是指 (可用文
诗句”、“高柳垂荫,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似乎凉意顿生,溽暑 已消。 可是,真正面对满塘翠叶红花,却很想叹气!首先,荷叶太挤,挤得 每片叶子都不易伸展,很难有“田田”之感。其次,花不是已谢,就是 未开,加上刚下过一场雨,一点荷香也闻不到,自悔寻芳到已迟,“冷 香嫣然”只是凭想象得之。再放眼一望,池中间居然一大块空白,片 叶俱无,真像人头上患上了癣癞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据说是水污染 的后遗症,真是大煞风景。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无味,正预备败 兴而返。——偏偏一岁半的小女儿面对平生初见的“奇景”,正感动得 目眩神迷,不停地说“花花开啦”、“蜻蜓来啦!”两条小腿,绕池急奔, 兴奋得恨不能纵浪池水中,伴花叶蜻蜓共舞!怕她跌倒,我们也只有 绕池一周。这才发觉到池边树下,游人如织,观赏荷塘夕照的人并不 少!面向一池翠碧,有人静坐,有人闲聊,有人读书,有人漫步,俱 是怡然自得。骤雨方晴,夕阳灿灿如金,荷风阵阵,拂面生凉,老树 浓荫,细草柔碧。再细看池中未开的花苞宛如木笔,亭亭擎立,嫣红 如染,荷叶上圆珠的闪烁,晶莹如玉。此情此景,确也可乐。忽觉心 中阴霾顿消,也想着和女儿唱起歌来:“夕阳斜,晚风飘,大家齐唱 采莲谣……” 原来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一年好景,一岁繁华,本无须远求, 只要以不沾不染之心,巨细无遗的眼,真正去领略,就是福气。 1.“不毛之地”在文中的意思是 。 2.“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的“风情”是指 (可用文
中词语稍加组织概括作答) 3.第二节引姜白石词句,意在表达 4.作者“预备败兴而返”的原因是什么?(概括作答,不要照抄原文 5.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的主旨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 B.作者对荷池感情的变化可以这样概括:向往荷池一一叹气败兴 观赏得乐 C.作者写如织游人怡然自得衬托了荷塘夕照之美和自己的心中之乐 D.作者用华美的词藻和大致整齐的文句描写荷塘夕照,流露出愉悦 之情。 E.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荷塘的不同景色,表现出对水污染的不满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1.B(A颤 chan C梵婀玲fanD踱du6)2.C(乍看:刚一看去 初看)3.D(前三句都是通感)4.B c 6. C 课内阅读 (一)1.C(A弥留:病重快要死了;B更加C满D填 满)2.C3.B(并没有见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4.叶 一花一香一波
中词语稍加组织概括作答) 3.第二节引姜白石词句,意在表达 。 4.作者“预备败兴而返”的原因是什么?(概括作答,不要照抄原文) 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的主旨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 B.作者对荷池感情的变化可以这样概括:向往荷池——叹气败兴—— 观赏得乐。 C.作者写如织游人怡然自得衬托了荷塘夕照之美和自己的心中之乐。 D.作者用华美的词藻和大致整齐的文句描写荷塘夕照,流露出愉悦 之情。 E.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荷塘的不同景色,表现出对水污染的不满。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B(A 颤 chàn C 梵婀玲 fàn D 踱 duó) 2.C (乍看:刚一看去, 初看) 3.D(前三句都是通感) 4.B 5.C 6.C 二、课内阅读 (一)1.C(A 弥留:病重快要死了; B 更加 C 满 D 填 满) 2.C 3.B (并没有见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 4.叶 —花—香—波
(二)1.C(颜色深浅不一)2.D(A项,内心有淡淡的喜悦;B项 C项明显不当)3.B 三、课外阅读 )1.《爱莲说》2.C3.C4.表现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 节 (二)1.池中大块空白,片叶俱无。2.荷塘夕照,确也可 乐。3.去荷池路上的喜悦之情(或对荷池的向往之情)。4.① 荷叶太挤,难有田田”之感:②闻不到荷香;③因污染而致池中 大块空白,大煞风景。5.A、E(本文主旨倘用文中语句说,应是 一年好景,一岁繁华”以下文句。文中未用对比手法写荷塘的不同景 色,只是转换观赏、描写的角度。 《荷塘月色》同步练习2 常识填空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 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 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 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成了著名的 散文家。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 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本文
(二)1.C(颜色深浅不一)2.D(A 项,内心有淡淡的喜悦;B 项 C 项明显不当)3.B 三、课外阅读 (一)1.《爱莲说》 2.C 3.C 4.表现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 节。 (二)1.池中大块空白,片叶俱无。 2.荷塘夕照,确也可 乐。 3.去荷池路上的喜悦之情(或对荷池的向往之情)。 4.① 荷叶太挤,难有“田田”之感; ②闻不到荷香; ③因污染而致池中 大块空白,大煞风景。 5.A、E(本文主旨倘用文中语句说,应是 “一年好景,一岁繁华”以下文句。文中未用对比手法写荷塘的不同景 色,只是转换观赏、描写的角度。 《荷塘月色》同步练习 2 常识填空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 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 》,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 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 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 》,成了著名的 散文家。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 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本文
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 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文中 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基础知识。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小煤屑路( )蓊蓊郁郁( 独处的妙处( 袅娜( 脉脉的流水( )倩影( 三、阅读课文 全文共10个段落,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可 以划分成四个大部分:缘由、去荷塘、观荷塘、离荷塘。 缘由: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观荷塘:第四段:月下荷塘。 第五段:塘中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一)缘由 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文眼 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二)去荷塘
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 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文中 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基础知识。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小煤屑路( ) 蓊蓊郁郁( ) 独处的妙处( ) ( ) 袅娜( ) 脉脉的流水( ) 倩影( ) 三、阅读课文。 全文共10个段落,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可 以划分成四个大部分:缘由、去荷塘、观荷塘、离荷塘。 缘 由: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观荷塘:第四段:月下荷塘。 第五段:塘中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一)缘由。 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文眼。 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二)去荷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