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主要由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相关专家组成,产业管理类专家主要由 我国制造业相关政府机构、行业社会团体、曾经从事产业管理的专家 组成。入选的专家均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且在制造业内具有相当的知 名度 据此,课题组组织相关领域的各类专家各自对指标体系独立进行 权重打分,再由课题组综合研究,最后设定指标体系各级指标的权重 将各位专家的权重打分表,以每人等权的群决策控制方式,采用加杈 几何平均的结果集结方法,运用Yahp0.5.3软件,测算得到制造强 国指标体系各级指标的权重如表1-7所示。 表1-7制造强国评价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权 重 具体指标 权重 指标|权重排 权重排名 名 制造业增加值 0.12871 规模 发展 0.19514 制造业出口占全球出口总额比重 0.06649 出口产品召回通报指数 0.043111 本国制造业拥有世界知名品牌数 0.09932 质量 制造业增加值率 0.035613 效益0.3620 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0.08993 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0.0689 销售利润率 0.025214 基础产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 0.0835 结构 优化 0.21163 全球500强中本国制造业企业 0.06868 营业收入占比
14 专家主要由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相关专家组成,产业管理类专家主要由 我国制造业相关政府机构、行业社会团体、曾经从事产业管理的专家 组成。入选的专家均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且在制造业内具有相当的知 名度。 据此,课题组组织相关领域的各类专家各自对指标体系独立进行 权重打分,再由课题组综合研究,最后设定指标体系各级指标的权重。 将各位专家的权重打分表,以每人等权的群决策控制方式,采用加权 几何平均的结果集结方法,运用 Yaahp0.5.3 软件,测算得到制造强 国指标体系各级指标的权重如表 1-7 所示。 表 1-7 制造强国评价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 权重 权 重 排 名 具体指标 权重 权重 排名 规模 发展 0.1951 4 制造业增加值 0.1287 1 制造业出口占全球出口总额比重 0.0664 9 质量 效益 0.3620 1 出口产品召回通报指数 0.0431 11 本国制造业拥有世界知名品牌数 0.0993 2 制造业增加值率 0.0356 13 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0.0899 3 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0.0689 7 销售利润率 0.0252 14 结构 优化 0.2116 3 基础产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 0.0835 4 全球 500 强中本国制造业企业 营业收入占比 0.0686 8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 0.051010 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 标志性产业的产业集中度 0.008518 单位制造业增加值的 0.08215 全球发明专利授权量 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 0.039712 持续 发展0233 制造业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 0.013215 单位能耗制造业增加值 0.07486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0.011616 网络就绪指数(NRI指数) 0.009917 综合各位专家意见,四项一级指标对构建制造强国的相对重要性 由大到小依序为:质量效益>持续发展>结构优化>规模发展,其中, 质量效益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对于其余三项指标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 结构优化指标与持续发展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基本相当,而规模发展指 标的相对重要性略显逊色,这与我国目前制造业规模已相当可观,应 当转型升级的现状相符 (三)各具体指标标杆值的确定 在比较各种标杆值确定方法的基础上,考虑到测算时可获得的最 新数据,选取2012年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韩国六国某 项指标的平均值作为该指标的标杆值。 (四)制造强国的评价 按以上标杄值的确定方法计算各项指标标杆值后,再计算出美 德、日、英、法、韩、中、印、巴(巴西)九个国家历年的各项指标
15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 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 0.0510 10 标志性产业的产业集中度 0.0085 18 持续 发展 0.2313 2 单位制造业增加值的 全球发明专利授权量 0.0821 5 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 0.0397 12 制造业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 0.0132 15 单位能耗制造业增加值 0.0748 6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0.0116 16 网络就绪指数(NRI 指数) 0.0099 17 综合各位专家意见,四项一级指标对构建制造强国的相对重要性 由大到小依序为:质量效益﹥持续发展﹥结构优化﹥规模发展,其中, 质量效益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对于其余三项指标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 结构优化指标与持续发展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基本相当,而规模发展指 标的相对重要性略显逊色,这与我国目前制造业规模已相当可观,应 当转型升级的现状相符。 (三)各具体指标标杆值的确定 在比较各种标杆值确定方法的基础上,考虑到测算时可获得的最 新数据,选取 2012 年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韩国六国某 项指标的平均值作为该指标的标杆值。 (四)制造强国的评价 按以上标杆值的确定方法计算各项指标标杆值后,再计算出美、 德、日、英、法、韩、中、印、巴(巴西)九个国家历年的各项指标
值,由此再分别计算出九个国家历年制造强国综合指数值并进行比 较。各国在各个年份的综合指数值即表征该国在该年份制造业的强弱 程度,实际也是该国制造业在世界上的地位。综合指数越高,表征制 造业越强。 (五)评价内容选择依据 选择美、德、日、英、法、韩、中、印、巴(巴西)等九国家 进行制造强国综合指数评价,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一是与制造强国内涵和特征相匹配。根据本研究对制造强国内涵 的界定,“拥有‘规模效益并举、位居世界前列、具备良好发展潜力’ 的制造业的国家,可称之为制造强国”,则制造强国应当展现出“雄 厚的产业规模、优化的产业结构、良好的质量效益、持续的发展能力” 等四项制造业发展特征。放眼世界,与制造强国内涵和特征相匹配的 国家非美国、德国、日本等三国莫属。据此,本研究将美德日等三国 纳入评价范围。 二是与制造强国进程规律相匹配。根据本研究对世界工业发展史 的学习,当今世界制造强国均历经工业化进程的锤炼和工业科技浪潮 的洗礼。但沉浮之间,有些国家虽然在工业化进程中一枝独秀,却在 工业科技发展浪潮中逐渐走向平庸,如英国和法国;有些国家在工业 化进程中集聚后发优勢,并在工业科技浪潮中不断领航,如美国、德 国、日本、韩国。在我国工业转型升级进入深度调整关键期的当下, 极有必要在汲取工业化先行国家制造强国进程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 通过多国产业发展模式的深入比较分析,准确把脉中国制造业,助力
16 值,由此再分别计算出九个国家历年制造强国综合指数值并进行比 较。各国在各个年份的综合指数值即表征该国在该年份制造业的强弱 程度,实际也是该国制造业在世界上的地位。综合指数越高,表征制 造业越强。 (五)评价内容选择依据 选择美、德、日、英、法、韩、中、印、巴(巴西)等九国家, 进行制造强国综合指数评价,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一是与制造强国内涵和特征相匹配。根据本研究对制造强国内涵 的界定,“拥有‘规模效益并举、位居世界前列、具备良好发展潜力’ 的制造业的国家,可称之为制造强国”,则制造强国应当展现出“雄 厚的产业规模、优化的产业结构、良好的质量效益、持续的发展能力” 等四项制造业发展特征。放眼世界,与制造强国内涵和特征相匹配的 国家非美国、德国、日本等三国莫属。据此,本研究将美德日等三国 纳入评价范围。 二是与制造强国进程规律相匹配。根据本研究对世界工业发展史 的学习,当今世界制造强国均历经工业化进程的锤炼和工业科技浪潮 的洗礼。但沉浮之间,有些国家虽然在工业化进程中一枝独秀,却在 工业科技发展浪潮中逐渐走向平庸,如英国和法国;有些国家在工业 化进程中集聚后发优势,并在工业科技浪潮中不断领航,如美国、德 国、日本、韩国。在我国工业转型升级进入深度调整关键期的当下, 极有必要在汲取工业化先行国家制造强国进程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 通过多国产业发展模式的深入比较分析,准确把脉中国制造业,助力
中国制造强国进程的平稳推进。据此,本研究除美德日外,将英法韩 等三国纳入评价范围 三是与新兴经济体发展特征相匹配。根据本研究对当代新兴经济 体工业化进展情况的追踪,发展中大国均在工业化道路上探索奋进 然而,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际贸易壁垒不断升级、新一代科技浪 潮日新月异的多重挤压下,新兴经济体在冲破国际产业链中高端封 锁、提升本国生产要素水平、争取国际产业资源话语权等方面愈加艰 难,工业化进程经历波动,制造强国进程挑战频现。针对新兴经济体 工业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清晰展现与中国国情相近的新兴经济体的 制造强国进程推进情况,对快速预警、即时反思、精准纠正中国制造 强国推进过程中出现的疏漏,极为必要。据此,本研究除美德日英法 韩外,将印、巴(巴西)等两国纳入评价范围。 17
17 中国制造强国进程的平稳推进。据此,本研究除美德日外,将英法韩 等三国纳入评价范围。 三是与新兴经济体发展特征相匹配。根据本研究对当代新兴经济 体工业化进展情况的追踪,发展中大国均在工业化道路上探索奋进。 然而,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际贸易壁垒不断升级、新一代科技浪 潮日新月异的多重挤压下,新兴经济体在冲破国际产业链中高端封 锁、提升本国生产要素水平、争取国际产业资源话语权等方面愈加艰 难,工业化进程经历波动,制造强国进程挑战频现。针对新兴经济体 工业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清晰展现与中国国情相近的新兴经济体的 制造强国进程推进情况,对快速预警、即时反思、精准纠正中国制造 强国推进过程中出现的疏漏,极为必要。据此,本研究除美德日英法 韩外,将印、巴(巴西)等两国纳入评价范围
二、制造强国综合指数评价 (一)中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以2012年美、日、德、法、英、韩六国各项指标的平均值为标 杆值,运用指数加权法针对调整过后的制造强国指标体系分别计算出 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韩国、印度、巴西和中国九个国家 2012-2014年的制造强国综合指数(见表2-1) 表2-12012-2014年九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评分及排名情况 排名2012年 2013年年增长2014年年增长 156.12 158.52.38 161.052.55 126.1 122.98-3.12 123.592.71 119.49 120.881.39 12.23|-0 89.48 94.024.54 96.362.34 53 69.62 71.581.96 72.440.86 67.14 66.46 66.38-0.08 图a图 62.160.64 64.182 839.6439.710.0740.891.18 33.33 28.7-4.63 28.57-0.13 美国·日本德国中国■■法国韩国一英国印度。巴西 根据课题组对当前世界工业发达国家的制造强国综合指数测算 结果进行分析,可将制造业发达的国家分为三个阵列,综合指数130 以上的国家处于第一方阵,综合指数为100~130的国家处于第二方 18
18 二、制造强国综合指数评价 (一)中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以 2012 年美、日、德、法、英、韩六国各项指标的平均值为标 杆值,运用指数加权法针对调整过后的制造强国指标体系分别计算出 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韩国、印度、巴西和中国九个国家 2012-2014 年的制造强国综合指数(见表 2-1)。 表 2-1 2012-2014 年九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评分及排名情况 排名 2012 年 2013 年 年增长 2014 年 年增长 1 156.12 158.5 2.38 161.05 2.55 2 126.1 122.98 -3.12 123.59 2.71 3 119.49 120.88 1.39 122.23 -0.75 4 89.48 94.02 4.54 96.36 2.34 5 69.62 71.58 1.96 72.44 0.86 6 67.14 66.46 -0.68 66.38 -0.08 7 61.52 62.16 0.64 64.18 2.02 8 39.64 39.71 0.07 40.89 1.18 9 33.33 28.7 -4.63 28.57 -0.13 美国 日本 德国 中国 法国 韩国 英国 印度 巴西 根据课题组对当前世界工业发达国家的制造强国综合指数测算 结果进行分析,可将制造业发达的国家分为三个阵列,综合指数 130 以上的国家处于第一方阵,综合指数为 100~130 的国家处于第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