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套中考语文卷汇编之说明文阅读 微藻一一可循环的“绿色油田 ①由于石油资源的逐渐减少乃至最终枯竭,全世界将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因此,世界 各国都在积极寻找能够替代石油产品的可再生能源,其中,生物柴油就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能 源。提起生物柴油的原料,我们可能会想到油菜和大豆,用它们“体内”的油脂加工而成的 生物柴油,能有效降低碳排放。然而,这两种作物的培育周期较长,占用农田较多,会产生 “与人争粮,与粮争地”问题,从而导致“解决了能源危机,却岀现粮食危机”的尴尬结果。 此时,微藻进入了科学家们的视线。 ②微藻是一种古老的低等植物,广泛地分布在海洋、淡水湖泊等水域,种类繁多。微藻 可直接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含氮、磷等元素的简单营养物质快速生长,并在细胞内合成大 量油脂。因此,微藻为生物柴油生产提供了新的油脂资源 ③与大豆、油菜和麻风树等油料植物相比,微藻的生长周期短,从初生到可以制油仅需 一个星期左右,而大豆等油料植物一般需要几个月。此外,微藻的含油量高,油脂产率高, 单位面积产油量是大豆的数百倍,每公顷可年产几万升生物柴油。微藻还不会占用耕地,利 用滩涂、盐碱地、荒漠等,以及海水、荒漠地区的地下水等,就可以大規模地开发“微藻油 田”,不会与农作物争地、争水 ④微藻在培养过程中还可固定大量二氧化碳,因此,利用微藻制造生物柴油能大量减少 二氧化碳排放。据计算,每培养1吨微藻,需要消耗约2吨二氧化碳。此外,微藻在光自养 培养过程中可利用废水中的氮、磷等营养成分,从而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因此,微藻还能 用于净化工厂排放的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 ⑤现在,我国己启动了微藻能源方面的首个973项目“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的科学基 础”。该项目有望在5年时间内开发出一个“微藻资源库”,提供适合在我国不同地方、不同 气候条件下生长的藻株。今后,各地在建设“徵藻油田”时,就可在资源库中挑选合适的微 藻品种。该项目还将深λ研究微藻产品的机理,力争提高微藻产油的效率,降低它的成本 此外,该项目还将通过对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工艺、采收、油脂加工及藻细胞综合利用的研 究,建立一套中试系统,全面评估微藻产油的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大力推动我 国微藻能源的产业化进程 5.第②段除了指出微藻是古老的低等植物外,还介绍了微藻哪四个特点?(4分) 6.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4分) 7.我国“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的科学基础”研究项目,要解决哪些问题7(3分) 8.从全文看,为什么说微藻能源是“可循环”的、“绿色”的?(4分) 广东 被妖魔化的沙尘暴 李栓科 ①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一时间舆情沸腾。 ②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③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 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 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但人类发展过程 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④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 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 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 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⑤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100 套中考语文卷汇编之说明文阅读 微 藻一一可循环的“绿色油田” ①由于石油资源的逐渐减少乃至最终枯竭,全世界将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因此,世界 各国都在积极寻找能够替代石油产品的可再生能源,其中,生物柴油就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能 源。提起生物柴油的原料,我们可能会想到油菜和大豆,用它们“体内”的油脂加工而成的 生物柴油,能有效降低碳排放。然而,这两种作物的培育周期较长,占用农田较多,会产生 “与人争粮,与粮争地”问题,从而导致“解决了能源危机,却出现粮食危机”的尴尬结果。 此时,微藻进入了科学家们的视线。 ②微藻是一种古老的低等植物,广泛地分布在海洋、淡水湖泊等水域,种类繁多。微藻 可直接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含氮、磷等元素的简单营养物质快速生长,并在细胞内合成大 量油脂。因此,微藻为生物柴油生产提供了新的油脂资源。 ③与大豆、油菜和麻风树等油料植物相比,微藻的生长周期短,从初生到可以制油仅需 一个星期左右,而大豆等油料植物一般需要几个月。此外,微藻的含油量高,油脂产率高, 单位面积产油量是大豆的数百倍,每公顷可年产几万升生物柴油。微藻还不会占用耕地,利 用滩涂、盐碱地、荒漠等,以及海水、荒漠地区的地下水等,就可以大规模地开发“微藻油 田”,不会与农作物争地、争水。 ④微藻在培养过程中还可固定大量二氧化碳,因此,利用微藻制造生物柴油能大量减少 二氧化碳排放。据计算,每培养 1 吨微藻,需要消耗约 2 吨二氧化碳。此外,微藻在光自养 培养过程中可利用废水中的氮、磷等营养成分,从而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因此,微藻还能 用于净化工厂排放的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 ⑤现在,我国已启动了微藻能源方面的首个 973 项目“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的科学基 础”。该项目有望在 5 年时间内开发出一个“微藻资源库”,提供适合在我国不同地方、不同 气候条件下生长的藻株。今后,各地在建设“徵藻油田”时,就可在资源库中挑选合适的微 藻品种。该项目还将深入研究微藻产品的机理,力争提高微藻产油的效率,降低它的成本。 此外,该项目还将通过对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工艺、采收、油脂加工及藻细胞综合利用的研 究,建立一套中试系统,全面评估微藻产油的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大力推动我 国微藻能源的产业化进程。 5.第②段除了指出微藻是古老的低等植物外,还介绍了微藻哪四个特点? (4 分) 6.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4 分) 7.我国“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的科学基础”研究项目,要解决哪些问题 7 (3 分) 8.从全文看,为什么说微藻能源是“可循环”的、“绿色”的? (4 分) 广东 被妖魔化的沙尘暴 李栓科 ①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一时间舆情沸腾。 ②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③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 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 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但人类发展过程 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④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 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 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 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⑤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⑥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 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 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 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 有约1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沙尘暴能有效地缓 解酸雨。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 和酸雨。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 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010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⑦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 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⑧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 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 木生长。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没 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 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 ⑨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 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 (本文有删改) 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 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 B.如果人类消灭了沙尘暴及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 切物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C.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沙尘暴带人海洋中的营养物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D.沙尘暴之所以会被妖魔化,主要是因为人们只看到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而忽略了它 有利的一面 11.第③自然段“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一 句中,“过度”和“许多”能去掉吗?请说明理由。(3分) 12.根据文意,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认识沙尘暴?(4分) 10 3 B 113不能去掉。(1分)“过度”表程度,说明人类放牧等活动,超出了大 自然的承受能力;(1分)“许多”表范围,强调的只是部分土地裸露 并非全部。(1分)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24①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② 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活动无关。⑧沙尘暴有害也有利。④沙尘 暴的发生,人类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阻挡。(每个要点1分) (二)阅读下面选文《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完成15-—19题。(14分) ①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 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像新陈代谢 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 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③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0纳米的碳 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 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
⑥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 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 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 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 有约 1300 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 190 公斤的肥沃土壤。沙尘暴能有效地缓 解酸雨。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 和酸雨。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 尘天气有很大关系。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 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 40 010 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⑦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 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⑧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 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 木生长。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没 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 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 ⑨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 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 (本文有删改) 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 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 B.如果人类消灭了沙尘暴及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 一切物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C.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沙尘暴带人海洋中的营养物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D.沙尘暴之所以会被妖魔化,主要是因为人们只看到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而忽略了它 有利的一面。 11.第③自然段“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一 句中,“过度”和“许多”能去掉吗?请说明理由。(3 分) 12.根据文意,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认识沙尘暴?(4 分) 10 3 B 11 3 不能去掉。(1 分)“过度”表程度,说明人类放牧等活动,超出了大 自然的承受能力;(1 分)“许多”表范围,强调的只是部分土地裸露, 并非全部。 (1 分)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2 4 ①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② 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活动无关。⑧沙尘暴有害也有利。④沙尘 暴的发生,人类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阻挡。(每个要点 1 分) (二)阅读下面选文《 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完成 15——19 题。(14 分) ① 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 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 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像新陈代谢 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 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③ 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 2 厘米、直径约.1 / 7000 纳米的碳 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 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
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pH为7.2的环境下工作,这很 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它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 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 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板上,使与踏板 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使与之相连的发电机启动。 ⑤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 通过辐射传播出去。一般一个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 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 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 供电,可谓是自己发电自己使用。 ⑥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 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 多地造福于人类。(选自《能源科学的奥秘》有改动) 15、选文介绍了哪几种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的形式?(3分) 谷 16、研制人体生物电池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3分) 谷 17、选文第③段加点字“约”有什么作用?(3分) 谷 18、选文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9、请从“节约能源”的角度,拟一则富有文采的宣传用语。(2分) 15、利用化学能发电:利用重力势能发电:利用热能发电。 16、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若稍加利用,这 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 17、“约”宇表示估计,数目不确定(具体答更好),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8、举例子;具体说明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重力势能转换成电能 、示例:水龙头旁的宣传用语:请不要让我伤心流泪!
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 37℃ 、pH 为 7.2 的环境下工作,这很 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 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它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 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 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板上,使与踏板 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使与之相连的发电机启动。 ⑤ 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 通过辐射传播出去。一般一个 50 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 2500 千卡利用人 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 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 供电,可谓是自己发电自己使用。 ⑥ 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 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 多地造福于人类。(选自《能源科学的奥秘》有改动) 15 、选文介绍了哪几种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的形式?( 3 分) 答: 16 、研制人体生物电池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3 分) 答: 17 、选文第③ 段加点字“约”有什么作用?( 3 分) 答: 18 、选文第④ 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 分) 答: 19 、请从“节约能源”的角度,拟一则富有文采的宣传用语。(2 分) 15、利用化学能发电:利用重力势能发电;利用热能发电。 16、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若稍加利用,这 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 17、“约”宇表示估计,数目不确定(具体答更好),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8、举例子;具体说明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重力势能转换成电能。 19、示例:水龙头旁的宣传用语:请不要让我伤心流泪!
铜仁 (一)阅读《苏州园林》节选,完成15-18题: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 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 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 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 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 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 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 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回避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 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 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 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 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 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 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 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的鲤鱼,夏秋季节 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5、选文第①段说明的对象是 ,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是 (4分) 16、选文第①段中划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这里有什么作用?(4分) 17、所选文段采用的说明结构是什么?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什么?(6分) 18、第③段加点词“往往”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15、4分苏州园林(2分)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2分) 16、4分排比(2分)
答: 铜仁 (一)阅读《苏州园林》节选,完成 15—18 题: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 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 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 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 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 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 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 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回避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 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 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 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 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 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 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 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的鲤鱼,夏秋季节 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5、选文第①段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4 分) 16、选文第①段中划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这里有什么作用?(4 分) 17、所选文段采用的说明结构是什么?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什么?(6 分) 18、第③段加点词“往往”能否去掉?为什么?(3 分) 15、4 分 苏州园林(2 分)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2 分) 16、4 分 排比(2 分)
一气呵成,说明设计者和匠师们为达到其一致要求,是如何设计园林的。(2分) 17、6分总分结构。(2分) 作比较(2分)说明苏州园林的建筑与其他建筑的区别:不讲究对称。(2分) 18、4分不能去掉。“往往”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2分)。用在这里说明并不是所 有的河道都安排有桥梁,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 承德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15-19题。(12分) 哈勃,太空中的千里眼 ①古往今来,人们用肉眼观察灿烂的星空,很多发现难免显得粗糙,甚至只是一些臆想 当伽利略等人将望远镜对准了茫茫太空后,人们才逐渐发现了太空的更多奥秘 ②在实践中,人们发现用地面的望远镜观测太空,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地球大气层会吸 收红外线和紫外线,二是大气湍流导致地面光学望远镜的角分辨 弧秒。1946 年,美国天文物理学家斯皮策提出,在太空中安装一台望远镜将突破上述限制 ③1990年,这一设想终成现实。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哈勃望远镜送入了太空 然而,哈勃探索宇宙奥秘的征途并非一帆风顺。升空伊始,哈勃就被发现患了“近视眼”, 不能辨别140亿光年以外的物体。此后哈勃的陀螺仪、太阳能电池板、影像摄谱仪、绝热毯、 冷却剂等都出现过故障,历经五次“手术”才恢复正常。然而哈勃望远镜面临的挑战,也激 励着人们推动科研设备及制造技术的革新。每一次维修都让哈勃能够看得更清晰、更遥远 2009年第五次维修后,哈勃望远镜的观测能力己是最初设计的100倍 ④哈勃望远镜得到的数据引发了天文学的革命:它确定了宇宙历史为137亿年左右,证 实超大质量黑洞处于大多数星系的中心,它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恒星和行星的形成,并探测 到太阳系外存在有机物。20年来,科学家利用哈勃望远镜的数据发表了7500多篇论文,使 之成为历史上最有科学价值的仪器。美国资深宇航员马斯格雷夫说,哈勃望远镜的价值不仅 在于它是一台强大的机器,而且在于它把宇宙论、神学、哲学和天文学贯穿了起来。它是人 类的一面镜子,让人类自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宇宙?我们处在什么位置?我们是谁,我们 该如何作为? ⑤虽然哈勃望远镜将于2014年退休,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将接过它的接力棒,将 人类对深层太空的探索继续下去。 (选自《天文爱好者》2011年第6期,略有删改) 15.选文说明的对象是 。(2分) 16.第②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有什么作用?(2分) 17.选文第④段引述马斯格雷夫的言论有什么作用?(2分) 18.第③段中加着重号的“以外”能够删去?请说明理由。(3分) 升空伊始,哈勃就被发现患了“近视眼”,不能辨别140亿光年以外的物体 19.请你对本文的题目作出客观的评价。(3分) 黄冈 (三)阅读下面选段,完成后面题目。(5分) 食品添加剂之“瘦肉精” 瘦肉精”是个什么东西?学名叫β一肾上腺能受体激动剂类化合物,包括盐酸克伦特 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等十几种物质。很多这类化合物都是人用药,治哮喘病的,临床 上广泛使用 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发现动物喂盐酸克伦特罗,可提高瘦肉率和饲料转化率
一气呵成,说明设计者和匠师们为达到其一致要求,是如何设计园林的。(2 分) 17、6 分 总分结构。(2 分) 作比较(2 分) 说明苏州园林的建筑与其他建筑的区别:不讲究对称。(2 分) 18、4 分 不能去掉。“往往”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2 分)。用在这里说明并不是所 有的河道都安排有桥梁,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 承德 三、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 15-19 题。(12 分) 哈勃,太空中的千里眼 ①古往今来,人们用肉眼观察灿烂的星空,很多发现难免显得粗糙,甚至只是一些臆想。 当伽利略等人将望远镜对准了茫茫太空后,人们才逐渐发现了太空的更多奥秘。 ②在实践中,人们发现用地面的望远镜观测太空,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地球大气层会吸 收红外线和紫外线,二是大气湍流导致地面光学望远镜的角分辨率很难优于 1 弧秒。1946 年,美国天文物理学家斯皮策提出,在太空中安装一台望远镜将突破上述限制。 ③1990 年,这一设想终成现实。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哈勃望远镜送入了太空。 然而,哈勃探索宇宙奥秘的征途并非一帆风顺。升空伊始,哈勃就被发现患了“近视眼”, 不能辨别 140 亿光年以外..的物体。此后哈勃的陀螺仪、太阳能电池板、影像摄谱仪、绝热毯、 冷却剂等都出现过故障,历经五次“手术”才恢复正常。然而哈勃望远镜面临的挑战,也激 励着人们推动科研设备及制造技术的革新。每一次维修都让哈勃能够看得更清晰、更遥远。 2009 年第五次维修后,哈勃望远镜的观测能力已是最初设计的 100 倍。 ④哈勃望远镜得到的数据引发了天文学的革命:它确定了宇宙历史为 137 亿年左右,证 实超大质量黑洞处于大多数星系的中心,它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恒星和行星的形成,并探测 到太阳系外存在有机物。20 年来,科学家利用哈勃望远镜的数据发表了 7500 多篇论文,使 之成为历史上最有科学价值的仪器。美国资深宇航员马斯格雷夫说,哈勃望远镜的价值不仅 在于它是一台强大的机器,而且在于它把宇宙论、神学、哲学和天文学贯穿了起来。它是人 类的一面镜子,让人类自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宇宙?我们处在什么位置?我们是谁,我们 该如何作为? ⑤虽然哈勃望远镜将于 2014 年退休,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将接过它的接力棒,将 人类对深层太空的探索继续下去。 (选自《天文爱好者》2011 年第 6 期,略有删改) 15.选文说明的对象是 。(2 分) 16.第②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有什么作用?(2 分) 17.选文第④段引述马斯格雷夫的言论有什么作用?(2 分) 18.第③段中加着重号的“以外”能够删去?请说明理由。(3 分) 升空伊始,哈勃就被发现患了“近视眼”,不能辨别 140 亿光年以外..的物体 19.请你对本文的题目作出客观的评价。(3 分) 黄冈 (三)阅读下面选段,完成后面题目。(5 分) 食品添加剂之“瘦肉精” “瘦肉精”是个什么东西?学名叫β一肾上腺能受体激动剂类化合物,包括盐酸克伦特 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等十几种物质。很多这类化合物都是人用药,治哮喘病的,临床 上广泛使用。 上世纪 80 年代初,美国学者发现动物喂盐酸克伦特罗,可提高瘦肉率和饲料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