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则 1总则 1.0.1为确定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原则和标准,提高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质 量和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结合我国多年来公路环境保护设计实践经验,依据现行《中华人民共和 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等有关法规 标准制定。 1.0,3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扩)建公路工程设计。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 和有特殊要求的公路工程项目必须进行环境保护设计,其他等级的公路可参照执行。 1.0.4公路设计应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体现安全、环保、舒适、和谐 的设计理念。执行环境保护工程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制 度,遵守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实施各阶段的环境保护工作。 1.0.5公路工程项目设计的各个阶段均应重视环境保护设计。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 进行环境影响分析评价;在初步设计阶段,应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 和水土保持方案;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应根据初步设计审定意见做出环境保护工程设计。 1.0.6环境保护设施应根据交通量增长情况,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做好总 体设计。各种环境保护设施应因地制宜,做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1.0.7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的改(扩)建工程,应对原有工程的环境保护设 施及改(扩)建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应对策。 1.0.8公路环境保护投资应包括绿化和景观工程投资、噪声污染治理工程投资、污水 处理工程投资、环境空气污染治理工程投资、水土保持工程投资及其他工程投资等。 1.0.9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 准的规定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TGB04一2010) 2术语 2.0.1施工期生活污水sewage in construction 施工营地及施工管理区产生的生活污水。 2.0.2声屏障的噪声插入损失insertion loss of noise barrier 声屏障建造前后同一接收点的噪声级之差。 2.0,3公路环境污染防治contaminated prevention in highway environment 防治公路施工期、运营期的噪声、废气、污水、固体废弃物等对公路沿线环境污染的对 策与措施。 2.0.4公路建设水土保持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in highway construction 在公路施工期的公路主体工程区域、取弃土场、临时工程等范围内预防和治理水土流 失的综合性技术措施。 2.0.5环境敏感,点sensitive area of environment 也称环境敏感区,包括需特殊保护地区、生态敏感与脆弱区和社会关注区等。 2一
总体设计 3总体设计 3.1一般规定 3.1.1公路工程环境保护总体设计应结合工程项目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交通需求、地 区经济发展等工程建设条件,以保护沿线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防治水土流失、降低环 境污染为宗旨,以环境敏感点为主,点、线、面相结合,确定环境保护总体设计原则和工程 方案。 3.1.2公路建设项日除工程方案因素比选外,还应对该地区相关环境敏感点进行深人 调查,充分研究工程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论证不同公路路线方案给沿线环境带来的不同 影响。 3.1.3公路环境保护总体设计方案应根据环境质量标准、技术指标,结合项目沿线的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等条件制订:公路环境保护总体设计应突出环境协调、技术 先进、经济合理:环境保护设施应安全适用,便于养护。 3.1.4公路环境保护总体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公路选线应结合地形条件,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2公路构造物应结合区域环境进行设计,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3路线平、纵、横组合得当,线形均衡、行车安全,为用户提供良好的行车环境: 4公路主体及沿线设施用地规模适当,保护土地资源,有利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5防护措施合理、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减少地质灾害对工程的影响: 6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提出的各项措施,对施工与运营期可能产生的声、气、水 等各种污染进行综合治理。 3,1.5根据预测交通量和不同的保护对象而拟分期修建的环境保护设施,应按总体规 划确定的各项技术指标制订分期修建方案。 3.2设计要点 3,2,1公路环境保护总体设计应着重分析以下影响因素: —3
公路环境保护设规范{TGB04一2010) 1路线及其相邻路网交通量增减变化所带来的噪声和废气的影响; 2公路工程对沿线自然环境和农田水利设施的影响,公路施工和临时工程对水土保 持的影响; 3深路堑和高路堤对自然环境、边坡稳定和水土保持的影响; 4在治理工程地质病害、开挖隧道等工程时,水文地质情况改变后对周围生态环境 产生的影响; 5桥梁墩台压缩河床对河道冲刷的影响; 6公路工程对生态环境分割所带来的影响,包括湿地保护、地表径流、动物迁徙等; 7路线布设与城镇规划、行政区划的相互配合及其影响; 8公路对不可移动文物和风景区的影响; 9路线与环境敏感点的距离及其影响。 3.2.2公路应结合地形、地物条件,针对路线所处区域的不同环境特征和不同的环境 保护对象,进行相应的技术方案比选。 1在平原地区,公路环境保护设计的重点在于: 1)降低路基高度,保护土地资源:合理设置通道,减少公路对当地居民出行及景观的 影响; 2)减少取土、弃土方式对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耕作条件和农田水利排灌系统的影响: 3)减少路面汇水对养殖业水体的影响。 2在地形条件复杂的山区,公路环境保护设计的重点在于: 1)重视桥隧方案的选用,减少高路堤和深路堑对自然景观、植被及地质条件的影响; 2)减少公路对珍稀动植物的影响; 3)重视路基开挖、取弃土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4)严禁大爆破作业及乱挖、乱弃,预防诱发地质灾害; 5)注意路基开挖对受国家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等的影响; 6)注意隧道工程对当地原有水资源的影响。 3绕城公路或接城市出入口公路环境保护设计的重点在于: 1)公路与城市规划的协调: 2)减少拆迁工程数量; 3)方便当地居民的出行: 4)选择、利用、创造、改善环境景观: 5)采取综合措施,降低交通噪声、废气、废水等对环境的污染。 3.2.3公路线形设计过注重安全、坏保、社会等因素,科学确定技术标准,合理运用技 术指标,注重下列要点: 1公路自身线形的协调、公路线形与结构物的协调及公路线形与环境的协调,公路 平、纵线形组合满足汽车速度协调性的要求; 一4
总体设计 2合理控制互通式立交规模,减少工程量和占地,合理运用互通式立交匝道指标,满 足车流顺畅运行的要求。 3.2.4路基路面设计应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综合考虑下列因素: 1合理选择路基高度,有条件时宜采用低路堤和浅路堑方案,路基边坡顺应自然; 2重视路基及取弃土场范围内的表土保护与利用; 3充分利用现有料场,新设料场应考虑其位置、开采方式、数量等对坡面植被、河水 流向和水土保持等的影响: 4弃方应集中堆弃,重视弃方的位置、数量等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5路基路面综合排水工程设施应自成体系,不得与当地排灌系统相互干扰; 6路基防护形式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合理选用,有条件时宜采用植物防护;水土 流失严重或边坡稳定条件较差时,宜采用工程防护与植物防护相结合的方法,并重视表面 植被防护。 3.2.5公路交叉环境保护设计应根据公路网规划和相交公路状况,针对自然地形、地质 条件以及社会环境等特点,结合公路交叉主体工程,综合考虑确定方案,并符合下列规定: 1互通式立交设计应在满足公路交叉使用功能的同时,考虑交叉形式、布局的美观; 立交区综合排水系统应与路线综合排水系统统一考虑: 2互通式立交的匝道边坡宜放缓,设土质边沟或不设边沟,贴近自然,充分与环境协调; 3互通式立交主线桥和匝道桥应进行上跨与下穿的方案比选;上跨主线结构物的跨 径应合理布置,主线两侧宜设置边孔;合理确定桥上纵坡及桥头路基高度; 4分离式立交桥的结构形式应考虑行车视距和视觉效果,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3.2.6桥隧环境保护设计应结合地质、水文、气象、地震等情况,考虑施工和运营环境 进行多方案论证,并符合下列要求: 1桥隧位置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接线设计,与周围山川、沟谷等自然景观协调;桥梁的 导流设施应自然平顺;隧道洞口总体布置应贴近自然,洞门不宜过分进行人工化修饰; 2隧址应避开或保护储水结构层和蓄水层,保护地下水径流和地表植被。 3.2.7服务设施、管理设施的位置、规模应充分考虑人性化,结合自然景观合理确定。 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服务设施、管理设施的位置应避让饮用水源二级以上保护区: 2服务区、停车区应合理布设,充分考虑驾乘人员的需求: 3对生活污水、废弃物等应进行综合治理: 4污染防治措施应进行多方案比选: 5拟分期实施的防污染设施应综合论证并注意近期和远期有机结合; 6结合区域路网、地形、景观和地域文化等环境进行景观设计。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