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六中高二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论语〉选读》第1—5课) 拟题:曾良策 第I卷(28分) 、(18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颛臾(duan)后羿(yi) 社稷(j) 鳏寡孤独(guan) 阙如(que)期功(qi) 弑君(shi)鲜为人知(xian) C.忝居(tian)怃然(w) 击磬(qing)荷枪实弹(he) D.孝弟(ti) 忠恕(shu) 左衽(ren) 被发行吟(bei)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狩猎 修葺 钻燧改火 及及可危 B.渎职沮丧 礼崩乐坏 克己复礼 C.迂阔肇始 譬如北辰 治丝益棼 D.陪臣 轻裘 始作俑者 待价而沽A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春秋战国时代,许多政治家和士人都充斥急功近利的情绪,他们提出 了许多政治策略和措施都是短视的。(P5) B.孔子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他的主张被人们视为 迂腐。(P5) 孔子在奔走于列国之间的年代里,曾多次受到暴力威胁,每次他都以坚 定的信心克服了困难。(P22) D.无论历史条件还是自身条件,孔子若实现改造社会的理想,其困难都比 汤、武大得多。(P26) 4、下列画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保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我们如果不加强廉政建设,就会祸起萧墙, 自己搞垮自己。 B.比赛开始了,远动员们陈力就列,发令枪一响,就箭一般地向前跑去。 C.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思想阵营日益巩固,资产阶级思想阵营分崩离 析 D.片面追求升学率,只能培养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于国于民都 有害处
萧山六中高二年级 12 月月考语文试题 (《〈论语〉选读》第 1——5 课) 拟题:曾良策 第Ⅰ卷(28 分) 一、(18 分,每小题 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颛.臾(duān ) 后羿.(yì) 社稷.(jì) 鳏.寡孤独(guān ) B.阙.如(quē) 期.功(qī) 弑君(shì) 鲜.为人知(xiān) C.忝.居(tiǎn) 怃.然(wǔ) 击磬.(qìng) 荷.枪实弹(hè) D.孝弟.(tì) 忠恕.(shù) 左衽.(rèn) 被.发行吟(bèi)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狩猎 修葺 钻燧改火 及及可危 B.渎职 沮丧 礼崩乐坏 克己复礼 C.迂阔 肇始 譬如北辰 治丝益棼 D.陪臣 轻裘 始作俑者 待价而沽 A、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春秋战国时代,许多政治家和士人都充斥急功近利的情绪,他们提出 了许多政治策略和措施都是短视的。(P5) B.孔子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他的主张被人们视为 迂腐。(P5) C.孔子在奔走于列国之间的年代里,曾多次受到暴力威胁,每次他都以坚 定的信心克服了困难。(P22) D.无论历史条件还是自身条件,孔子若实现改造社会的理想,其困难都比 汤、武大得多。(P26) 4、下列画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保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我们如果不加强廉政建设,就会祸起萧墙 ...., 自己搞垮自己。 B.比赛开始了,远动员们陈力就列 ....,发令枪一响,就箭一般地向前跑去。 C.20 世纪 90 年代,社会主义思想阵营日益巩固,资产阶级思想阵营分崩离 ... 析.。 D.片面追求升学率,只能培养出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的书呆子,于国于民都 有害处
5、对下列古代文化知识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指国力强大的国家。古时四匹马拉的一辆车称一乘。 B.“萧墙”指国君官门内当门的照壁,“有国者”、“有家者”分别指国君 和诸侯。 C.古代认为大伦有五条,即君臣有思、父子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 友有信。 D.“四体不勤”中的“四体”指头、手、身、脚;“五谷不分”中的“五谷” 指稻、黍、稷、麦、菽。 对下列文学知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也是有关儒家思想的 最重要的著作。 B.《论语》由孔子编写,全书共20篇;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 育家。 C.《论语》的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 D.“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7、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今女安,则为之 使子路反见之 D.泛爱众而亲仁 8、下列各句和“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中词类活用方式相同的一项是() A.愿无伐善,无施劳 B.既来之,则安之 C.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D.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 9、下列各句和“无乃尔是过与”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久矣吾不复见周公。 B.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C.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D.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1题。(4分,每小题2分)
5、对下列古代文化知识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指国力强大的国家。古时四匹马拉的一辆车称一乘。 B.“萧墙”指国君官门内当门的照壁,“有国者”、“有家者”分别指国君 和诸侯。 C.古代认为大伦有五条,即君臣有思、父子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 友有信。 D.“四体不勤”中的“四体”指头、手、身、脚;“五谷不分”中的“五谷” 指稻、黍、稷、麦、菽。 6、对下列文学知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也是有关儒家思想的 最重要的著作。 B.《论语》由孔子编写,全书共 20 篇;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 育家。 C.《论语》的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 面。 D.“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7、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今女安,则为之 C.使子路反见之 D.泛爱众而亲仁 8、下列各句和“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中词类活用方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愿无伐善,无施劳 B.既来之,则安之 C.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D.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 9、下列各句和“无乃尔是过与”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久矣吾不复见周公。 B.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C.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D.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1 题。(4 分,每小题 2 分)
以德治国”有三层含义。一是说执政者应当重视自身“德”的修养,行为 操守应当以“德″为准则。二是说执政者应当推行德政、善政,行政以“德”为 本。三是说执政者应当对被统治者的言行确定以“德″为中心的严格规范,并予 以有效约束 儒家正统学说中的理想“德治”,其实应该三者兼有。可是中国古代大多数 帝王的理解,基本只停留于第三层含义。这就是《管子·君臣下》所说的“道德 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通常所谓“以德化民”(《史记孝文本纪》)比 较准确地体现了这种政治意识。然而事实上如果说“以德治国″曾经产生过积极 的历史影响的话,主要却是因为基于“以德治国”的第一层含义,执政者执行着 某种道德自律,接受着某种道徳监督。《贞观政要》开头所引录唐太宗李世民的 言论“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以及魏征发 表的对于君主来说“修身之术”与“治国之要”原本一致的观点等等,都是一种 以“德”自律的自觉。古代帝王的“罪己”诏或者类似的文书中“簿德”“寡德′ 的自责尽管并不都是真挚之言,但是在形式上,仍可看作是一种面对某种道德标 准的自我检讨 也正是因为有讲究“德”的政治传统,而执政者也热心“德″的政治宣传, 社会于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对权力者的道德监督。在有的时代,曾经形成了 较为澄清的社会舆论氛围,岀现了较为勇敢的政治批判力量。鲁迅说:“我们从 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 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些人和事常有多彩的“光辉”,其中尤以不惜 牺牲生命挑战政治强权者最为令人兴奋。事实上,他们有时是从“德”得到有力 的精神鼓舞,有时又是以“德”作为自身的信念支撑的。 在中国古代,天灾以及相关的异象,常常被看作君主不“德”所受到的天的 警告和惩罚。于是因此而发生的大臣辞职、帝王自谴等历史记录不绝于书。以现 在科学的眼光观察,这种言行和思想固然是可笑的,然而在当时,却常常体现出 种以“德”为标尺的严肃的政治反省。 1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正统学说中的理想“德治”既重视自身“德”的修养,又重视善政的 推行。 B.中国古代大多数帝王对“以德治国”的理解只是对被统治者的言行确定 “德”为中心的严格规范,并予以有效约束
“以德治国”有三层含义。一是说执政者应当重视自身“德”的修养,行为 操守应当以“德”为准则。二是说执政者应当推行德政、善政,行政以“德”为 本。三是说执政者应当对被统治者的言行确定以“德”为中心的严格规范,并予 以有效约束。 儒家正统学说中的理想“德治”,其实应该三者兼有。可是中国古代大多数 帝王的理解,基本只停留于第三层含义。这就是《管子·君臣下》所说的“道德 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通常所谓“以德化民”(《史记·孝文本纪》)比 较准确地体现了这种政治意识。然而事实上如果说“以德治国”曾经产生过积极 的历史影响的话,主要却是因为基于“以德治国”的第一层含义,执政者执行着 某种道德自律,接受着某种道德监督。《贞观政要》开头所引录唐太宗李世民的 言论“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以及魏征发 表的对于君主来说“修身之术”与“治国之要”原本一致的观点等等,都是一种 以“德”自律的自觉。古代帝王的“罪己”诏或者类似的文书中“簿德”“寡德” 的自责尽管并不都是真挚之言,但是在形式上,仍可看作是一种面对某种道德标 准的自我检讨。 也正是因为有讲究“德”的政治传统,而执政者也热心“德”的政治宣传, 社会于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对权力者的道德监督。在有的时代,曾经形成了 较为澄清的社会舆论氛围,出现了较为勇敢的政治批判力量。鲁迅说:“我们从 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 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些人和事常有多彩的“光辉”,其中尤以不惜 牺牲生命挑战政治强权者最为令人兴奋。事实上,他们有时是从“德”得到有力 的精神鼓舞,有时又是以“德”作为自身的信念支撑的。 在中国古代,天灾以及相关的异象,常常被看作君主不“德”所受到的天的 警告和惩罚。于是因此而发生的大臣辞职、帝王自谴等历史记录不绝于书。以现 在科学的眼光观察,这种言行和思想固然是可笑的,然而在当时,却常常体现出 一种以“德”为标尺的严肃的政治反省。 1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正统学说中的理想“德治”既重视自身“德”的修养,又重视善政的 推行。 B.中国古代大多数帝王对“以德治国”的理解只是对被统治者的言行确定 以 “德”为中心的严格规范,并予以有效约束
C.所谓“以德化民”准确体现了执政者积极推行德政、善政,行政以“德” 为 本的政治意识。 D.“以德治国”在历史上产生过影响,是因为执政者热心“德”的政治宣 传 11、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执政者坚持道德自律,重视自身“德”的修养,接受社会的道德监督, 是真 正的“以德治国”。 B.敢于不惜牺牲生命而挑战政治强权,人的一生才会焕发出多彩的“光辉” 才能成为“中国的脊梁”。 C.中国古代因天灾等异象而引发大臣辞职、帝王自谴的言行和思想尽管是 可笑 的,却往往有益于政治清明和社会安定。 修身养性的方式与治理国家的方法有相同之处,都有重视道德标准的含 义,因此魏征说“修身之术”与“治国之要”原本一致。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6分,每小题2分)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日:“为孔丘。”日:“是鲁孔丘与?”日 是也。"日:“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弱日:“子为谁?”日:“为仲由。”日:“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日:“然。”日:“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而与其从辟人之士 也,岂若从辟世之土哉?”擾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日:“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 不与易也。 1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仲由等五人 B.本文中长沮、桀溺为一介农夫,自然胸无大志。 C.子路先与长沮对话,又与桀溺对话,最后是与孔子对话。 D.孔子与长沮对话,而后又与子路对话;子路与桀溺对话 13、下列句中各句的“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长沮、桀溺耦而耕 B.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C.所谓“以德化民”准确体现了执政者积极推行德政、善政,行政以“德” 为 本的政治意识。 D.“以德治国”在历史上产生过影响,是因为执政者热心“德”的政治宣 传。 11、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执政者坚持道德自律,重视自身“德”的修养,接受社会的道德监督, 是真 正的“以德治国”。 B.敢于不惜牺牲生命而挑战政治强权,人的一生才会焕发出多彩的“光辉”, 才能成为“中国的脊梁”。 C.中国古代因天灾等异象而引发大臣辞职、帝王自谴的言行和思想尽管是 可笑 的,却往往有益于政治清明和社会安定。 D.修身养性的方式与治理国家的方法有相同之处,都有重视道德标准的含 义,因此魏征说“修身之术”与“治国之要”原本一致。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6 分,每小题 2 分)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 “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弱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 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 不与易也。” 1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仲由等五人。 B.本文中长沮、桀溺为一介农夫,自然胸无大志。 C.子路先与长沮对话,又与桀溺对话,最后是与孔子对话。 D.孔子与长沮对话,而后又与子路对话;子路与桀溺对话。 13、下列句中各句的“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长沮、桀溺耦而耕 B.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C.极而不辍 D.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l4、对文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社会纷乱,天下都是这样,你们跟谁去变革它呢? B.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那样躲辟正常人群的人,哪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 隐居的人呢? C.鸟兽不可与同群。 我不能避世隐居,与鸟兽相伴。 D.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天下若是太平了,我也就不跟人们在一起从事改革了。 第Ⅱ卷(72分) 四、(22分) 15、上文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态度?(不要超过15字)。(2分) 16、从上文中可以看出,对社会环境与改革的关系,孔子所持的观点(态 度)是 (不要超过15字)。 而另一方的观点(态度)却认为: (不要超过15个字)。(2分) 17、将下面文言文中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2)夫如是, 以来之 (3)其身正, (4)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 (5)往者不可谏, (6)弟子,入则孝 ,泛爱众而亲仁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4分) 曲阜寻根
C. 耰而不辍 D.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14、对文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社会纷乱,天下都是这样,你们跟谁去变革它呢? B.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那样躲辟正常人群的人,哪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 隐居的人呢? C.鸟兽不可与同群。 我不能避世隐居,与鸟兽相伴。 D.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天下若是太平了,我也就不跟人们在一起从事改革了。 第Ⅱ卷(72 分) 四、(22 分) 15、上文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态度? (不要超过 15 字)。(2 分) 16、从上文中可以看出,对社会环境与改革的关系,孔子所持的观点(态 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超过 15 字)。 而另一方的观点(态度)却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不要超过 15 个字)。(2 分) 17、将下面文言文中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 分) (1)盖文王拘而演周易,__________________,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2)夫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来之。 (3)其身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往者不可谏,_________________。 (6)弟子,入则孝,__________,__________,泛爱众而亲仁。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 (14 分) 曲阜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