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二中七年级(下)语文第四次检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命题人:席国平 总 题号 四 (三) 分 得分 、积累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字形与注音无误的一组是()(3分) A、告罄(qing)筛糠(kang)羸弱(lei) 芸芸众生(yun B、步履(1)沮丧(sng)嗔视(chen)冻饿之虞(yu) C、颦蹙(cu)吞噬(shi)脐带(j)养精蓄锐(x D、拽住(ye)犁铧(hua)不羁(j)秩序井然(zh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坚持不泄 精疲力截 毛骨耸然 B、耀武杨威 扬扬得意 央央不乐 C、珊珊来迟 忧心冲冲 疲惫不勘 D、念念有词 语无伦次 千辛万苦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陈水扁公然宣布中止“国统会”运作和“国统纲领”适用,无疑是玩火自焚 B.“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言简意赅,寓意深 C.英国首相布莱尔在华盛顿公开承认,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美国犯有无可非议的错误。 D.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的时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 4、下列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对犯错误的同学,应认真地指出他的缺点,真诚地帮助他,不能讳疾忌医, B、李明参加“海南三日游”活动,他那被晒黑的饱经风霜的脸,让人想起亚热带的阳 C、我们就是要虚张声势,把全班同学的热情鼓起来。 D、你们班的篮球水平实在高,我们甘拜下风。 5、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运用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由于燃料告罄、食物耗尽,斯科特和他的队员们在南极探险的归途中悲壮覆没
1 甘谷二中七年级(下)语文第四次检测试卷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命题人:席国平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 (一) (二) (三) 分 得分 一、积累运用(30 分) 1、下列加点字字形与注音无误的一组是( )(3分) A、告罄(qìng) 筛糠(kāng) 羸弱(léi) 芸芸众生(yún) B、步履(lǚ) 沮丧(sāng) 嗔视(chēn) 冻饿之虞(yú) C、颦蹙(cù) 吞噬(shì) 脐带(jī ) 养精蓄锐(xù) D、拽住(yè) 犁铧(huá) 不羁(jī) 秩序井然(zh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坚持不泄 精疲力截 毛骨耸然 B、耀武杨威 扬扬得意 央央不乐 C、珊珊来迟 忧心冲冲 疲惫不勘 D、念念有词 语无伦次 千辛万苦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陈水扁公然宣布中止“国统会”运作和“国统纲领”适用,无疑是玩火自焚。 B.“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言简意赅,寓意深远。 C.英国首相布莱尔在华盛顿公开承认,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美国犯有无可非议的错误。 D.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的时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 4、下列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对犯错误的同学,应认真地指出他的缺点,真诚地帮助他,不能讳疾忌医。 B、李明参加 “海南三日游”活动,他那被晒黑的饱经风霜的脸,让人想起亚热带的阳 光。 C、我们就是要虚张声势,把全班同学的热情鼓起来。 D、你们班的篮球水平实在高,我们甘拜下风。 5、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运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由于燃料告罄、食物耗尽,斯科特和他的队员们在南极探险的归途中悲壮覆没
B、一个学年很快就过去了,我们该郑重其事地考虑一下暑期的生活安排。 C、张山很聪明,这道题老师才一指点,他就心会神凝了,一下子就得出了正确答案 D、我们的球队已养精蓄锐多时了,在本轮锦标赛中可以挑战上届的冠军了。 6、下列对作家作品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 (3分) A.《孙权劝学》选取自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 B.《丑小鸭》的作者是安徒生,他是丹麦人。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和《风筝》都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 D.《口技》的作者是清代人林嗣环,选自清代张潮编的《虞初新志》。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哪一项?()(3分) A.“有偿新闻应当受到严肃批评,这是极其错误的。 B.经过这次野餐活动之后,使我和李远之间的友谊加深了 C.鲁迅十分重视少年儿童的文艺创作,他指出:儿童的命运便是将来的命运 个由外商投资的木材加工厂将在今年底建成投产 8、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衔接最紧密的一项是()(3分) 学习只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 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 万仞高峰。 A、不显眼的细小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 B、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C、细小的石子虽然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 D、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9、默写填空。(6分) (1)江山代有才人出 (《论诗》) (2) ,杳杳钟声晚。(送灵澈上人)) (3) 上有黄鹂深树鸣。(《滁州西涧》) (4)谁家玉笛暗飞声, 。(《春夜洛城闻笛》) (5)《约客》中,表现诗人寂寞心情的句子是 (6)在古诗词中,有很多表达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的诗句,请写出两句来 二、积累运用。(15分) 10、请仿照画线的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6分)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
2 B、一个学年很快就过去了,我们该郑重其事地考虑一下暑期的生活安排。 C、张山很聪明,这道题老师才一指点,他就心会神凝了,一下子就得出了正确答案。 D、我们的球队已养精蓄锐多时了,在本轮锦标赛中可以挑战上届的冠军了。 6、下列对作家作品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 )(3分) A.《孙权劝学》选取自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 B.《丑小鸭》的作者是安徒生,他是丹麦人。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和《风筝》都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 D.《口技》的作者是清代人林嗣环,选自清代张潮编的《虞初新志》。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哪一项?( )(3 分) A.“有偿新闻”应当受到严肃批评,这是极其错误的。 B.经过这次野餐活动之后,使我和李远之间的友谊加深了。 C.鲁迅十分重视少年儿童的文艺创作,他指出:儿童的命运便是将来的命运。 D.一个由外商投资的木材加工厂将在今年底建成投产。 8、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衔接最紧密的一项是( )(3 分) 学习只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 ;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 万仞高峰。 A、不显眼的细小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 B、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C、细小的石子虽然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 D、 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9、默写填空。(6分) (1)江山代有才人出, 。(《论诗》) (2) ,杳杳钟声晚。(送灵澈上人)) (3) ,上有黄鹂深树鸣。(《滁州西涧》) (4)谁家玉笛暗飞声, 。(《春夜洛城闻笛》) (5)《约客》中,表现诗人寂寞心情的句子是: , 。 (6)在古诗词中,有很多表达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的诗句,请写出两句来: , 。 二、积累运用。(15 分) 10、请仿照画线的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6 分)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
ll、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3分) 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今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 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 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生安全返回 答 12、仔细观察右面这幅招贴画,按要求答题。(6分) (1)请简要说明画面的内容 (2)说说这幅画有何寓意? EXPO 三、阅读理解(50分) SHANGHAI CHINA (一)文言文阅读(共14分) 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 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 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 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 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干儿哭
3 , ; , 。 11、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3 分) 新华社北京 10 月 17 日电 今日凌晨 4 时 33 分,在经过 115 小时 32 分钟的太空飞行, 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 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生安全返回。 答: 12、仔细观察右面这幅招贴画,按要求答题。(6 分) (1)请简要说明画面的内容 (2)说说这幅画有何寓意? 三、阅读理解(50 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 14 分) 口 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 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 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 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 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
百干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 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的词。(8分)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 ②满坐寂然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 ④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走 14、翻译文中中横线上的句子。(4分) ①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译文 ②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译文: 15.文中描写宾客反应的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二)课内现代文阅读(16分) ①……: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 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 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 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了歌吹 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 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6、给选文加一个小标题 (3分) 17、“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它的
4 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 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的词。(8 分)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 善: ②满坐.寂然 坐: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 ④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走: 14、翻译文中中横线上的句子。(4 分) ①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译文: ②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译文: 15.文中描写宾客反应的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2 分) 答: (二)课内现代文阅读 (16 分) ①……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 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 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 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了歌吹 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 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6、给选文加一个小标题: (3 分) 17、“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它的
作用是 (3分)。 18、第②段写景充满诗情画意。从触觉写的句子是 从嗅觉写的句子是“ ”。(原文句 子回答)(3分) 19、①结合上下文,第③段中的“自失”可以理解为(2分) ②这种感受与“社戏”的关系如何?试说明。(2分) 20、③段中“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一句不是一般的语序,目的是(3分) A、朗读时有音节感,有力 B、强调最后的两个形容词 C、不致于写成太长的句子,长句难懂 D、突破老格式,进行大胆创新 (三)课外现代文阅读(20分) (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 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2)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 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一把装着情报的 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 过了德军的搜查 (3)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 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 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凊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朿
5 作用是 (3 分)。 18 、 第 ② 段 写 景 充 满 诗 情 画 意 。 从 触 觉 写 的 句 子 是 “ ”。 从嗅觉写的句子是“ ”。(原文句 子回答)(3 分) 19、①结合上下文,第③段中的“自失”可以理解为 (2分) , ②这种感受与“社戏”的关系如何?试说明。(2分) 20、③段中“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一句不是一般的语序,目的是(3 分) ( ) A、朗读时有音节感,有力 B、强调最后的两个形容词 C、不致于写成太长的句子,长句难懂 D、突破老格式,进行大胆创新 (三)课外现代文阅读(20 分) (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 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2)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 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 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 过了德军的搜查。 (3)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 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 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