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同位素与辐射 ◆一个原子具有一个带正电荷的原子核,核外围有电子云。 电子云 原子核 ◆原子核内有 组成部分。质 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核的直径约为1012cm,是整个 原子质量的只要所在地。整个原子(包括运转的电子)的 直径约为108cm
二、放射性同位素与辐射 ◆一个原子具有一个带正电荷的原子核,核外围有电子云。 ◆原子核内有质子和中子,也就是其质量的组成部分。质 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核的直径约为10-12cm,是整个 原子质量的只要所在地。整个原子(包括运转的电子)的 直径约为10-8cm
放射性同位素 ◆原子核=P++n,P为带正电荷质子,n为不带电荷中子, 核内质子数决定化学元素的特性,一般情况下(指在 轻原子核范围内)P+=n,组成原子的质量。 ◆但有些元素,P相同而n不同的原子所组成的元素称为 同位素,P=n时原子稳定,P则不稳定。 ◆当原子序数在84以上的同位素,原子核是不稳定的, 能以一定的速率放出射线,由这种原子组成的元素称 为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能发射α-、β-、+-及y-射线
1. 放射性同位素 ◆原子核=P++n,P +为带正电荷质子,n为不带电荷中子, 核内质子数决定化学元素的特性,一般情况下(指在 轻原子核范围内)P +=n,组成原子的质量。 ◆但有些元素,P +相同而n不同的原子所组成的元素称为 同位素,P +=n时原子稳定,P +≠n则不稳定。 ◆当原子序数在84以上的同位素,原子核是不稳定的, 能以一定的速率放出射线,由这种原子组成的元素称 为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能发射α-、β - -、β + -及γ-射线
20-、β-、y-及X-射线 ◆a射线:当同位素中n:P+>1.5:1,从原子核中放射出带 2P+和2n的带正电高速粒子流(氦核)一称为-射线; ◆β-射线:当核内中子数和质子数不等时; >若某一中子释放出能量转变成质子(n>P) n→P+β-(带负电荷的高速离子) 若核内P>n时,(这种情况一般指在加速器中) P+1.02MeV-n+β+(带正电荷的高速离子) >β和β→β-射线,即从原子核中射出的带电的高速电子
2.α-、β-、γ-及 X-射线 ◆α-射线:当同位素中n:P +>1.5:1,从原子核中放射出带 2P +和2n的带正电高速粒子流(氦核)—称为α-射线; ◆β-射线:当核内中子数和质子数不等时; ➢ 若某一中子释放出能量转变成质子(n>P+) n→P++β-(带负电荷的高速离子) ➢ 若核内P+>n时,(这种情况一般指在加速器中) P++1.02MeV→n+β+(带正电荷的高速离子) ➢ β-和β+→β-射线,即从原子核中射出的带电的高速电子
◆X-射线:若核内质子在外层电子云中,从K层捕获 电子e,转变成中子(k捕获),使质子数减少。 P++e-→n 当K层(低能态)电子被捕获后剩下一空穴,则高能态 (外层)电子会补充进去,释放出能量—X-射线,指原子 核外电子所放出的能量 ◆y-射线:当原子核在发射了和β或K一捕获之后,核 的能级处于激发态(高能态),当这种激发态回到 基态时,原子就发出光子流(即不带电荷的核子 流),称V射线,发源于原子核本身
◆X-射线:若核内质子在外层电子云中,从K层捕获 电子e-,转变成中子(k-捕获),使质子数减少。 P++ e-→n ➢当K层(低能态)电子被捕获后剩下一空穴,则高能态 (外层)电子会补充进去,释放出能量—X-射线,指原子 核外电子所放出的能量。 ◆γ-射线:当原子核在发射了α和β或κ-捕获之后,核 的能级处于激发态(高能态),当这种激发态回到 基态时,原子就发出光子流(即不带电荷的核子 流),称γ-射线,发源于原子核本身
3.四种射线的特点 以上所讲的四种射线都具有使被辐射物质的原子 或分子发生电离作用的能力和不同程度的穿透能 力。但是由于射线性质的不同,从而电离能力和 穿透能力各不相同。 ◆-射线:相对质量较大,电离能力很强,穿透能 力很小;一张纸就能阻挡它的通过
3. 四种射线的特点 以上所讲的四种射线都具有使被辐射物质的原子 或分子发生电离作用的能力和不同程度的穿透能 力。但是由于射线性质的不同,从而电离能力和 穿透能力各不相同。 ◆α-射线:相对质量较大,电离能力很强,穿透能 力很小;一张纸就能阻挡它的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