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理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自动控制理论AutomaticControlTheory课程编码:151036学分:4.5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62学时;实验学时:10学时适用专业:自动化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电路分析基础等执笔人:朱清祥审订人:吴凌云、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教学目标《自动控制理论》是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本课程是以原理为主的理论性课程:主要从数学模型出发,讲述自动控制基本原理和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一套较完整的分析,设计自动控制系统方法。为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基础,而且为以后从事实际工作和科研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1、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2、控制的基本方式基本要求:理解自动控制、反馈等概念: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和系统的组成。学时分配:2学时。第二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主要内容:1、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编写2、自动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3、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及其等效变换基本要求:熟练掌握简单过程机理模型的建立方法:熟练掌握方框图的等效简化、梅森增益公式等求取传递函数的方法。学时分配:8学时。第三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主要内容:1、典型输入信号和阶跃响应性能指标2、稳定性和代数稳定判据3、稳态误差分析基本要求:理解动态特性、稳定性、稳态误差等概念:掌握劳斯判据、稳态误差计算方法;掌握一、二阶系统阶跃响应计算方法:了解高阶系统的动态性能、基本控制规律的分析。学时分配:10学时。第四章根轨迹分析法主要内容:1、根轨迹的基本概念2、控制系统根轨迹的绘制
《自动控制理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理论 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课程编码:151036 学 分:4.5 总 学 时:72 学时,其中 ,理论学时:62 学时 ;实验学时:10 学时 适用专业:自动化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电路分 析基础等 执 笔 人:朱清祥 审 订 人:吴凌云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教学目标 《自动控制理论》是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本课程是以原理为主的理论性课程;主要从数学模型出发,讲述自动控制基本原理和控制系统 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掌握一套较完整的分析,设计自动控制系统方法。为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基础,而且为以后从事实际 工作和科研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 主要内容: 1、 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 2、 控制的基本方式 基本要求: 理解自动控制、反馈等概念;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和系统的组成。 学时分配:2 学时。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主要内容: 1、 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编写 2、 自动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3、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及其等效变换 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简单过程机理模型的建立方法; 熟练掌握方框图的等效简化、梅森增益公式等求取传递函数的方法。 学时分配:8 学时。 第三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主要内容: 1、 典型输入信号和阶跃响应性能指标 2、 稳定性和代数稳定判据 3、 稳态误差分析 基本要求: 理解动态特性、稳定性、稳态误差等概念; 掌握劳斯判据、稳态误差计算方法; 掌握一、二阶系统阶跃响应计算方法; 了解高阶系统的动态性能、基本控制规律的分析。 学时分配:10 学时。 第四章 根轨迹分析法 主要内容: 1、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2、 控制系统根轨迹的绘制
3、控制系统的根轨迹法分析基本要求:掌握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掌握最小相位系统的参数根轨迹的画法:了解闭环极点,零点分布和控制系统性能指标之间的关系。学时分配:8学时。第五章频率特性分析法主要内容:1、系统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及画法2、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及稳定裕度3、利用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的性能指标基本要求:理解频率特性的概念、波特图和系统结构参数的关系:掌握用频率特性的方法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相对稳定性:掌握开环频率特性与控制系统性能指标间的关系。学时分配:10学时。第六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主要内容:1、控制系统校正的基本概念2、串联校正装置的根轨迹法设计3、频率法校正基本要求:了解系统为什么需要校正,校正方法的分类;掌握超前、滞后、滞后一一超前校正对系统校正的方法和流程;掌握按系统的期望频率特性进行校正的方法:了解并联校正装置的设计。学时分配:8学时。第七章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方法主要内容:1、非线性控制系统概述2、描述函数法3、相平面分析法基本要求:掌握非线性控制系统和线性控制系统的基本区别对包含有饱和特性、死区特性、间隙特性、继电器特性以及变放大系数特性的非线性控制系统,掌握运用描述函数法和相平面分析法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学时分配:8学时。第八章线性离散控制系统的分析主要内容:1、采样过程和采样定理2、离散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3、离散控制系统的分析基本要求:理解采样过程,采样定理,掌握采样脉冲传递函数概念:掌握判断采样系统的稳定性,求取稳态误差的方法:了解离散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学时分配:8学时。三、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实验一: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实验二:典型系统瞬态响应和稳定性
3、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法分析 基本要求: 掌握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 掌握最小相位系统的参数根轨迹的画法; 了解闭环极点,零点分布和控制系统性能指标之间的关系。 学时分配:8 学时。 第五章 频率特性分析法 主要内容: 1、 系统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及画法 2、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及稳定裕度 3、 利用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的性能指标 基本要求: 理解频率特性的概念、波特图和系统结构参数的关系; 掌握用频率特性的方法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相对稳定性; 掌握开环频率特性与控制系统性能指标间的关系。 学时分配:10 学时。 第六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主要内容: 1、 控制系统校正的基本概念 2、 串联校正装置的根轨迹法设计 3、 频率法校正 基本要求: 了解系统为什么需要校正,校正方法的分类; 掌握超前、滞后、滞后──超前校正对系统校正的方法和流程; 掌握按系统的期望频率特性进行校正的方法; 了解并联校正装置的设计。 学时分配:8 学时。 第七章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方法 主要内容: 1、 非线性控制系统概述 2、 描述函数法 3、 相平面分析法 基本要求: 掌握非线性控制系统和线性控制系统的基本区别; 对包含有饱和特性、死区特性、间隙特性、继电器特性以及变放大系数特性的非线性控制系统, 掌握运用描述函数法和相平面分析法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 学时分配:8 学时。 第八章 线性离散控制系统的分析 主要内容: 1、 采样过程和采样定理 2、 离散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3、 离散控制系统的分析 基本要求: 理解采样过程,采样定理,掌握采样脉冲传递函数概念; 掌握判断采样系统的稳定性,求取稳态误差的方法; 了解离散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学时分配:8 学时。 三、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实验一: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 实验二:典型系统瞬态响应和稳定性
实验三: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研究实验四:系统校正实验五:非线性系统本门课程实验学时10学时,实验项目及具体内容、要求参见本门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四、大纲说明1、本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除62学时的理论教学,还安排了10学时的实验。2、本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广泛且抽象,讲述过程中应注意多举例。知识点一定要讲全,要注重灵活应用,以适应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需要。3、每章要安排相应的练习题。4、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平时成绩:10%,实验成绩:10%。五、教材及参考书教材:吴怀宇主编,《自动控制原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参考书:1、胡寿松主编,《自动控制原理》,国防工业出版社,1994年第三版。2、高国桑主编,《自动控制原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实验三: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研究 实验四:系统校正 实验五:非线性系统 本门课程实验学时 10 学时,实验项目及具体内容、要求参见本门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四、大纲说明 1、本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除 62 学时的理论教学,还安排了 10 学时的实验。 2、本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广泛且抽象,讲述过程中应注意多举例。知识点一定要讲全,要注重灵 活应用,以适应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需要。 3、每章要安排相应的练习题。 4、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 80%,平时成绩:10%,实验成绩:10%。 五、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吴怀宇主编,《自动控制原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第一版。 参考书: 1、胡寿松主编,《自动控制原理》, 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4 年第三版。 2、高国燊主编,《自动控制原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