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案 任课教师学年/学期编写时间 教学内容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课程名称 医学微生物学 教材题目 绪论、 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掌握微生物的定义、种类和分布。 2、熟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3、 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与发展方向。 4、 熟悉现代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以及医学微生物学的学习内容。 教学目的 5、 掌握细菌的大小、测量单位、细胞壁的结构。 6、 熟悉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7、 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与功能。 8、熟悉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掌握革兰染色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教学方法 多媒体结合板书 重点、难点: 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普通微生物与医学微生物的联系。 本课内容的难 2、医学微生物学的学科内容、学科特点及学科发展。 点、重点与进 3、细菌属于单细胞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的细胞壁结构及生物学意 展 义。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4、细菌的特殊结构及生物学意义。 5、革兰染色。 微生物的概念及其分类:20分钟: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10分钟: 微生物的发展简史:30分钟: 医学微生物的主要研究内容,发展方向:20分钟: 细菌的大小形态:5分钟: 教学时间分配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的结构(20分钟)、细胞膜(5分钟)、细胞质(5分 钟)、核质(5分钟): 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10分钟)、鞭毛(8分钟)、菌毛(7分钟)、芽孢 (10分钟): 细菌的大小形态的检查方法:5分钟。 总计4学时(绪论2学时,细菌大小、形态、细胞壁结构1学时,细菌特殊结构 及细菌检查、染色方法及其它1学时)。 学生自学内容 1、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及要点 2、异染颗粒的概念及意义。 本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细菌的大小、测量单位、细胞壁的结构,细菌的特殊结构 课后小结 与功能。因这是第一次课,应多向同学们介绍医学微生物学与人类健康和临床医 学的关系
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案 任课教师 学年/学期 编写时间 教学内容 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课程名称 医学微生物学 教材题目 绪论、 第 1 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教学目的 掌握微生物的定义、种类和分布。 2、熟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3、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与发展方向。 4、熟悉现代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以及医学微生物学的学习内容。 5、掌握细菌的大小、测量单位、细胞壁的结构。 6、熟悉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7、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与功能。 8、熟悉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掌握革兰染色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教学方法 多媒体结合板书 本课内容的难 点、重点与进 展 重点、难点: 1、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普通微生物与医学微生物的联系。 2、医学微生物学的学科内容、学科特点及学科发展。 3、细菌属于单细胞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的细胞壁结构及生物学意 义。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4、细菌的特殊结构及生物学意义。 5、革兰染色。 教学时间分配 微生物的概念及其分类:20 分钟;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10 分钟; 微生物的发展简史:30 分钟; 医学微生物的主要研究内容,发展方向:20 分钟; 细菌的大小形态:5 分钟;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的结构(20 分钟)、细胞膜(5 分钟)、细胞质(5 分 钟)、核质(5 分钟); 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10 分钟)、鞭毛(8 分钟)、菌毛(7 分钟)、芽孢 (10 分钟); 细菌的大小形态的检查方法:5 分钟。 总计 4 学时(绪论 2 学时,细菌大小、形态、细胞壁结构 1 学时,细菌特殊结构 及细菌检查、染色方法及其它 1 学时)。 学生自学内容 及要点 1、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2、异染颗粒的概念及意义。 课后小结 本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细菌的大小、测量单位、细胞壁的结构,细菌的特殊结构 与功能。因这是第一次课,应多向同学们介绍医学微生物学与人类健康和临床医 学的关系
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案 任课教师学年/学期编写时间 教学内容细菌生理、消毒灭菌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 教材题目 第2章细菌的生理、第3章消毒与灭菌 1、了解细菌的化学组成、物理性状、营养物质、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细 菌人工培养、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2、熟悉细菌的带电现象、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 教学目的 3、掌握细菌生长的物理条件、能量代谢、细菌的代谢产物、细菌个体及群 体生长繁殖的方式、速度与生长曲线。 4、掌握消毒、灭菌、无菌、防腐的基本概念。 5、熟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教学方法 多媒体结合板书 重点、难点: 1、细菌的生长繁殖:方式、速度及生长曲线。 本课内容的难点、重2、细菌的新陈代谢及重要的代谢产物。 点与进展 3、消毒、灭菌、无菌、防腐的基本概念。 4、主要的理化消毒、灭菌方法。 1、细菌的生长繁殖:方式、速度及生长曲线:10分钟: 2、细菌的新陈代谢及重要的代谢产物:30分钟: 3、消毒、灭菌、无菌、防腐的基本概念:10分钟: 教学时间分配 4、主要的物理消毒、灭菌方法:20分钟: 5、化学消毒灭菌法:10分钟。 总计2学时 1、细菌的化学组成、物理性状。 学生自学内容及要点 2、 营养物质、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细菌人工培养。 3、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课后小结 列举生活当中的实例来讲解消毒灭菌的意义和重要性
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案 任课教师 学年/学期 编写时间 教学内容 细菌生理、消毒灭菌 课程名称 医学微生物学 教材题目 第2章 细菌的生理 、 第3章 消毒与灭菌 教学目的 1、了解细菌的化学组成、物理性状、营养物质、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细 菌人工培养、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2、熟悉细菌的带电现象、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 3、掌握细菌生长的物理条件、能量代谢、细菌的代谢产物、细菌个体及群 体生长繁殖的方式、速度与生长曲线。 4、掌握消毒、灭菌、无菌、防腐的基本概念。 5、熟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教学方法 多媒体结合板书 本课内容的难点、重 点与进展 重点、难点: 1、细菌的生长繁殖:方式、速度及生长曲线。 2、细菌的新陈代谢及重要的代谢产物。 3、消毒、灭菌、无菌、防腐的基本概念。 4、主要的理化消毒、灭菌方法。 教学时间分配 1、细菌的生长繁殖:方式、速度及生长曲线:10 分钟; 2、细菌的新陈代谢及重要的代谢产物:30 分钟; 3、消毒、灭菌、无菌、防腐的基本概念:10 分钟; 4、主要的物理消毒、灭菌方法:20 分钟; 5、化学消毒灭菌法:10 分钟。 总计 2 学时 学生自学内容及要点 1、细菌的化学组成、物理性状。 2、营养物质、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细菌人工培养。 3、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课后小结 列举生活当中的实例来讲解消毒灭菌的意义和重要性
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案 任课教师学年/学期编写时间 教学内容噬菌体、细菌的遗传与变异课程名称 医学微生物学 教材题目 第4章噬菌体第5章细菌的遗传变异 1、了解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和噬菌体的应用。 2、掌握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的概念,熟悉溶原周期和溶菌性周期,熟悉细菌 教学目的 遗传变异的现象及实际意义。 3、掌握细菌遗传变异的现象及物质基础、基因的转移与重组的方式、概念和特 点。 教学方法 板书结合多媒体电化教学。 多以实例讲解细菌的遗传变异及在医学上的意义。 重点和难点: 1、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的概念,溶原周期和溶菌性 周期。 本课内容的难 2、细菌形态结构的变异、毒力的变异、耐药性变异及在医学上的意义。细菌遗传 点、重点与进 变异的物质基础,重点是质粒和转位因子。 展 3、基因的转移与重组的五种方式:R质粒传递耐药性的方式。 进展: 噬菌体抗生素研究:如正在研究针对一些重要的病原菌的噬菌体:细菌的质粒与 染色体的区别。 1、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的概念,溶原周期和溶菌性 周期,40分钟: 2、细菌遗传变异的现象,重点是形态结构的变异、毒力的变异、耐药性变异及在 医学上的意义。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重点是质粒和转位因子,30分钟:基因的 教学时间分配 转移与重组的五种方式,35分钟: 3、 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10分钟: 4、课后小结,5分钟。 合计3学时 学生自学内容 基因突变的规律:突变率、突变与选择、回复突变。 及要点 R质粒决定耐药的机制。 重述有关噬菌体的重要概念:噬菌体在细菌遗传变异中的重要意义。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染色体、质粒和转位因子。 课后小结 3、 基因的转移与重组的五种方式: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和原生质体融 合
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案 任课教师 学年/学期 编写时间 教学内容 噬菌体、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课程名称 医学微生物学 教材题目 第 4 章 噬菌体 第 5 章 细菌的遗传变异 教学目的 1、了解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和噬菌体的应用。 2、掌握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的概念,熟悉溶原周期和溶菌性周期,熟悉细菌 遗传变异的现象及实际意义。 3、掌握细菌遗传变异的现象及物质基础、基因的转移与重组的方式、概念和特 点。 教学方法 板书结合多媒体电化教学。 多以实例讲解细菌的遗传变异及在医学上的意义。 本课内容的难 点、重点与进 展 重点和难点: 1、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的概念,溶原周期和溶菌性 周期。 2、细菌形态结构的变异、毒力的变异、耐药性变异及在医学上的意义。细菌遗传 变异的物质基础,重点是质粒和转位因子。 3、基因的转移与重组的五种方式;R 质粒传递耐药性的方式。 进展: 噬菌体抗生素研究:如正在研究针对一些重要的病原菌的噬菌体;细菌的质粒与 染色体的区别。 教学时间分配 1、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的概念,溶原周期和溶菌性 周期,40 分钟; 2、细菌遗传变异的现象,重点是形态结构的变异、毒力的变异、耐药性变异及在 医学上的意义。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重点是质粒和转位因子,30 分钟;基因的 转移与重组的五种方式,35 分钟; 3、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10 分钟; 4、课后小结,5 分钟。 合计 3 学时 学生自学内容 及要点 基因突变的规律:突变率、突变与选择、回复突变。 R 质粒决定耐药的机制。 课后小结 重述有关噬菌体的重要概念;噬菌体在细菌遗传变异中的重要意义。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染色体、质粒和转位因子。 3、基因的转移与重组的五种方式: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和原生质体融 合
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案 任课教师学年/学期编写时间 教学内容细菌的感染与免疫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 教材题目 第6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的概念和致病条件。了解医院获得性感染。 掌握致病菌的致病机制。 掌握全身性感染的几种类型的概念和特征。 教学目的 熟悉宿主的防御机制。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了解细菌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感染的来源、传播方式、途径、细菌感染的 几种类型。 5、细菌致病性、毒力的概念:胞外菌和胞内菌感染及外毒素感染与免疫的特 点。 教学方法 板书结合多媒体电化教学 重点和难点: 1、 毒力的概念,细菌毒力的物质基础: 本课内容的难 2、全身性感染的几种类型: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 点、重点与进 症。 展 3、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杀菌过程,胞外菌与胞内菌感染的免疫特点及外毒素感染 的免疫。 进展:内毒素研究,LOS及内毒素疫苗。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的概念,条件致病菌致病的三个条件,10分钟: 毒力的概念,细菌毒力的物质基础:侵袭力和毒素,20分钟: 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及外毒素的种类,10分钟: 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杀菌过程,胞外菌与胞内菌感染的免疫特点及外毒素感染的免 教学时间分配 疫,20分钟: 感染的类型,特别是全身性感染的几种类型: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菌血症、败 血症、脓毒血症,15分钟: 其他相关内容,5分钟。 课后小结:5分钟合计2学时 细菌外毒素的分子结构及作用机制:AB模式及非A-B模式的作用机制。 学生自学内容 人类中性粒细胞的杀菌机制:分依氧和非依氧两类。 及要点 3、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自然和社会因素。 复习重要的概念: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侵袭力、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菌血 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课后小结 2、侵袭力:荚膜、粘附素和侵袭性酶。外毒素有选择性毒害毒性作用,G菌内 毒素的毒性作用大致类同: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血症与休克、 Shwartzman现象与DlC
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案 任课教师 学年/学期 编写时间 教学内容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课程名称 医学微生物学 教材题目 第 6 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教学目的 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的概念和致病条件。了解医院获得性感染。 掌握致病菌的致病机制。 掌握全身性感染的几种类型的概念和特征。 熟悉宿主的防御机制。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了解细菌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感染的来源、传播方式、途径、细菌感染的 几种类型。 5、细菌致病性、毒力的概念;胞外菌和胞内菌感染及外毒素感染与免疫的特 点。 教学方法 板书结合多媒体电化教学 本课内容的难 点、重点与进 展 重点和难点: 1、毒力的概念,细菌毒力的物质基础; 2、全身性感染的几种类型: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 症。 3、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杀菌过程,胞外菌与胞内菌感染的免疫特点及外毒素感染 的免疫。 进展:内毒素研究,LOS 及内毒素疫苗。 教学时间分配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的概念,条件致病菌致病的三个条件,10 分钟; 毒力的概念,细菌毒力的物质基础:侵袭力和毒素,20 分钟; 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及外毒素的种类,10 分钟; 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杀菌过程,胞外菌与胞内菌感染的免疫特点及外毒素感染的免 疫,20 分钟; 感染的类型,特别是全身性感染的几种类型: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菌血症、败 血症、脓毒血症,15 分钟; 其他相关内容,5 分钟。 课后小结:5 分钟 合计 2 学时 学生自学内容 及要点 细菌外毒素的分子结构及作用机制:A-B 模式及非 A-B 模式的作用机制。 人类中性粒细胞的杀菌机制:分依氧和非依氧两类。 3、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自然和社会因素。 课后小结 复习重要的概念: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侵袭力、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菌血 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2、侵袭力:荚膜、粘附素和侵袭性酶。外毒素有选择性毒害毒性作用,G-菌内 毒素的毒性作用大致类同: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血症与休克、 Shwartzman 现象与 DIC
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案 任课教师学年/学期编写时间 教学内容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 教材题目 第7章细菌感染的检查与防治原则 1、熟悉细菌学诊断的方法。 教学目的 了解获得性免疫的产生方式,掌握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及常用的 制剂、生物制品。 教学方法 板书结合多媒体电化教学,结合实例讲解。 重点和难点: 本课内容的难 1、标本的采集、送检、病原菌的检验程序: 点、重点与进 2、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及常用的制剂。 展 进展: 新疫苗进展:DNA疫苗、治疗性疫苗(如抗HV的治疗性疫苗)。 标本的采集、送检、病原菌的检验程序:直接涂片检查,分离培养,生化试验, 血清学试验,动物试验,药物敏感试验,分子生物学技术(难点):20分钟: 教学时间分配 血清学诊断方法及意义:5分钟: 人工主动免疫、人工主动免疫的概念及常用的制剂:10分钟: 新疫苗进展:DNA疫苗、治疗性疫苗(如抗HV的治疗性疫苗):5分钟。 合计1学时。 学生自学内容 及要点 参看国外医学生物制品分册有关疫苗进展,以了解新的疫苗及前景。 对每种细菌来讲检验程序的侧重点不同,凡在形态和染色性上具有特征的致病 课后小结 菌,直接涂片检查有助于初步诊断,原则上所有标本应作分离培养。血清学诊断 可作某些传染病的辅助诊断。 人工主动免疫主要用于预防,人工被动免疫主要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
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案 任课教师 学年/学期 编写时间 教学内容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课程名称 医学微生物学 教材题目 第 7 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与防治原则 教学目的 1、熟悉细菌学诊断的方法。 了解获得性免疫的产生方式,掌握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及常用的 制剂、生物制品。 教学方法 板书结合多媒体电化教学,结合实例讲解。 本课内容的难 点、重点与进 展 重点和难点: 1、标本的采集、送检、病原菌的检验程序; 2、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及常用的制剂。 进展: 新疫苗进展:DNA 疫苗、治疗性疫苗(如抗 HIV 的治疗性疫苗)。 教学时间分配 标本的采集、送检、病原菌的检验程序:直接涂片检查,分离培养,生化试验, 血清学试验,动物试验,药物敏感试验,分子生物学技术(难点):20 分钟; 血清学诊断方法及意义:5 分钟; 人工主动免疫、人工主动免疫的概念及常用的制剂:10 分钟; 新疫苗进展:DNA 疫苗、治疗性疫苗(如抗 HIV 的治疗性疫苗):5 分钟。 合计1学时。 学生自学内容 及要点 参看国外医学生物制品分册有关疫苗进展,以了解新的疫苗及前景。 课后小结 对每种细菌来讲检验程序的侧重点不同,凡在形态和染色性上具有特征的致病 菌,直接涂片检查有助于初步诊断,原则上所有标本应作分离培养。血清学诊断 可作某些传染病的辅助诊断。 人工主动免疫主要用于预防,人工被动免疫主要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