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友人不敢来往,生活上也很窘迫。这也就是在文中所说的“念无与为乐”。诗人的一切 都被剥夺,只有清风明月才属于他。接下去,作者写他在月下寻友。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 县南,张怀民,名梦得,他不但与苏轼遭遇相同,也是被贬谪到黄州,而且襟怀也相似。张 怀民到黄州后寓居在承天寺,并在寺旁筑一亭,苏轼题名为“快哉亭”,苏轼的弟弟苏辙还 写了篇《黄州快哉亭记》,在记中他称赞张怀民“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 之间”,可见他是个寄情于山水、不以贬谪为念的旷达之一。因此苏轼引为同调,在此月白 风清之夜,作者去承天寺寻张怀民,而“怀民亦未寝”。这个“亦”字大有讲究:首先,它 暗暗证实,张怀民确与苏轼同调:其次,作者与张怀民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再次,作 者未寝,张怀民亦未寝,这为后面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结论做了铺垫。行文如山石曲 折又前后照应,于此可见一斑 以上是叙事,写作者由夜寝而见月,由见月而起兴,由起兴而寻人。以下转入写景,当 然景中亦有情。作者写月色用了十八个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一一盖竹柏 影也。”这历来被誉为写月色的绝唱。究其原因,不外三点。其一,处处有月又处处不提月。 三句之中没提一个月字,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月光无处不在。这个表里澄澈的月的世界,完全 是靠喻体来完成的。其二,比喻能摆脱陈俗的旧套。它与视觉、错觉、悬念、联想结合起来, 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一般人写月色,总是说月色如水,这虽很准确,但显得陈旧。苏轼同样 把月光喻成水,但却是一种视觉错觉:庭院如积水,而且还是一种澄澈得近乎空明的积水。 这本身就比单纯说月光如水显得生动。然后作者再加以联想:有水就会有水生植物藻、荇, 而且这些藻荇还交错在一起。那么这些藻荇怎么跑到院内来了呢?作者在一番设疑后再一句 点破:“盖竹柏影也。”这种悬想设疑之法不但把竹柏的影子写得生动而逼真,而且还暗示 那无处不在的月色,确实无比精妙。其三,动静相承,给月色增添十分诗意。“积水空明” 这是一种静谧之美;“藻荇交横”,这是一种动态摇曳之美。动静相承,给我们勾画出了 个淡雅而又具有风韵的诗化的透明世界。只有在这个世界中,作者才摆脱了迁谪的压迫感, 才从类似拘囚的狭小天地中解放了出来,才能达到物我两忘、天地共存的悟境 文章的最后一段,写作者在空明月色中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连续两次发问,目的是引出下面的结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句话是全文 的点睛之笔,它是作者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和月色感觉的集结。“但少闲人”的内涵很丰厚, 表面上看,他似乎是说自己与怀民因遭贬斥,无所事事,故多闲暇,才会有这闲情逸致来夜 赏明月:实际上它是对碌碌人生的否定和庸庸官场的鄙视,也是对宦海浮沉的解脱和受诬遭 贬的排遣。作者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只有摆脱杂念的缠绕,有着一副旷达的胸襟,才能领 略这风清月白的自然之景,才能交融在这表里澄澈的透明世界中。这就是作者对人生哲理的 领悟,也就是这篇散文的“文眼”所在。 (《古典散文鉴赏》安徽教育出版社 陈友冰著) 2.《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这篇月下小品,即作《赤壁赋》的次年所作。江边的十月中旬,应该很凄清了,承天寺 也并非名刹,然而月色入户,使得作者感到高兴,到了寺中,恰巧张怀民也没有入睡,便 道闲步于中庭。庭本无水,因月光而空明,遂使竹柏之影,有如水声交横:无水之庭,得月
内,友人不敢来往,生活上也很窘迫。这也就是在文中所说的“念无与为乐”。诗人的一切 都被剥夺,只有清风明月才属于他。接下去,作者写他在月下寻友。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 县南,张怀民,名梦得,他不但与苏轼遭遇相同,也是被贬谪到黄州,而且襟怀也相似。张 怀民到黄州后寓居在承天寺,并在寺旁筑一亭,苏轼题名为“快哉亭”,苏轼的弟弟苏辙还 写了篇《黄州快哉亭记》,在记中他称赞张怀民“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 之间”,可见他是个寄情于山水、不以贬谪为念的旷达之一。因此苏轼引为同调,在此月白 风清之夜,作者去承天寺寻张怀民,而“怀民亦未寝”。这个“亦”字大有讲究:首先,它 暗暗证实,张怀民确与苏轼同调;其次,作者与张怀民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再次,作 者未寝,张怀民亦未寝,这为后面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结论做了铺垫。行文如山石曲 折又前后照应,于此可见一斑。 以上是叙事,写作者由夜寝而见月,由见月而起兴,由起兴而寻人。以下转入写景,当 然景中亦有情。作者写月色用了十八个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这历来被誉为写月色的绝唱。究其原因,不外三点。其一,处处有月又处处不提月。 三句之中没提一个月字,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月光无处不在。这个表里澄澈的月的世界,完全 是靠喻体来完成的。其二,比喻能摆脱陈俗的旧套。它与视觉、错觉、悬念、联想结合起来, 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一般人写月色,总是说月色如水,这虽很准确,但显得陈旧。苏轼同样 把月光喻成水,但却是一种视觉错觉:庭院如积水,而且还是一种澄澈得近乎空明的积水。 这本身就比单纯说月光如水显得生动。然后作者再加以联想:有水就会有水生植物藻、荇, 而且这些藻荇还交错在一起。那么这些藻荇怎么跑到院内来了呢?作者在一番设疑后再一句 点破:“盖竹柏影也。”这种悬想设疑之法不但把竹柏的影子写得生动而逼真,而且还暗示 那无处不在的月色,确实无比精妙。其三,动静相承,给月色增添十分诗意。“积水空明”, 这是一种静谧之美;“藻荇交横”,这是一种动态摇曳之美。动静相承,给我们勾画出了一 个淡雅而又具有风韵的诗化的透明世界。只有在这个世界中,作者才摆脱了迁谪的压迫感, 才从类似拘囚的狭小天地中解放了出来,才能达到物我两忘、天地共存的悟境。 文章的最后一段,写作者在空明月色中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连续两次发问,目的是引出下面的结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句话是全文 的点睛之笔,它是作者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和月色感觉的集结。“但少闲人”的内涵很丰厚, 表面上看,他似乎是说自己与怀民因遭贬斥,无所事事,故多闲暇,才会有这闲情逸致来夜 赏明月;实际上它是对碌碌人生的否定和庸庸官场的鄙视,也是对宦海浮沉的解脱和受诬遭 贬的排遣。作者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只有摆脱杂念的缠绕,有着一副旷达的胸襟,才能领 略这风清月白的自然之景,才能交融在这表里澄澈的透明世界中。这就是作者对人生哲理的 领悟,也就是这篇散文的“文眼”所在。 (《古典散文鉴赏》安徽教育出版社 陈友冰著) 2.《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这篇月下小品,即作《赤壁赋》的次年所作。江边的十月中旬,应该很凄清了,承天寺 也并非名刹,然而月色入户,使得作者感到高兴,到了寺中,恰巧张怀民也没有入睡,便一 道闲步于中庭。庭本无水,因月光而空明,遂使竹柏之影,有如水声交横;无水之庭,得月
色而潋滟。《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集录》卷九云:“仙笔也。读之觉玉宇琼楼,高寒澄 澈 世上并不缺少闲人,只是缺少坡公的慧心妙笔。文章本写月夜小游,却颇有禅味。袁宏 道说:“东坡之可爱者,多其小文小说,使尽去之,而独存其高文大册,岂复有坡公哉?” (《苏长公合作引》)。这是说得很有识见的。 《历代小品文大观》上海三联书店,汤高才主编,1991.6版 3.《答谢中书书》赏析(金性尧) 陶弘景一度出仕南齐,但不交外物,心如明镜,特爱松风,闻响欣然,顾惜光景,老而 弥笃。《南史》本传称他“遇物便了,言无烦舛”。此文只有68字,语言淡泊,境界宁静 与作者个性有共通处 谢中书即谢徵,其任中书郎时,弘景已70有余。文一开头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下面即举他所隐居的山川之美,意思是,此处也堪称一绝,山水竹石之处,还有早晨的猿鸟, 傍晚的游鱼,程颢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文末的谢康乐为刘宋谢灵运, 他也爱好山水,写了不少山水诗,后来被杀,末句可能有悼念之意 文中写的确是江南风物,然而这样的山林泉壑,又是江南所常见的。为什么他能把自然 界中常人还不曾体验到的美感,以数十字摄取到笔底呢?这里也有作者自己的“境界” 审美的趣味固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也应该变化,但长期的由历史凝聚、熏陶的 审美习惯,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我们脚所踏的还是几千年来祖先践踏过的泥土。 当然,这里还有两个条件:一是这些审美习惯必须是健康的干净的,不能离开“善”的 要求;二是读者自身也必须有素养 (《历代小品大观》,上海三联书店,1991.6版) 二、重温经典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 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 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 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 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 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 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即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 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名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
色而潋滟。《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集录》卷九云:“仙笔也。读之觉玉宇琼楼,高寒澄 澈。” 世上并不缺少闲人,只是缺少坡公的慧心妙笔。文章本写月夜小游,却颇有禅味。袁宏 道说:“东坡之可爱者,多其小文小说,使尽去之,而独存其高文大册,岂复有坡公哉?” (《苏长公合作引》)。这是说得很有识见的。 (《历代小品文大观》上海三联书店,汤高才主编,1991.6 版) 3.《答谢中书书》赏析(金性尧) 陶弘景一度出仕南齐,但不交外物,心如明镜,特爱松风,闻响欣然,顾惜光景,老而 弥笃。《南史》本传称他“遇物便了,言无烦舛”。此文只有 68 字,语言淡泊,境界宁静, 与作者个性有共通处。 谢中书即谢徵,其任中书郎时,弘景已 70 有余。文一开头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下面即举他所隐居的山川之美,意思是,此处也堪称一绝,山水竹石之处,还有早晨的猿鸟, 傍晚的游鱼,程颢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文末的谢康乐为刘宋谢灵运, 他也爱好山水,写了不少山水诗,后来被杀,末句可能有悼念之意。 文中写的确是江南风物,然而这样的山林泉壑,又是江南所常见的。为什么他能把自然 界中常人还不曾体验到的美感,以数十字摄取到笔底呢?这里也有作者自己的“境界”。 审美的趣味固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也应该变化,但长期的由历史凝聚、熏陶的 审美习惯,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我们脚所踏的还是几千年来祖先践踏过的泥土。 当然,这里还有两个条件:一是这些审美习惯必须是健康的干净的,不能离开“善”的 要求;二是读者自身也必须有素养。 (《历代小品大观》,上海三联书店,1991.6 版) 二、重温经典 1. 喜雨亭记 苏 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 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 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 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 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 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 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即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 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名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
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提示:本文是一篇别开生面的亭台记,写于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苏轼时年26岁 在陕西凤翔太守幕府担任签书判官。这一年的暮春四月,凤翔地区久旱逢雨,恰好官署旁边 的一座官亭新落成,作者喜情难抑,命名这个亭为“喜雨亭”,并欣然作了这篇“记” 作为一篇亭台记,作者并不仅仅在“亭”字上做文章,而是通过巧妙的构思,把建亭跟 喜雨这两件原本不相干的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泼墨写“雨”,写“喜”,从而提炼出关心 民生疾苦、与民同忧同乐的积极主题,这是很富匠心的,阅读时宜引导学生潜心体会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静,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 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 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 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提示:文章第一段总叙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空灵清澄,境界开阔,并以“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八个字总揽胜景,勾勒出这幅山水画卷的独有形象,特征鲜明,意境清新,不仅 使其山光水色宛然在目,而且引人入胜,油然而生向往之情。下文先写“异水”,作者以精 练清新的笔触,从静、动两个方面来描绘富春江的江水之美。着重突出稳静的秀丽美和飞动 的雄奇美,淋漓尽致、生动传神地展示出富春江水千姿百态、“天下独绝”的个性特征。接 着写“奇山”。从四个方面写山,突出山势之奇、山音之奇、山意之奇、山林之奇。全文山 水分写,交互生辉。水有山相映,使水更显其灵性。山有水相映,使山更增其生机。这山水 相映之美,既突出了各自的特色,又把它们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创造出一种清新而又 深幽的“独绝”意境,人若置身其间,纵目骋怀,无不为富春江绝美的景色陶醉倾倒而 神怡了。 3.荐读《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提示: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 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梦乡。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 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 湿了桂花树吧?三、四句推己及人,点出秋思。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 美的联想,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绘庭中景色月色 竹柏
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提示:本文是一篇别开生面的亭台记,写于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苏轼时年 26 岁, 在陕西凤翔太守幕府担任签书判官。这一年的暮春四月,凤翔地区久旱逢雨,恰好官署旁边 的一座官亭新落成,作者喜情难抑,命名这个亭为“喜雨亭”,并欣然作了这篇“记”。 作为一篇亭台记,作者并不仅仅在“亭”字上做文章,而是通过巧妙的构思,把建亭跟 喜雨这两件原本不相干的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泼墨写“雨”,写“喜”,从而提炼出关心 民生疾苦、与民同忧同乐的积极主题,这是很富匠心的,阅读时宜引导学生潜心体会。 2. 与朱元思书 吴 均 风烟俱静,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 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 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 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提示:文章第一段总叙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空灵清澄,境界开阔,并以“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八个字总揽胜景,勾勒出这幅山水画卷的独有形象,特征鲜明,意境清新,不仅 使其山光水色宛然在目,而且引人入胜,油然而生向往之情。下文先写“异水”,作者以精 练清新的笔触,从静、动两个方面来描绘富春江的江水之美。着重突出稳静的秀丽美和飞动 的雄奇美,淋漓尽致、生动传神地展示出富春江水千姿百态、“天下独绝”的个性特征。接 着写“奇山”。从四个方面写山,突出山势之奇、山音之奇、山意之奇、山林之奇。全文山 水分写,交互生辉。水有山相映,使水更显其灵性。山有水相映,使山更增其生机。这山水 相映之美,既突出了各自的特色,又把它们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创造出一种清新而又 深幽的“独绝”意境,人若置身其间,纵目骋怀,无不为富春江绝美的景色陶醉倾倒而心旷 神怡了。 3.荐读《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提示: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 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梦乡。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 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 湿了桂花树吧?三、四句推己及人,点出秋思。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 美的联想,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绘庭中景色 月色 竹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