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人类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生死观 19.(4分) 示例:A处:(1)语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垂死的黄蜂比作即将谢幕的芭 蕾舞演员(2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黄蜂临死前优雅的形态,表现了黄蜂面对死 亡的坦然、平静。(2分)(2)语段抓住秋日阳光鲜明美丽的特点,写出了黄蜂临 死前环境的优美(2分),突出了黄蜂的优雅与凄美(2分)。 B处:语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黄蜂身上黄黑相间的色彩比作套色版画(2 分)纯金之黄与无月之黑融合在一起,色彩鲜明,突出了黄蜂外形之美(2分)。 (四)阅读《又临黄河岸》,完成第13-15题。(共13分) 又临黄河岸 高缨 ①不知为什么,每当我看到黄河,眼中常渗出热泪。 ②大约是少年时候的记忆老盘旋在我心里吧!那时,日寇的铁蹄践踏着 中华大地,俯冲的敌机,飞落的炮弹,爬满火车顶的难民……我被大人们塞进闷 死人的车厢,暗夜中逃过黄河。在渭水之滨的山村里,我捏紧小拳头,眼里闪着 泪星儿,跟流亡的大学生们学唱那首悲愤的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 哮! ③直到建国后,我才第二次看见黄河。火车北上,欢腾地驶过新生的中 原。当列车员告诉乘客们,火车就要跨过伟大的黄河的时候,我急忙把前额贴在 车窗上,看浩荡的浊流沉着而有力地漫过大地。一瞬间,我的眼睛润湿了,我胸 中涌出了那首崇高的歌:“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④大前年的秋天,我去访问呼和浩特。好友邀我一道去登大青山。汽车 盘旋而上,窗外掠过如花的红叶和挺秀的白桦林。一路上,好友给我说了好些抗 日战争时期蒙、汉人民并肩战斗的故事,那昔日的厮杀声和马蹄声,犹在耳边。 车停在山巅,他遥指苍莽的土默特平川,深情地说:“看,黄河!”可不,远处 不就是我久违的黄河吗?像一根不见首尾的丝带,云中而来,雾中而去,千回万 转,把我的无尽思绪缠入过去,引向未来。 ⑤去年夏天,我又临黄河岸。不是在北方,而是在四川的若尔盖大草原。 ⑥谁都知道,四川省属于长江流域。可粗心的人们不曾留意,这巴山蜀 水,却也属黄河的版图。黄河,这万水之父,来自巴颜喀拉山,奔过青海髙地, 急转直下,轻轻地、轻轻地擦过川西北的边缘 ⑦我来到若尔盖的辖曼牧场,一下车,就央告牧场的同志,快带我去看 看黄河。于是备马置鞍,牧场的副场长求吉同志,热心地伴我同行 ⑧马蹄溅溅,踩过一条小溪。前面是一大片数千亩的人工草场,种植着 披碱草、燕麦和紫花苜蓿。求吉告诉我,眼下这寂静的草原,也曾有过一番沸腾 的景象:为建设美好家园所激奋的牧民们,用拖拉机的队列翻起了亘古沉睡的处 女地,播下优良草种,造就了这草原上的草原。正是由于近年来他们狠抓草原建 设,牲畜才摆脱了靠天吃草、夏足冬欠的困窘,更快地繁衍起来。 ⑨看四处,牧草高及马胸,繁花美似彩毡。这是草原牧民用辛勤的汗水 描绘出来的美景。肥美的牧草,让马儿走到这里,也只恋着埋头吃草,却把我们 搁在马鞍上。我想着心中的黄河,于是扬起马鞭,马儿跃过沟渠,直奔一带浅山 ⑩求吉先登上山头,他翻身下马,欢叫着对我招手:“快,快来看!” 啊,黄河,我又一次,又一次看到了你
(5)人类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生死观 19.(4 分) 示例:A 处:(1)语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垂死的黄蜂比作即将谢幕的芭 蕾舞演员(2 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黄蜂临死前优雅的形态,表现了黄蜂面对死 亡的坦然、平静。(2 分) (2)语段抓住秋日阳光鲜明美丽的特点,写出了黄蜂临 死前环境的优美(2 分),突出了黄蜂的优雅与凄美(2 分)。 B 处:语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黄蜂身上黄黑相间的色彩比作套色版画(2 分)纯金之黄与无月之黑融合在一起,色彩鲜明,突出了黄蜂外形之美(2 分)。 (四)阅读《又临黄河岸》,完成第 13—15 题。(共 13 分) 又临黄河岸 高缨 ①不知为什么,每当我看到黄河,眼中常渗出热泪。 ②大约是少年时候的记忆老盘旋在我心里吧!那时,日寇的铁蹄践踏着 中华大地,俯冲的敌机,飞落的炮弹,爬满火车顶的难民……我被大人们塞进闷 死人的车厢,暗夜中逃过黄河。在渭水之滨的山村里,我捏紧小拳头,眼里闪着 泪星儿,跟流亡的大学生们学唱那首悲愤的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 哮!……” ③直到建国后,我才第二次看见黄河。火车北上,欢腾地驶过新生的中 原。当列车员告诉乘客们,火车就要跨过伟大的黄河的时候,我急忙把前额贴在 车窗上,看浩荡的浊流沉着而有力地漫过大地。一瞬间,我的眼睛润湿了,我胸 中涌出了那首崇高的歌:“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④大前年的秋天,我去访问呼和浩特。好友邀我一道去登大青山。汽车 盘旋而上,窗外掠过如花的红叶和挺秀的白桦林。一路上,好友给我说了好些抗 日战争时期蒙、汉人民并肩战斗的故事,那昔日的厮杀声和马蹄声,犹在耳边。 车停在山巅,他遥指苍莽的土默特平川,深情地说:“看,黄河!”可不,远处 不就是我久违的黄河吗?像一根不见首尾的丝带,云中而来,雾中而去,千回万 转,把我的无尽思绪缠入过去,引向未来。 ⑤去年夏天,我又临黄河岸。不是在北方,而是在四川的若尔盖大草原。 ⑥谁都知道,四川省属于长江流域。可粗心的人们不曾留意,这巴山蜀 水,却也属黄河的版图。黄河,这万水之父,来自巴颜喀拉山,奔过青海高地, 急转直下,轻轻地、轻轻地擦过川西北的边缘。 ⑦我来到若尔盖的辖曼牧场,一下车,就央告牧场的同志,快带我去看 看黄河。于是备马置鞍,牧场的副场长求吉同志,热心地伴我同行。 ⑧马蹄溅溅,踩过一条小溪。前面是一大片数千亩的人工草场,种植着 披碱草、燕麦和紫花苜蓿。求吉告诉我,眼下这寂静的草原,也曾有过一番沸腾 的景象:为建设美好家园所激奋的牧民们,用拖拉机的队列翻起了亘古沉睡的处 女地,播下优良草种,造就了这草原上的草原。正是由于近年来他们狠抓草原建 设,牲畜才摆脱了靠天吃草、夏足冬欠的困窘,更快地繁衍起来。 ⑨看四处,牧草高及马胸,繁花美似彩毡。这是草原牧民用辛勤的汗水 描绘出来的美景。肥美的牧草,让马儿走到这里,也只恋着埋头吃草,却把我们 搁在马鞍上。我想着心中的黄河,于是扬起马鞭,马儿跃过沟渠,直奔一带浅山。 ⑩求吉先登上山头,他翻身下马,欢叫着对我招手:“快,快来看!” ⑾啊,黄河,我又一次,又一次看到了你!
⑩千里草原上,从天地相接的远方,迂回曲折,慢慢悠悠地走来了黄河。 没有奔腾的激浪,没有啸叫的怒涛,安详、舒展而从容不迫。这里河面不过百十 来米,两岸像刀削般整齐;那深沉的河水,呈现着淡淡的绿色,清晰地映出白云 的影子。黄河,似乎在沉思,在暂时地歇息,在默默地积蓄力量,在期待着明天 的奔腾 ①3是这样的吗?黄河!此时此地,你多像我们中华民族的今天。我们黄 河的子孙们,经历了多少苦难和欢欣,黑暗和光明,失败和胜利……空前浩劫的 十年,把我们民族的元气几乎耗尽,留下了贫穷、迷惑、创伤和艰辛。哀叹吗? 不!那是弱者的声音。我们需要的是智慧的目光,是积淀的力量,是航机起飞前 的滑行,是健将跳高前的一顿……正如这黄河的沉思、歇息、积蓄和期待 4沿着黄河岸,我和求吉并辔而行。黄河在草原上流,也在我的心上流 着。这沉着而有力的洪流,冲去我胸中的痛苦和哀伤。我不由得昂奋而自豪了 啊,我们伟大的、多难却不败的中华民族呀,纵然是身负贫穷落后的重荷,纵然 是一步一个艰辛,但却更加紧密地团结着,凝聚着无尽的力量,坚韧顽强地向着 光明、富足,向着最美好的未来走去! ⑤5哦,我眼中又渗出了热泪。我心中颤动着昔日和今日的颂歌:啊,黄 河,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伟大坚 (选自《改革开放30年散文选》,有删改) 13.文中写了作者的三次流泪,表达了不同的情感。阅读文章,填写表格。(4 分) 地点 流泪原因 内心情感 第一次山村里① 悲愤痛苦 「第二次「火车上 想到祖国获得新生② 第三次黄河岸③ 14.第⑨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接了上文所写的 ,引起了下文所写的 。(4分) 13.答案示例: ①想到国土遑到日寇践踏(人民颠沛流离)②兴奋激动③想到历经磨难的祖国 正走向美好未来④昂奋自豪 14.答案:①草原建设取得的可喜成果②看到黄河的情景 (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6-17题。(共6分 ①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8%。浩瀚的大海蕴藏着各种丰富的资源, 据专家测算,仅水产品 洋每年就可向人类提供30亿旽,能满足300亿 人的蛋白质需要。合理开发利用海洋,已成为解决因人口增长而带来的资源短缺 问题的重要出路。目前,世界上许多沿海国家都把海洋开发列入国家发展战略, 其中作为主导产业之一的海洋农业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 ②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我国有18000多公 里的大陆海岸线,近海可开发利用的水面约有147万平方公里。0-20米浅海面 积约为15.7万平方公里,2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利用率仅为0.5%;沿海滩涂
⑿千里草原上,从天地相接的远方,迂回曲折,慢慢悠悠地走来了黄河。 没有奔腾的激浪,没有啸叫的怒涛,安详、舒展而从容不迫。这里河面不过百十 来米,两岸像刀削般整齐;那深沉的河水,呈现着淡淡的绿色,清晰地映出白云 的影子。黄河,似乎在沉思,在暂时地歇息,在默默地积蓄力量,在期待着明天 的奔腾…… ⒀是这样的吗?黄河!此时此地,你多像我们中华民族的今天。我们黄 河的子孙们,经历了多少苦难和欢欣,黑暗和光明,失败和胜利……空前浩劫的 十年,把我们民族的元气几乎耗尽,留下了贫穷、迷惑、创伤和艰辛。哀叹吗? 不!那是弱者的声音。我们需要的是智慧的目光,是积淀的力量,是航机起飞前 的滑行,是健将跳高前的一顿……正如这黄河的沉思、歇息、积蓄和期待! ⒁沿着黄河岸,我和求吉并辔而行。黄河在草原上流,也在我的心上流 着。这沉着而有力的洪流,冲去我胸中的痛苦和哀伤。我不由得昂奋而自豪了。 啊,我们伟大的、多难却不败的中华民族呀,纵然是身负贫穷落后的重荷,纵然 是一步一个艰辛,但却更加紧密地团结着,凝聚着无尽的力量,坚韧顽强地向着 光明、富足,向着最美好的未来走去! ⒂哦,我眼中又渗出了热泪。我心中颤动着昔日和今日的颂歌:啊,黄 河,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伟大坚 强! (选自《改革开放 30 年散文选》,有删改) 13.文中写了作者的三次流泪,表达了不同的情感。阅读文章,填写表格。(4 分) 地点 流泪原因 内心情感 第一次 山村里 ① 悲愤痛苦 第二次 火车上 想到祖国获得新生 ② 第三次 黄河岸 ③ ④ 14.第⑨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接了上文所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了下文所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分) 13.答案示例: ①想到国土遭到日寇践踏(人民颠沛流离)②兴奋激动③想到历经磨难的祖国 正走向美好未来④昂奋自豪 14.答案:①草原建设取得的可喜成果②看到黄河的情景 (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 16—17 题。(共 6 分) ①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 70.8%。浩瀚的大海蕴藏着各种丰富的资源, 据专家测算,仅水产品一项,海洋每年就可向人类提供 30 亿吨,能满足 300 亿 人的蛋白质需要。合理开发利用海洋,已成为解决因人口增长而带来的资源短缺 问题的重要出路。目前,世界上许多沿海国家都把海洋开发列入国家发展战略, 其中作为主导产业之一的海洋农业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 ②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我国有 18000 多公 里的大陆海岸线,近海可开发利用的水面约有 147 万平方公里。0—20 米浅海面 积约为 15.7 万平方公里,20 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利用率仅为 0.5%;沿海滩涂
面积约为2.17万平方公里,可用于发展水产养殖的滩涂面积约有0.67万平方公 里,而目前滩涂的利用率只有20%左右。此外,我国海洋资源丰富,据专家考证,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多达2万余种,海洋生物净生产能力约为28亿吨。然而,目 前沿海省(区〕养殖规模较大的品种只有海带、紫菜、贻贝、牡蛎、蛏、蛤、蚶、 鱼、对虾等,海洋水产品的年产量也仅为1100万吨。在发展我国海洋农业的实 践中,值得一提的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辽宁省由于实施建设海洋牧场新 技术,仅两年时间,优质水产品就累计新增产值8.4亿元;山东长岛县改进养殖 技术,在30—40米水深的海域养殖获得成功。生物工程技术的使用更为提高海 产品的产量开辟了新途径,如用重组DMA技术使牡蛎、蛤、扇贝、贻贝和鲍鱼的 产量提高了25%。由此可见,我国海洋农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16.结合第①段画线句的内容,说出“仅水产品一项”这几个字不能删去的两个 理由。(2分) 答 17.阅读第②段,指出下面两则材料分别可以从哪一个方面说明“我国海洋农业 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4分) 【材料一】 海水养殖业要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滩涂、浅海养殖,逐步向深水水域推 进,形成一批大型名特优新养殖基地 (摘自《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纲要》) 【材料二】 利用化学诱变技术和选育技术培育出来的“981”龙须菜,与野生种相比,生长 速度提高了30%以上,亩产提高了3-5倍。“981”龙须菜的问世,不但使龙须 菜成为我国第三大海藻养殖种类,也使我国龙须菜的养殖产量跨入了世界先进行 列。(摘自《海南日报》) 材料 材料二: 16.答案示例: 如果删去“仅水产品一项”,就无法与前面的“各种丰富的资源”相呼应;同 时也使后面的“提供”一词缺少了涉及的对象 17.答案:①我国海域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 ②科学技术的使用为海洋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 (六)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第16—17题。(共6分 小小贺卡让中华文化插上翅膀 戚家政 ①在很多人的心中,寄送新年贺卡是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可是,一查 才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贺卡的国度,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有了,北宋时 期出现了冬至寄门状的习俗,至清初发展成为元旦寄送用红纸制作表示吉庆的贺 帖一一红单。可见,用贺卡传递祝福在东西方文化传统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②西方最早的贺卡出现在1843年的英国,当时贺卡上只有一句话,但直 至今天仍是西方贺卡上最常见的,这就是“祝你圣诞快乐,新年快乐”。自十九 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开始流行圣诞贺卡,后来在西方国家得到普及。早期的贺卡图
面积约为 2.17 万平方公里,可用于发展水产养殖的滩涂面积约有 0.67 万平方公 里,而目前滩涂的利用率只有 20%左右。此外,我国海洋资源丰富,据专家考证,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多达 2 万余种,海洋生物净生产能力约为 28 亿吨。然而,目 前沿海省(区)养殖规模较大的品种只有海带、紫菜、贻贝、牡蛎、蛏、蛤、蚶、 鱼、对虾等,海洋水产品的年产量也仅为 1100 万吨。在发展我国海洋农业的实 践中,值得一提的是,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辽宁省由于实施建设海洋牧场新 技术,仅两年时间,优质水产品就累计新增产值 8.4 亿元;山东长岛县改进养殖 技术,在 30—40 米水深的海域养殖获得成功。生物工程技术的使用更为提高海 产品的产量开辟了新途径,如用重组 DNA 技术使牡蛎、蛤、扇贝、贻贝和鲍鱼的 产量提高了 25%。由此可见,我国海洋农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16.结合第①段画线句的内容,说出“仅水产品一项”这几个字不能删去的两个 理由。( 2 分) 答: 17.阅读第②段,指出下面两则材料分别可以从哪一个方面说明“我国海洋农业 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4 分) 【材料一】 海水养殖业要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滩涂、浅海养殖,逐步向深水水域推 进,形成一批大型名特优新养殖基地。 (摘自《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纲要》) 【材料二】 利用化学诱变技术和选育技术培育出来的“981”龙须菜,与野生种相比,生长 速度提高了 30%以上,亩产提高了 3—5 倍。“981”龙须菜的问世,不但使龙须 菜成为我国第三大海藻养殖种类,也使我国龙须菜的养殖产量跨入了世界先进行 列。(摘自《海南日报》) 材料一: 材料二: 16.答案示例: 如果删去“仅水产品一项”,就无法与前面的“各种丰富的资源”相呼应;同 时也使后面的“提供”一词缺少了涉及的对象。 17.答案:①我国海域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 ②科学技术的使用为海洋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 证。 (六)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第 16—17 题。(共 6 分) 小小贺卡让中华文化插上翅膀 戚家政 ①在很多人的心中,寄送新年贺卡是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可是,一查 才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贺卡的国度,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有了,北宋时 期出现了冬至寄门状的习俗,至清初发展成为元旦寄送用红纸制作表示吉庆的贺 帖——红单。可见,用贺卡传递祝福在东西方文化传统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②西方最早的贺卡出现在 1843 年的英国,当时贺卡上只有一句话,但直 至今天仍是西方贺卡上最常见的,这就是“祝你圣诞快乐,新年快乐”。自十九 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开始流行圣诞贺卡,后来在西方国家得到普及。早期的贺卡图
案多已家庭聚会、跳舞和冬天的画面为主,宗教题材在当时的贺卡中并不多见 所以说贺卡的画面主要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和文化。 ③中国是贺卡大国,中国邮政每年发行的贺卡超过5亿张。中国的贺卡 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尤其是那喜庆的中国红让人一看就心生喜气。还有那喜鹊、 红梅、福寿、鞭炮、对联,每一样都不得不说“很中国”。可见,当这一张张承 载着中国文化的贺卡被寄往世界各地,就如同一个个小小使者,传递着中国情中 国意。 ④现在的中国贺卡,不仅充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也融合了更多现代中 国符号,就像深受大家喜爱的卡通明星“喜羊羊”,也已经成为中国贺卡上的明 星 ⑤近十年来,在华外资企业定制的新年贺卡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元 素,他们把这些具有明显中国符号的贺卡不仅寄给身在中国的客户和朋友,也寄 往世界各地,一方面向中国朋友表达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和尊重,另一方面向 世界各地的朋友传递中国文化,突出他们身在中国的特殊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中国文化在世界受欢迎的程度,也反映出这些外企在逐步融入中国的本土文化 ⑥寄送新年贺卡现在仍是很多人一到初冬即着手准备的一件重要事情。 大家都喜欢把最具中国味的贺卡寄给身在远方的朋友和亲人,让世界各国的朋友 收到“最中国”的祝福,让远在异国他乡的亲人能手握亲人的祝福,感受到祖国 的力量。当我们寄出这些贺卡时,是不是已经派出了一个个使者,去传递中国文 化?(原文有删改) 6.第③段的说明层次是:先说明_① ,再说明中国的贺卡 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最后说明 (2分) 17.指出下面两则材料分别从哪一个方面体现了“中华文化”?(4分) 【材料一】 中国贺卡,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颜色,而红色占据了大多数。鲜艳的“中 国红”是中国的吉庆颜色;年画、书法、水墨是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梅兰竹菊、 富贵吉祥、福寿安康是贺卡的主要内容。 【材料二】 不同的人对贺卡的喜爱也不同:孩子们喜欢印有卡通明星“喜羊羊”的 贺卡;年轻的学生们钟情于印有自己理想学校的贺卡;北京人对印有首博、鸟巢、 大剧院这些新北京元素的贺卡情有独 材料一:① 材料二:② 答案:16.①中国是贺卡大国;②传递着中国情中国意。 17.材料一: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体现了“中华文化
案多已家庭聚会、跳舞和冬天的画面为主,宗教题材在当时的贺卡中并不多见。 所以说贺卡的画面主要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和文化。 ③中国是贺卡大国,中国邮政每年发行的贺卡超过 5 亿张。中国的贺卡 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尤其是那喜庆的中国红让人一看就心生喜气。还有那喜鹊、 红梅、福寿、鞭炮、对联,每一样都不得不说“很中国”。可见,当这一张张承 载着中国文化的贺卡被寄往世界各地,就如同一个个小小使者,传递着中国情中 国意。 ④现在的中国贺卡,不仅充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也融合了更多现代中 国符号,就像深受大家喜爱的卡通明星“喜羊羊”,也已经成为中国贺卡上的明 星。 ⑤近十年来,在华外资企业定制的新年贺卡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元 素,他们把这些具有明显中国符号的贺卡不仅寄给身在中国的客户和朋友,也寄 往世界各地,一方面向中国朋友表达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和尊重,另一方面向 世界各地的朋友传递中国文化,突出他们身在中国的特殊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中国文化在世界受欢迎的程度,也反映出这些外企在逐步融入中国的本土文化。 ⑥寄送新年贺卡现在仍是很多人一到初冬即着手准备的一件重要事情。 大家都喜欢把最具中国味的贺卡寄给身在远方的朋友和亲人,让世界各国的朋友 收到“最中国”的祝福,让远在异国他乡的亲人能手握亲人的祝福,感受到祖国 的力量。当我们寄出这些贺卡时,是不是已经派出了一个个使者,去传递中国文 化?(原文有删改) 16.第③段的说明层次是:先说明 ① ,再说明中国的贺卡 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最后说明 ② 。(2 分) 17.指出下面两则材料分别从哪一个方面体现了 “中华文化”?(4 分) 【材料一】 中国贺卡,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颜色,而红色占据了大多数。鲜艳的“中 国红”是中国的吉庆颜色;年画、书法、水墨是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梅兰竹菊、 富贵吉祥、福寿安康是贺卡的主要内容。 【材料二】 不同的人对贺卡的喜爱也不同:孩子们喜欢印有卡通明星“喜羊羊”的 贺卡;年轻的学生们钟情于印有自己理想学校的贺卡;北京人对印有首博、鸟巢、 大剧院这些新北京元素的贺卡情有独 钟。 材料一:_① _ 材料二:_② _ 答案:16.①中国是贺卡大国;②传递着中国情中国意。 17.材料一: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体现了“中华文化
材料二:从中国现代文化角度体现了“中华文化”。 (七)阅读《低碳生活》,完成17-19题。(共8分) 低碳生活 ①人类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已经造成了大气中二氧化 碳含量增多、全球气候变暖及温室效应等。如果碳排放量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仅将无法维持,更将继续恶化。这绝非危言耸听。科学硏 究表明,气候变暖将导致地球两极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也将快于预期 遏制这一趋势继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从我们每个人做起,节能减排,适应低 碳生活 ②低碳生活是指减少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 碳的排放。低碳生活是一种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值得 提倡的生活态度。 ③全球气候变暖,使人类的“碳”意识不断増强,人们正在努力减少自己的碳 足迹,积极推进节能环保。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参与到低碳行动中来。被评为最环 保国家的瑞士,不仅大量应用了水利发电,而且公共交通设施发达,铁路得到广 泛应用。挪威法律规定,砍伐树木后,限期之内必须补种幼苗。芬兰的能源利用 结构十分合理,可再生能源已经占整体能源利用的25%,是欧盟可再生能源利 用率最高的国家。其实“低碳”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对我们普通人来说, 样可以做到“低碳”。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对个人“低碳生活方式”提出了几项 小建议,如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以减少将 近10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而是让衣服自然晾干,可 以减少23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休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除省电 外,还可以将这些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3等等。一个人或一家一户的节 能行动“减碳”的效果虽然有限,但全国每个人每家每户都行动起来效果就会非 常惊人。比如:提前淘米并浸泡10分钟,然后再用电饭锅煮,可大大缩短米熟 的时间,节电约10%。每户每年可因此省电4.5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3千克 如果全国]8亿户城镇家庭都这么做,那么每年可省申8亿度,减排二氧化碳 78万吨 ④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福子孙万代,是人 类共同的夙愿。为了实现这个夙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把握自己,让低碳生活从 每一天做起。 17.阅读第①段,说说我们要节能减排,适应低碳生活的两个原因。(2分) 18.阅读第③段,说说划线句子说明了什么。(2分 19.阅读第③段,指出下面两则材料分别可以从哪一方面说明“人们正在努力减 少自己的碳足迹,积极推进节能环保”的?(4分) 材料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1997年12月在日本京 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京都议定书》。按照该议定书,缔约 国要按比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这是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控制温室效应的行
材料二:从中国现代文化角度体现了“中华文化”。 (七)阅读《低碳生活》,完成 17—19 题。(共 8 分) 低 碳 生 活 ①人类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已经造成了大气中二氧化 碳含量增多、全球气候变暖及温室效应等。如果碳排放量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仅将无法维持,更将继续恶化。这绝非危言耸听。科学研 究表明,气候变暖将导致地球两极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也将快于预期。 遏制这一趋势继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从我们每个人做起,节能减排,适应低 碳生活。 ②低碳生活是指减少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 碳的排放。低碳生活是一种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值得 提倡的生活态度。 ③全球气候变暖,使人类的“碳”意识不断增强,人们正在努力减少自己的碳 足迹,积极推进节能环保。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参与到低碳行动中来。被评为最环 保国家的瑞士,不仅大量应用了水利发电,而且公共交通设施发达,铁路得到广 泛应用。挪威法律规定,砍伐树木后,限期之内必须补种幼苗。芬兰的能源利用 结构十分合理,可再生能源已经占整体能源利用的 25%,是欧盟可再生能源利 用率最高的国家。 其实“低碳”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一 样可以做到“低碳”。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对个人“低碳生活方式”提出了几项 小建议,如把在电动跑步机上 45 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以减少将 近 1000 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而是让衣服自然晾干,可 以减少 2300 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休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除省电 外,还可以将这些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 1/3 等等。一个人或一家一户的节 能行动“减碳”的效果虽然有限,但全国每个人每家每户都行动起来效果就会非 常惊人。比如:提前淘米并浸泡 10 分钟,然后再用电饭锅煮,可大大缩短米熟 的时间,节电约 10%。每户每年可因此省电 4.5 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4.3 千克。 如果全国 1.8 亿户城镇家庭都这么做,那么每年可省电 8 亿度,减排二氧化碳 78 万吨。 ④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福子孙万代,是人 类共同的夙愿。为了实现这个夙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把握自己,让低碳生活从 每一天做起。 17.阅读第①段,说说我们要节能减排,适应低碳生活的两个原因。(2 分) 18. 阅读第③段,说说划线句子说明了什么。(2 分) 19. 阅读第③段,指出下面两则材料分别可以从哪一方面说明“人们正在努力减 少自己的碳足迹,积极推进节能环保”的?(4 分) 材料一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 1997 年 12 月在日本京 都召开,149 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京都议定书》。按照该议定书,缔约 国要按比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这是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控制温室效应的行 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