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区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试卷 初三语文 (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00分钟) 2013.5 考生注意:本试卷共27题。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不计分。 文言文(42分) (一)默写(18分) 1.回看射雕处 (《观猎》) 竹径通幽处 (《题破山寺后禅院》) 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4.衣带渐宽终不悔 (《蝶恋花》) 5.呼嘘毒疠, (《捕蛇者说》) 往来翕忽 (《小石潭记》)Xkb1Com (二)阅读下列宋词,完成第7-8题(4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7.“塞外声”在词中指 。(2分) 8.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八百里”两句,写豪迈热烈的军营生活 B.“马作”两句,写军中日常训练的场景。 C.“了却”两句,写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D.整首词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 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 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晩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9.上文选自 作者是清朝派古文家姚鼐。(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1.下列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节选语段写了作者登山的过程以及在山顶上所见的景色 B.作者选择避开东谷登山,是因为中谷和西谷路上没有天门。N C.末句采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时景色的美丽。 D.作者描绘山顶的壮丽景色,旨在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松江区 2012 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试卷 初三语文 (满分 150 分,完卷时间 100 分钟) 2013. 5 考生注意:本试卷共 27 题。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不计分。 一、文言文(42 分) (一)默写(18 分) 1.回看射雕处, 。 (《观猎》) 2.竹径通幽处, 。 (《题破山寺后禅院》) 3. ,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4.衣带渐宽终不悔, 。 (《蝶恋花》) 5.呼嘘毒疠, 。 (《捕蛇者说》) 6. ,往来翕忽。 (《小石潭记》)Xk b 1. Com (二)阅读下列宋词,完成第 7—8 题(4 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7.“塞外声”在词中指 。(2 分) 8.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八百里”两句,写豪迈热烈的军营生活。 B.“马作”两句,写军中日常训练的场景。 C.“了却”两句,写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D. 整首词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 9—11 题(8 分)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 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 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9.上文选自《 》,作者是清朝 派古文家姚鼐 。(2 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 分)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11.下列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节选语段写了作者登山的过程以及在山顶上所见的景色。 B.作者选择避开东谷登山,是因为中谷和西谷路上没有天门。www .Xkb1.c oM C.末句采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时景色的美丽。 D.作者描绘山顶的壮丽景色,旨在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永兴九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③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 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 侯纸"。 【注释】①秘剑:皇家用的刀剑。②契:刻的文字。③缣帛:绸缎布匹。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为后世法 (2)自是莫不从用焉( 13.下列句中,“之”与画线句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B.公将鼓之 C.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D.两狼之并驱如故 14.上文采用的写法,凸显了“蔡侯纸 的特点。(3分) 15.纵观全文,蔡伦是一个 的人。(3分) 二、现代文(4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22分) 理想的阶梯 ①青年最爱谈理想,青年最苦恼的是理想和现实常常有矛盾。有的青年虽有理想,但刻 苦勤奋不足;有的也很想为理想努力,但不能抓紧一点一滴的时间;有的自以为条件差,岗 位平凡,无用武之地,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常常在碌碌无为的苦闷中慨叹蹉跎。 ②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离开奋斗,理想就只能是幻想而已。有理想的青年,都应 从眼前的现实起步,以艰苦的奋斗,作为通往理想境界的阶梯。 ③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马克思为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奋斗一生。他 积极投身于火热的工人运动,研读无数著作,学会了欧洲好几个国家的语言。他不断在图书 馆钻硏,数十年如一日,座位下的地面竟然磨掉一层。杰岀的人物正是被一种崇高的目标所 鼓舞,才产生了惊人的毅力与忘我的精神。是理想的浪涛激励着他们去刻苦奋斗。 ④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许多科学家、文艺家都是同时间赛跑的能手。爱迪 生一生有—千多项发明。这无数次试验的时间从哪里来?就是从常常连续工作两天三天的极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2—15 题(12 分)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永兴九年,监作秘剑①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 自古书契②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③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 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 侯纸”。 【注释】①秘剑:皇家用的刀剑。 ②契:刻的文字。 ③缣帛:绸缎布匹。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 分) (1)为.后世法( ) (2)自是莫不从.用焉( ) 13.下列句中,“之”与画线句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B.公将鼓之 C.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D.两狼之并驱如故 14.上文采用 的写法,凸显了“蔡侯纸” 、 的特点。(3 分) 15.纵观全文,蔡伦是一个 的人。(3 分) 二、现代文(48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6—20 题(22 分) 理想的阶梯 ①青年最爱谈理想,青年最苦恼的是理想和现实常常有矛盾。有的青年虽有理想,但刻 苦勤奋不足;有的也很想为理想努力,但不能抓紧一点一滴的时间;有的自以为条件差,岗 位平凡,无用武之地,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常常在碌碌无为的苦闷中慨叹蹉跎。 ②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离开奋斗,理想就只能是幻想而已。有理想的青年,都应 从眼前的现实起步,以艰苦的奋斗,作为通往理想境界的阶梯。新 课 标 第 一 网 ③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马克思为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奋斗一生。他 积极投身于火热的工人运动,研读无数著作,学会了欧洲好几个国家的语言。他不断在图书 馆钻研,数十年如一日,座位下的地面竟然磨掉一层。杰出的人物正是被一种崇高的目标所 鼓舞,才产生了惊人的毅力与忘我的精神。是理想的浪涛激励着他们去刻苦奋斗。 ④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许多科学家、文艺家都是同时间赛跑的能手。爱迪 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这无数次试验的时间从哪里来?就是从常常连续工作两天三天的极
度紧张中挤出来的。巴尔扎克用如痴如狂的拼劲,每天奋笔疾书十六七个小时,即使累得手 臂疼痛,双眼流泪,也不肯浪费一刻时间。他-生留下为人民深深喜爱的巨著《人间喜剧》, 共九十四部小说。这些血汗的结晶不正是时间与生命的光辉记录吗? ⑤时间的流逝是无情的,可怕的。人生七十古来稀,三分之一要睡去,再除去幼年玩耍 的时间,学习与工作大约只有三十几年,一万多天。朱自清在散文《匆匆》中说:“洗手的 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 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可是,有人甚 至从未想过遮挽一下时光呢。对时间的态度,可以检验一个人的世界观。没有理想的人,不 懂人生的意义,自然不爱惜时间。真正有理想的人,必定珍惜分秒,因为每一瞬间的奋 斗都关系着目标的实现。 ⑥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奋斗的必要,正是由于困难的存在。艰苦的环境更 能激发有理想的人奋发向上。高尔基从小饱尝人间的辛酸,旧社会血泪的鞭笞铸成了他伟大 的心灵。他坚持在敌人的明枪暗箭下写作,在饥饿与死亡的威胁中战斗,为了共产主义事业, 不在任何艰难困苦中屈服、畏缩,永远像海燕一样在雷鸣电闪中展翅翱翔。一个有理想有抱 负的青年,决不应让困难攫住自己的心灵,而要在奋斗中舒展自己的双臂。当为崇高理想而 奋斗一生的双臂收拢时,抱住的必将是令人欣慰的硕果。WW ⑦奋斗,是改变现实的阶梯,只有以不懈的韧劲,一级级攀登,才能一步步接近那光辉 山烂的理想高峰。让我们在通往理想的征途上谱写出自己的奋斗之歌吧 (有删改) 16.第④段划线句运用了的修辞,其作用是 (4分) 17.第⑤段划线句采用_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 (4分) 18.本文围绕中心论点 告诉我们,想要实现理想,应该做到: (8分 19.下列对文本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例举各种现象,指出缺乏奋斗是青年的通病,旨在引出论点
度紧张中挤出来的。巴尔扎克用如痴如狂的拼劲,每天奋笔疾书十六七个小时,即使累得手 臂疼痛,双眼流泪,也不肯浪费一刻时间。他一生留下为人民深深喜爱的巨著《人间喜剧》, 共九十四部小说。这些血汗的结晶不正是时间与生命的光辉记录吗? ⑤时间的流逝是无情的,可怕的。人生七十古来稀,三分之一要睡去,再除去幼年玩耍 的时间,学习与工作大约只有三十几年,一万多天。朱自清在散文《匆匆》中说:“洗手的 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 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可是,有人甚 至从未想过遮挽一下时光呢。对时间的态度,可以检验一个人的世界观。没有理想的人,不 懂人生的意义,自然不爱惜时间。真正有理想的人,必定珍惜一分一秒,因为每一瞬间的奋 斗都关系着目标的实现。 ⑥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奋斗的必要,正是由于困难的存在。艰苦的环境更 能激发有理想的人奋发向上。高尔基从小饱尝人间的辛酸,旧社会血泪的鞭笞铸成了他伟大 的心灵。他坚持在敌人的明枪暗箭下写作,在饥饿与死亡的威胁中战斗,为了共产主义事业, 不在任何艰难困苦中屈服、畏缩,永远像海燕一样在雷鸣电闪中展翅翱翔。一个有理想有抱 负的青年,决不应让困难攫住自己的心灵,而要在奋斗中舒展自己的双臂。当为崇高理想而 奋斗一生的双臂收拢时,抱住的必将是令人欣慰的硕果。Ww W.x kB 1.c Om ⑦奋斗,是改变现实的阶梯,只有以不懈的韧劲,一级级攀登,才能一步步接近那光辉 灿烂的理想高峰。让我们在通往理想的征途上谱写出自己的奋斗之歌吧。 (有删改) 16.第④段划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其作用是 。(4 分) 17.第⑤段划线句采用 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 。(4 分) 18.本文围绕中心论点 ,告诉我们,想要实现理想,应该做到: (1) ;(2) ;(3) 。(8 分) 19.下列对文本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第①段例举各种现象,指出缺乏奋斗是青年的通病,旨在引出论点
B.第③段通过马克思的事例,揭示了理想与奋斗之间的辩证关系。 C.第⑥段表明理想能激发人奋发向上的前提是必须有艰苦的环境 D.上文所例举的三个事例与第①段形成照应关系,所以缺一不可。 0.下列荀况的这段话可作为第段的论据,理由是 (3分)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1-26题(26分) 五张纸条 1、暴风雪袭来时,卡车却在茫茫戈壁滩中抛锚。天地间霎时昏暗混沌,只剩下狂风、雪 尘与彻骨的寒冷。似乎连空气都冻成冰刃,嘶嘶叫着,从每个人的脖子上划过去。六个人缩 在狭窄的车厢里瑟瑟发抖,血和呼吸仿佛早已凝固。死神一步步迫近,每个人的心里,都有 了恐惧。 2、是一个很小的剧团,要去戈壁滩的深处慰问一支驻扎部队。六个人里,年纪最大的四 十二岁,是团长;年纪最小的十八岁,是剧团新成员。他们是一对父子 3、六个人在暴风雪里坚持了一天一夜。周围除了风雪,连飞鸟都见不到一只。天气越来 越恶劣,死神近在咫尺。他们也曾试图丢下车子徒步前行,可是这打算很快被放弃了。走进 这样的漫天风雪里,几乎等同于选择死亡。挤在车厢里,等风雪过去或者被救援人员发现, 或许还有一丝生还的可能 4、又熬过一天。风雪仍然肆虐,世界只剩辆被埋起半截的卡车。所有人都知道,假如 黄昏以前仍然没有人发现他们,他们将会被无声无息地冻死在夜的戈壁滩。 5、终于决定让一个人离开,徒步走进暴风雪中寻找救援。这是他们最后的希望。假如运 气好的话,那个人可以找到救援队并顺利返回,这样他们就能够得救。团长宣布完这个决定 静静地看着所有的人。 6、没有人主动站出来。谁都知道一旦离开车子,生命会脆弱得如同高空中落下的鸡蛋一 一留在车厢里生还的机会,远比一个人在风雪中独行要大得多。 7、可是必须有人走出去或者找到救援,或者在雪地里死去。 8、车厢里死一般寂静。每个人都面无表情。团长看看儿子,儿子急忙低下头——他的身 体是六个人里最好的,或许他不能找来救援,但他可以在暴风雪里走得最远活得最长——他 是寻找救援的最好人选。 9、团长说现在必须做出决定。选到谁。谁就走岀去 10、仍然没有人说话。 11、团长说那么大家写在纸上吧,票数最多的人走出去。他掏出一张纸,撕成大小均匀 的五个纸条。他将纸条分别递到五个人手里,说,写下来以后,交给我 12、大家用冻得僵硬的手在纸条上郑重地写下一个名字,然后将纸条小心地折好,交回 团长。×k 13、团长将五个纸条依次打开,表情越来越严峻。纸条全部看完,他长叹了一口气,把 纸条递给他的儿子。他说,大家的意思,改不了。 14、儿子从父亲手里接过纸条,一张一张慢慢地看。看完抬头,看父亲一眼,再看其余 每个人一眼,然后推开车门走了出去。他没说一句话。他的眼睛里饱含泪花,表情很是悲壮。 他深知走岀车厢意味着什么。狂风裏挟着雪尘刹那间涌进车厢,车厢里的温度骤然变得更低。 再寻找他,风雪里只剩—个越来越小的暗灰色影子——他在瞬间将自己淹进雪的海洋。 15、剩下的五个人缩在卡车里,开始了一生中最漫长的等待——等待被救,或者等待死亡 16、他们还是得救了。不是因为团长的儿子领回了救援人员,而是因为暴风雪终于过去 救援直升机在空中发现了他们抛锚的卡车,又在三个小时以后,在雪地里找到团长的儿子 他走出去很远,那绝对是别人不能够达到的距离。事实证明,他的确是六个人里面最合适的
B.第③段通过马克思的事例,揭示了理想与奋斗之间的辩证关系。 C.第⑥段表明理想能激发人奋发向上的前提是必须有艰苦的环境。 D.上文所例举的三个事例与第①段形成照应关系,所以缺一不可。 20.下列荀况的这段话可作为第 段的论据,理由是 。(3 分)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21—26 题(26 分) 五张纸条 1、暴风雪袭来时,卡车却在茫茫戈壁滩中抛锚。天地间霎时昏暗混沌,只剩下狂风、雪 尘与彻骨的寒冷。似乎连空气都冻成冰刃,嘶嘶叫着,从每个人的脖子上划过去。六个人缩 在狭窄的车厢里瑟瑟发抖,血和呼吸仿佛早已凝固。死神一步步迫近,每个人的心里,都有 了恐惧。 2、是一个很小的剧团,要去戈壁滩的深处慰问一支驻扎部队。六个人里,年纪最大的四 十二岁,是团长;年纪最小的十八岁,是剧团新成员。他们是一对父子。 3、六个人在暴风雪里坚持了一天一夜。周围除了风雪,连飞鸟都见不到一只。天气越来 越恶劣,死神近在咫尺。他们也曾试图丢下车子徒步前行,可是这打算很快被放弃了。走进 这样的漫天风雪里,几乎等同于选择死亡。挤在车厢里,等风雪过去或者被救援人员发现, 或许还有一丝生还的可能。 4、又熬过一天。风雪仍然肆虐,世界只剩一辆被埋起半截的卡车。所有人都知道,假如 黄昏以前仍然没有人发现他们,他们将会被无声无息地冻死在夜的戈壁滩。 5、终于..决定让一个人离开,徒步走进暴风雪中寻找救援。这是他们最后的希望。假如运 气好的话,那个人可以找到救援队并顺利返回,这样他们就能够得救。团长宣布完这个决定, 静静地看着所有的人。 6、没有人主动站出来。谁都知道一旦离开车子,生命会脆弱得如同高空中落下的鸡蛋— —留在车厢里生还的机会,远比一个人在风雪中独行要大得多。 7、可是必须有人走出去 或者找到救援,或者在雪地里死去。 8、车厢里死一般寂静。每个人都面无表情。团长看看儿子,儿子急忙低下头——他的身 体是六个人里最好的,或许他不能找来救援,但他可以在暴风雪里走得最远活得最长——他 是寻找救援的最好人选。 9、团长说现在必须做出决定。选到谁。谁就走出去。 10、仍然没有人说话。 11、团长说那么大家写在纸上吧,票数最多的人走出去。他掏出一张纸,撕成大小均匀 的五个纸条。他将纸条分别递到五个人手里,说,写下来以后,交给我。 12、大家用冻得僵硬的手在纸条上郑重地写下一个名字,然后将纸条小心地折好,交回 团长。x k b 1.c o m 13、团长将五个纸条依次打开,表情越来越严峻。纸条全部看完,他长叹了一口气,把 纸条递给他的儿子。他说,大家的意思,改不了。 14、儿子从父亲手里接过纸条,一张一张慢慢地看。看完抬头,看父亲一眼,再看其余 每个人一眼,然后推开车门走了出去。他没说一句话。他的眼睛里饱含泪花,表情很是悲壮。 他深知走出车厢意味着什么。狂风裹挟着雪尘刹那间涌进车厢,车厢里的温度骤然变得更低。 再寻找他,风雪里只剩一个越来越小的暗灰色影子——他在瞬间将自己淹进雪的海洋。 15、剩下的五个人缩在卡车里,开始了一生中最漫长的等待——等待被救,或者等待死亡。 16、他们还是得救了。不是因为团长的儿子领回了救援人员,而是因为暴风雪终于过去。 救援直升机在空中发现了他们抛锚的卡车,又在三个小时以后,在雪地里找到团长的儿子。 他走出去很远,那绝对是别人不能够达到的距离。事实证明,他的确是六个人里面最合适的
人选。他努力了,可是没有用。他没有完成任务。他不是神,他只是一位十八岁的少年。 17、人们没能将他救活。他的死去,看起来,毫无价值 18、整理遗物的时候,有人在他的口袋里发现五张对折的小纸条。 19、五张纸条上,写着五个不同的名字 21.第7段划线处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冒号“:”B.破折号“一 C.感叹号“!” 句号 2.第5段中的加点词“终于”不宜去掉的理由是 (3分) 23.第14段划线句是对儿子的描写,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是因为 (2) (6分 24.有人说,文中的团长是一张写满字的白纸。细读文本,写上他的心路历程。(4分) 死神迫近,充满恐惧→ 矛盾不舍,民主投票 25.对第17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3分) A.因为他没有完成任务,所以他的死确实毫无价值。 B.意在表明十八岁的儿子不应去作出这种无谓的牺牲 C.他的死表面上无价值,却给人撑起了精神上的支柱 D.这是作者对他父亲、也是对剧团其他成员的谴责 6.“五张纸条上,写着五个不同的名字…”请从艺术效果及主题两个角度简要说说小说 这样结尾的妙处。(80字左右)(8分) 三、写作(60分) 27.有一股力量在推动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不得抄袭 松江区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 初三语文评分标准与参考答案 2013.5 、文言文(共42分) (一)(共18分,每小题3分,错、漏改一字扣1分,扣完为止 1、千里暮云平 2、禅房花木深 3、会挽雕弓如满月 4、为伊消得人憔悴 5、往往而死者相藉焉 、俶尔远逝 (二)(4分,每空2分)7、以边塞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军歌 (三)(8分) 9.(2分,每空1分)登泰山记 桐城M3回 10.(3分)等到爬上山顶,(只见)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及、负、 烛
人选。他努力了,可是没有用。他没有完成任务。他不是神,他只是一位十八岁的少年。 17、人们没能将他救活。他的死去,看起来,毫无价值。 18、整理遗物的时候,有人在他的口袋里发现五张对折的小纸条。 19、五张纸条上,写着五个不同的名字…… 21.第 7 段划线处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冒号“:” B.破折号“——” C.感叹号“!” D.句号“。” 22.第 5 段中的加点词“终于”不宜去掉的理由是 。(3 分) 23.第 14 段划线句是对儿子的 描写,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是因为 (1) ;(2) 。(6 分) 24.有人说,文中的团长是一张写满字的白纸。细读文本,写上他的心路历程。(4 分) 死神迫近,充满恐惧→ →矛盾不舍,民主投票→ 25.对第 17 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因为他没有完成任务,所以他的死确实毫无价值。 B.意在表明十八岁的儿子不应去作出这种无谓的牺牲。新| 课|标| 第|一 |网 C.他的死表面上无价值,却给人撑起了精神上的支柱。 D.这是作者对他父亲、也是对剧团其他成员的谴责。 26.“五张纸条上,写着五个不同的名字……”请从艺术效果及主题两个角度简要说说小说 这样结尾的妙处。(80 字左右)(8 分) 三、写作(60 分) 27.有一股力量在推动 要求:(1)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不得抄袭。 松江区 2012 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 初三语文评分标准与参考答案 2013.5 一、文言文 (共 42 分) (一)(共 18 分,每小题 3 分,错、漏、改一字扣 1 分,扣完为止。) 1、千里暮云平 2、禅房花木深 3、会挽雕弓如满月 4、为伊消得人憔悴 5、往往而死者相藉焉 6、俶尔远逝 (二)(4 分,每空 2 分) 7、以边塞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军歌 8、B (三)(8 分) 9. (2 分,每空 1 分) 登泰山记 桐城新 课 标 第 一 网 10.(3 分)等到爬上山顶,(只见)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及、负、 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