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天趣的因果:三界之内最殊胜最尊贵的地方 …250 9.阿修罗趣:修正定以除尽杀、盗、淫三妄惑…258 第二节五阴魔相:端正发心,防治魔障 .260 1.五十重阴境:修行证果前会发生的现象…260 2.色阴区宇:色阴禅境中的十种魔事…264 3.受阴区宇:受阴禅境中的十种魔事…270 4.想阴区宇:想阴禅境中的十种魔事…278 5.行阴区字:行阴禅境中的十种心魔…292 6.识阴区宇:唯识境界中的十种偏差…298 附录: 《大佛顶首楞严经》全文 306
第壹章 佛法正印 走进《楞严经》的世界 《楞严经》是汉传佛教中十分重视的一部经典,于唐朝 时传入汉地,历年来为禅宗、天台宗所仰重。由于此经详 细地讲述了人们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难关 及其破解方法,因此被看作一本“佛法实修指南”,而对于 人界、天界、修罗界,乃至地狱界等的状况,又一一详细 说明,因此可说得上是一本“六道百科全书”。同时,《楞严 经》讲述了密法的重要性,更流传下被后人持诵千年的“楞 严咒
图版目录 《楞严经》与佛教 25 苏轼写在法云寺的钟铭… 55 《楞严经》与天台宗…2们 "百丈清规”与”十部疏主”…57 中国古代的佛教译场 29 明朝高僧与《楞严经》 .59 《楞严经》对禅宗的影响… 31 民国佛门四大老与《楞严经》…61 天台宗的五时八教权实图… 33 两位大师与《楞严经》的因缘63 《楞严经》中的净土法门 35 《楞严经》中的戒定慧三学…65 《楞严经》中的华严境界… 37 奉持《楞严经》的理由… 67 《楞严经》对士大夫的影响…39 研究《楞严经》的两种方法…69 《楞严经》与其他佛经 41 读诵《楞严经》的方法. 71 长水大师和《楞严经》的奇特因缘…43 智者大师的《观心诵经法》 .73 憨山大师与《楞严经》… 45 表现全经总纲的经题… 75 抱本参禅的玄沙师备禅师 47 菩萨万行”的深义… 77 生死自在的遇安禅师… 49 笔授《楞严经》的房融宰相家世奉佛.79 禅净双修的楚石梵琦禅师…51 体系完整严密的《楞严经》…81 为参透《楞严》而云游的破山祖师…53
经中之王 成佛作祖之正印 解 《愣严经》以其深邃、丰富和了义的佛教教义,以及在教理和实证两方面的精 严 湛闲述,使它成为中唐以后中国佛教各宗各派、租师大德共尊的经中之王。 《楞严经》的全称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与《法华经》、《华严经》并称为佛教三大经王。素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 看人间槽粕书”、“开悟在楞严,成佛在法华”等赞叹。 《楞严经》既是一部“佛法百科全书”,更是一部指导人们从初发心到 修证成佛的系统的实修手册。在内容上,它融通了“显密性相”,在宗派上 则横跨“禅、净、密、律”等宗派,对几乎所有宗派的内容均有发挥,各 得其宜:在修行次第上,此经更是十分明了和圆满。本经从明心见性开题, 循循善诱破解各种疑惑和歧见,倡导悟后起修。以六根和二十五圣的圆通 法门为入手处,详细开示了一切凡圣境界,其中包括了三界七趣众生,也 包括大乘菩提道六十位修证阶位,最后详细开示五阴魔境及其破除之法。 《楞严经》被历代高僧大德奉为无上圭桌,备受各宗推崇,注解不胜 枚举。到清朝末年,有关《楞严经》的注疏已超过百家。此外,“楞严咒” 在宋代以前就被收入丛林的《禅门日诵》中,成为僧众每日必做的早课, 历代传统丛林在打禅七之前,都要先修七日到七七日的“楞严法会”,以 除魔障。 古往今来,研读《楞严经》并依之而有证悟者不计其数。同时,禅门 名僧大德,每每以《楞严经》来印证禅者证悟的境界。历代禅宗公案和偈 颂中收入了大量吟颂《楞严经》原文及衍生机锋的诗偈。会通教禅的《宗 镜录》对《楞严经》大量征引阐释,使楞严三昧与禅心交相辉映。明代憨 山大师说:“不知《法华》,则不知如来数世之苦心。不知《楞严》,则不知 修心迷悟之关键。不知《楞伽》,则不辨知见邪正之是非。”明朝藕益大师 在《阅藏知津》中写道:“此经(《楞严经》)为宗教司南,性相总要。一代 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当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说:“现在正是 末法时代,你到哪里访善知识?不如熟读一部《楞严经》,修行就有把握, 就能保绥哀救,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此成就,不遭歧路
《楞严经》与佛教 《楞严经》融通显密.性相,历来为中国佛教诸大宗派所共尊。它对中兴华严宗、 天台宗起过极大的作用。甚至,《楞严经》的影响力还辐射到了儒家和道教,明末清初 大儒钱谦益和北宋道教金丹派南宗五祖张伯端对《楞严经》均有较深研究。 棵严 《楞严经》与佛教宗派 《楞严经》 《楞严经》本来是从密宗灌顶部 录出,又称为“灌顶章句”。经中“道 白世 场建立”的坛仪与“佛顶神咒”都是 密法。 之 显教 惟识宗 般若宗 《楞严经》为天 惟识宗(法相宗)所 般若宗(法性宗)诸法性空的 台宗、华严宗、禅宗、 讲的第八识(阿赖耶识) 思想和《楞严经》中佛所指的五 净宗、律宗和密宗所 在《楞严经》中多有阐 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 共尊。 述,如识精元明、见精 等,“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 元明,陀那微细识等, 别离,虚妄名灭”的道理相同。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禅门名僧 历来注 汉传佛 打禅七之前,佛教 大德多以《楞严 解《楞严经》 寺中,僧众每 丛林传统上都是要先修 经》来验证禅者 的著作非常 日早课都必 七日到七七日的“楞严 修持的境界。 丰富。 须诵楞严咒。 法会”,以除魔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