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重点:点估计(矩法估计最大似然估计法)估计量的评选标准(无偏性有 效性相合性) 区间估计 (2)教学难点:点估计(矩法估计最大似然估计法) 估计量的评选标准(无偏性有 效性相合性) 区间估计 七、学时分配 章目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教学学时 一 概率论的基本概念 5 二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8 三 二维随机向量(变量) 6 四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8 五 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 3 六 样本及抽样分布 3 七 参数估计 6 总计 48 八、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笔试,闭卷 2.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 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1]《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3版),盛骤,谢式千编,高等教育出社,2001年: [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2版),王勇主编,高教出版社,2014年: [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1版),王红,刘磊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年: [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第2版),魏宗舒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 [5]《数理统计教程》,陈希孺,倪国熙,陈长顺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9年。 33
33 (1)教学重点:点估计(矩法估计 最大似然估计法) 估计量的评选标准(无偏性 有 效性 相合性) 区间估计 (2)教学难点:点估计(矩法估计 最大似然估计法) 估计量的评选标准(无偏性 有 效性 相合性) 区间估计 七、学时分配 章目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教学学时 一 概率论的基本概念 5 二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8 三 二维随机向量(变量) 6 四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8 五 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 3 六 样本及抽样分布 3 七 参数估计 6 总计 48 八、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笔试,闭卷 2.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 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1]《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 3 版),盛骤,谢式千编,高等教育出社,2001 年; [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 2 版),王勇主编,高教出版社,2014 年; [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 1 版),王红,刘磊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 年; [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 (第 2 版),魏宗舒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 [5]《数理统计教程》,陈希孺,倪国熙,陈长顺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中国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地理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 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丰富学生的中国地理 知识,进一步认识全国性的主要地理问题以及国内个别区域的主要地 理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区域分析能力,掌握研究区域地 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二、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 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面貌、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具有运用区域地理 学理论,分析、评价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基本地理问题的初步 能力。 三、先修课程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掌握我国区位地理特,点与疆界范围、地形轮廓的基本特征,了解 我国地形地貌的成因、中国遥感图像的地学分析、自然结构、人口与 经济发展。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以课堂教学、讨论、课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多媒体手段进 行教学。 34
34 《中国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地理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 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48 学时、3 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丰富学生的中国地理 知识,进一步认识全国性的主要地理问题以及国内个别区域的主要地 理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区域分析能力,掌握研究区域地 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二、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 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面貌、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具有运用区域地理 学理论,分析、评价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基本地理问题的初步 能力。 三、先修课程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掌握我国区位地理特点与疆界范围、地形轮廓的基本特征,了解 我国地形地貌的成因、中国遥感图像的地学分析、自然结构、人口与 经济发展。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以课堂教学、讨论、课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多媒体手段进 行教学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区位和疆界(3学时) 1.教学内容 (1)中国在世界的位置: (2)区位与疆界: (3)中国遥感图像的地学分析 2.重、难点提示 ()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中国的区位与疆界: (2)我国地表结构、地形轮廓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自然结构(10学时) 1.教学内容 (1)气候水热结构及其评价 (2)土地资源结构及其评价 (3)水资源结构及其开发评价 (4)矿产资源结构及其开发评价 (5)风景旅游资源结构与开发评价 2.重、难点提示 各类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类型及空间分布 第三章海岸及海域(4学时) 1.教学内容 (1)海域环境 (2)海洋资源及其评价 (3)海岸 (4)海岛 2.重、难点提示 (1)我国的海域环境 (2)分析我国海岸的基本格局 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9学时) 35
35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3 学时) 1.教学内容 (1) 中国在世界的位置; (2) 区位与疆界; (3)中国遥感图像的地学分析 2.重、难点提示 (1) 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中国的区位与疆界; (2) 我国地表结构、地形轮廓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自然结构(10 学时) 1.教学内容 (1) 气候水热结构及其评价 (2) 土地资源结构及其评价 (3) 水资源结构及其开发评价 (4) 矿产资源结构及其开发评价 (5) 风景旅游资源结构与开发评价 2.重、难点提示 各类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类型及空间分布 第三章 海岸及海域(4 学时) 1.教学内容 (1) 海域环境 (2) 海洋资源及其评价 (3) 海岸 (4) 海岛 2.重、难点提示 (1)我国的海域环境 (2)分析我国海岸的基本格局 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9 学时)
1.教学内容 (1)人口及其问题 (2)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 (3)水利及其开发建设 (4)矿业开发与能源工业 (5)工业建设与布局 (6)交通建设和运输、邮电业 (7)旅游业 (8)城乡建设 2.重、难点提示 (1)中国的人口的基本特点、中国土地利用的基本特点 (2)工业建设与布局、交通建设和运输 第五章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4学时) 1.教学内容 (1)中国文化的空间透视 (2)民族与宗教 (3)区域文化 (4)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2.重、难点提示 中国主要区域文化及其特征 第六章灾害与环境(3学时) 1.教学内容 (1)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 (2)环境保护和建设 (3)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 2.重、难点提示 (1)我国的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 (2)我国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 36
36 1.教学内容 (1) 人口及其问题 (2) 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 (3) 水利及其开发建设 (4) 矿业开发与能源工业 (5) 工业建设与布局 (6) 交通建设和运输、邮电业 (7) 旅游业 (8) 城乡建设 2.重、难点提示 (1)中国的人口的基本特点、中国土地利用的基本特点 (2)工业建设与布局、交通建设和运输 第五章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4 学时) 1.教学内容 (1) 中国文化的空间透视 (2) 民族与宗教 (3) 区域文化 (4)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2.重、难点提示 中国主要区域文化及其特征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3 学时) 1.教学内容 (1) 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 (2) 环境保护和建设 (3) 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 2.重、难点提示 (1)我国的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 (2)我国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
第七章景观与区划(3学时) 1.教学内容 (1)研究简史 (2)地域分异规律与景观划分 (3)行政区划 (4)自然区划 (5)经济区划 (6)综合区划 2.重、难点提示 (1)我国的地域分异规律 (2)我国自然、经济、人文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八章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2学时) 1.教学内容 (1)国土整治 (2)区域发展战略 2.重、难点提示 国土整治问题及其相应的区域发展战略 第九章东北区(6学时) 1.教学内容 (1)环境与资源特征 (2)产业基础和经济发展 (3)资源开发与环境整治 2.重、难点提示 (1)东北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2)东北区的经济结构和布局的主要特征 第十章华北区(4学时) 1.教学内容 (1)地理概况 37
37 第七章 景观与区划(3 学时) 1.教学内容 (1) 研究简史 (2) 地域分异规律与景观划分 (3) 行政区划 (4) 自然区划 (5) 经济区划 (6) 综合区划 2.重、难点提示 (1)我国的地域分异规律 (2)我国自然、经济、人文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八章 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2 学时) 1.教学内容 (1) 国土整治 (2) 区域发展战略 2.重、难点提示 国土整治问题及其相应的区域发展战略 第九章 东北区(6 学时) 1.教学内容 (1) 环境与资源特征 (2) 产业基础和经济发展 (3) 资源开发与环境整治 2.重、难点提示 (1)东北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2)东北区的经济结构和布局的主要特征 第十章 华北区(4 学时) 1.教学内容 (1) 地理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