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三章地壳(18学时) 1.教学内容 (1)地壳的组成物质 (2)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 (3)地壳运动学说 (4)地壳演化与发展简史 2.重、难点提示 (1)三大岩石的特征和形成过程 (2)地壳运动的基本理论 第四章气候(24学时) 1.教学内容 (1)大气的一般特性 (2)气候形成的辐射和热力因素 (3)气候形成的环流因素 (4)气候形成的下垫面因素 (5)气候类型 (6)气候变化 (7)气候资源 2.重、难点提示 (1)气候形成辐射和热力因素 (2)气候形成的环流因素和下垫面因素 (3)地球各纬度带的气候特征 七、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项目(一):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过程模拟与观察(2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如 (2)项目性质: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知综合性知
3 (2)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三章 地壳(18 学时) 1.教学内容 (1)地壳的组成物质 (2)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 (3)地壳运动学说 (4)地壳演化与发展简史 2.重、难点提示 (1)三大岩石的特征和形成过程 (2)地壳运动的基本理论 第四章 气候(24 学时) 1.教学内容 (1)大气的一般特性 (2)气候形成的辐射和热力因素 (3)气候形成的环流因素 (4)气候形成的下垫面因素 (5)气候类型 (6)气候变化 (7)气候资源 2.重、难点提示 (1)气候形成辐射和热力因素 (2)气候形成的环流因素和下垫面因素 (3)地球各纬度带的气候特征 七、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项目(一):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过程模拟与观察(2 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 R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R 设计性□ 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增强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的认 识。加深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效应的理解。 (4)主要仪器:影像和教学片 实验项目(二):矿物的观察和鉴别(2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a (2)项目性质:演示性知验证性设计性口综合性知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①了解主要矿物的理化性质:(2)掌握区 分不同类型矿物的基本方法。 (4)主要仪器:矿物标本、放大镜、白瓷板、小刀等 实验项目(三):岩石的观察和鉴别(2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如 (2)项目性质:演示性知验证性设计性知综合性知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①了解主要岩石的理化性质:(2)掌握区 分不同类型岩石的基本方法。 (4)主要仪器:岩石标本、放大镜、白瓷板、小刀等 实验项目(四):地壳运动模拟与演示(2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如 (2)项目性质:演示性知验证性知设计性知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增强学生对地壳运动学说一地质力学学 说的理解,了解我国地质、地层形成的原因。 (4)主要仪器:影像和教学片 实验项目(五):气温与湿度的观测与记录(4学时)
4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增强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的认 识。加深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效应的理解。 (4)主要仪器:影像和教学片 实验项目(二) :矿物的观察和鉴别(2 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 R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R 设计性□ 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①了解主要矿物的理化性质;(2)掌握区 分不同类型矿物的基本方法。 (4)主要仪器:矿物标本、放大镜、白瓷板、小刀等 实验项目(三) :岩石的观察和鉴别(2 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 R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R 设计性□ 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①了解主要岩石的理化性质;(2)掌握区 分不同类型岩石的基本方法。 (4)主要仪器:岩石标本、放大镜、白瓷板、小刀等 实验项目(四):地壳运动模拟与演示(2 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 R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设计性□ 综合性 R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增强学生对地壳运动学说——地质力学学 说的理解,了解我国地质、地层形成的原因。 (4)主要仪器:影像和教学片 实验项目(五):气温与湿度的观测与记录(4 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如 (2)项目性质:演示性知验证性知设计性知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对气温和湿度变化进行记录,掌握气温和 湿度变化特点和分析方法。 (4)主要仪器:温度计、湿度计等 实验项目(六):云的观测与记录(2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触选做如 (2)项目性质:演示性口验证性知 设计性触综合性如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持续观测晴天云的状况,识别其类型,分 析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4)主要仪器:影像和教学片 实验项目(七):全球变暖的过程与影响(2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口 (2)项目性质:演示性口验证性口 设计性o 综合性触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认识全球变暖发生的原因、现状及其对环 境的影响。 (4)主要仪器:影像和教学片 八、学时分配 章目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教学学时 一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 0 二 行星地球 8 2 三 地壳 12 6 四 气候 26 8 总计 48 16
5 (1)项目类别:必做 R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设计性□ 综合性 R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对气温和湿度变化进行记录,掌握气温和 湿度变化特点和分析方法。 (4)主要仪器:温度计、湿度计等 实验项目(六): 云的观测与记录(2 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 R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设计性 R 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持续观测晴天云的状况,识别其类型,分 析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4)主要仪器:影像和教学片 实验项目(七): 全球变暖的过程与影响(2 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 R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设计性□ 综合性 R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认识全球变暖发生的原因、现状及其对环 境的影响。 (4)主要仪器:影像和教学片 八、学时分配 章目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教学学时 一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 0 二 行星地球 8 2 三 地壳 12 6 四 气候 26 8 总计 48 16
九、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2.成绩构成:实验课程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 十、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教材:《自然地理学》(第三版),刘南威主编,科学出版社,2014年。 参考书目: [1]《自然地理学》(第四版),伍光和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2]《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伍光和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3)]《自然地理学实验与实习》,杨士弘编,科学出版社,2015年; [4]《气象与气候学》(第三版),周淑贞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⑤]《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6]《地质学基础》(第四版),宋春青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6
6 九、 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2.成绩构成:实验课程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 十、 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教 材:《自然地理学》(第三版),刘南威主编,科学出版社,2014 年。 参考书目: [1]《自然地理学》(第四版),伍光和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年; [2]《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伍光和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 [3]《自然地理学实验与实习》,杨士弘编,科学出版社,2015 年; [4]《气象与气候学》(第三版),周淑贞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年; [5]《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 [6]《地质学基础》(第四版),宋春青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
《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线性代数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线性代数》是一门重要的数学基础课程,被广泛地应用于理工 学科的各个领域,它是理工科大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之一。本课程基 本任务是学习行列式,矩阵及其运算,向量的线性相关性,初等变换 与线性方程组,特征值、特征向量、相似矩阵及二次型等理论及其有 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利 用线性代数的基本理论及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学生学习后续课 程打下必要的数学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 1.理论和知识方面 理解并熟悉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如行列式的概念和性 质、克莱姆(Gramer)法则、矩阵的概念及线性运算、逆矩阵的概念、 矩阵的初等变换、矩阵的秩、维向量的概念、向量组线性相关性的 概念及判定、向量空间、欧氏空间、线性方程组的解的结构和求法、 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性质及求法、相 似矩阵的概念、性质及相似对角化、正交变换、正交矩阵、二次型、 二次型的矩阵表示等。 2.能力和技能方面
7 《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线性代数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 48 学时 3 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线性代数》是一门重要的数学基础课程,被广泛地应用于理工 学科的各个领域,它是理工科大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之一。本课程基 本任务是学习行列式,矩阵及其运算,向量的线性相关性,初等变换 与线性方程组,特征值、特征向量、相似矩阵及二次型等理论及其有 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利 用线性代数的基本理论及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学生学习后续课 程打下必要的数学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 1. 理论和知识方面 理解并熟悉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如行列式的概念和性 质、克莱姆(Gramer)法则、矩阵的概念及线性运算、逆矩阵的概念、 矩阵的初等变换、矩阵的秩、n 维向量的概念、向量组线性相关性的 概念及判定、向量空间、欧氏空间、线性方程组的解的结构和求法、 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性质及求法、相 似矩阵的概念、性质及相似对角化、正交变换、正交矩阵、二次型、 二次型的矩阵表示等。 2. 能力和技能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