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别计价法 又称个别计价法、具体辨认法或分批实际法,是通过逐 辨认每一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所属的购进批别或生产批别, 分别按其购入或生产时所确定的单位实际成本作为计算各批发 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成本的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计算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比较合理、 准确,但前提是需要对发出和结存存货的批次进行具体认定, 以辨别其所属的收入批次,实务操作工作量繁重,困难较大。 个别计价法用于一般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以及为特定项目 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如房地产、船舶、飞机、重型设备及 珠宝、名画等
1.个别计价法 又称个别计价法、具体辨认法或分批实际法,是通过逐一 辨认每一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所属的购进批别或生产批别, 分别按其购入或生产时所确定的单位实际成本作为计算各批发 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成本的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计算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比较合理、 准确,但前提是需要对发出和结存存货的批次进行具体认定, 以辨别其所属的收入批次,实务操作工作量繁重,困难较大。 个别计价法用于一般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以及为特定项目 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如房地产、船舶、飞机、重型设备及 珠宝、名画等
2先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法是假定先购进的存货先发出或先收到的存货先 耗用,并根据这种假定的成本流程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进行 计价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发出存货按最先收进的那批存货 单价进行计价。 例41:见下页 采用先进先出法,期末存货成本是按最近购货确定的,比 较接近现行的市场价值,其缺点是工作比较繁琐,特别对于存 货进出量频繁的企业更是如此。而且当物价上涨时,会高估企 业当期利润和库存存货价值;反之,会低估企业存货价值和当 期利润
2.先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法是假定先购进的存货先发出或先收到的存货先 耗用,并根据这种假定的成本流程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进行 计价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发出存货按最先收进的那批存货 单价进行计价。 例4-1:见下页 采用先进先出法,期末存货成本是按最近购货确定的,比 较接近现行的市场价值,其缺点是工作比较繁琐,特别对于存 货进出量频繁的企业更是如此。而且当物价上涨时,会高估企 业当期利润和库存存货价值;反之,会低估企业存货价值和当 期利润
【4】泰山有限公司20××年12月份A材料期初 结存及当月发生的收发业务如下A材料明细账所示: 年号要 收入 付出 结存 月月 数量单价金额数量单价[金额数量单价金额 12[1承前页 500040200000 2略购入2004284000 500040200000 200042840000 领用 500040200000 500042210000 1500042630000 购入50004422000 500042630000 500044220000 21 领用 500042210000 10004242000500442200 28 领用 50042|210000500442200 本月 31 合计 25000 106000025000 1040001500044|2000
【例4-1】泰山有限公司20××年12月份A材料期初 结存及当月发生的收发业务如下A材料明细账所示 :
3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又称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是以本 月全部进货数量加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除本月 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 权平均单位成本,从而确定存货发出和库存成本 加权平均单价= 期初结存存货成本+本期收入存货成本 期初结存存货数量+本期收入存货数量 月末結存存货成本=月未結存存货数量x加权平均单价 本月发出存货成本=本月发出存货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或=期初结存存货成本十本期购进存货成本一本月发出存货成本 例
3.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又称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是以本 月全部进货数量加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除本月 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 权平均单位成本,从而确定存货发出和库存成本。 例
加权平均法实例 凭证 收入 付出 结存 月8号摘要 数量单价金额数量单价金额数量单价金额 山2 承前页 5004|20000 购入20004284000 2500 领用 10000 1500 购入0044[22000 2000 领用 1000 0 1000 领用 5000 5000 B本月台计20010600025004210050042[21000 采用加权平均法,只在月末一次计算加权平均单价,比较简单, 而且在市场价格上涨或下跌时所计算出来的单位成本平均化, 对存货成本的分摊较为折中。但是这种方法无法从账上提供发 出和结存存货的单价及金额,不利于加强对存货的管理
加权平均法实例: 采用加权平均法,只在月末一次计算加权平均单价,比较简单, 而且在市场价格上涨或下跌时所计算出来的单位成本平均化, 对存货成本的分摊较为折中。但是这种方法无法从账上提供发 出和结存存货的单价及金额,不利于加强对存货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