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地址: jiao-an. com. cn我们含有大量优秀教案!字体:[大中小 阿Q正传教学设计2优秀教案很多,我们把这篇优秀教案找到这篇拿出来给大家做个 示范,当然还有更多的很优秀的教案,大家请用搜索功能!请牢记住我们地址:jao- an. com. cr 一、教学目标 (一)透过艺术形象领会思想内容,学习鲁迅清醒的识别能力和热切的爱国情怀 (二)分析阿Q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1.通过心理描写展示人物性格 2.通过对比刻画人物性格 3.让人物用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示性格 (三)理解本文讽刺手法的运用。 (四)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 、难点、重点分析 (一)明确选文地位。 中篇小说(阿Q正传)共九章,课本节选的是七、八两章。这两章在全书中占有十分重要 的地位:从内容上看,主要记述了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 革命的过程,较集中地表现了全书的主题思想;从结构上讲,是全书情节的高潮。学好课文 是理解整部小说的关键。 (二)讲明写作意图 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有二: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 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 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三)梳理课文内容 第1部分:革命 (1)未庄风传革命 ①未庄闭塞落后②全村人心摇动③反动势力勾结 (2)阿Q宣布革命 ①阿Q对革命的态度②阿Q对革命的认识 A革命纲领B革命对象C.革命目的 ②阿Q在革命中的表现 (3)封建势力投机革命 ①样样都照旧②反动势力迅速联合③静修庵的假革命丑剧 第2部分:不准革命 (1)未庄没有革命 ①城里剪辫子②未庄盘辫子③阿Q学盘辫 (2)假洋鬼子不准革命 ①赵家父子投机革命②阿Q投革命党被赶出③阿Q革命幻想破灭 (3)阿Q痛恨造反,起心告状 (四)分析人物形象 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说:"鲁迅在这篇小说里面,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 农民。″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 象 在分析阿Q这一形象时应突出两点:一是应抓住他革命的全程,二是应把他的主要特征 精神胜利法突出来
• 优秀教案地址:jiao-an.com.cn 我们含有大量优秀教案! 字体:[ 大 中 小 ] 阿 Q 正传教学设计 2 优秀教案很多,我们把这篇优秀教案找到这篇拿出来给大家做个 示范,当然还有更多的很优秀的教案,大家请用搜索功能!请牢记住我们地址:jiao-an.com.cn " 一、教学目标 (一)透过艺术形象领会思想内容,学习鲁迅清醒的识别能力和热切的爱国情怀。 (二)分析阿Q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1.通过心理描写展示人物性格; 2.通过对比刻画人物性格; 3.让人物用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示性格。 (三)理解本文讽刺手法的运用。 (四)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明确选文地位。 中篇小说(阿Q正传)共九章,课本节选的是七、八两章。这两章在全书中占有十分重要 的地位:从内容上看,主要记述了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 革命的过程,较集中地表现了全书的主题思想;从结构上讲,是全书情节的高潮。学好课文 是理解整部小说的关键。 (二)讲明写作意图。 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有二: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 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 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三)梳理课文内容。 第1部分:革命 (1)未庄风传革命 ①未庄闭塞落后 ②全村人心摇动 ③反动势力勾结 (2)阿Q宣布革命 ①阿Q对革命的态度 ②阿Q对革命的认识 A 革命纲领 B 革命对象 C.革命目的 ②阿Q在革命中的表现 (3)封建势力投机革命 ①样样都照旧 ②反动势力迅速联合 ③静修庵的假革命丑剧 第2部分:不准革命 (1)未庄没有革命 ①城里剪辫子 ②未庄盘辫子 ③阿Q学盘辫 (2)假洋鬼子不准革命 ①赵家父子投机革命 ②阿Q投革命党被赶出 ③阿Q革命幻想破灭 (3)阿Q痛恨造反,起心告状 (四)分析人物形象。 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说:“鲁迅在这篇小说里面,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 农民。”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 象。 在分析阿Q这一形象时应突出两点:一是应抓住他革命的全程,二是应把他的主要特征—— 精神胜利法突出来
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使阿Q误解革命:屈辱的地位和悲惨的处境不能不使阿Q本能 地倾向革命,说来似乎并不光彩的偷儿”行径,其实就是阿Q的初步造反行动!当阿Q发现 革命使举人老爷恐惧万分,未庄一群鸟男女惊慌失措时,便深感快意″,于是神往″革命, 判定"革命也好罢,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作者描绘阿Q的悲惨处境,显然是为了提醒:中国的任何革命必须注意解决亿万贫苦农民 的问题:鲁迅写阿Q倾向革命的本能,是提醒革命者:广大农民是有革命要求的,决不应视 而不见这支力量。上述两点,无疑表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看法。 阿Q要革命是好的,但他心目中的革命便是”我要什么便是什么,我喜欢谁便是谁″,这表 明阿Q并未真正觉悟。辛亥革命之风吹醒的阿Q朦胧的革命意识,很快被假洋鬼子打了回去, 直至使他成为了无辜的牺牲品。遗憾的是,阿Q也有不准小D革命的想法,由此可见,阿Q 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而不觉悟的农民典型。 精神胜利法是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这也是阿Q落后不觉悟的重要原因。阿Q不满别人的 压迫,想反抗又不得力,便用精神上的胜利掩盖实质上的失败。这种东西”产生的原因主要 有两个:一是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失败主义的毒害,二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农民阶级安于现状 和宿命论思想的影响 其他人物形象,如假洋鬼子,也应作简明分析。 (五)评析典型环境。 鲁迅先生通过未庄这个小小的社会窗口,展示了阿Q性格和阿Q悲剧产生的社会土壤,反 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全貌 本文的环境描写有两大特点: 1.把典型环境的描写融进故事情节的叙述之中。7.8章的开首部分,既是情节的叙述 又是时代气氛和典型环境的描绘 2.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反映特定的时代气氛。如衣箱寄存,信件往来,辫 子盘法等细节。形象地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的落后、闭塞,交待了故事的社会背景和 典型环境 另外,还要搞好深化阅读。如读阿Q正传全文,读茅盾的阿Q相,与药等篇对比读等,这 里,不再细述 通过阿Q正传(节选)的教学,应让学生深入体会鲁迅先生透过作品剖析人们灵魂的写作 动机,理解这篇不朽作品在当时对唤醒国人、改造社会、拯救民族的巨大作用。 阿Q死了,他并未断子绝孙。阿Q正传的主题是永恒的,阿Q形象永远是一面镜子! (六)本文怎样通过人物的梦境、幻想显露人物个性的 分析:通过人物的梦境、幻想等形式来分析人物,能够比较直接地看出人物所追求的形 象",从而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性格。“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梦境与幻想,往往是人们对某种事物”过分”追求时的反映。 阿Q在那土谷祠中绝妙的幻想(虽非梦境,却也近于梦境),就是他所追求对象“的生动 图解。这段畅想曲共四部分:第一部分,写他的革命方式,来一群白盔白甲的革命党,拿 着钢叉招呼阿Q一同去。第二部分是对未庄里欺负过他的人的处置态度,一概杀掉,王胡 本来还可以留,但也不要了……第三部分,对于财物金钱的态度,大把大把地拿进:元宝 洋纱衫、洋钱,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钱家的桌椅。第四部分对女人的选择,他充分考 虑,认真推敲,有的太丑,有的作风不正,有的眼胞上有疤”,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 在哪里,一可惜脚太大”。他的得意之态,他的贪婪之心,他的敌我不分,他的精神胜利〃, 跃然纸上。这一人物形象的归结,都离不开对主人公的追求对象的分析 (七)本文是如何运用心理描写提示人物性格的? 分析:有些心理描写是通过人物的独白、回忆等形式直接吐露或表现出来的。我们在分析
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使阿Q误解革命;屈辱的地位和悲惨的处境不能不使阿Q本能 地倾向革命,说来似乎并不光彩的“偷儿”行径,其实就是阿Q的初步造反行动!当阿Q发现 革命使举人老爷恐惧万分,未庄一群鸟男女惊慌失措时,便深感“快意”,于是“神往”革命, 判定“革命也好罢,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作者描绘阿Q的悲惨处境,显然是为了提醒:中国的任何革命必须注意解决亿万贫苦农民 的问题;鲁迅写阿Q倾向革命的本能,是提醒革命者:广大农民是有革命要求的,决不应视 而不见这支力量。上述两点,无疑表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看法。 阿Q要革命是好的,但他心目中的革命便是“我要什么便是什么,我喜欢谁便是谁”,这表 明阿Q并未真正觉悟。辛亥革命之风吹醒的阿Q朦胧的革命意识,很快被假洋鬼子打了回去, 直至使他成为了无辜的牺牲品。遗憾的是,阿Q也有不准小D革命的想法,由此可见,阿Q 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而不觉悟的农民典型。 精神胜利法是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这也是阿Q落后不觉悟的重要原因。阿Q不满别人的 压迫,想反抗又不得力,便用精神上的胜利掩盖实质上的失败。这种“东西”产生的原因主要 有两个:一是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失败主义的毒害,二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农民阶级安于现状 和宿命论思想的影响。 其他人物形象,如假洋鬼子,也应作简明分析。 (五)评析典型环境。 鲁迅先生通过未庄这个小小的社会窗口,展示了阿Q性格和阿Q悲剧产生的社会土壤,反 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全貌。 本文的环境描写有两大特点: 1.把典型环境的描写融进故事情节的叙述之中。7.8章的开首部分,既是情节的叙述 又是时代气氛和典型环境的描绘。 2.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反映特定的时代气氛。如衣箱寄存,信件往来,辫 子盘法等细节。形象地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的落后、闭塞,交待了故事的社会背景和 典型环境。 另外,还要搞好深化阅读。如读阿Q正传全文,读茅盾的阿Q相,与药等篇对比读等,这 里,不再细述。 通过阿Q正传(节选)的教学,应让学生深入体会鲁迅先生透过作品剖析人们灵魂的写作 动机,理解这篇不朽作品在当时对唤醒国人、改造社会、拯救民族的巨大作用。 阿Q死了,他并未断子绝孙。阿Q正传的主题是永恒的,阿Q形象永远是一面镜子! (六)本文怎样通过人物的梦境、幻想显露人物个性的? 分析:通过人物的梦境、幻想等形式来分析人物,能够比较直接地看出人物所追求的“形 象”,从而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性格。“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梦境与幻想,往往是人们对某种事物“过分”追求时的反映。 阿Q在那土谷祠中绝妙的幻想(虽非梦境,却也近于梦境),就是他所追求“对象”的生动 图解。这段畅想曲共四部分:第一部分,写他的革命方式,来一群白盔白甲的革命党,拿 着钢叉招呼阿Q一同去。第二部分是对未庄里欺负过他的人的处置态度,一概杀掉,“王胡 本来还可以留,但也不要了……”第三部分,对于财物金钱的态度,大把大把地拿进:元宝。 洋纱衫、洋钱,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钱家的桌椅。第四部分对女人的选择,他充分考 虑,认真推敲,有的太丑,有的作风不正,有的“眼胞上有疤”,“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 在哪里,——可惜脚太大”。他的得意之态,他的贪婪之心,他的敌我不分,他的“精神胜利”, 跃然纸上。这一人物形象的归结,都离不开对主人公的追求“对象”的分析。 (七)本文是如何运用心理描写提示人物性格的? 分析:有些心理描写是通过人物的独白、回忆等形式直接吐露或表现出来的。我们在分析
人物形象时就应该而且必须抓住这些片断,分析人物在想什么,为什么想,从而揭示了人 物性格。课文的最后一段就是以这种形式来描写阿Q心理的。 他躺了好一会,这才定了神,而且发出关于自己的思想来:白盔白甲的人明明到了,并 不来打招呼,搬了许多好东西,又没有自己的份,一这全是假洋鬼子可恶,不准我造反 否则,这次何至于没有我的份呢?阿Q越想越气,终于禁不住满心痛恨起来,毒毒地点 点头:不准我造反,只准你造反?妈妈的假洋鬼子,一一好,你造反!造反是杀头的罪名 呵,我总要告一状,看你抓进县里去杀头,一满门抄斩,一嚓!嚓! 这段回忆和独白写出了阿Q遣到打击后的心理活动。他回忆的是刚才所见赵家遣抢的情 景,他独白的确是对假洋鬼子的恨怨之情。这使我们不能不想到他先前投降革命党”时的 神气活现,"造反时的趾高气扬。当然,他后来得出的造反是杀头的罪名”,这一公式含 有对假洋鬼子的仇恨,但也明确告诉我们,他对革命的认识程度也不过就停留在这个水平 上一打掠财物,满足私利。这段回忆和独白,也再一次体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 这类描写在文学作品里是比较常见的。 (八)什么是直接的心理描写,在本文起到了什么作用 分析:所谓直接的心理描写,就是作者直接出面描述并剖析人物的心理。我们分析人物时 如果从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倒会显得容易些。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借助阿Q的形象来批判 辛亥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弱点。那么反映在主人公身上的,也便是对革命的不理解,或对 革命的盲从性,或愚味”"麻木”之类。当辛亥革命的消息传到未庄后,课文对阿Q的一 段心理描写就体现了这一问题。文中说:"他有一种不知从哪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 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 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 快意。“这里边道出了阿Q神往革命的原因有两条:一是举人老爷謇怕,二是未庄的一群 鸟男女慌张。从而可见阿Q对革命是如何的不理解,这也恰是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后果 再如他近来很容易闹脾气了…而阿Q总觉得自己太失意;既然革了命,不应该只是这样 的一段描写也说明了以上观点。此外(母亲)一课中的许多直接的心理描写片断,也均可 以从写作目的入手,分析归纳。因为文中的心理描写恰好体现了母亲的成长过程,而这 点又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由《呐喊)自序过渡到阿Q正传。 今天学习的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它收在小说集呐喊中。我们读过呐 喊中的好几篇小说,也曾读过〈呐喊》自序,请结合所学过的课文,谈谈呐喊是怎样的 本书?为什么要取这个书名,它贯穿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明确: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出版于1923年8月,收集了狂人日记 等共15篇小说。呐喊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在帝国主义 和封建主义压迫下的农村和村镇的面貌;塑造了没落知识分子孔乙己)、城市贫民(药)、 人力车夫(一件小事)、被压迫农民(故乡、风波)等形象。 取名呐喊是要以呐喊声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破毁铁屋子“并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 的猛士”鲁迅提出革命必须唤醒民众和自觉地听将令”,体现了鲁迅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 神和热切的爱国之心。今天所讲的阿Q正传,也饱含了鲁迅的这种思想感情。分析课文时 请注意,这种感情是如何渗透其中的。 2.教师简介阿0Q正传有关材料:阿Q正传写于1921年12月~1922年2月间, 以巴人的笔名分章刊载于晨报副刊,后收进呐喊。全文共9章(见课文注解)。它以辛亥 革命前后的农村未庄为背景,塑造了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贫苦农民阿Q的形象。在鲁迅心
人物形象时就应该而且必须抓住这些片断,分析人物在想什么,为什么想,从而揭示了人 物性格。课文的最后一段就是以这种形式来描写阿Q心理的。 “他躺了好一会,这才定了神,而且发出关于自己的思想来:白盔白甲的人明明到了,并 不来打招呼,搬了许多好东西,又没有自己的份,——这全是假洋鬼子可恶,不准我造反, 否则,这次何至于没有我的份呢?阿Q越想越气,终于禁不住满心痛恨起来,毒毒地点一 点头:‘不准我造反,只准你造反?妈妈的假洋鬼子,——好,你造反!造反是杀头的罪名 呵,我总要告一状,看你抓进县里去杀头,——满门抄斩,——嚓!嚓!’” 这段回忆和独白写出了阿Q遭到打击后的心理活动。他回忆的是刚才所见赵家遭抢的情 景,他独白的确是对假洋鬼子的恨怨之情。这使我们不能不想到他先前“投降革命党”时的 神气活现,“造反”时的趾高气扬。当然,他后来得出的“造反是杀头的罪名”,这一公式含 有对假洋鬼子的仇恨,但也明确告诉我们,他对革命的认识程度也不过就停留在这个水平 上——打掠财物,满足私利。这段回忆和独白,也再一次体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 这类描写在文学作品里是比较常见的。 (八)什么是直接的心理描写,在本文起到了什么作用? 分析:所谓直接的心理描写,就是作者直接出面描述并剖析人物的心理。我们分析人物时 如果从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倒会显得容易些。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借助阿Q的形象来批判 辛亥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弱点。那么反映在主人公身上的,也便是对革命的不理解,或对 革命的盲从性,或“愚昧”、“麻木”之类。当辛亥革命的消息传到未庄后,课文对阿Q的一 段心理描写就体现了这一问题。文中说:“他有一种不知从哪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 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 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 快意。”这里边道出了阿Q“神往”革命的原因有两条:一是举人老爷害怕,二是未庄的一群 鸟男女慌张。从而可见阿Q对革命是如何的不理解,这也恰是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后果。 再如“他近来很容易闹脾气了……而阿Q总觉得自己太失意;既然革了命,不应该只是这样 的”一段描写也说明了以上观点。此外(母亲)一课中的许多直接的心理描写片断,也均可 以从写作目的入手,分析归纳。因为文中的心理描写恰好体现了母亲的成长过程,而这一 点又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新课。 1.由〈呐喊〉自序过渡到阿Q正传。 今天学习的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它收在小说集呐喊中。我们读过呐 喊中的好几篇小说,也曾读过〈呐喊〉自序,请结合所学过的课文,谈谈呐喊是怎样的一 本书?为什么要取这个书名,它贯穿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明确: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出版于1923年8月,收集了狂人日记 等共15篇小说。呐喊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在帝国主义 和封建主义压迫下的农村和村镇的面貌;塑造了没落知识分子孔乙己)、城市贫民(药)、 人力车夫(一件小事)、被压迫农民(故乡、风波)等形象。 取名呐喊是要以呐喊声“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破毁“铁屋子”并“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 的猛士”。鲁迅提出革命必须唤醒民众和自觉地“听将令”,体现了鲁迅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 神和热切的爱国之心。今天所讲的阿Q正传,也饱含了鲁迅的这种思想感情。分析课文时 请注意,这种感情是如何渗透其中的。 2.教师简介阿 0Q正传有关材料:阿Q正传写于1921年12月~1922年2月间, 以巴人的笔名分章刊载于晨报副刊,后收进呐喊。全文共9章(见课文注解)。它以辛亥 革命前后的农村未庄为背景,塑造了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贫苦农民阿Q的形象。在鲁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