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22mm第5、长17mm填5、长19mm第5、长30mm 长28mm 5腹节腹面中央 腹节腹面中央 5腹节腹面中央 头部尖突如锥 头部尖突如锥 蛹 各有1倒八 各有1倒八字 子有1倒八 长2mm左右,喙 长1mm左右,哆 形褐纹前胸 形褐纹前胸气 形褐纹前胸气 游离段长度在游离段长度不及 门纺锤形,通常 门纺锤形,通常 门粗状显著制 7mm以上 6mm 中部影大,上下 狭窄两端尖瘦 凸,略呈肾圆 瑞尖削 形 四、眼蝶科 我省以稻眼蝶发生最普遍,吉安,广昌以南,还常有稻褐眼蝶发生,在赣州 地区,其比重显著高于稻眼蝶。 1、稻眼蝶:fycalesis gotama Moore 成虫:体长15~17mm,翅展40-50mm,体背及翅的正面常为灰褐色,前后 翅外缘纯圆,前翅正面的两个眼斑各自分开,前小后大,眼斑中央白色,中圈黑 色,外圈黄色。反面有3个眼斑,最大1个与翅正面的在大眼斑相对应。后翅正 面无眼斑,反面具5~7个大小不等的眼斑。 卵:圆球形,直径约0.9mm,黄绿色半透明,有光泽,表面有细微的网状纹。 幼虫:老熟成长幼虫26~30mm,头部灰褐色,正面有深色斑,头顶有一对 角状突,腹末有一对尾角,水平伸出。 蛹:长约15mm,圆锥形,胸背中央突起成梭角状,腹背驼起,初时绿色, 后变灰褐,第一至第四背面各有1对白点:翅外缘1排小黑点。 2、稻褐眼蝶:Melanitis leda limaeus 成虫:体长18~21mm翅展50-60mm,暗褐色,前翅外缘近顶端处及后翅 外缘臀角处尖突,形成波浪形,前翅翅面在中室至外缘间有2个互相靠近的大黑 斑,斑内侧为弧形橙黄色,中心各有1个白色圆点:翅反面有3个圆形白心黑斑。 后翅面有1~3个圆形白心黑斑,其近臀角处的1个较大:反面有6个圆形白心 黑斑,前后翅反面均杂有许多黄褐色横波纹。 卵:圆球形,直径约0.9mm,初为淡青绿色,后变淡黄,表面有细微的网状 纹。 幼虫:成虫32~40mm,头部灰黄色至黑褐色,头顶有1对红褐色长角状突 出,几与头等长,密长刚毛,头似兔头,体躯黄绿色,密生黄白小瘤突,背线深 绿,两侧有3一4条纵纹,腹末有1对尾角,水平伸出。 蛹:长约18mm,略呈圆锥形,草绿色,羽化前变为灰褐,胸背中央突出或
16 蛹 长 22mm 第 5、 6 腹节腹面中央 各有 1 倒八字 形褐纹前胸气 门纺锤形,通常 中部膨大,上下 端尖削 长 17mm 第 5、 6 腹节腹面中央 各有 1 倒八字 形褐纹前胸气 门纺锤形,通常 狭窄两端尖瘦 长 19mm 第 5、 6 腹节腹面中央 各有 1 倒八字 形褐纹前胸气 门粗状显著鼓 凸,略呈肾圆 形。 长 30mm 头部尖突如锥 长 2mm 左右,喙 游 离 段 长 度 在 7mm 以上 长 28mm 头部尖突如锥 长 1mm 左右,喙 游离段长度不及 6mm 四、眼蝶科 我省以稻眼蝶发生最普遍,吉安,广昌以南,还常有稻褐眼蝶发生,在赣州 地区,其比重显著高于稻眼蝶。 1、稻眼蝶:Mycalesis gotama Moore 成虫:体长 15~17mm,翅展 40-50mm,体背及翅的正面常为灰褐色,前后 翅外缘钝圆,前翅正面的两个眼斑各自分开,前小后大,眼斑中央白色,中圈黑 色,外圈黄色。反面有 3 个眼斑,最大 1 个与翅正面的在大眼斑相对应。后翅正 面无眼斑,反面具 5~7 个大小不等的眼斑。 卵:圆球形,直径约 0.9mm,黄绿色半透明,有光泽,表面有细微的网状纹。 幼虫:老熟成长幼虫 26~30mm,头部灰褐色,正面有深色斑,头顶有一对 角状突,腹末有一对尾角,水平伸出。 蛹:长约 15mm,圆锥形,胸背中央突起成梭角状,腹背驼起,初时绿色, 后变灰褐,第一至第四背面各有 1 对白点;翅外缘 1 排小黑点。 2、稻褐眼蝶:Melanitis leda limaeus 成虫:体长 18~21mm,翅展 50-60mm,暗褐色,前翅外缘近顶端处及后翅 外缘臀角处尖突,形成波浪形,前翅翅面在中室至外缘间有 2 个互相靠近的大黑 斑,斑内侧为弧形橙黄色,中心各有 1 个白色圆点;翅反面有 3 个圆形白心黑斑。 后翅面有 1~3 个圆形白心黑斑,其近臀角处的 1 个较大;反面有 6 个圆形白心 黑斑,前后翅反面均杂有许多黄褐色横波纹。 卵:圆球形,直径约 0.9mm,初为淡青绿色,后变淡黄,表面有细微的网状 纹。 幼虫:成虫 32~40mm,头部灰黄色至黑褐色,头顶有 1 对红褐色长角状突 出,几与头等长,密长刚毛,头似兔头,体躯黄绿色,密生黄白小瘤突,背线深 绿,两侧有 3~4 条纵纹,腹末有 1 对尾角,水平伸出。 蛹:长约 18mm,略呈圆锥形,草绿色,羽化前变为灰褐,胸背中央突出或
梭角形,胸背驼起 (三)作业: 1、绘稻纵卷叶螟的前翅特征图。 2、鉴别成虫编号标本,并写出其主要特征
17 梭角形,胸背驼起。 (三) 作业: 1、绘稻纵卷叶螟的前翅特征图。 2、鉴别成虫编号标本,并写出其主要特征
实验三 稻飞虱 目的要求:识别几种常见稻飞虱的形态特征。识别掌握飞虱及其近似的区别。 材料用具:褐稻飞虱,拟褐飞虱、伪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稗草飞虱 黑边黄脊飞虱、长缘飞虱、白条飞虱、白脊飞虱、白颈飞虱、花飞虱各虫态标本 扩大镜、解剖镜、镊子等。 表一 褐飞虱及其近似种的成虫主要形态特征 种类名 翅头项、前胸背板头部正面 雄虫外 其他 体长 及中胸背板 生殖器 章米 (抱据 共) 3.64.8 有头顶至前胸中胸雌雄颜面 不分义后足第一跗节 背板暗褐 中央不 有2-3 胸背板3条隆线 陷,额 明显 颇均为黄 部呈宽半圆形 褐色 3.4-4.6 头顶至前胸中胸雌雄颜面分叉,靠 后足第一附节 背板暗褐色, 的中央凹 近内侧 有2-3个小刺 胸背板3条纵隆 陷,中 细短, 载瓣片内缘星 线明显 中新,额 侧的粗 留形突记号一角 及颊均为 而款 形 苗褐色 伪 3.54.0 有 头顶至前胸中胸 雌雄颜面 分叉内 后足第一跗节 背板均褐黄色, 的中央没 外两 有2-3个小刺 中胸背板3条隆 凹陷,中 细长短 雌虫第一载 线明显 脊不中 相似 片内緣基部突 断,额及 起呈小球形 颊均为黄 褐色
18 实验三 稻飞虱 目的要求:识别几种常见稻飞虱的形态特征。识别掌握飞虱及其近似的区别。 材料用具:褐稻飞虱,拟褐飞虱、伪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稗草飞虱、 黑边黄脊飞虱、长缘飞虱、白条飞虱、白脊飞虱、白颈飞虱、花飞虱各虫态标本 扩大镜、解剖镜、镊子等。 表一 褐飞虱及其近似种的成虫主要形态特征 种 类 名 称 体长 毫米 翅 斑 头顶、前胸背板 及中胸背板 头部正面 雄虫外 生殖器 (抱握 器) 其他 褐 稻 飞 虱 3.6~4.8 有 头顶至前胸中胸 背板暗褐色,中 胸背板 3 条隆线 明显 雌雄颜面 中央不凹 陷,额及 颊均为黄 褐色 不分叉 后足第一跗节 有 2-3 个小刺, 载瓣片内緣基 部呈宽半圆形 拟 稻 飞 虱 3.4~4.6 有 头顶至前胸中胸 背板暗褐色,中 胸背板 3 条纵隆 线明显 雌雄颜面 的中央凹 陷,中脊 中断,额 及颊均为 黄褐色 分叉,靠 近内侧 细短,外 侧的粗 而款 后足第一跗节 有 2-3 个小刺, 载瓣片内緣基 部突起呈三角 形 伪 稻 飞 虱 3.5~4.0 有 头顶至前胸中胸 背板均褐黄色, 中胸背板 3 条隆 线明显 雌雄颜面 的中央没 凹陷,中 脊不中 断,额及 颊均为黄 褐色 分叉内 外侧粗 细长短 相似 后足第一跗节 有 2-3 个小刺, 雌虫第一载瓣 片内緣基部突 起呈小球形
表二其他几种常见飞虱成虫主要形态特征 体长毫翅头顶、前胸背板及中 头部正面 雄虫外 其他 米 胸背板 生殖器 (抱握 称 3.8-4.5 有 头项略尖出,前胸背 雄额颊区为黑褐 分义 后足小,第 背 板黄白色,中胸背板 色,雌为灰褐色 跗节内测无 中央白色,两侧侧愿褐 小刺,短胡型 成虫仅与难 灰飞 3.5-4.0 有 雄虫中胸背板黑色, 雌雄额颊区均为 不分叉 雌虫黄褐色。 黑褐色。 如小鸟 状 稗3.4-3.8无雄虫中胸背板中央黄雄虫额黄黄褐 分叉 白色,两侧褐色, 色,颊为黑色 虫中央及两侧均为黄 雄虫均为黄褐色 虱 褐色 黑 2.8~3.6无头顶、前胸背板及中颜、颊为暗褐色 扭曲,不 边 胸背板黄色或黄褐色 但脊为苗揭色」 明显分 且各脊两侧缘具 脊飞 有黑褐色条纹 长 5.66.3无头顶向前显著突出, 雌、雄、额、颊不分叉, 有些个体前 头 前胸背板及中 均黄绿 细长 翅后部区出 胸背板淡黄绿 现烟褐斑 无头顶至中胸背板小盾颜面、额脊为黑 胸部中 体较短,偷顶 片末端中部有黄白色 色,体暗褐或黑 间白实 鞘突出 纵纹 褐色 纹较窄 虱 白4.0~4.8无头顶至翅末端中部有 领面、额脊为黄 身体及 自头顶端部 黄白色纵纹 褐色,胸部白色 小盾片 厚领向前图 斑纹较宽,翅缝 两侧豆 与中胸背板 有白斑 黄褐色 中脊及侧区 有一白色或
19 表二 其他几种常见飞虱成虫主要形态特征 种 类 名 称 体长毫 米 翅 斑 头顶、前胸背板及中 胸背板 头部正面 雄虫外 生殖器 (抱握 器) 其他 白 背 飞 虱 3.8~4.5 有 头顶略尖出,前胸背 板黄白色,中胸背板 中央白色,两侧黑褐 色 雄额颊区为黑褐 色,雌为灰褐色 分叉 后足小,第一 跗节内测无 小刺,短翅型 成虫仅与雌 虫 灰 飞 虱 3.5~4.0 有 雄虫中胸背板黑色, 雌虫黄褐色。 雌雄额颊区均为 黑褐色。 不分叉 如小鸟 状 稗 草 飞 虱 3.4~3.8 无 雄虫中胸背板中央黄 白色,两侧褐色,雌 虫中央及两侧均为黄 褐色 雄虫额黄黄褐 色,颊为黑色, 雄虫均为黄褐色 分叉 黑 边 黄 脊 飞 虱 2.8~~3.6 无 头顶、前胸背板及中 胸背板黄色或黄褐色 颜、颊为暗褐色 但脊为黄褐色, 且各脊两侧缘具 有黑褐色条纹 扭曲,不 明显分 开 长 绿 飞 虱 5.6~6.3 无 头顶向前显著突出, 头顶、前胸背板及中 胸背板淡黄绿 雌、雄、额、颊 均黄绿 不分叉, 细长 有些个体前 翅后部区出 现烟褐斑 白 条 飞 虱 3.0 无 头顶至中胸背板小盾 片末端中部有黄白色 纵纹 颜面、额脊为黑 色,体暗褐或黑 褐色 胸部中 间白斑 纹较窄 体较短,偷顶 鞘突出 白 脊 飞 虱 4.0~4.8 无 头顶至翅末端中部有 黄白色纵纹 颜面、额脊为黄 褐色,胸部白色 斑纹较宽,翅缝 有白斑 身体及 小盾片 两侧呈 黄褐色 自头顶端部 厚颜向前胸 与中胸背板 中脊及侧区 有一白色或
黄白中纵带 白颈飞 .64.8 无 前胸背板前半部黑褐 雌、堆、额颊 色,后缘黄白色或从 为黑褐色 卵: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的卵块相似,但排列有所不同,即:褐飞虱的卵块前端 单行紧密,后面分成两行,也哟一直成单行的卵帽外露,同叶鞘表面相平,细看似小方形。 白背飞虱的卵块单行排列,前端疏离,卵帽长不外露。灰飞虱的卵块,前端单行,后端常挤 成双行,卵帽稍外露,细看像鱼子。 若虫:三种若虫均有五令,区别若虫期,既看虫体的大小,更看翅芽的有无和长短。 表3三种稻飞虱若虫的区别 褐飞虱 白背飞虱 灰飞虱 翅芽者生状 背面 背面 平均 背面 平均 况 体色 均体长 体色 体长 体色 体长 (mm) (mm) (mm) 后胸边界 灰黑 1.1 灰白 1.1 乳白 10 直线 后胸边界凹 灰黑 灰白 13 乳黄 2 向前 揭 出现翅芽较 黄褐 20 灰白 1.7 灰褐 3 明显 相嵌 相嵌 相嵌 前后翅芽较 黄褐 灰白 2.2 灰褐 2.0 4 接近 相嵌 相嵌 相嵌 前翅起过后 黄褐 3.2 灰白 2.9 灰褐 2.7 翅长 相嵌 相嵌 相嵌 三龄以上若虫 近鸡蛋形 近橄榄形 近椭圆形 体形 2、花飞虱:又名粉白飞虱,莎草飞虱,属同翅目的粒脉蜡蝉科 成虫:体长4mm,头部淡黄色,头顶至颜面两侧有两条平行的隆起线,前翅粉白色
20 黄白中纵带 白 颈 飞 虱 3.6~4.8 无 前胸背板前半部黑褐 色,后缘黄白色或灰 白 雌、雄、额颊区 为黑褐色 卵: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的卵块相似,但排列有所不同,即:褐飞虱的卵块前端 单行紧密,后面分成两行,也哟一直成单行的卵帽外露,同叶鞘表面相平,细看似小方形。 白背飞虱的卵块单行排列,前端疏离,卵帽长不外露。灰飞虱的卵块,前端单行,后端常挤 成双行,卵帽稍外露,细看像鱼子。 若虫:三种若虫均有五令,区别若虫期,既看虫体的大小,更看翅芽的有无和长短。 表 3 三种稻飞虱若虫的区别 若 若 虫 龄 期 翅芽着生状 况 褐飞虱 白背飞虱 灰飞虱 背面 体色 平 均体长 (mm) 背面 体色 平均 体长 (mm) 背面 体色 平均 体长 (mm) 1 1 后胸边界一 直线 灰黑 1.1 灰白 1.1 乳白 1.0 2 2 后胸边界凹 向前 灰黑 褐 1.5 灰白 1.3 乳黄 1.2 2 3 出现翅芽较 明显 黄褐 相嵌 2.0 灰白 相嵌 1.7 灰褐 相嵌 1.5 2 4 前后翅芽较 接近 黄褐 相嵌 2.4 灰白 相嵌 2.2 灰褐 相嵌 2.0 5 5 前翅起过后 翅长 黄褐 相嵌 3.2 灰白 相嵌 2.9 灰褐 相嵌 2.7 三龄以上若虫 体形 近鸡蛋形 近橄榄形 近椭圆形 2、花飞虱:又名粉白飞虱,莎草飞虱,属同翅目的粒脉蜡蝉科。 成虫 :体长 4mm,头部淡黄色,头顶至颜面两侧有两条平行的隆起线,前翅粉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