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复眼乌黑色,第5、6、7腹节前缘出现黑褐色,带翅芽 端部及末端变黑褐色时,当天晚上即羽化 2、 稻巢螟Ancyloimia chrysographella Kollar 成虫:体长11~14mm,翅展20-35mm,灰黄白色,雌蛾较大,色亦较淡,下 唇须淡褐色平伸,长度相当于复眼直径的2倍,触角褐色,细锯齿状,前翅正 方形。静止时直置体侧,并互相抱合成筒状,外缘有灰褐色波状横纹,纹上具银 色光泽,翅面有6~6条不明显的灰褐色短纵纹,纹上散生小黑点,其中沿中室 下册一条为浅黄色带(雄蛾更显著)。 卵:长约lmm,粟子形,初产淡黄色,后淡褐,孵前紫褐。一段较尖细, 表面有纵隆纹。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6~20mm,头、前胸、前足黑褐色,有光泽;其余体 节黄白色,体有五条明显的暗褐色纵线,分别是背线,亚背线,气门上线,每节 背面各生长短刺1对。 蛹:长约12mm,黄褐色,有3条暗褐纵线,翅芽和足末端达第5腹节,尾端 有各生长短刺1对。 3、稻切叶螟Psara licarsalis Walker 成虫:体长8~12mm,翅展20-24mm,灰黄褐至暗褐色,在强光下略显紫色, 前翅内横线深褐色波纹状:中室中上部有1褐色小点,中室末端又有1褐色短条 纹:外横线深褐色波纹状,自前缘外弯,再向内弯,外缘淡褐色较细,内侧有1 列断续暗褐小点。 卵:长约0.65mm,宽0.5mm,扁平椭圆形,初产乳白色半透明,渐变黄白, 橙黄至橙红色,孵化前为暗红色,出现黑点。 幼虫:头部黄褐或暗色,体墨绿或污绿色,背线绿色,前胸背板黄褐,有刺 毛2排,每排6根,中胸背板有褐色毛片2块,其上个有刺毛3根,后胸背板有 毛片4块,排成1行。中间两块各有刺2根,外侧两块1根,腹部各节背面各有 毛片4根,略呈正方形排列,各毛片上均有刺毛2根,各侧面亦有隆起毛片。 蛹:长约12mm,初时棕红色,后变棕褐腹部5~7背面前缘有黑褐色脊状 棱,尤以第7节较明显,腹末有硬钩2枚,四周又有软沟6枚。 4、稻三点草螟mphula Depunctalis Guenee 11
11 五 1 1 复眼乌黑色,第 5、6、7 腹节前缘出现黑褐色,带翅芽 端部及末端变黑褐色时,当天晚上即羽化 2、 稻巢螟 Ancyloimia chrysographella Kollar 成虫:体长 11~14mm,翅展 20-35mm,灰黄白色,雌蛾较大,色亦较淡,下 唇须淡褐色平伸, 长度相当于复眼直径的 2 倍,触角褐色,细锯齿状,前翅正 方形。静止时直置体侧,并互相抱合成筒状,外缘有灰褐色波状横纹,纹上具银 色光泽,翅面有 6~6 条不明显的灰褐色短纵纹,纹上散生小黑点,其中沿中室 下册一条为浅黄色带(雄蛾更显著)。 卵:长约 1mm,粟子形,初产淡黄色,后淡褐,孵前紫褐。一段较尖细, 表面有纵隆纹。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 16~20mm,头、前胸、前足黑褐色,有光泽;其余体 节黄白色,体有五条明显的暗褐色纵线,分别是背线,亚背线,气门上线,每节 背面各生长短刺 1 对。 蛹:长约 12mm,黄褐色,有 3 条暗褐纵线,翅芽和足末端达第 5 腹节,尾端 有各生长短刺 1 对。 3、 稻切叶螟 Psara licarsalis Walker 成虫:体长 8~12mm,翅展 20-24mm,灰黄褐至暗褐色,在强光下略显紫色, 前翅内横线深褐色波纹状;中室中上部有 1 褐色小点,中室末端又有 1 褐色短条 纹;外横线深褐色波纹状,自前缘外弯,再向内弯,外缘淡褐色较细,内侧有 1 列断续暗褐小点。 卵:长约 0.65mm,宽 0.5mm,扁平椭圆形,初产乳白色半透明,渐变黄白, 橙黄至橙红色,孵化前为暗红色,出现黑点。 幼虫:头部黄褐或暗色,体墨绿或污绿色,背线绿色,前胸背板黄褐,有刺 毛 2 排,每排 6 根,中胸背板有褐色毛片 2 块,其上个有刺毛 3 根,后胸背板有 毛片 4 块,排成 1 行。中间两块各有刺 2 根,外侧两块 1 根,腹部各节背面各有 毛片 4 根,略呈正方形排列,各毛片上均有刺毛 2 根,各侧面亦有隆起毛片。 蛹:长约 12mm,初时棕红色,后变棕褐腹部 5~7 背面前缘有黑褐色脊状 棱,尤以第 7 节较明显,腹末有硬钩 2 枚,四周又有软沟 6 枚。 4、 稻三点草螟 Hymphula Depunctalis Guenee
成虫:体长6~9mm,翅展13-20mm,白色,前翅有4条断续的橙黄色横线, 中室处有3枚黑点,1枚在基部:另2枚分别位于室端的上下角,后翅也有黄色 带纹,缘毛白色。 卵:扁圆形,一端稍长,淡黄色。 幼虫:成长幼虫体长约12mm,淡黄稍带绿色,头部及前胸背板淡黄褐,散 生暗褐色小点,胴部各节背侧面具肉刺4束,腹部气门3对褐色,椭圆形。 蛹:长约7mm,黄褐色,前头具2个褐色丝状突起,翅伸达第6腹节,腹 部第2节至第4节各有气门1对。 (二)夜蛾类 I、粘虫:Leucanis separate Walker 成虫:体长16一20mm,翅展40-45mm,淡灰褐色或淡黄褐色。前翅散布有细 小的黑褐色小点,中央有两个淡黄色的圆形斑点,外侧斑纹的下面有1个小白点: 其两侧伴有1个小黑点,外横线处有7~9个小黑点,排列呈弧形,自顶角向后 缘有1条黑褐色斜纹。 卵:馒头形有正六方形。 幼虫:头红褐,正面“入”字黑褐色明显,颅侧区具暗褐色网状纹。成长幼虫 背面有5条纵纹,中央一条白色较细,两旁两条黄褐,上下镶有灰白细纹。 蛹:长约20mm,红褐色,腹部第至7节前缘各有1列明显的黑褐色刻点 尾端有1对粗大而弯曲的尾刺,附近又有2对细而弯曲的钩状刺,雌蛹生殖孔位 于第8腹节,与肛门的距离较远,雄蛹位于第9腹节与肛门距离较近。 2、三种粘虫的形态区别。 粘虫常与劳氏粘虫、白脉粘虫混朵发生,形态很相似,区别如下: 成虫:粘虫体较大,前翅近中央有2个淡黄圆斑,后翅大部分暗褐色。劳氏 粘虫体重等长14~17mm,翅展30~38mm:前翅中央无淡黄圆斑,中室下方无 黑点,中室下角有一个小白点,中央的一暗褐纵条伸至基角:顶角附近有一个三 角形暗斑:后翅白色半透明。白脉粘虫体较小,长11~13mm,翅展27~30mm, 前翅中央无淡黄圆斑,中室下方有1个黑点,中央无暗褐纵条纹,但有一白色纵 线伸至基角,白线两侧伴有黑色暗斑:后翅大部分白色。 卵:粘虫卵壳上有规则的正六角形网纹。劳氏粘虫则为不规则网纹。白脉粘
12 成虫:体长 6~9mm,翅展 13-20mm,白色,前翅有 4 条断续的橙黄色横线, 中室处有 3 枚黑点,1 枚在基部;另 2 枚分别位于室端的上下角,后翅也有黄色 带纹,缘毛白色。 卵:扁圆形,一端稍长,淡黄色。 幼虫:成长幼虫体长约 12mm,淡黄稍带绿色,头部及前胸背板淡黄褐,散 生暗褐色小点,胴部各节背侧面具肉刺 4 束,腹部气门 3 对褐色,椭圆形。 蛹:长约 7mm,黄褐色,前头具 2 个褐色丝状突起,翅伸达第 6 腹节,腹 部第 2 节至第 4 节各有气门 1 对。 (二)夜蛾类 1、粘虫:Leucanis separate Walker 成虫:体长 16~20mm,翅展 40-45mm,淡灰褐色或淡黄褐色。前翅散布有细 小的黑褐色小点,中央有两个淡黄色的圆形斑点,外侧斑纹的下面有 1 个小白点; 其两侧伴有 1 个小黑点,外横线处有 7~9 个小黑点,排列呈弧形,自顶角向后 缘有 1 条黑褐色斜纹。 卵:馒头形有正六方形。 幼虫:头红褐,正面“入”字黑褐色明显,颅侧区具暗褐色网状纹。成长幼虫 背面有 5 条纵纹,中央一条白色较细,两旁两条黄褐,上下镶有灰白细纹。 蛹:长约 20mm,红褐色,腹部第至 7 节前缘各有 1 列明显的黑褐色刻点, 尾端有 1 对粗大而弯曲的尾刺,附近又有 2 对细而弯曲的钩状刺,雌蛹生殖孔位 于第 8 腹节,与肛门的距离较远,雄蛹位于第 9 腹节与肛门距离较近。 2、三种粘虫的形态区别。 粘虫常与劳氏粘虫、白脉粘虫混朵发生,形态很相似,区别如下: 成虫:粘虫体较大,前翅近中央有 2 个淡黄圆斑,后翅大部分暗褐色。劳氏 粘虫体重等长 14~17mm,翅展 30~38mm;前翅中央无淡黄圆斑,中室下方无 黑点,中室下角有一个小白点,中央的一暗褐纵条伸至基角;顶角附近有一个三 角形暗斑;后翅白色半透明。白脉粘虫体较小,长 11~13mm,翅展 27~30mm, 前翅中央无淡黄圆斑,中室下方有 1 个黑点,中央无暗褐纵条纹,但有一白色纵 线伸至基角,白线两侧伴有黑色暗斑;后翅大部分白色。 卵:粘虫卵壳上有规则的正六角形网纹。劳氏粘虫则为不规则网纹。白脉粘
虫则为放射状细纵纹。 幼虫:粘虫头正面八字纹黑褐色明显,颅侧区具暗褐色网状纹,气门全黑色 有光泽。劳氏粘虫头正面八字纹淡褐色,不明显,颅侧区网状纹黑褐色均匀,体 色灰绿,气门圈黑色,气门筛淡黄褐色。白脉粘虫头正面八字纹淡褐色不明显, 颅侧区网状纹在单眼的外侧色泽偏深,呈黑褐色,体色灰黄至黄褐,气门圈黑色, 气门筛灰白色。 蛹:粘虫腹部5~7节背面近前缘有一大刻点组成的横隆起线。劳氏粘虫和 白脉粘虫在第4~7节背面前缘有圆形横线,但劳氏粘虫腹末的3对刺不等粗, 中间1对大,侧方2对小,其外侧1对基部不显著膨大。白脉粘虫则腹末3对刺 均粗大,其外侧1对基部显著膨大。 3、稻螟蛉(又名双带夜蛾)Haeanga aenscens Moore 成虫:体长6~9mm,翅展16-21mm,雄蛾深黄色:前翅有2条深紫红色平行 斜带。雌蛾色较淡,前翅有2条断续的深紫红色斜带,其外边1条在翅顶角处较 明显,里面一条在近后缘处较明显。 卵:馒头形,表面有放射状纵隆线和横隆线相交成许多方格纹。初产时淡黄, 后变褐色上现紫色环纹。 幼虫:成长幼虫体长20~25mm。草绿色,背线深绿色,亚背线白色,气门 线淡黄色,第1、2对腹足退化,行动时背面拱起如弓形。 蛹:长约7~10mm,圆锥形。初为绿色,后变黄褐。雄蛹触角达到或超过 中足末端。雌蛹不达中足末端。腹部末端有钩状刺4对,中央1对最长。 4、条纹螟龄:Jaspidia distinguenda Staudinger 成虫:体长9~12mm,翅展22-25mm暗褐色。前翅环纹和楔形纹较小;外镶 白色,楔纹端部呈半月形白斑;肾形纹较大,外围B”字形白边:内横线淡褐色, 中横线黑色,外横线和亚外缘线白色,外缘有一列小黑点。 卵:扁圆形,表面光滑无纹,乳白色,具银色光,近孵化时暗灰色,每处数 十粒近百粒单行或双行排列。 幼虫:似稻螟蛉:主要特征在各胸背面有6个小黑点作一字排列:各腹节背 面也有4个小黑点,呈梯形排列,尾足外侧有一个黑色长条斑,成长幼虫体长 24~27mm。 13
13 虫则为放射状细纵纹。 幼虫:粘虫头正面八字纹黑褐色明显,颅侧区具暗褐色网状纹,气门全黑色 有光泽。劳氏粘虫头正面八字纹淡褐色,不明显,颅侧区网状纹黑褐色均匀,体 色灰绿,气门圈黑色,气门筛淡黄褐色。白脉粘虫头正面八字纹淡褐色不明显, 颅侧区网状纹在单眼的外侧色泽偏深,呈黑褐色,体色灰黄至黄褐,气门圈黑色, 气门筛灰白色。 蛹:粘虫腹部 5~7 节背面近前缘有一大刻点组成的横隆起线。劳氏粘虫和 白脉粘虫在第 4~7 节背面前缘有圆形横线,但劳氏粘虫腹末的 3 对刺不等粗, 中间 1 对大,侧方 2 对小,其外侧 1 对基部不显著膨大。白脉粘虫则腹末 3 对刺 均粗大,其外侧 1 对基部显著膨大。 3、稻螟蛉(又名双带夜蛾) Haeanga aenscens Moore 成虫:体长 6~9mm,翅展 16-21mm,雄蛾深黄色;前翅有 2 条深紫红色平行 斜带。雌蛾色较淡,前翅有 2 条断续的深紫红色斜带,其外边 1 条在翅顶角处较 明显,里面一条在近后缘处较明显。 卵:馒头形,表面有放射状纵隆线和横隆线相交成许多方格纹。初产时淡黄, 后变褐色上现紫色环纹。 幼虫:成长幼虫体长 20~25mm。草绿色,背线深绿色,亚背线白色,气门 线淡黄色,第 1、2 对腹足退化,行动时背面拱起如弓形。 蛹:长约 7~10mm,圆锥形。初为绿色,后变黄褐。雄蛹触角达到或超过 中足末端。雌蛹不达中足末端。腹部末端有钩状刺 4 对,中央 1 对最长。 4、条纹螟蛉:Jaspidia distinguenda Staudinger 成虫:体长 9~12mm,翅展 22-25mm 暗褐色。前翅环纹和楔形纹较小;外镶 白色,楔纹端部呈半月形白斑;肾形纹较大,外围“B”字形白边;内横线淡褐色, 中横线黑色,外横线和亚外缘线白色,外缘有一列小黑点。 卵:扁圆形,表面光滑无纹,乳白色,具银色光,近孵化时暗灰色,每处数 十粒近百粒单行或双行排列。 幼虫:似稻螟蛉;主要特征在各胸背面有 6 个小黑点作一字排列;各腹节背 面也有 4 个小黑点,呈梯形排列,尾足外侧有一个黑色长条斑,成长幼虫体长 24~27mm
蛹:长9~11mm深褐色,后足与翅芽端部齐平伸到第四腹节。 拟条纹螟龄和条纹螟龄极相似,成虫的主要区别在于:条纹螟蛉前翅缺白色 楔形纹。拟条纹螟蛉则有明显的白色楔形纹。 5、禾灰翅夜蛾:Spodoptera mauritia(Boisduval) 成虫:体长14~16mm,翅展30-36mm暗褐色(雌蛾较淡),前翅环形纹灰黄, 中心暗褐外围黑褐,肾纹黑色,周缘具灰白边。亚外缘白色锯齿状,外缘有7 个半月形小黑点,后翅大部分白色有光泽。雄蛾前翅内横线前端有一不明显的灰 白斜带,雌蛾缺。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0-37mm,头部淡棕色至古铜色,正面具黑褐色“八”字 纹,颅侧区具暗褐网纹状。体色多变,有淡绿,墨绿,暗绿等,体两侧在气门附 近有一条紫红色线,各腹节亚背线内侧均有眉状墨斑1个。 蛹:长16~18mm,初显云绿色,不久变红色,头、胸及翅芽较黑,腹背第 5~7节前缘密布细刻点,臀刺2个大而弯,侧刺无毛。 (三)弄蝶类 I、直纹稻弄蝶(直纹稻苞虫)Parnara guttala Bremer et Grey 成虫:体长17~19mm,翅展35-42mm,黑褐色,略带金黄光泽,前后翅各 有透明白斑多枚(详见下对照表)。 卵:半环形,直径约0.9mm,壳面有六角形细纹,顶端略四陷,初产绿色 后转褐色,将孵化时紫褐色。 幼虫:体黄绿,头下面中央有“W”形褐色纹,前胸背板有一条黑色中断横纹, 腹部第4至7节两侧各有1团白色粉状物。臀板具黑纹,气门大而内洼。 蛹:长22~25mm,近圆筒形,头平尾尖体表常被白粉。初化蛹时嫩黄色, 近羽化时深褐色,第5、6腹节腹面有深褐色的倒“八”字形纹。 隐纹稻弄蝶(隐纹稻苞虫):Pelopidas matias Fabricius 成虫:体长17~20mm,翅展35-42mm,黑褐色,前翅有透明白斑多枚,后 翅正面无白斑,反面有多枚小白点。排列成半环形。 卵:约1mm,半圆球形,略扁。 幼虫:体长36mm,颅面两侧具红褐色“八”字形纹,单眼位于“八”字形纹之 内方
14 蛹:长 9~11mm 深褐色,后足与翅芽端部齐平伸到第四腹节。 拟条纹螟蛉和条纹螟蛉极相似,成虫的主要区别在于:条纹螟蛉前翅缺白色 楔形纹。拟条纹螟蛉则有明显的白色楔形纹。 5、禾灰翅夜蛾:Spodoptera mauritia (Boisduval) 成虫:体长 14~16mm,翅展 30-36mm 暗褐色(雌蛾较淡),前翅环形纹灰黄, 中心暗褐外围黑褐,肾纹黑色,周缘具灰白边。亚外缘白色锯齿状,外缘有 7 个半月形小黑点,后翅大部分白色有光泽。雄蛾前翅内横线前端有一不明显的灰 白斜带,雌蛾缺。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 30~37mm,头部淡棕色至古铜色,正面具黑褐色“八”字 纹,颅侧区具暗褐网纹状。体色多变,有淡绿,墨绿,暗绿等,体两侧在气门附 近有一条紫红色线,各腹节亚背线内侧均有眉状墨斑 1 个。 蛹:长 16~18mm,初显云绿色,不久变红色,头、胸及翅芽较黑,腹背第 5~7 节前缘密布细刻点,臀刺 2 个大而弯,侧刺无毛。 (三)弄蝶类 1、直纹稻弄蝶(直纹稻苞虫)Parnara guttata Bremer et Grey 成虫:体长 17~19mm,翅展 35-42mm,黑褐色,略带金黄光泽,前后翅各 有透明白斑多枚(详见下对照表)。 卵:半环形,直径约 0.9mm,壳面有六角形细纹,顶端略凹陷,初产绿色, 后转褐色,将孵化时紫褐色。 幼虫:体黄绿,头下面中央有“W”形褐色纹,前胸背板有一条黑色中断横纹, 腹部第 4 至 7 节两侧各有 1 团白色粉状物。臀板具黑纹,气门大而内洼。 蛹:长 22~25mm,近圆筒形,头平尾尖体表常被白粉。初化蛹时嫩黄色, 近羽化时深褐色,第 5、6 腹节腹面有深褐色的倒“八”字形纹。 隐纹稻弄蝶(隐纹稻苞虫):Pelopidas matnias Fabricius 成虫:体长 17~20mm,翅展 35-42mm,黑褐色,前翅有透明白斑多枚,后 翅正面无白斑,反面有多枚小白点。排列成半环形。 卵:约 1mm,半圆球形,略扁。 幼虫:体长 36mm,颅面两侧具红褐色“八”字形纹,单眼位于“八”字形纹之 内方
蛹:长30mm,头顶尖实如锥。腹背有白纵线4条 五种稻弄蝶的识别 特征 直纹稻弄蝶 曲纹稻弄蝶 么纹稻弄螺 隐纹谷弄蝶 南亚谷弄螺 种名 东亚亚种 虫态 体长16-20mm 体长1416mm, 体长1416mm, 体长17-20mm, 体长17-20mm. 前翅有78枚挂 前潮一般有5 前朝一般有5 前翅8个排列半前翅8个排列半 列半环形的白 个白斑排成直 个白斑排成直 环形状 环形状 斑,后翅翅底 角形,后翅翅底 角形,后翅常缺 雌斑纹大于雄武 雌斑纹大于雄玩 纹4枚,基本判 4个斑纹排列紧 斑纹,有时亦出 纹。后翅翅底有 纹。后翅翅底 成直纹,散名 密或旗齿状,故 现斑纹。前后翅 2-7个班纹分离抖 4-5个斑纹分离 “直纹”雄建外 名“曲纹”。斑天 斑致小于前种 成弧形,翔面多数 成孤形,翔面仍导 生殖器的抱据 小有变化。 故名“么纹” 无斑纹,故名“确霞23个斑 瓣片背缘比较 堆碟外生殖器 雄碟外生殖器 雄碟外生殖器的 挺直雎蝶第 的抱握瓣片肾 的抱握瓣片背 雄碟外生殖器的 抱握瓣片较搜长 腹节闲长衲 緣内洼,雌蝶第 缘极度隆起 抱握瓣较粗短,其 其末瑞略长于钧 前突起与三角 8腹节的长柄状 雌蝶第8腹节 末诺相等,或路短 形突。 形几T质板片 前突起与三角 的长柄状前穷 于钩形突。 雌蝶几丁质化的 腹缘相连接处」 形几质陶线 起与二角形川 雌模几.丁质化的 裹导管长度在 腹缘深洼突 相连接处腹 丁质腹缘相 襄导管长度不及 2mm以上,交配 角形 深注呈圆弧形 接处,腹缘平直 2mm.父北表的 的近基部向外侧 基部匀称的送渐 作角状膨凸,其日 影大生袋形,而交 情小于2:1 配塞与塞导管的 比值2:1 半圆球形,略凸 半园球形,路 半园球形,路 半园球形,路扁 半圆球形,略凸, 正看不圆卵径 扁,正看似圆, 凸,正看很圆, 卵径1mm.高卵径0.1mm高 09mm 卵径0.8mm.高 卵径074mm言 0.6mm 0.58mm 0.58mm 0.4mm 0.44mm 体长35mm头 体长27mm 体长28mm头 体长36m 体长33m 正面中央 有 正面中央有 正面中央有 头部侧面红褐色 头部侧面红褐色 w形褐纹, W形褐纹, W形褐纹, 八字形纹的下端 八字形纹的下端 幼虫 右两臂下伸甚 右两臂下伸甚 右两臂下伸甚 伸展在单眼的内以单眼为内界 长,末端尖瘦 长,末岩开阔 短,末端尖削 气门大而内洁 气引孔缘路突 气孔缘突出在 较深,孔缘略 在体壁之外 体壁之外 体空平
15 蛹:长 30mm,头顶尖实如锥。腹背有白纵线 4 条。 五种稻弄蝶的识别 特 征 种 名 虫态 直纹稻弄蝶 曲纹稻弄蝶 么纹稻弄蝶 东亚亚种 隐纹谷弄蝶 南亚谷弄蝶 成 虫 体长 16-20mm, 前翅有7-8枚排 列半环形的白 斑,后翅翅底斑 纹 4 枚,基本排 成一直纹,故名 “直纹”雄碟外 生殖器的抱握 瓣片背緣比较 挺直雌蝶第 8 腹节的长柄状 前突起与三角 形几丁质板片 腹缘相连接处, 腹缘深洼呈突 角形 体长 14-16mm, 前翅一般有 5 个白斑排成直 角形,后翅翅底 4 个斑纹排列紧 密或锯齿状,故 名“曲纹”。斑大 小有变化。 雄碟外生殖器 的抱握瓣片背 緣内洼,雌蝶第 8 腹节的长柄状 前突起与三角 形几丁质腹缘 相连接处腹缘 深洼呈圆弧形 体长 14-16mm, 前翅一般有 5 个白斑排成直 角形,后翅常缺 斑纹,有时亦出 现斑纹。前后翅 斑纹小于前种, 故名“么纹” 雄碟外生殖器 的抱握瓣片背 緣极度隆起 雌蝶第 8 腹节 的长柄状前突 起与三角形几 丁质腹缘相连 接处,腹缘平直 体长 17-20mm, 前翅 8 个排列半 环形状 雌斑纹大于雄斑 纹。后翅翅底有 2-7 个斑纹分离排 成弧形,翅面多数 无斑纹,故名“隐 纹” 雄碟外生殖器的 抱握瓣较粗短,其 末端相等,或略短 于钩形突。 雌蝶几丁质化的 襄导管长度不及 2mm,交配襄的近 基部匀称的逐渐 膨大呈袋形,而交 配襄与襄导管的 比值 2:1 体长 17-20mm, 前翅 8 个排列半 环形状 雌斑纹大于雄斑 纹。后翅翅底有 4-5 个斑纹分离排 成弧形,翅面仍显 露 2-3 个斑 雄碟外生殖器的 抱握瓣片较瘦长, 其末端略长于钩 形突。 雌蝶几丁质化的 襄 导 管 长 度 在 2mm 以上,交配襄 的近基部向外侧 作角状膨凸,其比 值小于 2:1 卵 半圆球形,略凸 正看不圆卵径 0.9mm , 高 0.58mm。 半圆球形,略 扁,正看似圆, 卵径 0.8mm,高 0.4mm 半圆球形,略 凸,正看很圆, 卵径0.74mm,高 0.44mm 半圆球形,略扁, 卵 径 1mm, 高 0.6mm 半圆球形,略凸, 卵 径 0.1mm, 高 0.58mm 幼虫 体长 35mm, 头 正面中央有 “W”形褐纹,左 右两臂下伸甚 长,末端尖瘦, 气门大而内洼 较深,孔缘略与 体壁平齐 体长 27mm, 头 正面中央有 “W”形褐纹,左 右两臂下伸甚 长,末端开阔, 气孔孔缘略突, 在体壁之外 体长 28mm, 头 正面中央有 “W”形褐纹,左 右两臂下伸甚 短,末端尖削, 气孔缘突出在 体壁之外 体长 36mm 头部侧面红褐色, 八字形纹的下端 伸展在单眼的内 方 体长 33mm 头部侧面红褐色, 八字形纹的下端 以单眼为内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