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曰润下—一所谓“润下”,是指水有滋润寒凉、柔 顺、流动趋下的特性,进而引申为凡具有寒凉、滋 润、向下、闭藏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 水 ●五行属性的推演与类归——事物相关性与整 体联系属性 用五行属性对宇宙间事物进行推演和归类,首 见《尚书》。《周书·洪范》“润下作咸,炎上作苦, 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将五行的抽象 属性推演而及“五味
水曰润下——所谓“润下” ,是指水有滋润寒凉、柔 顺、流动趋下的特性,进而引申为凡具有寒凉、滋 润、向下、闭藏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 水。 ●五行属性的推演与类归——事物相关性与整 体联系属性 用五行属性对宇宙间事物进行推演和归类,首 见《尚书》。《周书·洪范》“润下作咸,炎上作苦, 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将五行的抽象 属性推演而及“五味”
《左传》将五色、五声等分归于五行。如 该书《昭公元年》说:“天有六气,降生五 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分 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 《吕氏春秋》则以五行为纲,把气候、天 象、物候等自然现象与农事、政令、祭祀等 社会活动联结起来,构成一个无所不包的整 体系统 对世界诸事物进行五行的归类,是以取象 美和推演络绎为基本方法的
《左传》将五色、五声等分归于五行。如 该书《昭公元年》说:“天有六气,降生五 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分 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 ” 《吕氏春秋》则以五行为纲,把气候、天 象、物候等自然现象与农事、政令、祭祀等 社会活动联结起来,构成一个无所不包的整 体系统。 对世界诸事物进行五行的归类,是以取象 比类和推演络绎为基本方法的
“取象”,即从事物的象(性质、作用、形态等 中撷取能反映其本质的某些特有征象。“比类” 即将事物的特有征象与五行各自的特性相比较,少 确定其五行归属。从逻辑学角度来说,“取象比类” 法属于共同特征的个体集合归类法。 方位配五行:旭日东升,与木之生发特性相类似, 故东方属木;南方炎热,与火之炎上特性相类似, 故南方属火等。 五脏配五行:肝之性,喜舒展条达而主升,故归 属于木;心之用推动血液运行,温暖全身,故归属 于火;脾主运化,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故归属于 土;肺主降而其性清肃,故归属于金;肾藏精,为 主水之脏,故归属于水
“取象” ,即从事物的象(性质、作用、形态等) 中撷取能反映其本质的某些特有征象。 “比类” , 即将事物的特有征象与五行各自的特性相比较,以 确定其五行归属。从逻辑学角度来说, “取象比类” 法属于共同特征的个体集合归类法。 方位配五行:旭日东升,与木之生发特性相类似, 故东方属木;南方炎热,与火之炎上特性相类似, 故南方属火等。 五脏配五行:肝之性,喜舒展条达而主升,故归 属于木;心之用推动血液运行,温暖全身,故归属 于火;脾主运化,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故归属于 土;肺主降而其性清肃,故归属于金;肾藏精,为 主水之脏,故归属于水
所谓推演络绎,即根据已知的某事物的五行属性, 推演与此事物相关的其它事物的五行属性的方法。 如自然界的五化、五色、五味以及人体的六腑、五 体、官窍、五志等的五行属性,皆是以此方法推演 的 自然界的五气配五行:长夏属土,湿为长夏主气, 故湿也属土;秋季属金,燥为秋季主气,故燥也属 金。其它以此类推。 人体的六腑、五体、官窍、五志配五行:肝属木 肝与胆相表里,主筋,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 为泪,故胆、筋、目、怒、泪也归属于木;心属火 心与小肠相表里,主脉,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 液为汗,故小肠、脉、舌、喜、汗也归属于火;其 它以此类推
所谓推演络绎,即根据已知的某事物的五行属性, 推演与此事物相关的其它事物的五行属性的方法。 如自然界的五化、五色、五味以及人体的六腑、五 体、官窍、五志等的五行属性,皆是以此方法推演 的。 自然界的五气配五行:长夏属土,湿为长夏主气, 故湿也属土;秋季属金,燥为秋季主气,故燥也属 金。其它以此类推。 人体的六腑、五体、官窍、五志配五行:肝属木, 肝与胆相表里,主筋,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 为泪,故胆、筋、目、怒、泪也归属于木;心属火, 心与小肠相表里,主脉,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 液为汗,故小肠、脉、舌、喜、汗也归属于火;其 它以此类推
五行学说对事物属性的归类,将同一属性的不同 事物,联络成一个整体,并且根据“同气相求”的 理论,认为同一行的事物与现象之间有着相互感应 的联系 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为依据的归类演绎,将 自然界的四时(五时)六气(五气)与人体的内脏建立 “天人相应”的联系,以说明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 必然影响人体内的生理病理;由此强调人与自然相 统一的观点。更有意义的是,此种事物和现象的归 类,将五行的内涵作了扩充,发展了五行学说在方 法论方面的意义,使五行学说变成表述宇宙万物之 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共有的功能性模型 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天地之间,六合 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
五行学说对事物属性的归类,将同一属性的不同 事物,联络成一个整体,并且根据“同气相求”的 理论,认为同一行的事物与现象之间有着相互感应 的联系。 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为依据的归类演绎,将 自然界的四时(五时)六气(五气)与人体的内脏建立 “天人相应”的联系,以说明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 必然影响人体内的生理病理;由此强调人与自然相 统一的观点。更有意义的是,此种事物和现象的归 类,将五行的内涵作了扩充,发展了五行学说在方 法论方面的意义,使五行学说变成表述宇宙万物之 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共有的功能性模型。 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天地之间,六合 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