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解】《论语讲要》 “务民之义。”依刘氏正义解说。务 犹事。民之义,就是礼记礼运篇所说的人伦 十义。礼运篇:“父慈,子孝,兄良,弟弟 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 者谓之人义。” 孔子说,仁者先为其难,而得功则在其 后。世间好事难成,仁者办仁德之事,先忍 耐其困难,一直做去,冲破种种难关,而后 得其成果。此为难行而能行。礼记中庸篇说: “力行近乎仁。”故云:“可谓仁矣
【读解】 《论语讲要》 “务民之义。”依刘氏正义解说。务, 犹事。民之义,就是礼记礼运篇所说的人伦 十义。礼运篇:“父慈,子孝,兄良,弟弟, 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 者谓之人义。” 孔子说,仁者先为其难,而得功则在其 后。世间好事难成,仁者办仁德之事,先忍 耐其困难,一直做去,冲破种种难关,而后 得其成果。此为难行而能行。礼记中庸篇说: “力行近乎仁。 ”故云:“可谓仁矣
朱熹《论语集注》 民,亦(也。获,谓得也。专用力于道 之所宜,历不感宏神之不可幻,知者之事也 先其事之所难,历后其效之所得,仁者之心也 儿必因迟之失历告之。程子:“多信宏 神,惑也。而不信者又不船敬,能敬能远,可 谓知矣。”又:“先难,克已也。以所难为 先,而不计所获,仁也。”吕氏上:“当务为 急,不求所难知;力行所知,不牌所难为。” 卧冰求鲤
• 朱熹《论语集注》 民,亦人也。获,谓得也。专用力于人道 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 先其事之所难,而后其效之所得,仁者之心也。 此必因樊迟之失而告之。程子曰:“人多信鬼 神,惑也。而不信者又不能敬,能敬能远,可 谓知矣。”又曰:“先难,克己也。以所难为 先,而不计所获,仁也。 ”吕氏曰:“当务为 急,不求所难知;力行所知,不惮所难为。” 卧 冰 求 鲤
3-12祭①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 与②祭,如不祭 注释】 ①祭:这一个“祭”指祭鬼 (死去的祖先),与下句祭神 对举 「评榈与:参与,参加 孔子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说:“敬鬼神而 远之。”所以,这一章他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 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 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这样看 来,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 的
3-12 祭①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 与②祭,如不祭。” • 【注释】 ①祭:这一个“祭”指祭鬼 (死去的祖先),与下句 祭神 对举。 「评析」 • ②与:参与,参加。 孔子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说:“敬鬼神而 远之。”所以,这一章他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 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 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这样看 来,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 的
【读解】要有一颗虔诚的心 祭祀贵在虔诚,心诚则灵。 祭祀祖先要像在祖先面前一样恭敬,求神要像在 神面前一样虔诚,这就是所谓“如在”的心。 既然如此,当然不能请他人代劳。所以孔子说, 如果自己不亲自参加,那就等于没有参加。别人替自 口烧香求福是没有用的 祭祀如此,做人的道理又何尝不是如此 个人立身处世,成家立业,都应该有这种“如 在”的心,做到表里如一。否则,表面一套,内心 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鬼鬼祟祟,躲躲闪闪,活 在世上又有什么意义呢? 请火 恣蚊饱血
• 【读解】要有一颗虔诚的心 祭祀贵在虔诚,心诚则灵。 祭祀祖先要像在祖先面前一样恭敬,求神要像在 神面前 一样虔诚,这就是所谓“如在”的心。 既然如此,当然不能请他人代劳。所以孔子说, 如果 自己不亲自参加,那就等于没有参加。别人替自 己烧香 求福是没有用的。 祭祀如此,做人的道理又何尝不是如此。 一个人立身处世,成家立业,都应该有这种“如 在” 的心,做到表里如一。否则,表面一套,内心一 套, 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鬼鬼祟祟,躲躲闪闪,活 在世上 又有什么意义呢? 恣 蚊 饱 血
【评点】顾鸿安《论语解读》 “祭如在”就是祭祀亲祖要求在心情上觉得死者如 生,只是因为想念已极,宛如看到听到亲祖的音容笑貌。 祭祀这类庄重神圣的事,同样要出以诚心。参与祭祀, 就要恭敬地去祭,自然会是祭谁如谁在。 如果表面上装得诚敬,内心并不如此,这是言行不 的表现。孔子主张抱着虔诚的态度祭祀鬼神,就是要 在对祖先的忠孝的实际行动上下功夫。周朝本来就有这 种对待鬼神的传统:“周人尊礼尚德,事鬼敬神而远 之。”(《礼祀》)孔子认为继承这些传统能够起到教 化百姓的作用,同样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 “祭如在”就是祭祀亲祖要求在心情上觉得死者如 生,只是因为想念已极,宛如看到听到亲祖的音容笑貌。 祭祀这类庄重神圣的事,同样要出以诚心。参与祭祀, 就要恭敬地去祭,自然会是祭谁如谁在。 如果表面上装得诚敬,内心并不如此,这是言行不 一的表现。孔子主张抱着虔诚的态度祭祀鬼神,就是要 在对祖先的忠孝的实际行动上下功夫。周朝本来就有这 种对待鬼神的传统:“周人尊礼尚德,事鬼敬神而远 之。”(《礼祀》)孔子认为继承这些传统能够起到教 化百姓的作用,同样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