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走到集上去了"做题 ①文段分四层写范进中举喜疯的过程,第一层写,第二层写,第三层 写,第四层写 ②范进喜疯这一情节用的虽是 的写法,但不失真且令人可信,产生 这种效果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是生活的真实,即中举发疯是当时生活中会有的实情 ",另一方面是艺术的真实,即作者运用 与 相结合的描写方法。使人物 穷形尽相、跃然纸上。 ③范进"看了一遍,又念一遍的心理是 ④范进语言中的"好了!"好!"的言外之意是 ⑤文段写范进的疯癫,刻画出一个为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尖锐地抨 击了 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5、你对现在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公务员有何看法?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教师寄语:天才在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 学习目标 1、学习以逻辑顺序安排事理说明文的结构 2、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3、激发探索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导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万紫千红的花使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姿,五彩缤纷;如果没有了化儿的点缀,很 难想象我们的世界将会怎样,那么,花儿的色彩为什么万紫千红呢?下面我们就到 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明确目标 1、学习以逻辑顺序安排事理说明文的结构 2、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3、激发探索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分泌()花瓣()灼()伤柑橘() 2、"昆虫采蜜传粉,有一特殊的习性,就是经常只采访同一种植物的花朵”一句 中"采访"的意思是() A采摘拜访B搜集探访C采食查访D选取寻访 3、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回答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问题? 4、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作者在课文中多次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设问,作用是什么? 2、课文标题借用了一首著名歌曲的名字,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说说这样 拟题有什么好处?举例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6 一直走到集上去了"做题。 ①文段分四层写范进中举喜疯的过程,第一层写 ,第二层写 ,第三层 写 ,第四层写 。 ②范进喜疯这一情节用的虽是 的写法,但不失真且令人可信,产生 这种效果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是生活的真实,即"中举发疯是当时生活中会有的实情 ",另一方面是艺术的真实,即作者运用 与 相结合的描写方法。使人物 穷形尽相、跃然纸上。 ③范进"看了一遍,又念一遍"的心理是 ④范进语言中的"好了!""好!"的言外之意是 ⑤文段写范进的疯癫,刻画出一个为 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尖锐地抨 击了 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5、你对现在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公务员有何看法?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教师寄语:天才在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 学习目标: 1、学习以逻辑顺序安排事理说明文的结构 2、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3、激发探索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万紫千红的花使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姿,五彩缤纷;如果没有了化儿的点缀,很 难想象我们的世界将会怎样,那么,花儿的色彩为什么万紫千红呢?下面我们就到 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明确目标 1、学习以逻辑顺序安排事理说明文的结构 2、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3、激发探索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分泌( ) 花瓣( ) 灼( )伤 柑橘( ) 2、"昆虫采蜜传粉,有一特殊的习性,就是经常只采访同一种植物的花朵"一句 中"采访"的意思是( ) A 采摘拜访 B 搜集探访 C 采食查访 D 选取寻访 3、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回答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问题? 4、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作者在课文中多次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设问,作用是什么? 2、课文标题借用了一首著名歌曲的名字,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说说这样 拟题有什么好处?举例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假如你有一束鲜花(花儿由你选),你最想把它送给谁?并说上一句什么话呢? 其实,在适当的时候,你可以把这个想法付诸实际,把最美的花送给你最敬爱的人 例如:我有一束五彩缤纷的康乃馨,我想把他们送给亲爱的妈妈,对她说:" 妈妈,我要用优异的成绩来抚平你脸上的皱纹!" 我有: ,我想 六、课堂小结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借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主题歌为标题,采用逻辑顺 序,科学地介绍了各种花色的成因,说明了花的色彩是由于它们自身的各种条件和 需要,以及自然、人工等因素对它作用的结果。这样的标题能吸引读者的视线。 七、当堂训练 1、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①再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几个红色花瓣。() ②自然选择进程缓慢,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它的作用。人工选择大大 加快了它的进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 ③至于白花,那是因为细胞液里不含色素的缘故。() ④细胞液呈碱性时,花青素呈蓝色,碱性较强就成为蓝黑色,如墨菊、黑牡丹 等便是。() 2、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植物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可从它的习性、状态以及 作用等方面加以说明。(不少于200字) 18、雨林的毁灭一世界性灾难 教师寄语:博采沉奧,搜炼古今 学习目标 1、了解"热带雨林"的知识,明确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2、明确文章的层次结构,掌握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激发探索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环保意识。 导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文题解说:文题本身就在鲜明地警示人们,毁灭雨林将给全世界带来灾难,发 人深思。课文以大量的数据说明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永久丧失一大批动植物物 种,从而带来各种灾难。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濒临()猩猩()筷子() 摄取()白垩纪()恢复() 2、说出你读本文后的收获 ①雨林面临的严峻形势: ②雨林消失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③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7 假如你有一束鲜花(花儿由你选),你最想把它送给谁?并说上一句什么话呢? 其实,在适当的时候,你可以把这个想法付诸实际,把最美的花送给你最敬爱的人。 例如:我有一束五彩缤纷的康乃馨,我想把他们送给亲爱的妈妈,对她说:" 妈妈,我要用优异的成绩来抚平你脸上的皱纹!" 我有: ,我想 。 六、课堂小结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借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主题歌为标题,采用逻辑顺 序,科学地介绍了各种花色的成因,说明了花的色彩是由于它们自身的各种条件和 需要,以及自然、人工等因素对它作用的结果。这样的标题能吸引读者的视线。 七、当堂训练 1、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①再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几个红色花瓣。( ) ②自然选择进程缓慢,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它的作用。人工选择大大 加快了它的进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 ) ③至于白花,那是因为细胞液里不含色素的缘故。( ) ④细胞液呈碱性时,花青素呈蓝色,碱性较强就成为蓝黑色,如墨菊、黑牡丹 等便是。( ) 2、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植物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可从它的习性、状态以及 作用等方面加以说明。(不少于 200 字) 18、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教师寄语:博采沉奥,搜炼古今 学习目标: 1、了解"热带雨林"的知识,明确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2、明确文章的层次结构,掌握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激发探索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环保意识。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文题解说:文题本身就在鲜明地警示人们,毁灭雨林将给全世界带来灾难,发 人深思。课文以大量的数据说明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永久丧失一大批动植物物 种,从而带来各种灾难。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濒临( ) 猩猩( ) 筷子( ) 摄取( ) 白垩纪( ) 恢复( ) 2、说出你读本文后的收获 ①雨林面临的严峻形势: ②雨林消失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③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指出下列各句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①据估计,需毁掉6平方米的巴西雨林方可换得100克汉堡包() ②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已査明有3000种植物有抗癌功能,其中70%在热带雨 林生长() ③刘易斯·斯科特的《雨林》一书列出的数字表明,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 (相当于40个足球场)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④很多物种现在就遭到破坏。橙色皮毛的猩猩……() 2、指出文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议论部分,并说明其作用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本文指出"雨林的毁灭"是世界性的灾难,事实人类面临的危机有很多,如人口、 粮食、环境、资源和能源等问题,都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那么请你就自己较熟悉 的一个方面说明某种危机的具体内容,以此警示大家,增强危机意识。(200字左 右) 六、课堂小结 学习本文,对你有哪些启示?请与大家共同交流 七、当堂训练 阅读课文第10段,完成习题 1、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文字的内容 2、文中的"双重后果"是指: 3、文中的"这"和"它"指代的是: 4、文中括号内的文字表明了 5、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21、小石潭记 教师寄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掌握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4、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法。 导学过程 导入新课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诗《》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朗读课文,完成题目,同桌检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清冽()为坻() 俶 )尔翕()忽参差()() 悄怆()幽邃()寂寥()
18 1、指出下列各句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①据估计,需毁掉 6 平方米的巴西雨林方可换得 100 克汉堡包( ) ②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已查明有 3000 种植物有抗癌功能,其中 70%在热带雨 林生长( ) ③刘易斯·斯科特的《雨林》一书列出的数字表明,雨林以每分钟 27 万平方米 (相当于 40 个足球场)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 ④很多物种现在就遭到破坏。橙色皮毛的猩猩……( ) 2、指出文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议论部分,并说明其作用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本文指出"雨林的毁灭"是世界性的灾难,事实人类面临的危机有很多,如人口、 粮食、环境、资源和能源等问题,都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那么请你就自己较熟悉 的一个方面说明某种危机的具体内容,以此警示大家,增强危机意识。(200 字左 右) 六、课堂小结 学习本文,对你有哪些启示?请与大家共同交流。 七、当堂训练 阅读课文第 10 段,完成习题: 1、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文字的内容: 2、文中的"双重后果"是指: 3、文中的"这"和"它"指代的是: 4、文中括号内的文字表明了: 5、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21、小石潭记 教师寄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掌握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4、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法。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 》,诗《 》。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朗读课文,完成题目,同桌检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篁( )竹 清冽 ( ) 为坻( ) 俶( )尔 翕( )忽 参差( )( ) 悄怆( ) 幽邃( ) 寂寥( )
2、自读思考题:课文五段各写了什么? 3、填空 ①"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 ,往往通过 来 抒发感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②柳宗元,唐代著名的家家 河东 解人,世称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参照注释或相关资料自主理解,疏通文意 2、精读思考 ①文中,初见小潭时”",便 ",流露出作者一时间开朗明净的心情 见潭鱼 "的自由自在,活泼天真,达到乐而忘我,乐而 忘形的境界;游览到最后 ,作者贬居中 孤寂的心境,隐约可见,这的确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②第一段写小石潭全貌的句子是 ③第二段中,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 ";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 ④游鱼、潭水、溪流、溪岸各有什么特点? 3、学生独立解决 4、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5、师生共同解疑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文中,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写景?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七、当堂训练 1、解释下列词语 ①百二十 如③尤④卷 ⑤摇缀⑥披拂⑦佁然⑧俶尔 2、理解下列句子 ①近岸,卷石底以出 ②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③近岸,卷石底以出 ④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⑤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 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 ④天涯若比邻。 4、文中髙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同时抒发作者政治受挫遭贬后忧伤心情的句子 是 5、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19 2、自读思考题:课文五段各写了什么? 3、填空 ①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 ,往往通过 来 抒发 感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②柳宗元,唐代著名的 家 家," "之一。字 ,河东 解人,世称 。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参照注释或相关资料自主理解,疏通文意 2、精读思考 ①文中,初见小潭时" ",便" ",流露出作者一时间开朗明净的心情; 见潭鱼" , , "的自由自在,活泼天真,达到乐而忘我,乐而 忘形的境界;游览到最后" , , , ",作者贬居中 孤寂的心境,隐约可见,这的确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②第一段写小石潭全貌的句子是" "。 ③第二段中,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 ";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 "。 ④游鱼、潭水、溪流、溪岸各有什么特点? 3、学生独立解决 4、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5、师生共同解疑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文中,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写景?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七、当堂训练 1、解释下列词语 ①百二十 ②如 ③尤 ④卷 ⑤摇缀 ⑥披拂 ⑦佁然 ⑧俶尔 2、理解下列句子 ①近岸,卷石底以出 ②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③近岸,卷石底以出 ④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⑤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 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 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 ④天涯若比邻。 4、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同时抒发作者政治受挫遭贬后忧伤心情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6、永州之贬,一贬就是10年,这是柳宗元人生的一大转折。而这一转折却造 就了他辉煌的文学成就和成熟的哲学思想,他的永州奇文也为永州这座历史文化名 城增光添彩。由此,你感悟到什么?请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22、记承天寺夜游 教师寄语: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鲁迅全集》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解作者的心境 3、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 导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介绍给同桌听。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后,学生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自读思考题:本文记叙了什么事,写了怎样的景? 3、检查自学 ①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a念无与为乐者b怀民亦未寝 c相与步于中庭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学生回答问题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它与 "一句相照应, 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2、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 3、文中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为我们描绘了一个 "的美好境界 4、"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 藻 是指 此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月色入户"意思是 ,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 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 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
20 6、永州之贬,一贬就是 10 年,这是柳宗元人生的一大转折。而这一转折却造 就了他辉煌的文学成就和成熟的哲学思想,他的永州奇文也为永州这座历史文化名 城增光添彩。由此,你感悟到什么?请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22、记承天寺夜游 教师寄语: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 《鲁迅全集》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解作者的心境; 3、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介绍给同桌听。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后,学生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自读思考题:本文记叙了什么事,写了怎样的景? 3、检查自学 ①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a念无与为乐者 b怀民亦未寝 c相与步于中庭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学生回答问题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它与" "一句相照应, 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2、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 。" 3、文中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为我们描绘了一个" "的美好境界。 4、"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 "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5、"月色入户"意思是 ,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 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 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