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若单纯作为建造商则应该受其他各方的监督按照设计图纸进行建造。从上面分析我们认为,建筑 委托人主要是指建筑业主以及建筑用户,建筑师接受委托人的委托进行设计工作,建筑师向委托人提 供专业的服务并获取佣金。所以,建筑师是依附于委托人群体而存在的。从古至今,建筑艺术风气的 向都是由建筑委托人群体主导的,他们会资助建造那些为自己所中意的建筑。(图2-7) 图2-7.不同历史时期有关建筑的社会各方框图 1.原始生产阶 建筑使用者集用户、业主、 建筑使用者 建造人和设计人与一身。 (建筑委托人=建筑使用者) 2.手工业生产阶段, 围绕着建筑的社会角色 大致分化为明确的两方 有钱业主 方是有钱业主兼用户 另一方是设计人兼建造人 兼用户 (建筑委托人=有钱业主兼用户) 设计人 兼建造人 3.工业生产阶段 围绕着建筑的社会角色分化 业主 建筑师 更细密,但总结起来 仍不过是四方 业主、用户、建筑师和建造商 (建筑委托人=业主+用户) 用户 在古代社会,由于社会权力和财富集中在社会少数特权阶层手里,特权阶层是主要的建筑委托 人,所以建筑艺术风气就特别明显得地带有特权阶层的痕迹。陈志华先生指出:“几千年阶级对立的 社会中,……贵族和帝王统治着物质世界,僧侣和教会统治着精神世界,……因此,宫殿、府邸、庙 宇、教堂、甚至陵墓,垄断了当时最好的工匠和最好的材料,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成了建筑成 就的主要代表。它们相当灵敏地反映着社会的各种变动和生产力的进步,经历着复杂的发展过程,因 而成了建筑历史的主要内容”2。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最大量建造着的城乡住宅,由于它们的功 七十年代西方的城市多户住宅.世界建筑,1983/2:14 志华。外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前言
11 商,若单纯作为建造商则应该受其他各方的监督按照设计图纸进行建造1。从上面分析我们认为,建筑 委托人主要是指建筑业主以及建筑用户,建筑师接受委托人的委托进行设计工作,建筑师向委托人提 供专业的服务并获取佣金。所以,建筑师是依附于委托人群体而存在的。从古至今,建筑艺术风气的 方向都是由建筑委托人群体主导的,他们会资助建造那些为自己所中意的建筑。(图 2-7) 图 2-7.不同历史时期有关建筑的社会各方框图 1.原始生产阶段, 建筑使用者集用户、业主、 建造人和设计人与一身。 (建筑委托人=建筑使用者) 2.手工业生产阶段, 围绕着建筑的社会角色 大致分化为明确的两方: 一方是有钱业主兼用户, 另一方是设计人兼建造人。 (建筑委托人=有钱业主兼用户) 3.工业生产阶段, 围绕着建筑的社会角色分化 更细密,但总结起来 仍不过是四方: 业主、用户、建筑师和建造商。 (建筑委托人=业主+用户) 在古代社会,由于社会权力和财富集中在社会少数特权阶层手里,特权阶层是主要的建筑委托 人,所以建筑艺术风气就特别明显得地带有特权阶层的痕迹。陈志华先生指出:“几千年阶级对立的 社会中,……贵族和帝王统治着物质世界,僧侣和教会统治着精神世界,……因此,宫殿、府邸、庙 宇、教堂、甚至陵墓,垄断了当时最好的工匠和最好的材料,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成了建筑成 就的主要代表。它们相当灵敏地反映着社会的各种变动和生产力的进步,经历着复杂的发展过程,因 而成了建筑历史的主要内容”2。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最大量建造着的城乡住宅,由于它们的功 1 参见:张守仪.六、七十年代西方的城市多户住宅.世界建筑,1983/2:14 2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前言 有钱业主 兼用户 设计人 兼建造人 建筑使用者 用户 业主 建筑师 建造商
能十分简单,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十分有限,因而不能代表一个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成就”。 建筑师直接受雇于业主,因而建筑师必然要满足乃至迎合业主的审美口味。早在公元前一世纪 的古罗马帝国时代,建筑师维特鲁威( Pollio, Vitruvius生年不详)就在其影响深远的建筑理论著作 《建筑十书》中提出:“适用于业主”是建筑师的基本职责之一。他写道:“对于业主使用、或显示财 产富饶、或擅有雄辩声誉要建造各不相同的房屋……城市中的房屋似乎应当按照特殊的方式来建造: 农村中从田地里收获谷物的房屋又应当按照另一种方式:对于财主家也不相同:对于富裕而豪华的人 们则又按照另外的方式。此外,对于按其意旨治理国家的权势人物必须建造得对他们适用。一般来说 建筑的经营都必须做得对各自的业主适用”2。从“显示财产富饶、或擅有雄辩声誉”的字句中我们可 以看出,维特鲁威在这里所言的“适用”显然不仅仅指建筑物的实用功能,而且还包括了建筑物对于 不同业主精神需求的满足。维特鲁威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实践的。他将自己的著作献给了自己最大 的业主一一当时罗马帝国的皇帝奥古斯都( Augustus,即屋大维,前27-公元14年任罗马皇帝3),以 帮助这位雄心勃勃的皇帝实现以宏伟建筑物炫耀自己功绩的目的。为了迎合奥古斯都皇帝崇尚希腊文 明、提倡复古的想法,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有意忽略甚至贬低罗马共和国晚期已经取得很大成 就的拱券技术,而大篇幅地论述希腊柱式的美学价值。其原因也非常简单,维特鲁威之所以可以花十 年的时间从容地撰写《建筑十书》这本著作,是因为受到了罗马皇帝的奖赏和资助,对此他本人也是 没齿不忘、感激涕凌的。所以,书中流露出对罗马皇帝审美口味的服从甚至歌颂是非常正常的° 17-18世纪法国宫廷艺术风气的情况很具有代表性。路易十四( Louis xⅣ,1643-1715在位 与路易十五( Louisy,1715-1774在位)两个时代的建筑艺术风气完全不同,主要是取决于当朝统 治者的审美口味 路易十四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国王。他宣布“朕即国家”,对内实行集权统治,对外进行军事扩张, 使法国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为了纪念自己的这些成就,路易十四模仿欧洲历史上强大国家的 惯例,为自己修建宏伟的建筑。他自视为“太阳王”,将自己比作希腊神话中主神宙斯之子一一太阳 神阿波罗( Apollon)。由于在希腊传说中的太阳神阿波罗同时也是艺术保护神,所以路易十四也对艺 术情有独钟,成为了当时法国最大的艺术资助人。有史学家描述说:“对文艺保护的制度从来没有达 到(象路易十四时代)这样高的程度”,“对于艺术家来说,国王的恩宠是不可缺少的。住在外省是不 志华.外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前言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高履泰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3-14 3屋大维( Gaius Octavius)自公元前44年起在罗马共和国执政。公元前2年起开始独裁统治,变罗马共和国为帝国, 施行元首制。他出任罗马帝国的元首和元帅、最高执政官、终身执政官、终身保民官、大祭司长、首席元老,并获得“奥 古斯都”(意为神圣庄严)和“祖国之父”的称号。奥古斯都屋大维虽然没有称帝,但实际上是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皇帝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上古部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335 维特鲁威作为建筑师,曾经为罗马统治者恺撒( Caesar,G. 前44,罗马统帅,奥古斯都的舅公和养父)和奥古 斯都两代服务过,并且得到奥古斯都的妹妹的赏识,对此他是满怀感激的。他写道:“我最初曾以建筑忝受陛下皇考(指 恺撒)的知遇而我又崇敬皇考的英德,_皇考的权力转移到陛下(奥古斯都)的手中,因此我对皇考始终不渝的追怀激 情使我汇集辔意于陛下。我和马尔科斯·奥瑞利俄斯这些人一起受到了赏赐。陛下自从最初颁发这项赏赐之后,由于 御妹的推荐并没有改变这一承认。从那时以来,我就_终生不再有贫穷的忧惧”。正因为如此,他便有了时间和精力来 “为陛下撰写了(《建筑十书》)这部书籍”。-维特鲁威.建筑十书.高履泰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3 5“我看到陛下建造大量建筑物而且还在建造着,又看到陛下为了象征所成就的事业的伟大,留作后世的纪念,今后对于 公共建筑物和私有建筑物还要予以关怀”,“陛下通过公共建筑物的庄严超绝显示了伟大的权力,因此我想此时不应 失去献给陛下有关这些事项的著述的时机”。-维特鲁威.建筑十书.高履泰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3-4
12 能十分简单,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十分有限,因而不能代表一个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成就”1。 建筑师直接受雇于业主,因而建筑师必然要满足乃至迎合业主的审美口味。早在公元前一世纪 的古罗马帝国时代,建筑师维特鲁威(Pollio,Vitruvius 生年不详)就在其影响深远的建筑理论著作 《建筑十书》中提出:“适用于业主”是建筑师的基本职责之一。他写道:“对于业主使用、或显示财 产富饶、或擅有雄辩声誉要建造各不相同的房屋……。城市中的房屋似乎应当按照特殊的方式来建造; 农村中从田地里收获谷物的房屋又应当按照另一种方式;对于财主家也不相同;对于富裕而豪华的人 们则又按照另外的方式。此外,对于按其意旨治理国家的权势人物必须建造得对他们适用。一般来说, 建筑的经营都必须做得对各自的业主适用”2。从“显示财产富饶、或擅有雄辩声誉”的字句中我们可 以看出,维特鲁威在这里所言的“适用”显然不仅仅指建筑物的实用功能,而且还包括了建筑物对于 不同业主精神需求的满足。维特鲁威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实践的。他将自己的著作献给了自己最大 的业主——当时罗马帝国的皇帝奥古斯都(Augustus,即屋大维,前 27-公元 14 年任罗马皇帝3),以 帮助这位雄心勃勃的皇帝实现以宏伟建筑物炫耀自己功绩的目的。为了迎合奥古斯都皇帝崇尚希腊文 明、提倡复古的想法,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有意忽略甚至贬低罗马共和国晚期已经取得很大成 就的拱券技术,而大篇幅地论述希腊柱式的美学价值。其原因也非常简单,维特鲁威之所以可以花十 年的时间从容地撰写《建筑十书》这本著作,是因为受到了罗马皇帝的奖赏和资助,对此他本人也是 没齿不忘、感激涕凌的4。所以,书中流露出对罗马皇帝审美口味的服从甚至歌颂是非常正常的5。 17-18 世纪法国宫廷艺术风气的情况很具有代表性。路易十四(LouisⅩⅣ,1643-1715 在位) 与路易十五(LouisⅩⅤ,1715-1774 在位)两个时代的建筑艺术风气完全不同,主要是取决于当朝统 治者的审美口味。 路易十四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国王。他宣布“朕即国家”,对内实行集权统治,对外进行军事扩张, 使法国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为了纪念自己的这些成就,路易十四模仿欧洲历史上强大国家的 惯例,为自己修建宏伟的建筑。他自视为“太阳王”,将自己比作希腊神话中主神宙斯之子——太阳 神阿波罗(Apollon)。由于在希腊传说中的太阳神阿波罗同时也是艺术保护神,所以路易十四也对艺 术情有独钟,成为了当时法国最大的艺术资助人。有史学家描述说:“对文艺保护的制度从来没有达 到(象路易十四时代)这样高的程度”,“对于艺术家来说,国王的恩宠是不可缺少的。住在外省是不 1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前言 2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高履泰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3-14 3 屋大维(Gaius Octavius)自公元前 44 年起在罗马共和国执政。公元前 27 年起开始独裁统治,变罗马共和国为帝国, 施行元首制。他出任罗马帝国的元首和元帅、最高执政官、终身执政官、终身保民官、大祭司长、首席元老,并获得“奥 古斯都”(意为神圣庄严)和“祖国之父”的称号。奥古斯都屋大维虽然没有称帝,但实际上是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皇帝。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上古部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335 4 维特鲁威作为建筑师,曾经为罗马统治者恺撒(Caesar,G.前 100-前 44,罗马统帅,奥古斯都的舅公和养父)和奥古 斯都两代服务过,并且得到奥古斯都的妹妹的赏识,对此他是满怀感激的。他写道:“我最初曾以建筑忝受陛下皇考(指 恺撒)的知遇而我又崇敬皇考的英德,……皇考的权力转移到陛下(奥古斯都)的手中,因此我对皇考始终不渝的追怀激 情使我汇集善意于陛下。我和马尔科斯·奥瑞利俄斯……这些人一起受到了赏赐。陛下自从最初颁发这项赏赐之后,由于 御妹的推荐并没有改变这一承认。从那时以来,我就……终生不再有贫穷的忧惧”。正因为如此,他便有了时间和精力来 “为陛下撰写了(《建筑十书》)这部书籍”。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高履泰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3 5 “我看到陛下建造大量建筑物而且还在建造着,又看到陛下为了象征所成就的事业的伟大,留作后世的纪念,今后对于 公共建筑物和私有建筑物还要予以关怀”,“陛下通过公共建筑物的庄严超绝显示了伟大的权力,因此我想此时……不应 失去献给陛下有关这些事项的著述的时机”。-维特鲁威.建筑十书.高履泰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3-4
会有所作为的,有才能的人都为宫廷服务。……艺术家为朝廷争光,比作家更为得宠”。路易十四并 不是泛泛地过问艺术,甚至还直接参与创作。以凡尔赛( Versailles)的宫殿和园林的规划建设为例 路易十四经常和建筑师、造园师在一起讨论设计建造问题。陈志华先生评价说:“路易十四本人,至 少在(凡尔赛)园林的规模和尺度上,是起了直接的作用的。凡尔赛的工程,每一项都要由他亲自审 定”2。甚至1670年路易十四在荷兰前线作战的时候也不忘关心凡尔赛的建设情况。他的宰相高尔拜 ( Colbert,J.1619-1683)每天都要向他递呈凡尔赛工程的进展情况,而他则经常批示说:“你关于凡 尔赛的报告使我满意。千万不要松懈,要经常对工人们说,我就快回来了”3。 路易十五时代的法国国力衰退,民众深陷疾苦,而国王路易十五不思进取、贪图享乐。面对巴 黎街头四处倒毙的乞丐,他竟然宣称:“我死了后管它洪水滔天”‘。艺术在路易十五的眼里已经不再 是展示赫赫功绩的纪念碑,而只是装点宫廷浮华糜烂生活情趣的小花边。路易十五带头拜倒在蓬帕杜 尔夫人( Pompadour,1722-1764)的石榴裙下,使得追逐贵妇名媛成为上流社会的时髦风气°。“朗贝尔 夫人、唐森夫人、戴芳夫人、热奧弗兰夫人、莱比娜斯小姐(生年背景均不详)吸引了才子名流”,“所 有从外国来的王公大臣,名士淑女,没有人不去拜访热奥弗兰夫人,没有人不想成为她的宴会的座上 宾……有名的无名的作家都在那里炫示才华”6。“‘忠君’思想已经成为不堪回忆的笑话,宫廷的鼎 盛时代一去不返。于是,贵族和资产阶级上层不再挖空心思挤进凡尔赛去,而宁愿在巴黎营造私邸, 安享逸乐了”。贵妇人逐渐成为艺术的主要赞助人,使路易十五时代的艺术充满了脂粉气息。“太阳 王”时代的尊严气派在这个时候已经完全让位于卖弄风情、妖媚柔靡的贵族情趣,由此形成了“洛可 可风格””(又称“路易十五式”) 我们看到,君主集权统治的法国由于两代国王艺术口味和情趣的不同而导致了两种完全不同的 宫廷艺术风气。包括建筑师在内的艺术家们对于艺术风气的转变根本不起什么作用。(图2-8) 法.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商务印书馆 窦武.法国造园艺术.清华大学建筑 建筑史论文集(第七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5.114 艺术.清华大学建筑系,编.建筑史论文集(第七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5.119 4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一些歌谣和抨击性短文流行于市,说国王(路易十五)麻木不仁,说他将国家大事委托给宠妃,如蓬帕杜尔夫人和稍 后的杜巴里夫人之流,说他任意挥霍,弄得国库空虚,说他只要能和情妇们瞎混,哪怕财政崩溃也毫不在乎”。-法.皮 埃尔·米盖尔.法国史.商务印书馆,1985.238 6法。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商务印书馆,1985.243-244 7陈志华。外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153 罗小未,蔡琬英.外国建筑历史图说.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6.140
13 会有所作为的,有才能的人都为宫廷服务。……艺术家为朝廷争光,比作家更为得宠”1。路易十四并 不是泛泛地过问艺术,甚至还直接参与创作。以凡尔赛(Versailles)的宫殿和园林的规划建设为例, 路易十四经常和建筑师、造园师在一起讨论设计建造问题。陈志华先生评价说:“路易十四本人,至 少在(凡尔赛)园林的规模和尺度上,是起了直接的作用的。凡尔赛的工程,每一项都要由他亲自审 定”2。甚至 1670 年路易十四在荷兰前线作战的时候也不忘关心凡尔赛的建设情况。他的宰相高尔拜 (Colbert,J.1619-1683)每天都要向他递呈凡尔赛工程的进展情况,而他则经常批示说:“你关于凡 尔赛的报告使我满意。千万不要松懈,要经常对工人们说,我就快回来了”3。 路易十五时代的法国国力衰退,民众深陷疾苦,而国王路易十五不思进取、贪图享乐。面对巴 黎街头四处倒毙的乞丐,他竟然宣称:“我死了后管它洪水滔天”4。艺术在路易十五的眼里已经不再 是展示赫赫功绩的纪念碑,而只是装点宫廷浮华糜烂生活情趣的小花边。路易十五带头拜倒在蓬帕杜 尔夫人(Pompadour,1722-1764)的石榴裙下,使得追逐贵妇名媛成为上流社会的时髦风气5。“朗贝尔 夫人、唐森夫人、戴芳夫人、热奥弗兰夫人、莱比娜斯小姐(生年背景均不详)吸引了才子名流”,“所 有从外国来的王公大臣,名士淑女,没有人不去拜访热奥弗兰夫人,没有人不想成为她的宴会的座上 宾……有名的无名的作家都在那里炫示才华”6。“‘忠君’思想已经成为不堪回忆的笑话,宫廷的鼎 盛时代一去不返。于是,贵族和资产阶级上层不再挖空心思挤进凡尔赛去,而宁愿在巴黎营造私邸, 安享逸乐了”7。贵妇人逐渐成为艺术的主要赞助人,使路易十五时代的艺术充满了脂粉气息。“太阳 王”时代的尊严气派在这个时候已经完全让位于卖弄风情、妖媚柔靡的贵族情趣,由此形成了“洛可 可风格”8(又称“路易十五式”)。 我们看到,君主集权统治的法国由于两代国王艺术口味和情趣的不同而导致了两种完全不同的 宫廷艺术风气。包括建筑师在内的艺术家们对于艺术风气的转变根本不起什么作用。(图 2-8) 1 法.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商务印书馆,1985.221 2 窦武.法国造园艺术.清华大学建筑系,编.建筑史论文集(第七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5.114 3 窦武.法国造园艺术.清华大学建筑系,编.建筑史论文集(第七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5.119 4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 5 “一些歌谣和抨击性短文流行于市,说国王(路易十五)麻木不仁,说他将国家大事委托给宠妃,如蓬帕杜尔夫人和稍 后的杜巴里夫人之流,说他任意挥霍,弄得国库空虚,说他只要能和情妇们瞎混,哪怕财政崩溃也毫不在乎”。-法.皮 埃尔·米盖尔.法国史.商务印书馆,1985.238 6 法.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商务印书馆,1985.243-244 7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153 8 罗小未,蔡琬英.外国建筑历史图说.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6.140
外国的情况如此,中国也是一样。中国封建社会完全笼罩在以等级制度为核心的封建宗法伦理 观念的氛围中。形成以皇权为核心,皇权、父权和夫权“三权至上”的道德伦理体系。整个国家以皇 帝为至高无上的君主和“大家长”而无条件服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汉 武帝以来,历代帝王都以尊崇儒术为治国立业的根本原则。儒家伦理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道德准则 是“仁”,“仁政”是“仁”的政治归宿,“礼制”是实现“仁政”的途径。在儒家的政治设想中,“礼” 是行为规范,是维系以“仁”为核心的伦理哲学框架体系的粘接剂。“礼”强调等级尊卑,它把君与 臣、父与子、夫与妻、贵与贱、贤与愚区分开来。至封建社会末期,思想家顾炎武(1613-1682,明 末清初)已将“礼义”视为治国治人的大法。所以说,“仁与礼既是一种治国方略,也是一种政治伦 理,它笼罩在玫瑰色的温情脉脉中,并把这种温情脉脉撒向政治实践。作为道德说教,它影响中国的 思想文化和中国人的心灵”2。即使是那些起义造反的民众,他们的最大梦想也是自己当皇帝。中国建 筑的所有委托人都自动和自觉地遵从这一伦理制度体系,社会审美心理达到高度统一。所以,中国古 典建筑从宏观上看 是高度和谐一致 的。其风格方面的 变化是局部的而不 MiTl ulnar 是整体的,是形式 表面的而不是根本 体系上的。北宋李 诫(?-1110)奉旨 编纂的建筑著作 《营造法式》中所 提倡的“菲食卑宫”图28雄伟的路易十四式(上) 的建筑艺术标准,和娇柔的路易十五式(下) 就是绝对服从于当(来源:罗小未等外国建筑历史图说) 朝皇帝的审美口味 总的看来,无论中外建筑师,在创作方向上都是受到委托人群体的左右的。一个时代建筑艺术 1汉建元六年(前135年),武帝(前140-前87年在位)起用好儒术的田蚧(?-前131)为相。田蚧排斥黄老刑名百家 之言于官学之外,史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独尊儒术之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两千年间 的正统思想。这种情况有利于专制制度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中 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I.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335 2辉煌古中华编委会,编.辉煌古中华·第五部·社稷.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5.17 3《营造法式》于北末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编成,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刊印颁发。-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 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8.234 李诫写道:“温诏下颁:成书入奏。空靡岁月,无补涓慶。恭惟皇帝陛下仁俭生知,睿明天纵。渊静而百姓定,纲举而 众目张。官得其人,事为之制。丹槛刻桷,滛巧既除:菲食卑宫,淳风斯复”。译文为:“皇上下诏,指定我编写一部有 关营建宫室制度的书,送呈审阅。现在虽然写成了,但我总觉得辜负了皇帝的提拔,白白地浪费了很长时间,没有一点一 滴的贡献。皇帝陛下生来仁爱节俭,天赋聪明智慧,在皇上的治理下,举国象深渊那样平静,百姓十分安定:纲举目张, 切工作做得有条有理,选派了得力的官吏,制定了办事的制度。鲁庄公那样‘丹其槛而刻其桷’的不合制度的淫巧之风 己经销除:大禹那样节衣食、卑宫室的勤俭的风尚又得到恢复”。-李诫.进新修营造法式 梁思成.营造法式注 释·卷上.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14 外国的情况如此,中国也是一样。中国封建社会完全笼罩在以等级制度为核心的封建宗法伦理 观念的氛围中。形成以皇权为核心,皇权、父权和夫权“三权至上”的道德伦理体系。整个国家以皇 帝为至高无上的君主和“大家长”而无条件服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汉 武帝以来,历代帝王都以尊崇儒术为治国立业的根本原则1。儒家伦理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道德准则 是“仁”,“仁政”是“仁”的政治归宿,“礼制”是实现“仁政”的途径。在儒家的政治设想中,“礼” 是行为规范,是维系以“仁”为核心的伦理哲学框架体系的粘接剂。“礼”强调等级尊卑,它把君与 臣、父与子、夫与妻、贵与贱、贤与愚区分开来。至封建社会末期,思想家顾炎武(1613-1682,明 末清初)已将“礼义”视为治国治人的大法。所以说,“仁与礼既是一种治国方略,也是一种政治伦 理,它笼罩在玫瑰色的温情脉脉中,并把这种温情脉脉撒向政治实践。作为道德说教,它影响中国的 思想文化和中国人的心灵”2。即使是那些起义造反的民众,他们的最大梦想也是自己当皇帝。中国建 筑的所有委托人都自动和自觉地遵从这一伦理制度体系,社会审美心理达到高度统一。所以,中国古 典建筑从宏观上看 是 高 度 和 谐 一 致 的。其风格方面的 变化是局部的而不 是整体的,是形式 表面的而不是根本 体系上的。北宋李 诫(?-1110)奉旨 编 纂 的 建 筑 著 作 《营造法式》3中所 提倡的“菲食卑宫” 的建筑艺术标准, 就是绝对服从于当 朝皇帝的审美口味 的4。 总的看来,无论中外建筑师,在创作方向上都是受到委托人群体的左右的。一个时代建筑艺术 1 汉建元六年(前 135 年),武帝(前 140-前 87 年在位)起用好儒术的田蚡(?-前 131)为相。田蚡排斥黄老刑名百家 之言于官学之外,史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独尊儒术之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两千年间 的正统思想。这种情况……有利于专制制度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中 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Ⅰ.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335 2 辉煌古中华编委会,编.辉煌古中华·第五部·社稷.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5.17 3 《营造法式》于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 年)编成,徽宗崇宁二年(1103 年)刊印颁发。-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 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8.234 4 李诫写道:“温诏下颁:成书入奏。空靡岁月,无补涓麈。恭惟皇帝陛下仁俭生知,睿明天纵。渊静而百姓定,纲举而 众目张。官得其人,事为之制。丹楹刻桷,滛巧既除;菲食卑宫,淳风斯复”。译文为:“皇上下诏,指定我编写一部有 关营建宫室制度的书,送呈审阅。现在虽然写成了,但我总觉得辜负了皇帝的提拔,白白地浪费了很长时间,没有一点一 滴的贡献。皇帝陛下生来仁爱节俭,天赋聪明智慧 ,在皇上的治理下,举国象深渊那样平静,百姓十分安定;纲举目张, 一切工作做得有条有理,选派了得力的官吏,制定了办事的制度。鲁庄公那样‘丹其楹而刻其桷’的不合制度的淫巧之风 已经销除;大禹那样节衣食、卑宫室的勤俭的风尚又得到恢复”。-李诫.进新修营造法式序.见:梁思成.营造法式注 释·卷上.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图 2-8.雄伟的路易十四式(上) 和娇柔的路易十五式(下) (来源:罗小未等.外国建筑历史图说)
风气是受建筑委托人群体的审美心理主导的 1.2.3.2影响当代北京建筑艺术各方的格局 政府领导方面,新中国的前30年政府领导主导整个北京建筑的艺术风气,近20年以来政府 领导主要主导非市场化运作建筑的艺术风气 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筑由国家统一投资。建筑的权力和资金全部掌握在国家政府方面,各级政 府和机关领导是建筑的直接委托人,建筑艺术风气以政府领导为主导。历次建筑运动都是由领导发起 的,建筑师只能跟随在其后。在艺术倾向方面,是以政治标准来衡量的。其主线是“苏联-中央领导 建筑师”。50年代的情况清楚地表明了这 50年代初期与苏联关系友好时,建筑方针也象政治方针一样,采取“一边倒”,完全学习苏联。 早在1940年,毛泽东同志就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应当是“民族的科学的大 众的文化”。而50年代苏联的艺术创作也提出“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方针。中国建筑师对这 种方向是深信不疑的。著名建筑师梁思成是当时最典型的代表。梁先生对中国古典建筑情有独钟,虽 然他对当时在世界上蓬勃兴盛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情况了如指掌,但他对我们民族传统建筑艺术的 价值更为看重。他一直试图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结合到现代的建筑创作当中。毛泽东的学说和苏联 的方针都给他以动力。梁先生说“格罗皮乌斯(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将遍及全世界)的预言是证实了 但结果却是不幸的,中国应该预防这个不幸”。1951-1954年期间,梁思成先生发表了《苏联专家帮助 我们端正了设计思想》等一系列文章来宣传苏联“民族形式”建筑创作的经验(建筑师梁思 成.129-130)。梁先生的主张凭借着他巨大的声望而传遍中国大地,以大屋顶为造型特征的“现代建 筑+大屋顶”的建筑形式成为风尚。 但是,不加区分地在所有建筑上使用大屋顶,耗费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在实践中费而不惠。国 家领导人对此高度重视。此时正赶上国家推行“三反”“五反”运动。大屋顶的浪费就被上纲为一条 障碍社会主义建设的严重问题而遭到公开批判,梁先生成为首当其冲的批判对象,其他许多建筑师也 做了公开检查。中央提出的“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重美观”的建设方针在实践中并没有得 到正确的贯彻,相反却促成了一批“片面节约、不敢谈美”建筑的出现。梁思成先生虽然深刻检讨和 反省了自己的问题,但并没有想通自己究竟错在何处,陷入了想改造却又无从改造和改造不好的困境 其实“花钱多”和“浪费”是两码事。50年代末,当国家决定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要的国家级 建筑时,又不得不动员建筑师放下思想包袱,回到那些刚刚被批判为“浪费”的建筑创作中去。解除 这一禁令的背景是中苏关系的紧张,苏联的艺术理论在中国吃不开了,“自力更生”成为这时的口号 但是,“古今中外一切精华皆为我用”的原则也只是对某些类型的建筑形式适用,这说明了在当时的 领导的审美倾向是偏重于中古、西古的,西新只占很小的分量 60-70年代(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即1966-1976)国家政治空气特别紧张,建筑艺术 分室息,几乎没有象样的作品。“国庆工程”以后,建设任务又回到大量生产生活类建筑上,这些建 筑不再有强烈的政治任务和精神功能,所以任何风格形式上的追求又成为没有必要的“多余”之举, 以采用“不犯政治错误”的建筑形式为原则。 这一波三折的变化,说明了建筑师没有对建筑艺术倾向最终的决定权,政府领导主导了建筑艺 术风气。建筑师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才体现出其能力和水平,而在政治空气不允许的情况下建筑师是不 能触碰那些形式禁区的。 这些变化还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资金问题对于建筑艺术来说只是一个外部因素,并不决定建 筑艺术的具体倾向。比如现代主义在资金缺乏的社会条件下得到了蓬勃发展,而中国的情况就不是这 样。资金短缺没有促成现代主义建筑美学在中国普遍流行,相反,在人们心中还沉淀着浓厚的传统情
15 风气是受建筑委托人群体的审美心理主导的。 1.2.3.2 影响当代北京建筑艺术各方的格局 ①政府领导方面,新中国的前 30 年政府领导主导整个北京建筑的艺术风气,近 20 年以来政府 领导主要主导非市场化运作建筑的艺术风气。 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筑由国家统一投资。建筑的权力和资金全部掌握在国家政府方面,各级政 府和机关领导是建筑的直接委托人,建筑艺术风气以政府领导为主导。历次建筑运动都是由领导发起 的,建筑师只能跟随在其后。在艺术倾向方面,是以政治标准来衡量的。其主线是“苏联-中央领导- 建筑师”。50 年代的情况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50 年代初期与苏联关系友好时,建筑方针也象政治方针一样,采取“一边倒”,完全学习苏联。 早在 1940 年,毛泽东同志就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应当是“民族的科学的大 众的文化”。而 50 年代苏联的艺术创作也提出“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方针。中国建筑师对这 种方向是深信不疑的。著名建筑师梁思成是当时最典型的代表。梁先生对中国古典建筑情有独钟,虽 然他对当时在世界上蓬勃兴盛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情况了如指掌,但他对我们民族传统建筑艺术的 价值更为看重。他一直试图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结合到现代的建筑创作当中。毛泽东的学说和苏联 的方针都给他以动力。梁先生说“格罗皮乌斯(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将遍及全世界)的预言是证实了, 但结果却是不幸的,中国应该预防这个不幸”。1951-1954 年期间,梁思成先生发表了《苏联专家帮助 我们端正了设计思想》等一系列文章来宣传苏联“民族形式”建筑创作的经验(建筑师梁思 成.129-130)。梁先生的主张凭借着他巨大的声望而传遍中国大地,以大屋顶为造型特征的“现代建 筑+大屋顶”的建筑形式成为风尚。 但是,不加区分地在所有建筑上使用大屋顶,耗费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在实践中费而不惠。国 家领导人对此高度重视。此时正赶上国家推行“三反”、“五反”运动。大屋顶的浪费就被上纲为一条 障碍社会主义建设的严重问题而遭到公开批判,梁先生成为首当其冲的批判对象,其他许多建筑师也 做了公开检查。中央提出的“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重美观”的建设方针在实践中并没有得 到正确的贯彻,相反却促成了一批“片面节约、不敢谈美”建筑的出现。梁思成先生虽然深刻检讨和 反省了自己的问题,但并没有想通自己究竟错在何处,陷入了想改造却又无从改造和改造不好的困境 中。 其实“花钱多”和“浪费”是两码事。50 年代末,当国家决定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要的国家级 建筑时,又不得不动员建筑师放下思想包袱,回到那些刚刚被批判为“浪费”的建筑创作中去。解除 这一禁令的背景是中苏关系的紧张,苏联的艺术理论在中国吃不开了,“自力更生”成为这时的口号。 但是,“古今中外一切精华皆为我用”的原则也只是对某些类型的建筑形式适用,这说明了在当时的 领导的审美倾向是偏重于中古、西古的,西新只占很小的分量。 60-70 年代(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即 1966-1976)国家政治空气特别紧张,建筑艺术十 分窒息,几乎没有象样的作品。“国庆工程”以后,建设任务又回到大量生产生活类建筑上,这些建 筑不再有强烈的政治任务和精神功能,所以任何风格形式上的追求又成为没有必要的“多余”之举, 以采用“不犯政治错误”的建筑形式为原则。 这一波三折的变化,说明了建筑师没有对建筑艺术倾向最终的决定权,政府领导主导了建筑艺 术风气。建筑师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才体现出其能力和水平,而在政治空气不允许的情况下建筑师是不 能触碰那些形式禁区的。 这些变化还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资金问题对于建筑艺术来说只是一个外部因素,并不决定建 筑艺术的具体倾向。比如现代主义在资金缺乏的社会条件下得到了蓬勃发展,而中国的情况就不是这 样。资金短缺没有促成现代主义建筑美学在中国普遍流行,相反,在人们心中还沉淀着浓厚的传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