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但它永远是建筑。用来储存谷物的仓库或普通百姓住的房子却不是建 筑,无论它的设计水平如何”。法国建筑师维奥莱特-勒杜克( Viollet-1e-Duc,E.1814-1879)曾说 过“火车站和商场归根到底只是工棚而己”,英国建筑师斯科特( SirScott,G.)1858年在评价伦敦“ 晶宫”时说:“迄今为止,金属结构通常被人仅仅看作是工程技术的事,相对而言,人们很少出力把 它带进艺术之门”。而英国建筑评论家拉斯金( Ruskin,J.1819-1900)说得更直白:“建筑有别于黄蜂 窝、老鼠洞,或者火车站”。 1920年代,现代派把以往不被建筑师所重视的普通人的住宅纳入到建筑领域中,并致力于用艺 术手段去表现它。现代派还在工业建筑中大显身手,使工业建筑中出现了一批建筑杰作。密斯在1924 年宣布:“我们的实用性房屋值得称之为建筑”2。随着人们审美认识的不断深入,审美范围的不断扩 大,在更多的建构物(建筑物和构筑物)上发现美并加以表现、承认其艺术价值。相信今后建筑艺术 作品的外延还会不断扩大,在未来甚至可能将会包括全部建筑物和构筑物领域 综上所述,建筑物和构筑物主要是物质层次的概念,而建筑则是一个艺术层次的概念,可以明 确地称为建筑艺术作品。从职业分工上看,一般情况下,建筑师在建筑物的领域里起主导作用,而土 木工程师主要负责构筑物的设计。在某些情况下建筑师和土木工程师的工作范围也有一定的交叉。并 且在建筑物与构筑物之间也存在一些性质模糊的过渡性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两者在某些领域并不 是截然区分开的。总之,时代越发展到今天,建筑艺术越不会拘泥在一些狭小的天地中,任何建筑物 和构筑物在一定的条件下都有可能成为好的建筑(建筑艺术作品)。一般情况下,由于建筑物比构筑 物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类型也更复杂,寄托了人们更多的情感和艺术要求,所以这一领域才出现 了更多的建筑艺术作品(在附图1中用粗箭头表示)。这个基本判断的意义在于,在确认了建筑师是 建筑的主要创作者的同时,也承认了工程师对于建筑(建筑艺术)的贡献。给勒·柯布西耶提出的“工 程师的美学”以理论上的定位。(见附图1 1.2.1.4.建筑形式是建筑艺术的核心 有关“建筑艺术”的定义有很多,在此列举两条 建筑艺术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结构方式、内外空间 组织、装饰、色彩等多方面的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建筑艺术是“由线条、形体、色彩、质感、光影以及装饰等基本因素按照人的审美意识和审」 理想构成的,并具有实体与空间相统一的建筑艺术形式”'。 这两个定义所举出的一些具体的内容概括起来说就是建筑形式。梁思成先生在论及“建筑的艺 术性”时说过:“一座建筑物是一个有体有形的庞大的东西,长期站立在城市或乡村的土地上。既然 1希撒·佩利(Pe11i,C.).建筑的形式和建筑的传统,马良伟译.新建筑,1986,(2):27-33 2世界建筑,1982,(5):85 3台湾学者刘育东(美国哈佛大学建筑设计博士)提出:“广义的建筑就是我们的环境环境从大到小包含了都市、景 观、建筑、室内与家具等观照层面”,“狭义的建筑是以人与建筑物为范围,而广义的建筑则包含所有人类居 住环境的课题,大到整个都市设计与都市规划,以及都市中广场与公园的设计与景观的规划,渐次缩小到整 个社区和集合住宅的设计,以及某一栋建筑物的考虑,在缩小到某一特定空间的室内环境设计,甚至空间一隅的家具设计 等等,这些都与我们的居住环境息息相关,也是广义的建筑设计者关注的一个重点”(刘育东.建筑的涵意-在电脑时代 认识建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10-13)。他对建筑的这一界定实际上是重谈了梁思成先生“体形环境论”和 吴良铺先生“广义建筑学”的观点。这是宏观而全面地对整个“建筑学科”问题的阐述。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建筑 以及所提及的狭义、广义建筑只是就“建筑艺术”而言的 4辞海.500 5汪国瑜.建筑-人类生息的环境艺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3
6 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但它永远是建筑。用来储存谷物的仓库或普通百姓住的房子却不是建 筑,无论它的设计水平如何”1。法国建筑师维奥莱特-勒-杜克(Viollet-le-Duc,E.1814-1879)曾说 过“火车站和商场归根到底只是工棚而已”,英国建筑师斯科特(SirScott,G.)1858 年在评价伦敦“水 晶宫”时说:“迄今为止,金属结构通常被人仅仅看作是工程技术的事,相对而言,人们很少出力把 它带进艺术之门”。而英国建筑评论家拉斯金(Ruskin,J.1819-1900)说得更直白:“建筑有别于黄蜂 窝、老鼠洞,或者火车站”。 1920 年代,现代派把以往不被建筑师所重视的普通人的住宅纳入到建筑领域中,并致力于用艺 术手段去表现它。现代派还在工业建筑中大显身手,使工业建筑中出现了一批建筑杰作。密斯在 1924 年宣布:“我们的实用性房屋值得称之为建筑”2。随着人们审美认识的不断深入,审美范围的不断扩 大,在更多的建构物(建筑物和构筑物)上发现美并加以表现、承认其艺术价值。相信今后建筑艺术 作品的外延还会不断扩大,在未来甚至可能将会包括全部建筑物和构筑物领域3。 综上所述,建筑物和构筑物主要是物质层次的概念,而建筑则是一个艺术层次的概念,可以明 确地称为建筑艺术作品。从职业分工上看,一般情况下,建筑师在建筑物的领域里起主导作用,而土 木工程师主要负责构筑物的设计。在某些情况下建筑师和土木工程师的工作范围也有一定的交叉。并 且在建筑物与构筑物之间也存在一些性质模糊的过渡性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两者在某些领域并不 是截然区分开的。总之,时代越发展到今天,建筑艺术越不会拘泥在一些狭小的天地中,任何建筑物 和构筑物在一定的条件下都有可能成为好的建筑(建筑艺术作品)。一般情况下,由于建筑物比构筑 物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类型也更复杂,寄托了人们更多的情感和艺术要求,所以这一领域才出现 了更多的建筑艺术作品(在附图 1 中用粗箭头表示)。这个基本判断的意义在于,在确认了建筑师是 建筑的主要创作者的同时,也承认了工程师对于建筑(建筑艺术)的贡献。给勒·柯布西耶提出的“工 程师的美学”以理论上的定位。(见附图 1) 1.2.1.4.建筑形式是建筑艺术的核心 有关“建筑艺术”的定义有很多,在此列举两条: 建筑艺术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结构方式、内外空间 组织、装饰、色彩等多方面的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4。 建筑艺术是“由线条、形体、色彩、质感、光影以及装饰等基本因素按照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 理想构成的,并具有实体与空间相统一的建筑艺术形式”5。 这两个定义所举出的一些具体的内容概括起来说就是建筑形式。梁思成先生在论及“建筑的艺 术性”时说过:“一座建筑物是一个有体有形的庞大的东西,长期站立在城市或乡村的土地上。既然 1 希撒·佩利(Pelli,C.).建筑的形式和建筑的传统.马良伟译.新建筑,1986,(2):27-33. 2 世界建筑,1982,(5):85 3 台湾学者刘育东(美国哈佛大学建筑设计博士)提出:“广义的建筑就是我们的环境……环境从大到小包含了都市、景 观、建筑、室内与家具等观照层面”,“狭义的建筑是以人与建筑物为范围,而广义的建筑则包含所有人类居 住环境的课题,大到整个都市设计与都市规划,以及都市中广场与公园的设计与景观的规划,渐次缩小到整 个社区和集合住宅的设计,以及某一栋建筑物的考虑,在缩小到某一特定空间的室内环境设计,甚至空间一隅的家具设计 等等,这些都与我们的居住环境息息相关,也是广义的建筑设计者关注的一个重点”(刘育东.建筑的涵意-在电脑时代 认识建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10-13)。他对建筑的这一界定实际上是重谈了梁思成先生“体形环境论”和 吴良镛先生“广义建筑学”的观点。这是宏观而全面地对整个“建筑学科”问题的阐述。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建筑” 以及所提及的狭义、广义建筑只是就“建筑艺术”而言的。 4 辞海.500 5 汪国瑜.建筑-人类生息的环境艺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3
有体有形,就必然有一个美观问题,对于接触到它的人,必然引起一种美感上的反应 建筑物的 形象反映出人民和时代的精神面貌”。明确地指出了建筑的艺术性是通过有体有形的建筑形象(即建 筑形式)反映出来的。 由此我得出的结论是,建筑艺术就是“通过对建筑形式的处理所达成的艺术”。建筑形式是建 筑的外显部分,简而言之,就是可为人所感知的具体的建筑形状、形象或形态。在建筑中,形式从宏 观到微观有三个层次:建筑群体层次、建筑单体层次、细部与装饰层次。每一个层次又都涉及造型 空间、材料、质感、色彩等内容。本文重点论述中观(建筑单体)层次,也涉及到一些宏观与微观层 次的内容。(见正文第一章中的图1-3) 图1-3.建筑形式框图 宏观层次 中观层次 微观层次 形式的层次 建筑群体 建筑单体 细部与装饰 形式的内容 型、空间、材料、色彩、质感. 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指那些引起社会行为的内因,通常只能通过其外显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内容是事物内在诸要素的总和:形式是内容的存在的方式,是内容 的结构和组织。内容和形式是辨证统一的。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依赖于内容,对内容也起一定的反作用”。建筑形式当然也不例外,也是由相应“内容”来规定 的。那么什么是建筑的内容呢?我们认为,建筑的内容包容广阔,大致可分为建筑技术、建筑功能和 建筑艺术三个层次,涉及从社会生产力到意识形态各个层次的问题 陈伯冲博士在《建筑形式论》中认为,“建筑可以作为多种不同内容所对应的形式”2,这就为 建筑“内容与形式”找到一系列对应关系(见附图2) 附图2.建筑内容与形式关系图 美观 建筑艺术 相应的形式 ----------------------- 适用 建筑功能 相应的形式 坚固 建筑技术 相应的形式 在艺术中,风格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作家、艺术 家由于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素养、个性特征的不同,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表现 1梁思成.建筑和建筑的艺术,人民日报,1961/7/26 参阅陈伯冲,建筑形式论-迈向图象思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7 有体有形,就必然有一个美观问题,对于接触到它的人,必然引起一种美感上的反应。……建筑物的 形象反映出人民和时代的精神面貌”1。明确地指出了建筑的艺术性是通过有体有形的建筑形象(即建 筑形式)反映出来的。 由此我得出的结论是,建筑艺术就是“通过对建筑形式的处理所达成的艺术”。建筑形式是建 筑的外显部分,简而言之,就是可为人所感知的具体的建筑形状、形象或形态。在建筑中,形式从宏 观到微观有三个层次:建筑群体层次、建筑单体层次、细部与装饰层次。每一个层次又都涉及造型、 空间、材料、质感、色彩等内容。本文重点论述中观(建筑单体)层次,也涉及到一些宏观与微观层 次的内容。(见正文第一章中的图 1-3) 图 1-3.建筑形式框图 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指那些引起社会行为的内因,通常只能通过其外显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内容是事物内在诸要素的总和;形式是内容的存在的方式,是内容 的结构和组织。内容和形式是辨证统一的。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依赖于内容,对内容也起一定的反作用”。建筑形式当然也不例外,也是由相应“内容”来规定 的。那么什么是建筑的内容呢?我们认为,建筑的内容包容广阔,大致可分为建筑技术、建筑功能和 建筑艺术三个层次,涉及从社会生产力到意识形态各个层次的问题。 陈伯冲博士在《建筑形式论》中认为,“建筑可以作为多种不同内容所对应的形式”2,这就为 建筑“内容与形式”找到一系列对应关系(见附图 2)。 附图 2.建筑内容与形式关系图 在艺术中,风格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作家、艺术 家由于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素养、个性特征的不同,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表现 1 梁思成.建筑和建筑的艺术.人民日报,1961/7/26 2 参阅陈伯冲.建筑形式论-迈向图象思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建筑技术 建筑功能 美观 建筑艺术 坚固 适用 相应的形式 相应的形式 相应的形式 宏观层次 建筑群体 微观层次 细部与装饰 中观层次 建筑单体 造型、空间、材料、色彩、质感…… 形式的层次 形式的内容
手法和运用语言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色,这就形成作品的风格。风格体现在文艺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各 种要素中”l。从严格意义上说,风格是被包含于形式之中的。但是,通常习惯上所讲的形式是特指 造型形式”、“空间形式”等特定的形式,往往不与风格相混同。“形式”表示建筑具体的造型、空 间、材料、色彩、质感等方面的特定意义的形式:而风格与这些项并列,指“建筑所表现出来的艺术 特色和创作个性”,前面提到的各项都是风格的载体。(见附图3) 附图3.建筑形式与建筑风格关系图 形式是风格的 形式 载体 风格 造型形式 造型风格 空间形式 空间风格 材料形式 材料风格 色彩形式 色彩风格 质感形 质感风格 风格是形式的 总体倾向 升华 总体风格 风格实际上就是通过作品传达出来的艺术品位,体现出创作者的个性和它所处时代的某种审美 追求。沃尔夫林( Wolfflin,H.)说:“艺术家把一般的艺术创作放在显著的地位上,这是十分自然的 事。不过我们不应吹毛求疵地指责那些对艺术显现于其中的各种形式怀有兴趣的历史观察家。而发现 被称之为个人气质、时代精神或种族性格这类作为重要成分的条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些条件决 定了个人、时代、民族的风格”,“这种美术史主要把风格设想为一种表现,是一个时代和民族的性情 的表现,而且是个人气质的表现。…气质当然不能造就艺术品,但它在广义上正是我们可以称之为 风格的重要成分的东西。特定的美的理想(个人的以及团体的)也被包含在其中”2。形成风格对于建 筑创作者和其所处的时代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周总理曾经说:“风格是一个演员和一个艺术团体的 艺术实践渐趋成熟的重要标志”3。对于建筑师和建筑艺术创作而言,也是如此。 形成风格的前提是建筑创作必须有品位。这样的建筑作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品。精与粗相 对,指“用功深到而专一”,形容达到更高或更深层次。要出精品,就不能停留在表面,必须用功在 某一方向上钻研下去。我们提倡出精品,反对制造粗品、次品。在建筑创作中多出精品,就是我们的 1.2.2建筑艺术的层次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美学家普列汉诺夫(IπeⅹaHoB,.1856-1918)将社会心 理这一概念与艺术紧密结合起来,指出:“艺术同经济基础只是间接地发生关系的。…在讨论艺术 时必须考虑到中间环节”。他在这里所说的“中间环节”,指的就是社会心理。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 的社会“三层级”(即生产力、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学说基础上提出图2-4.建筑与社会联系框图(吴焕加教授) 1辞海.1528 社会意识形态 建筑艺术 2(瑞士)沃尔夫林( lolfflin,H.)(潘耀 人民出版9理 3(转引新建筑.1999/5:74) 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北京联书建筑能322 政治制度 生产关系 建筑技术 生产力
8 手法和运用语言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色,这就形成作品的风格。风格体现在文艺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各 种要素中”1。从严格意义上说,风格是被包含于形式之中的。但是,通常习惯上所讲的形式是特指 “造型形式”、“空间形式”等特定的形式,往往不与风格相混同。“形式”表示建筑具体的造型、空 间、材料、色彩、质感等方面的特定意义的形式;而风格与这些项并列,指“建筑所表现出来的艺术 特色和创作个性”,前面提到的各项都是风格的载体。(见附图 3) 附图 3.建筑形式与建筑风格关系图 风格实际上就是通过作品传达出来的艺术品位,体现出创作者的个性和它所处时代的某种审美 追求。沃尔夫林(Wolfflin,H.)说:“艺术家把一般的艺术创作放在显著的地位上,这是十分自然的 事。不过我们不应吹毛求疵地指责那些对艺术显现于其中的各种形式怀有兴趣的历史观察家。而发现 被称之为个人气质、时代精神或种族性格这类作为重要成分的条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些条件决 定了个人、时代、民族的风格”,“这种美术史主要把风格设想为一种表现,是一个时代和民族的性情 的表现,而且是个人气质的表现。……气质当然不能造就艺术品,但它在广义上正是我们可以称之为 风格的重要成分的东西。特定的美的理想(个人的以及团体的)也被包含在其中”2。形成风格对于建 筑创作者和其所处的时代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周总理曾经说:“风格是一个演员和一个艺术团体的 艺术实践渐趋成熟的重要标志”3。对于建筑师和建筑艺术创作而言,也是如此。 形成风格的前提是建筑创作必须有品位。这样的建筑作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品。精与粗相 对,指“用功深到而专一”,形容达到更高或更深层次。要出精品,就不能停留在表面,必须用功在 某一方向上钻研下去。我们提倡出精品,反对制造粗品、次品。在建筑创作中多出精品,就是我们的 目标。 1.2.2 建筑艺术的层次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美学家普列汉诺夫(Плеханов,Г.1856-1918)将社会心 理这一概念与艺术紧密结合起来,指出:“艺术同经济基础只是间接地发生关系的。……在讨论艺术 时必须考虑到中间环节”4。他在这里所说的“中间环节”,指的就是社会心理。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 的社会“三层级”(即生产力、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学说基础上提出 1 辞海.1528 2 (瑞士)沃尔夫林(Wolfflin,H.)(潘耀昌,译).艺术风格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0-11 3 (转引新建筑.1999/5:74) 4 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 2 卷.北京:三联书店,1961.322 形式—— 造型形式 空间形式 材料形式 色彩形式 质感形式 …… 总体倾向 风格—— 造型风格 空间风格 材料风格 色彩风格 质感风格 …… 总体风格 风格是形式的 升华 形式是风格的 载体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心理 政治制度 生产关系 生产力 建筑艺术 建筑功能 建筑技术 图 2-4. 建筑与社会联系框图(吴焕加教授)
的“五层级说”在文艺理论界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普列汉诺夫所提出的社会 结构‘五项因素公式,就是对从生产力到包括艺术在内的各种思想体系之间的主要环节及其因果关 系的层次所作的精确而又概要的表述。普列汉诺夫的这个公式,一方面把生产力看作是艺术和各种思 想体系以及其他各项中间环节的原始基因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从而划清了同一切唯心主义和折 衷主义的界限,另一方面又依据它们之间客观存在的因果关系,揭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制度 →社会心理→思想体系(即意识形态)的由下到上的‘层次序列’,勾画出了社会经济因素怎样决定 艺术及其他一切思想体系的客观过程。因此,这个公式不仅应该看作是普列汉诺夫研究社会结构和社 会发展规律的总公式,而且也应该看作是他研究艺术及各种思想体系演进规律的一个总纲”。 社会心理对建筑艺术的影响近年来逐渐引起了国内建筑学术界的注意。吴焕加教授的论文《建 筑风尚与社会文化心理》是这方面重要的研究成果。在这篇论文中,首先用“建筑三层级”与普列汉 诺夫的“社会结构五层级”相对应,组合出“建筑与社会联系框图”(图2-4)。 吴焕加教授进一步提出了这样的明确观点:“(包括建筑艺术在内的)艺术与社会心理有更直接 更密切和更明显的依赖关系,艺术是社会心理的反映”。这篇论文将“社会心理”这一概念引入了对 建筑艺术的研究中,并赋予它重要的地位。用这样的视角去审视以往建筑界争论不休的一些建筑现象 诸如“在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社会生活急剧改变的情况下建筑艺术迟迟不发生创新性的变革”、“在 社会经济条件、意识形态相同或相近的国家中,为什么建筑风尚却大相径庭”等问题,就得出了比较 合理的解释 具体建筑形式的发生,可能来源于不同的社会要素的影响,如技术条件、材料条件、功能要求、 政治制度、晢学思想、宗教观念等。但在建筑艺术层次上来讲,某种建筑形式的广泛流行以至成为风 气,其直接决定因素是社会心理。 也就是说,前面所提到的技术、政治、哲学、宗教以及其他门类艺术等社会各要素对建筑艺术 风气的影响都是间接的,必须以社会心理为中介和桥梁,这就是我所指的“桥梁”理论,即“社会心 理是建筑艺术风气的直接决定因素”。图2-5中箭头①和箭头②清楚地标明了社会心理的这一“折射” 1王秀芳.美学艺术社会-普列汉诺夫美学思想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157-158。同书还对普列汉诺 夫的历史地位和功绩有如下评价:“1883年是普列汉诺夫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和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奠基人的光辉起点,也 是他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光辉起点。在1883-1903年二十年间,普列汉诺夫始终奋战在两个战线上,无论在革命实 践和立论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第5页):“普列汉诺夫运用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对艺术起源问题进行系统 的探索,于1899-1900年写了《没有地址的信》。这本举世闻名的著作,对艺术的起源作了深入的考察,全面系统 地论证和阐发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半个世纪以来,普列汉诺夫的这部重要著作广为人知,对 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第66-67页) 2吴焕加.建筑风尚与社会文化心理.吴焕加,吕舟,编.建筑史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77 3在我国建筑界,以往也有学者用“观念”的概念来解释这些建筑现象:“观念对待事物的态度直接影响建筑形态和风格 的发展。层次的观念,在社会中_影响了建筑的等级、规模、标准、形制,不妨称之谓“观念的建筑’”,并由此得 出如下“建筑文化的层次”:即“最上层:文化建筑-高的和较高的建筑艺术表现,讲究建筑的效益和效能,科学和合理 地使用,并在经济上取得效益。常常是城市中带有标志性、代表性的建筑:中层:通用性建筑-大量性的、常用的相对标 准性强的公共和居住建筑。大体上是经过受建筑训练的建筑师设计的。之中也有许多上建筑文化档次,不无优秀的作品: 下层:世俗建筑-建筑艺术品位低俗,有时把室内庸俗手法搬用到室外来,有的为迎合甲方世俗的需要,作出品位低下的 建筑装潢和表现”(-齐康.比较与差异,潘祖尧,杨永生,主編.比较与差距.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81) 这段话中说到的“观念”,已经很接近“社会心理”的概念了,但由于没有明确界定,所以还是容易和整个“社会意识” 中的所有内容有所混淆。另外这里的“建筑文化层次分析”实际上还是基于建筑类型来划分的,并不是按照建筑艺术本身 的层次(坚固、实用、美观)来划分,因而不便于从中提炼对建筑艺术具有普遍意义的决定性因素
9 的“五层级说”在文艺理论界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普列汉诺夫所提出的社会 结构‘五项因素公式’,就是对从生产力到包括艺术在内的各种思想体系之间的主要环节及其因果关 系的层次所作的精确而又概要的表述。普列汉诺夫的这个公式,一方面把生产力看作是艺术和各种思 想体系以及其他各项中间环节的原始基因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从而划清了同一切唯心主义和折 衷主义的界限,另一方面又依据它们之间客观存在的因果关系,揭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制度 →社会心理→思想体系(即意识形态)的由下到上的‘层次序列’,勾画出了社会经济因素怎样决定 艺术及其他一切思想体系的客观过程。因此,这个公式不仅应该看作是普列汉诺夫研究社会结构和社 会发展规律的总公式,而且也应该看作是他研究艺术及各种思想体系演进规律的一个总纲”1。 社会心理对建筑艺术的影响近年来逐渐引起了国内建筑学术界的注意。吴焕加教授的论文《建 筑风尚与社会文化心理》是这方面重要的研究成果。在这篇论文中,首先用“建筑三层级”与普列汉 诺夫的“社会结构五层级”相对应,组合出“建筑与社会联系框图”(图 2-4)。 吴焕加教授进一步提出了这样的明确观点:“(包括建筑艺术在内的)艺术与社会心理有更直接、 更密切和更明显的依赖关系,艺术是社会心理的反映”2。这篇论文将“社会心理”这一概念引入了对 建筑艺术的研究中,并赋予它重要的地位。用这样的视角去审视以往建筑界争论不休的一些建筑现象, 诸如“在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社会生活急剧改变的情况下建筑艺术迟迟不发生创新性的变革”、“在 社会经济条件、意识形态相同或相近的国家中,为什么建筑风尚却大相径庭”等问题,就得出了比较 合理的解释3。 具体建筑形式的发生,可能来源于不同的社会要素的影响,如技术条件、材料条件、功能要求、 政治制度、哲学思想、宗教观念等。但在建筑艺术层次上来讲,某种建筑形式的广泛流行以至成为风 气,其直接决定因素是社会心理。 也就是说,前面所提到的技术、政治、哲学、宗教以及其他门类艺术等社会各要素对建筑艺术 风气的影响都是间接的,必须以社会心理为中介和桥梁,这就是我所指的“桥梁”理论,即“社会心 理是建筑艺术风气的直接决定因素”。图 2-5 中箭头①和箭头②清楚地标明了社会心理的这一“折射” 1 王秀芳.美学艺术社会-普列汉诺夫美学思想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157-158。同书还对普列汉诺 夫的历史地位和功绩有如下评价:“1883 年是普列汉诺夫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和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奠基人的光辉起点,也 是他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光辉起点。在 1883-1903 年二十年间,普列汉诺夫始终奋战在两个战线上,无论在革命实 践和立论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第 5 页);“ 普列汉诺夫运用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对艺术起源问题进行系统 的探索……,于 1899-1900 年写了《没有地址的信》。这本举世闻名的著作,对艺术的起源作了深入的考察,全面系统 地论证和阐发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半个世纪以来,普列汉诺夫的这部重要著作广为人知,对 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第 66-67 页)。 2 吴焕加.建筑风尚与社会文化心理.吴焕加,吕舟,编.建筑史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77 3 在我国建筑界,以往也有学者用“观念”的概念来解释这些建筑现象:“观念对待事物的态度直接影响建筑形态和风格 的发展。……层次的观念,在社会中……影响了建筑的等级、规模、标准、形制,不妨称之谓‘观念的建筑’”,并由此得 出如下“建筑文化的层次”:即“最上层:文化建筑-高的和较高的建筑艺术表现,讲究建筑的效益和效能,科学和合理 地使用,并在经济上取得效益。常常是城市中带有标志性、代表性的建筑;中层:通用性建筑-大量性的、常用的相对标 准性强的公共和居住建筑。大体上是经过受建筑训练的建筑师设计的。之中也有许多上建筑文化档次,不无优秀的作品; 下层:世俗建筑-建筑艺术品位低俗,有时把室内庸俗手法搬用到室外来,有的为迎合甲方世俗的需要,作出品位低下的 建筑装潢和表现”(-齐康.比较与差异.潘祖尧,杨永生,主编.比较与差距.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81)。 这段话中说到的“观念”,已经很接近“社会心理”的概念了,但由于没有明确界定,所以还是容易和整个“社会意识” 中的所有内容有所混淆。另外这里的“建筑文化层次分析”实际上还是基于建筑类型来划分的,并不是按照建筑艺术本身 的层次(坚固、实用、美观)来划分,因而不便于从中提炼对建筑艺术具有普遍意义的决定性因素
作用 图2-5.社会心理对建筑艺术风气直接决定作用框图 哲学 高级社会 宗教 意识(意识 伦理 形态) 艺术 建筑艺术风气 上层建筑 初级社会 社会心理 意识 政治制度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社会存在 生产力 生产力 1.2.3建筑师的位置和职责 建筑艺术( Architecture)与其他艺术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作为其载体的建筑物( Building)是 耗资特别巨大的产品,往往要动用大量的社会财富(人力、财力和物力)。所以说,权力和资金在建 筑艺术中扮演着特别重要的角色,它们是联系与建筑艺术有关的社会心理各方的纽带。 1.2.3.1建筑师的位置和职责的历史演变 与建筑艺术有关的社会心理各方包括哪些方面呢?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在原始生产阶段,围 绕着建筑没有明确的社会分工。那时的建筑使用者身兼用户、业主、建造人和设计人于一身:在手工 业生产阶段(如中世纪时期的西欧),围绕着建筑的社会角色大致分化为明确的两方:一方是有钱业 主兼用户,另一方是设计人兼建造人:在工业生产阶段,围绕着建筑的社会角色分化更细密,但总结 起来仍不过是四方面,即业主、用户、建筑师和建造商。其中,业主是建筑的拥有者,他们掌握权力 或资金,有时身兼用户,有时却不是直接的用户:用户是建筑的直接使用者,其中一部分是建筑的拥 有者(即业主),另一部分则并不拥有建筑(如租用者):建筑师为业主或用户提供服务,在设计中满 足业主的委托要求和用户的实际使用需求,并监督建造过程:建造商若身兼业主则成为地产商或开发 我认为“建筑艺术风气”兼具有属于社会高级意识范畴的“建筑艺术”和属于初级社会意识范畴的“社会风气”两者的 特征,所以在本框图中将“建筑艺术风气”一项跨越在“初级社会意识”和“高级社会意识”两项之间
10 作用。 图 2-5.社会心理对建筑艺术风气直接决定作用框图1 ① ② 1.2.3 建筑师的位置和职责 建筑艺术(Architecture)与其他艺术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作为其载体的建筑物(Building)是 耗资特别巨大的产品,往往要动用大量的社会财富(人力、财力和物力)。所以说,权力和资金在建 筑艺术中扮演着特别重要的角色,它们是联系与建筑艺术有关的社会心理各方的纽带。 1.2.3.1 建筑师的位置和职责的历史演变 与建筑艺术有关的社会心理各方包括哪些方面呢?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在原始生产阶段,围 绕着建筑没有明确的社会分工。那时的建筑使用者身兼用户、业主、建造人和设计人于一身;在手工 业生产阶段(如中世纪时期的西欧),围绕着建筑的社会角色大致分化为明确的两方:一方是有钱业 主兼用户,另一方是设计人兼建造人;在工业生产阶段,围绕着建筑的社会角色分化更细密,但总结 起来仍不过是四方面,即业主、用户、建筑师和建造商。其中,业主是建筑的拥有者,他们掌握权力 或资金,有时身兼用户,有时却不是直接的用户;用户是建筑的直接使用者,其中一部分是建筑的拥 有者(即业主),另一部分则并不拥有建筑(如租用者);建筑师为业主或用户提供服务,在设计中满 足业主的委托要求和用户的实际使用需求,并监督建造过程;建造商若身兼业主则成为地产商或开发 1 我认为“建筑艺术风气”兼具有属于社会高级意识范畴的“建筑艺术”和属于初级社会意识范畴的“社会风气”两者的 特征,所以在本框图中将“建筑艺术风气”一项跨越在“初级社会意识”和“高级社会意识”两项之间。 哲学 宗教 伦理 艺术 建筑艺术风气 政治制度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社会心理 社会存在 初级社会 意识 高级社会 意识(意识 形态) 生产力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