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教材及作业指示书 (适用于建筑学专业) 编写、指导教师:张勃 2002年9月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古建筑做法 第三章城市与皇家建筑 第四章宗教建筑 第五章古典园林 第六章民居与乡土建筑 第七章工程 第八章作业题目及要点 参考书目 附录一建筑古文 附录二建筑师传 附录三研究生试题举例 附录四学生作业选编 附录五学术论文选编 附录六古建筑做法详述 附录七北京法源寺测绘图
1 《中国古代建筑史》教材及作业指示书 (适用于建筑学专业) 编写、指导教师:张勃 2002 年 9 月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古建筑做法 第三章 城市与皇家建筑 第四章 宗教建筑 第五章 古典园林 第六章 民居与乡土建筑 第七章 工程 第八章 作业题目及要点 参考书目 附录一 建筑古文 附录二 建筑师传 附录三 研究生试题举例 附录四 学生作业选编 附录五 学术论文选编 附录六 古建筑做法详述 附录七 北京法源寺测绘图
第一章绪论 中国传统建筑又可泛称为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典建筑。从时间上来说,它是指清代之前的中 国建筑。建筑是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心理的最明亮的镜子,与其它门类的艺术形式相比,建筑艺 术所表现出的内容更加广博、更加深刻。因为建筑往往集中了当时当地最出色的技术、最优秀的材料 最切实的需要和最主要的社会思想。从建筑身上人们可以“读”出一个时代的几乎所有的印记。所以 在西方有人把建筑比喻为“石头的史书”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西方“欧洲中心论”的建筑体系完全不同。它有着独特的组群布局、结构 体系、风格面貌和装饰手法。中国传统建筑当中蕴含的许多文化思想和美学原则,直到今天仍然具有 定的生命力。认识、学习和理解它,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美学和艺术修养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同学们完整、准确地了解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及其发展演变的 状况,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文化当中的地位,并获得有关中国古建筑的丰富知识,初步 具备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方面实践工作的能力。 教学要求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第一、解决“有什么?是什么?”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 在这片土地上,建筑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在世界建筑之林中是独具特色 的。故而首先要求同学们直观地了解古代中国都有过些什么样的建筑、其中存留到今天的重要实例都 有哪些,使他们认识并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技术成就、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 第二、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要求学生们全面认识中国古代建筑设计思想和其产生的社会 与文化背景。因为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总是受不同的时代、地域、民族、宗教、哲学及美学观念等因 素的影响,不了解建筑所处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就无法理解当时建筑思想的成因:不理解古代建 想,就不能真正对中国古代建筑的价值有正确的、客观的认识。这一层次的教育应大力加强 第三、解决“用什么?”的问题:创造性地应用中国古代建筑之精华为当今的生产建设服务 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素养。帮助学生初步具备“总结历史经验形成理论,并用于指导新的实践”的 自觉意识和能力,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得到体现 总之,本课程教育的主导思想和最终意义是使学生们认识到建筑历史不单是建筑形象(或称风 格)的历史,更是建筑多层次内容共存的历史,能够树立正确的建筑史观,以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实践 中对其中有价值的部分能够自觉地、科学地继承、吸收和发扬,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11学习方法 1.1.1《大学生一定要学会自学》(节选自《高等教育研究》1987年第2期) 每个大学生都要在大学里培养一个习惯一一自学,这个本领一定要学会。不能光依靠教师。当 然,开始时要依靠一下,但这主要是依靠教师对你的指点,而不是依靠教师把消化后的东西吐给你。 一个人在大学四年里,能不能养成自学的习惯,学会自学的本领,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能否学 好大学的课程,把知识真正学通、学活,而且影响到大学华业以后,能否不断吸收新的知识,进行创 造性的工作,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尤其是现在,知识发展得很快,快到什么地步呢?有(统计过 我们上大学那个时候,全世界的科学技术杂志只有两千八百多种。按这个速度计算,人类的知识面大 概要用三十年的时间才能使它增加一倍,因为这些杂志都是增加人的知识面的东西。而据现在的统计 全世界的科学技术杂志,不算文化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杂志,就有八(万八千多种。因此,现在不是三十 年,而是三年左右的时间,人类的知识量就会翻一倍。换句话说,过去,你大学毕业了,可以吃老本 以长期地使用你已有的知识,甚至可以用一辈子,因为经过三十几年后,你就快退休了,或者进入 老年阶段了。但现在,你大学华业以后,如果不学习,或者说在大学时没有养成自学的习惯,学会自 学的本领,光靠卖你那一点老本,你卖了三年以后,你就有一半的东西不值了。再卖三年,你懂得
2 第一章 绪论 中国传统建筑又可泛称为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典建筑。从时间上来说,它是指清代之前的中 国建筑。建筑是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心理的最明亮的镜子,与其它门类的艺术形式相比,建筑艺 术所表现出的内容更加广博、更加深刻。因为建筑往往集中了当时当地最出色的技术、最优秀的材料、 最切实的需要和最主要的社会思想。从建筑身上人们可以“读”出一个时代的几乎所有的印记。所以, 在西方有人把建筑比喻为“石头的史书”。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西方“欧洲中心论”的建筑体系完全不同。它有着独特的组群布局、结构 体系、风格面貌和装饰手法。中国传统建筑当中蕴含的许多文化思想和美学原则,直到今天仍然具有 一定的生命力。认识、学习和理解它,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美学和艺术修养。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同学们完整、准确地了解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及其发展演变的 状况,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文化当中的地位,并获得有关中国古建筑的丰富知识,初步 具备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方面实践工作的能力。 教学要求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第一、解决“有什么?是什么?”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 在这片土地上,建筑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在世界建筑之林中是独具特色 的。故而首先要求同学们直观地了解古代中国都有过些什么样的建筑、其中存留到今天的重要实例都 有哪些,使他们认识并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技术成就、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 第二、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要求学生们全面认识中国古代建筑设计思想和其产生的社会 与文化背景。因为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总是受不同的时代、地域、民族、宗教、哲学及美学观念等因 素的影响,不了解建筑所处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就无法理解当时建筑思想的成因;不理解古代建筑思 想,就不能真正对中国古代建筑的价值有正确的、客观的认识。这一层次的教育应大力加强。 第三、解决“用什么?”的问题:创造性地应用中国古代建筑之精华为当今的生产建设服务, 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素养。帮助学生初步具备“总结历史经验形成理论,并用于指导新的实践”的 自觉意识和能力,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得到体现。 总之,本课程教育的主导思想和最终意义是使学生们认识到建筑历史不单是建筑形象(或称风 格)的历史,更是建筑多层次内容共存的历史,能够树立正确的建筑史观,以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实践 中对其中有价值的部分能够自觉地、科学地继承、吸收和发扬,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1.1 学习方法 1.1.1《大学生一定要学会自学》(节选自《高等教育研究》1987 年第 2 期) 每个大学生都要在大学里培养一个习惯——自学,这个本领一定要学会。不能光依靠教师。当 然,开始时要依靠一下,但这主要是依靠教师对你的指点,而不是依靠教师把消化后的东西吐给你。 一个人在大学四年里,能不能养成自学的习惯,学会自学的本领,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能否学 好大学的课程,把知识真正学通、学活,而且影响到大学毕业以后,能否不断吸收新的知识,进行创 造性的工作,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尤其是现在,知识发展得很快,快到什么地步呢?有人统计过, 我们上大学那个时候,全世界的科学技术杂志只有两千八百多种。按这个速度计算,人类的知识面大 概要用三十年的时间才能使它增加一倍,因为这些杂志都是增加人的知识面的东西。而据现在的统计, 全世界的科学技术杂志,不算文化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杂志,就有八万八千多种。因此,现在不是三十 年,而是三年左右的时间,人类的知识量就会翻一倍。换句话说,过去,你大学毕业了,可以吃老本, 可以长期地使用你已有的知识,甚至可以用一辈子,因为经过三十几年后,你就快退休了,或者进入 老年阶段了。但现在,你大学毕业以后,如果不学习,或者说在大学时没有养成自学的习惯,学会自 学的本领,光靠卖你那一点老本,你卖了三年以后,你就有一半的东西不懂了。再卖三年,你懂得只
有四分之一了。到那时候,你还能做工作吗?因此,你必须在大学华业以后继续学习。怎么学?这首 先就要在大学里培养自己自学的习惯,学会自学的本领。 自学过程中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怎么办?根据我的经验,任何不懂的问题,你先拿个练习本把 它记下来,一条一条地记。有时你会发现,你在第一章中看不懂的问题,等你自学到第三章时,这个 问题就解决了。这时,你就把这个原来不懂的问题从练习本上划掉。当然,还有些不懂的问题,你也 可以找机会向教师或其他同学请教。一学年完后,你会发现原来记了很多不懂的问题,后来又懂 如果还剩下几条不懂的问题,你可以用另一个练习本重新把它记下来,以后再说。你在一年级有些不 懂的问题,也许到二年级就解决了,你就再把它划掉。假如你在三年级又发现了新的不懂的问题,你 就再写上去。人一辈子的进步,就要靠这样不断进步。学习就是把不懂的东西变成懂的东西,而不是 把背不下来的东西变成背下来的东西,一定要记着这点。自学,就是促使你动脑筋,而只有动脑筋, 才能促使你真正学懂、学深。…… 一个人到大学毕业时,除了已具有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外,还应该有这样的把握,即没有学过 的东西,通过自学,查一查,看一看,也能弄懂,就是说能够“无师自通“了,大学生就应该达到这 个水平。假如大学毕业后,你还要适过去学校进修、听课,才能得到新的知识,则说明你还没有达到 真正大学毕业的水平,我们应该这样来看这个问题 1.1.2关于这本教材的说明 这本教材不可能涵盖同学们所关心的所有问题,你可以选择本教材“参考书目”一节中所提及 的任何书籍作为你枕边的课外读物。 1.2建筑史的逻辑框架 1.2.1不是“建筑”( Architecture)的“建筑”( Building)—一关于建筑艺术与建筑形式 1.2.1.1何为“建筑 中文中的“建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第一个意思是指房屋实体(名词),第二个意思是指一个 特定的学科-建筑学(名词),第三个意思是施工建造(动词)。本文专门讨论的是作为房屋实体的“建 筑”。 大多数中文辞书上都把作为房屋实体的“建筑”解释为“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和或通称”。见下 《中国士木建筑百科全书·建筑》 《辞海》 建筑艺术和工程技术相结合,营造出供人们进行生「建筑物与构筑物的通称。(第500页 建筑 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环境、空间、房屋和场所。 般情况下仅指建筑物或构筑物。广义包括各类土 木工程,如桥梁、道路、铁路、隧道、大坝等。(157 通称建筑。人工营造的 建筑物|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 些般指生 生活或通称建筑。一般指主要供人们进行生 也包括产生活和其他活动的房屋和场所。如 纪念性建筑、陵墓建筑、园林建筑、建筑小品等。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农业建筑、园 通称建筑。为某种目的而建造的、人们一般不直接|人们一般不直接在内进行生产和生 构筑物在其中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某项工程实体和附活活动的建筑物。例如水塔、烟囱 属建筑设施。前者如道路、桥梁、隧道、上下水道、桥梁、堤坝、挡土墙、蓄水池和囤仓 运河、水库、矿井等。后者如烟囱、水塔、蓄水池、等。(第1278页) 储气罐等。(第119页) 从上面表格得出的疑问是,建筑物和构筑物是全部属于建筑,还是部分属于建筑?如果说“建 筑=建筑物+构筑物”,与现实情况并不完全相符,因为现在是不会要求建筑师去设计桥梁、水坝之类 的构筑物的。但是,建筑历史中的确收录了一些桥梁、水坝之类的构筑物(见下表)。这种矛盾情况
3 有四分之一了。到那时候,你还能做工作吗?因此,你必须在大学毕业以后继续学习。怎么学?这首 先就要在大学里培养自己自学的习惯,学会自学的本领。…… 自学过程中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怎么办?根据我的经验,任何不懂的问题,你先拿个练习本把 它记下来,一条一条地记。有时你会发现,你在第一章中看不懂的问题,等你自学到第三章时,这个 问题就解决了。这时,你就把这个原来不懂的问题从练习本上划掉。当然,还有些不懂的问题,你也 可以找机会向教师或其他同学请教。一学年完后,你会发现原来记了很多不懂的问题,后来又懂了。 如果还剩下几条不懂的问题,你可以用另一个练习本重新把它记下来,以后再说。你在一年级有些不 懂的问题,也许到二年级就解决了,你就再把它划掉。假如你在三年级又发现了新的不懂的问题,你 就再写上去。人一辈子的进步,就要靠这样不断进步。学习就是把不懂的东西变成懂的东西,而不是 把背不下来的东西变成背下来的东西,一定要记着这点。自学,就是促使你动脑筋,而只有动脑筋, 才能促使你真正学懂、学深。…… 一个人到大学毕业时,除了已具有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外,还应该有这样的把握,即没有学过 的东西,通过自学,查一查,看一看,也能弄懂,就是说能够“无师自通“了,大学生就应该达到这 个水平。假如大学毕业后,你还要通过去学校进修、听课,才能得到新的知识,则说明你还没有达到 真正大学毕业的水平,我们应该这样来看这个问题。 1.1.2 关于这本教材的说明 这本教材不可能涵盖同学们所关心的所有问题,你可以选择本教材“参考书目”一节中所提及 的任何书籍作为你枕边的课外读物。 1. 2 建筑史的逻辑框架 1.2.1 不是“建筑”(Architecture)的“建筑”(Building)——关于建筑艺术与建筑形式 1.2.1.1 何为“建筑” 中文中的“建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第一个意思是指房屋实体(名词),第二个意思是指一个 特定的学科-建筑学(名词),第三个意思是施工建造(动词)。本文专门讨论的是作为房屋实体的“建 筑”。 大多数中文辞书上都把作为房屋实体的“建筑”解释为“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和或通称”。见下 表: 《中国土木建筑百科全书·建筑》 《辞海》 建筑 建筑艺术和工程技术相结合,营造出供人们进行生 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环境、空间、房屋和场所。 一般情况下仅指建筑物或构筑物。广义包括各类土 木工程,如桥梁、道路、铁路、隧道、大坝等。(157 页) 建筑物与构筑物的通称。(第 500 页) 建筑物 通称建筑。人工营造的、供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或 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一般指房屋建筑,也包括 纪念性建筑、陵墓建筑、园林建筑、建筑小品等。 (第 167 页) 通称建筑。一般指主要供人们进行生 产生活和其他活动的房屋和场所。如 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农业建筑、园 林建筑等。(第 500 页) 构筑物 通称建筑。为某种目的而建造的、人们一般不直接 在其中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某项工程实体和附 属建筑设施。前者如道路、桥梁、隧道、上下水道、 运河、水库、矿井等。后者如烟囱、水塔、蓄水池、 储气罐等。(第 119 页) 人们一般不直接在内进行生产和生 活活动的建筑物。例如水塔、烟囱、 桥梁、堤坝、挡土墙、蓄水池和囤仓 等。(第 1278 页) 从上面表格得出的疑问是,建筑物和构筑物是全部属于建筑,还是部分属于建筑?如果说“建 筑=建筑物+构筑物”,与现实情况并不完全相符,因为现在是不会要求建筑师去设计桥梁、水坝之类 的构筑物的。但是,建筑历史中的确收录了一些桥梁、水坝之类的构筑物(见下表)。这种矛盾情况
正象有学者所形容的“在现代汉语中,‘建筑’是房屋又不是房屋:张三说的建筑指一般的房屋 李四心里想的则是“阿克伊泰克求儿( architecture)”t 建筑物 构筑物 建筑 备注 罗马输水道 赵州桥 巴黎埃菲尔铁塔 北京325米气象铁塔 √ 1981年中国国家建工总局“全国优秀建 中文中“建筑”意思含混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个词是经由日文转译英文之故。中文虽自古便有 “建筑”这个词,但无论单字“建”“筑”,还是连用为“筑建”、“建筑”都是动词“建造、建设” 之意。而日本却先于中国“用‘建筑’一词翻译英文的 architecture,用‘建筑’一词命名有关的学科” 有关词语在中文中出现的年代 在日文中出现的年亻 “建”、“筑”秦汉以前 例《周礼》“匠人建国”:《诗经》“筑之登 “筑建” 唐代: 享保年间(1716-1735)《兰和辞典》中 玄奘(602-664)《大唐西域记》“筑建坛场,用“筑建”翻译荷兰语 bowen “建筑” 1862年《英和辞典》中用“建筑学”翻 万历年间(1573-1620)《英烈传》“建筑宫译英文 architecture 阙、都城、朝市、宗庙” 清代末年,北京京师大学堂在效仿日本的学科设置时,就直接按日本词“建筑学”列了上去,“由 于都是汉字,不用翻译,照抄原文,就搬过来了”3。这一个“照抄原文”,就是今天“建筑”意思含 混的主要原因4 在英文中, architecture一般明确指那些经过建筑师专门设计的房子。从前,只有社会上层统治者 或富人才有可能雇用建筑师为其设计和建造房子,而广大平民只能自建住房。在西方,百姓自建的住 房被称为“乡土的建筑”,而建筑师设计的建筑(主要集中在城市中)的房子则被称为“设计的建筑”, 也就是通常说的“建筑”( architecture)。所以,在工业革命之前的建筑师所关注的对象主要是那些城 市中为社会上层服务的建筑。拉斯金(也译罗斯金, Ruskin,J.1819-1900)明确指出:“我们所谓的 architecture,不过是雕刻和绘画与宏大体量的结合,或将它们置于合适的位置,而所有除此以外的, 实际上仅仅是 building而己”5。 1吴焕加.关于 architecture的译名.世界建筑,2000,(7):70 响生,汪应恒建筑一词是日本人创造的吗?时代建筑,1998,(2):83-8 3吴焕加.关于 architecture的译名.世界建筑,2000,(7):70 4在西方文字里,对应于建筑、建筑物和构筑物,有三个独立的名词 architecture、 building和 structure。而中文这 三个词都可以含混地译成“建筑”一个词。比如在《最新高级英汉词典》中, architecture可译为建筑学,建筑,建 筑式样: Building可译为建筑物,房屋,大棱,建筑,建筑术,建筑业; structure可译为构造物,建筑物,并有例 句“ A pyramid is a large stone structure.金字塔是巨型石块建筑”。-蔡文萦,主编.最新高级英汉词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5柯林斯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329-330
4 正象有学者所形容的“在现代汉语中,‘建筑’是房屋又不是房屋;……张三说的建筑指一般的房屋, 李四心里想的则是‘阿克伊泰克求儿’(architecture)”1。 建筑物 构筑物 建筑 备注 古罗马输水道 - √ √ 赵州桥 - √ √ 长城 √ √ √ 巴黎埃菲尔铁塔 √ √ √ 科威特水塔 - √ √ 阿卡汗建筑奖 北京 325 米气象铁塔 - √ √ 1981 年中国国家建工总局“全国优秀建 筑设计”奖(一等) 中文中“建筑”意思含混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个词是经由日文转译英文之故。中文虽自古便有 “建筑”这个词,但无论单字“建”、“筑”,还是连用为“筑建”、“建筑”都是动词“建造、建设” 之意。而日本却先于中国“用‘建筑’一词翻译英文的 architecture,用‘建筑’一词命名有关的学科” 2。 有关词语 在中文中出现的年代 在日文中出现的年代 “建”、“筑” 秦汉以前: 例《周礼》“匠人建国”;《诗经》“筑之登 登”。 ? “筑建” 唐代: 玄奘(602-664)《大唐西域记》“筑建坛场, 周一丈余”。 享保年间(1716-1735)《兰和辞典》中 用“筑建”翻译荷兰语 bowen。 “建筑” 明代: 万历年间(1573-1620)《英烈传》“建筑宫 阙、都城、朝市、宗庙”。 1862 年《英和辞典》中用“建筑学”翻 译英文 architecture。 清代末年,北京京师大学堂在效仿日本的学科设置时,就直接按日本词“建筑学”列了上去,“由 于都是汉字,不用翻译,照抄原文,就搬过来了”3。这一个“照抄原文”,就是今天“建筑”意思含 混的主要原因4。 在英文中,architecture 一般明确指那些经过建筑师专门设计的房子。从前,只有社会上层统治者 或富人才有可能雇用建筑师为其设计和建造房子,而广大平民只能自建住房。在西方,百姓自建的住 房被称为“乡土的建筑”,而建筑师设计的建筑(主要集中在城市中)的房子则被称为“设计的建筑”, 也就是通常说的“建筑”(architecture)。所以,在工业革命之前的建筑师所关注的对象主要是那些城 市中为社会上层服务的建筑。拉斯金(也译罗斯金,Ruskin,J.1819-1900)明确指出:“我们所谓的 architecture,不过是雕刻和绘画与宏大体量的结合,或将它们置于合适的位置,而所有除此以外的, 实际上仅仅是 building 而已”5。 1 吴焕加.关于 architecture 的译名.世界建筑,2000,(7):70 2 任晌生,汪应恒.建筑一词是日本人创造的吗?时代建筑,1998,(2):83-84 3 吴焕加.关于 architecture 的译名.世界建筑,2000,(7):70 4 在西方文字里,对应于建筑、建筑物和构筑物,有三个独立的名词 architecture、building 和 structure。而中文这 三个词都可以含混地译成“建筑”一个词。比如在《最新高级英汉词典》中,architecture 可译为建筑学,建筑,建 筑式样;Building 可译为建筑物,房屋,大楼,建筑,建筑术,建筑业;structure 可译为构造物,建筑物,并有例 句“A pyramid is a large stone structure.金字塔是巨型石块建筑”。-蔡文萦,主编. 最新高级英汉词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5 柯林斯.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329-330
附图1.建筑与建筑师、工程师的关系图 建筑 (建筑艺术作品) Architecture 伴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巨变 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尤其是现代主义建 筑运动的兴起,建筑观念发生了很大变 化。建筑的关注范围扩大了,建筑的领 域也随之扩大了。但是,建筑一词的核 建筑物 构筑物 心含义即“设计的建筑”并没有改变 Building Structure 在概念上,建筑并没有被建筑物和构筑 物所替代。建筑学仍然是建筑学,仍不 同于房屋建筑学:建筑师仍然是建筑师 工程师 仍不同于工程师。说 建筑 Architect Engineer ( architecture)的核心含义其实就是建 筑艺术作品。建筑师之所以不同于工程 师,就在于他不仅要解决技术领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还要解决社会学和艺术学领域的问题。他的作 品不仅仅要通过社会使用的检验,更重要的是还要通过社会审美的检验。(见附图1) 1.2.1.2.何为“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存在于建筑上,以建筑为载体的。由于中文“建筑”一词意思较为含混,所以载体(建 筑)的含混必然会造成被承载的事物(建筑艺术)的模糊。吴焕加教授认为“建筑是带有艺术性的房 屋”,“一般情况下,实用房屋是建筑艺术的载体”。我对这个说法是这样理解的:①从建筑历史上看, 房屋的艺术性主要不取决于它是不是自身带有,而是取决于人们的发现和赋予(当然这种发现与赋予 的前提是房屋自身必然是带有某种艺术性的,否则人们的认识就不是唯物的了)。比如粮仓早就存在 于世了,但它在建筑美学上的价值要靠勒·柯布西耶来“发现”。②建筑艺术的载体其实不取决于它 是不是实用房屋,而是取决于人们是否认为它是“建筑”。只要人们认可它是建筑(不论它是建筑物、 构筑物还是别的什么“场所”之类,不论它是否实用,不论它是实体的、纸上的或是概念的),那么 它就是建筑艺术的载体。我想如果我们在这里将作为建筑艺术载体的“建筑”明确地称为“建筑艺术 作品”的话,讨论起来就更清楚一些。狭义而言,“建筑艺术作品”仅包括实体的建构物(建筑物和 构筑物)以及“场所”、“环境”等:广义来说,这个“建筑艺术作品”包含了所有那些被人们以各种 标准公认为是 architecture的东西,除了实体的建筑,还包括停留在设计的各个阶段的建筑,如纸 上建筑、模型建筑、概念建筑、虚拟建筑等等。建筑史当中也收录了不少这样的建筑,比如塔特林(T a T HH,B.1895?-1956?)的第三国际纪念碑模型(1919-1920)、圣伊里亚的“新城市建筑 构想图(1912-1914)等 建筑艺术作品与一般的建造物(建筑物和构筑物)具有相同的物质组成,但它被人们赋予了更 多的艺术成分。换句话说,建筑艺术所关心的是“建筑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性,而不完全是 这个作品本身(因为它本身只是一个载体)。 1.2.1.3.建筑艺术的外延 外延指“适合于某一概念的一切对象,即概念所指的一切事物”2。“建筑”(建筑艺术作品)的 外延就是指哪些具体的建筑可以被包含进到它当中去。在现代派之前的建筑历史中,“建筑”的范畴 比较多地集中在纪念建筑和为社会上层阶级服务的建筑(皇家建筑、宗教建筑、富人建筑等)领域中 些建筑物(或构筑物)“天生”就是被视为“建筑”,而另外一些建筑物(或构筑物)完全不能被纳 入到“建筑”范畴中来。“一座教堂在设计之前,就被认为是一件重要的建筑作品。在它建成后,它 煥加.建筑风尚与社会文化心理.见:吴焕加,吕舟,编.建筑史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77 2辞海.827
5 伴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巨变 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尤其是现代主义建 筑运动的兴起,建筑观念发生了很大变 化。建筑的关注范围扩大了,建筑的领 域也随之扩大了。但是,建筑一词的核 心含义即“设计的建筑”并没有改变。 在概念上,建筑并没有被建筑物和构筑 物所替代。建筑学仍然是建筑学,仍不 同于房屋建筑学;建筑师仍然是建筑师, 仍不同于工程师。说到底,建筑 (architecture)的核心含义其实就是建 筑艺术作品。建筑师之所以不同于工程 师,就在于他不仅要解决技术领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还要解决社会学和艺术学领域的问题。他的作 品不仅仅要通过社会使用的检验,更重要的是还要通过社会审美的检验。(见附图 1) 1.2.1.2.何为“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存在于建筑上,以建筑为载体的。由于中文“建筑”一词意思较为含混,所以载体(建 筑)的含混必然会造成被承载的事物(建筑艺术)的模糊。吴焕加教授认为“建筑是带有艺术性的房 屋”,“一般情况下,实用房屋是建筑艺术的载体”1。我对这个说法是这样理解的:①从建筑历史上看, 房屋的艺术性主要不取决于它是不是自身带有,而是取决于人们的发现和赋予(当然这种发现与赋予 的前提是房屋自身必然是带有某种艺术性的,否则人们的认识就不是唯物的了)。比如粮仓早就存在 于世了,但它在建筑美学上的价值要靠勒·柯布西耶来“发现”。②建筑艺术的载体其实不取决于它 是不是实用房屋,而是取决于人们是否认为它是“建筑”。只要人们认可它是建筑(不论它是建筑物、 构筑物还是别的什么“场所”之类,不论它是否实用,不论它是实体的、纸上的或是概念的),那么 它就是建筑艺术的载体。我想如果我们在这里将作为建筑艺术载体的“建筑”明确地称为“建筑艺术 作品”的话,讨论起来就更清楚一些。狭义而言,“建筑艺术作品”仅包括实体的建构物(建筑物和 构筑物)以及“场所”、“环境”等;广义来说,这个“建筑艺术作品”包含了所有那些被人们以各种 标准公认为是 architecture 的东西,除了实体的建筑,还包括停留在设计的各个阶段的建筑,如纸 上建筑、模型建筑、概念建筑、虚拟建筑等等。建筑史当中也收录了不少这样的建筑,比如塔特林(Т атлин,В.1895?-1956?)的第三国际纪念碑模型(1919-1920)、圣伊里亚的“新城市建筑” 构想图(1912-1914)等。 建筑艺术作品与一般的建造物(建筑物和构筑物)具有相同的物质组成,但它被人们赋予了更 多的艺术成分。换句话说,建筑艺术所关心的是“建筑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性,而不完全是 这个作品本身(因为它本身只是一个载体)。 1.2.1.3.建筑艺术的外延 外延指“适合于某一概念的一切对象,即概念所指的一切事物”2。“建筑”(建筑艺术作品)的 外延就是指哪些具体的建筑可以被包含进到它当中去。在现代派之前的建筑历史中,“建筑”的范畴 比较多地集中在纪念建筑和为社会上层阶级服务的建筑(皇家建筑、宗教建筑、富人建筑等)领域中。 一些建筑物(或构筑物)“天生”就是被视为“建筑”,而另外一些建筑物(或构筑物)完全不能被纳 入到“建筑”范畴中来。“一座教堂在设计之前,就被认为是一件重要的建筑作品。在它建成后,它 1 吴焕加.建筑风尚与社会文化心理.见:吴焕加,吕舟,编.建筑史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77 2 辞海.827 构筑物 Structure 建筑物 Building 建筑师 Architect 建筑 (建筑艺术作品) Architecture 工程师 Engineer 附图 1.建筑与建筑师、工程师的关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