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书C71 3.未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 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 途茫茫”呢? 这里“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要到的 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练习说明 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 生活哲理。 本题着眼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既练朗读, 又练说话。朗读要以“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三点要求给予指导和评价 本文蕴含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 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 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在下边两种情况下,你将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一下。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 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本题让学生走进课文,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同时激励勇 敢精神。本题又是口语交际训练,应热情鼓励学生发言,让学 生自由言说,教师可因势利导。 三生活中难免遇到过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 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张贴在教室里。 本题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总结人生经验。这既是练笔活动, 又是交流活动。没有字数规定,但宜短小精悍。书写标题,设
用书 C71 3.未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 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 途茫茫”呢? 这里“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要到的 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练习说明 一 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 生活哲理。 本题着眼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既练朗读, 又练说话。朗读要以“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三点要求给予指导和评价。 本文蕴含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 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 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二 在下边两种情况下,你将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一下。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 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本题让学生走进课文,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同时激励勇 敢精神。本题又是口语交际训练,应热情鼓励学生发言,让学 生自由言说,教师可因势利导。 三 生活中难免遇到过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 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张贴在教室里。 本题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总结人生经验。这既是练笔活动, 又是交流活动。没有字数规定,但宜短小精悍。书写标题,设
用书C71 计花边要求美观。张贴,布置专栏,可指定若干同学,负责编 辑 教学建议 、抓住重点进行探究。 探究的重点,主要放在篇末所说的“经验”上面,探究“走 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研究:把艰难的历程分成一小 步一小步是什么意思?面对艰难险阻,“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这有什么好处?“走了这一步 再走下一步”,又意味着什么? 二、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课文。 研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之后,可以再从父亲教 子的角度,让学生思考:父亲为什么不怕孩子失足摔死?为什 么不上去抱他下来?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可以发现一个新的问 题,得到新的启示。 三、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 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 美乐趣。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 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学步骤
用书 C71 计花边要求美观。张贴,布置专栏,可指定若干同学,负责编 辑。 教学建议 一、抓住重点进行探究。 探究的重点,主要放在篇末所说的“经验”上面,探究“走 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研究:把艰难的历程分成一小 步一小步是什么意思?面对艰难险阻,“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这有什么好处?“走了这一步, 再走下一步”,又意味着什么? 二、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课文。 研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之后,可以再从父亲教 子的角度,让学生思考:父亲为什么不怕孩子失足摔死?为什 么不上去抱他下来?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可以发现一个新的问 题,得到新的启示。 三、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 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 美乐趣。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 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学步骤
用书C71 第一课时 1.导语 (1)让一个同学读“导语”。 (2)“导语”补充。 “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 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 是怎么能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 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2.默读 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 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看完。到时说“时间到” 3.复述故事情节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 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 (3)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 把经验记下来
用书 C71 第一课时 1.导语 (1)让一个同学读“导语”。 (2)“导语”补充。 “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 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 是怎么能脱险的呢?时隔 57 年,65 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 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2.默读 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 300 字提高到 500 字,本文 大约 1500 字,要求 4 分半钟看完。到时说“时间到”。 3.复述故事情节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 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 险”。 (3)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 把经验记下来
用书C71 4.字词教学 看课本列出的词语,看注释,査词典,读一读,讲一讲 5.朗读训练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 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6.课文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 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 步”是什么意思?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7.小结这次研讨的经验 课外作业 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1.多角度阅读 (1)学习方法指导 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地阅读, 这样读就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 阅读质量。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确立角 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
用书 C71 4.字词教学 看课本列出的词语,看注释,查词典,读一读,讲一讲。 5.朗读训练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 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6.课文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 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 步”是什么意思?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7.小结这次研讨的经验。 8.课外作业 “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1.多角度阅读 (1)学习方法指导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地阅读, 这样读就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 阅读质量。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确立角 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
用书C71 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利什么地 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这样的角度 课文中很多。 (2)确定角度 学生先说,教师启发、整理 —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 评论杰利。 评论四个孩子 (3)探究问题 -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 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他的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 ——哪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 请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 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2.语言运用 学习语文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 的训练。运用可以从模仿开始,不会说的学着说,坚持不懈, 语言能力就会逐步提高。请利用下列格式,在横线上补出词语, 表达自己想说的一个意思 投影或出示大卡片
用书 C71 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利什么地 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这样的角度 课文中很多。 (2)确定角度 学生先说,教师启发、整理。 ──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 ──评论杰利。 ──评论四个孩子 (3)探究问题 ──石架大约 7 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 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他的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 ──哪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 ──请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 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2.语言运用 学习语文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 的训练。运用可以从模仿开始,不会说的学着说,坚持不懈, 语言能力就会逐步提高。请利用下列格式,在横线上补出词语, 表达自己想说的一个意思。 投影或出示大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