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书C71 《在山的那边》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 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因此,对我来说, 重读这首诗,犹如翻开封存多年的老相册,重又看到了那个不 无稚气、却让人感叹和怀念的早年的我。 显然,《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我生于湖北西北部山 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 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 幼年的我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 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 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 心的少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 想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 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 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 但是,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构成一首诗,于是,“海”在我的 生活中并最终在这首诗中出现了。“海”的出现,恰好与“山” 形成了对应。显现出一种诗的结构。这里的“山”与“海” 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读解: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 灰暗、压抑;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海, 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从古到今,都是 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像力的召唤。而这些含义,在我年 幼时都不可能意识到。我只是凭借着我那耽于幻想的天性在遥 望山的那边,在想像海的那一片蓝色 然而,正如人们所知,这种对另一个世界的幻想,在现实生活 中是最易受到挫折的。可以说,任何“不务实际”的幻想,在 “铁青着脸”的现实面前,都有它破灭的一天。我在自己的青 少年时期一再经历过这样的让人的内心深受刺痛的时候。然 而,不可思议的是,幻想受挫,但那种理想主义的精神却在生 命中扎下了根来——它因在现实环境中受挫变得更为内在、也 更为倔强了!诗的第二节所主要揭示的,就是这种对“海”的 信念。也许是由于不屈的天性,也许是我在上初中时读到的 句格言“只要沿着江河走,就一定能发现大海”,给了我这种
用书 C71 《在山的那边》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 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因此,对我来说, 重读这首诗,犹如翻开封存多年的老相册,重又看到了那个不 无稚气、却让人感叹和怀念的早年的我。 显然,《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我生于湖北西北部山 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 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 幼年的我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 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 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 心的少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 想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 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 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 但是,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构成一首诗,于是,“海”在我的 生活中并最终在这首诗中出现了。“海”的出现,恰好与“山” 形成了对应。显现出一种诗的结构。这里的“山”与“海”, 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读解: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 灰暗、压抑;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海, 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从古到今,都是 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像力的召唤。而这些含义,在我年 幼时都不可能意识到。我只是凭借着我那耽于幻想的天性在遥 望山的那边,在想像海的那一片蓝色。 然而,正如人们所知,这种对另一个世界的幻想,在现实生活 中是最易受到挫折的。可以说,任何“不务实际”的幻想,在 “铁青着脸”的现实面前,都有它破灭的一天。我在自己的青 少年时期一再经历过这样的让人的内心深受刺痛的时候。然 而,不可思议的是,幻想受挫,但那种理想主义的精神却在生 命中扎下了根来──它因在现实环境中受挫变得更为内在、也 更为倔强了!诗的第二节所主要揭示的,就是这种对“海”的 信念。也许是由于不屈的天性,也许是我在上初中时读到的一 句格言“只要沿着江河走,就一定能发现大海”,给了我这种
用书C71 信念。而这时的“海”——这个童年时的梦也被提升到整个人 生的层面来重新理解,它已和第一节中的海有所不同,它已具 有某种人生理想的象征色彩了。“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 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又一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也许任何理 想都是一个诱惑的圈套,任何理想都可望而不可即,然而正是 在这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人生被提升和充实,人生被赋予 了希望和意义,“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 我枯干的心灵……” 命运就这样造就了我们这样一代。我们这一代,生于五六十年 代,从小受的是理想主义教育,经历过“文革”和上山下 在“文革”结束后又来到大学校园,有人称我们为理想主义的 代,又有人称我们为幻灭的一代。理想主义培养了我们的幻 想和精神气质,但我们也是为“理想”的虚妄付出过最惨重的 代价的一代。在我的同代人中,有许多人历尽磨难而依然保持 着理想主义的精神,但也有许多人到后来心如死灰,变得非常 迷惘。正是基于对同代人的这种了解,我在这首诗的后来这样 写道:“朋友啊,请相信 这是对我的同代人讲话,但 同时也是对我自身的激励: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种更高的境界, 相信在翻过无数座山后终会攀上这样一个峰顶,相信在历尽磨 难后那“最终的海”终会照亮我们的眼睛和生命…… 今天重读这首诗,我当然感到了它在艺术上的稚气,因为诗歌 指给我们的道路,其漫长和艰辛,都远远超出了我在年轻时的 想像。在实际生活中,虽然我已无数次地见过我在童年时所向 往的海,但是我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即。那么,对 于现在的我,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依然是“信念”。如果我 不能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重新达到这种肯定,那就很难设想我 在以后的生活中还会坚持下去。重读《在山的那边》,并遥望 童年的方向,我再次感到了这一点。 《在山的那边》导读(赵寻) 《在山的那边》述说的,显然与他自童年起就一直伴随他的挫 折经验以及在这种挫折中他的日见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然 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它要求诗人用“形象”而非简单
用书 C71 信念。而这时的“海”──这个童年时的梦也被提升到整个人 生的层面来重新理解,它已和第一节中的海有所不同,它已具 有某种人生理想的象征色彩了。“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 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又一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也许任何理 想都是一个诱惑的圈套,任何理想都可望而不可即,然而正是 在这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人生被提升和充实,人生被赋予 了希望和意义,“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 我枯干的心灵……” 命运就这样造就了我们这样一代。我们这一代,生于五六十年 代,从小受的是理想主义教育,经历过“文革”和上山下乡, 在“文革”结束后又来到大学校园,有人称我们为理想主义的 一代,又有人称我们为幻灭的一代。理想主义培养了我们的幻 想和精神气质,但我们也是为“理想”的虚妄付出过最惨重的 代价的一代。在我的同代人中,有许多人历尽磨难而依然保持 着理想主义的精神,但也有许多人到后来心如死灰,变得非常 迷惘。正是基于对同代人的这种了解,我在这首诗的后来这样 写道:“朋友啊,请相信──”。这是对我的同代人讲话,但 同时也是对我自身的激励: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种更高的境界, 相信在翻过无数座山后终会攀上这样一个峰顶,相信在历尽磨 难后那“最终的海”终会照亮我们的眼睛和生命…… 今天重读这首诗,我当然感到了它在艺术上的稚气,因为诗歌 指给我们的道路,其漫长和艰辛,都远远超出了我在年轻时的 想像。在实际生活中,虽然我已无数次地见过我在童年时所向 往的海,但是我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即。那么,对 于现在的我,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依然是“信念”。如果我 不能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重新达到这种肯定,那就很难设想我 在以后的生活中还会坚持下去。重读《在山的那边》,并遥望 童年的方向,我再次感到了这一点。 三、《在山的那边》导读(赵寻) 《在山的那边》述说的,显然与他自童年起就一直伴随他的挫 折经验以及在这种挫折中他的日见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然 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它要求诗人用“形象”而非简单
用书C71 的、概念化的语言来处理他所反复体会的痛苦、激情、信仰和 经验。王家新没有像很多人一样把他在生活中所遭受的折磨变 成一种愤懑的喧嚣,而是从中体验岀所有的理想的破灭之苦, 并把它转化成一种以“山”与“海”的对立为基本模式的沉思 诗意。 从表面上来说,“山那边还是山”这样的发现,自然不过是“山 那边是海”一类幼稚幻想的破灭。然而,“山”在诗中,是阻 碍诗人通向他无比向往的“大海”的一个屏障,是一种阻碍他 梦想实现的现实存在。所以,这种挫折也就喻示了诗人生活中 所有的伤痛和失败,它超越了具体的生活经历而成为一种普遍 性的情感经验的象征。 与之相对应,“海”则是那种永远呼唤着我们出发的诱人的愿 望的象征:“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那 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诗 人相信,“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 是海呀”;这“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 的眼睛”! 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山”与“海”的对立,往往是一种无 法打破的对立,正如另外一位诗人在《山民》中所说,“他想 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所以没 等他走到那里/就会死在半路上/死在山中”。可是,在王家新 的这首诗中,“山”与“海”的对立,“山”对“海”的隔绝, 因为一个“一次又一次失望”却一次又一次攀登,不停地翻越 群山去追寻大海的倔强的“孩子(我)”的出现,而告克服。这 “孩子”可以说正是那不屈的“信念”本身。这个山与海之间 的“追梦者”,体现了我们内心“隐秘的想望”,更体现了 代人在现实的重重磨难与对理想的苦苦坚持之间的精神历程 在艺术上,《在山的那边》看似线条单纯,却又波澜迭出,紧 扣人心。诗人富有坚韧的信念,但他的语调并不总是高亢的。 他没有回避生活的真实,在诗歌的第一部分,他甚至以一个孩 子的语调这样写道:“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可是, 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在山的那边,仍然是山/山那边的
用书 C71 的、概念化的语言来处理他所反复体会的痛苦、激情、信仰和 经验。王家新没有像很多人一样把他在生活中所遭受的折磨变 成一种愤懑的喧嚣,而是从中体验出所有的理想的破灭之苦, 并把它转化成一种以“山”与“海”的对立为基本模式的沉思 诗意。 从表面上来说,“山那边还是山”这样的发现,自然不过是“山 那边是海”一类幼稚幻想的破灭。然而,“山”在诗中,是阻 碍诗人通向他无比向往的“大海”的一个屏障,是一种阻碍他 梦想实现的现实存在。所以,这种挫折也就喻示了诗人生活中 所有的伤痛和失败,它超越了具体的生活经历而成为一种普遍 性的情感经验的象征。 与之相对应,“海”则是那种永远呼唤着我们出发的诱人的愿 望的象征:“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那 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诗 人相信,“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 是海呀”;这“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 的眼睛”! 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山”与“海”的对立,往往是一种无 法打破的对立,正如另外一位诗人在《山民》中所说,“他想, 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所以没 等他走到那里/就会死在半路上/死在山中”。可是,在王家新 的这首诗中,“山”与“海”的对立,“山”对“海”的隔绝, 因为一个“一次又一次失望”却一次又一次攀登,不停地翻越 群山去追寻大海的倔强的“孩子(我)”的出现,而告克服。这 “孩子”可以说正是那不屈的“信念”本身。这个山与海之间 的“追梦者”,体现了我们内心“隐秘的想望”,更体现了一 代人在现实的重重磨难与对理想的苦苦坚持之间的精神历程。 在艺术上,《在山的那边》看似线条单纯,却又波澜迭出,紧 扣人心。诗人富有坚韧的信念,但他的语调并不总是高亢的。 他没有回避生活的真实,在诗歌的第一部分,他甚至以一个孩 子的语调这样写道:“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可是, 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在山的那边,仍然是山/山那边的
用书C71 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些从负面描 写的挫折感,反过来从感官和情绪上增进了“山/海”对立的 真实性,使诗歌得以在一种强有力的冲突中,饱满地完成了最 后的“海”对“山”的逆转。同时,这种情感的起落,也使全 诗获得了一种恰当的节奏 2走一步,再走一步239 课文研讨 、整体把握 阅读这篇课文,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 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 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 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 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 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 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 下去。 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我” 爬到石架,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听了父亲的话, 觉得一小步,“似乎能办得到”,第一步成功,“顿时有了信 心”,第二步成功,“信心大增”。这个经验,使他在今后的 人生道路上,能对付一切 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 富。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
用书 C71 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些从负面描 写的挫折感,反过来从感官和情绪上增进了“山/海”对立的 真实性,使诗歌得以在一种强有力的冲突中,饱满地完成了最 后的“海”对“山”的逆转。同时,这种情感的起落,也使全 诗获得了一种恰当的节奏。 2 走一步,再走一步 239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阅读这篇课文,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 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 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 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 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 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 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 下去。 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我” 爬到石架,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听了父亲的话, 觉得一小步,“似乎能办得到”,第一步成功,“顿时有了信 心”,第二步成功,“信心大增”。这个经验,使他在今后的 人生道路上,能对付一切。 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 富。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
用书C71 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感悟对于写作也极重要,这篇课文记叙的虽然只是一次历险 立意却很高,富有教益。 篇课文,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探究,获得多方面的教益 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 可是他并不上去救护孩子。细读父亲怎样教孩子下来,很有意 思。看来,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 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 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 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自己只给予指导、鼓励,这样可以 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从孩子的角度来说 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 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 再看五个孩子。是杰利去把父亲找来的,他是富有友情的 其他四个孩子呢,则把“我”丢在那儿不管,还无情地嘲笑, 对一起玩的伙伴竟然如此,真够恶劣 记叙的周密值得借鉴。为什么五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 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 吓得要死呢?文章多处提到自己的病弱,就是伏笔。几处提到 杰利,笔笔都见匠心。关于悬崖,既说明其险,又说明险的程 度,都是必要而周密的交待。“我”的心理活动也写得很好, 值得揣摩。 二、问题研究 1.开头为什么突出“闷热”? 开头一段是说孩子们怎么会想到爬悬崖的,写天气闷热, 就写了动因,他们是想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 2.为什么下文与闷热照应的语句一点也没有呢? 确实没有,看来是个缺点,最好是前后有所照应
用书 C71 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感悟对于写作也极重要,这篇课文记叙的虽然只是一次历险, 立意却很高,富有教益。 一篇课文,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探究,获得多方面的教益。 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 可是他并不上去救护孩子。细读父亲怎样教孩子下来,很有意 思。看来,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 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 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 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自己只给予指导、鼓励,这样可以 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从孩子的角度来说, 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 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 再看五个孩子。是杰利去把父亲找来的,他是富有友情的。 其他四个孩子呢,则把“我”丢在那儿不管,还无情地嘲笑, 对一起玩的伙伴竟然如此,真够恶劣。 记叙的周密值得借鉴。为什么五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 “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 吓得要死呢?文章多处提到自己的病弱,就是伏笔。几处提到 杰利,笔笔都见匠心。关于悬崖,既说明其险,又说明险的程 度,都是必要而周密的交待。“我”的心理活动也写得很好, 值得揣摩。 二、问题研究 1.开头为什么突出“闷热”? 开头一段是说孩子们怎么会想到爬悬崖的,写天气闷热, 就写了动因,他们是想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 2.为什么下文与闷热照应的语句一点也没有呢? 确实没有,看来是个缺点,最好是前后有所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