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书C71 探究“山”所蕴含的意思,要联想到爬山是怎样吃力,还要考 虑到山是一座座山,无数座山。 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 想感情: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 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二联系上下文,品味下边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括号里的 问题可做参考)。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3.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4.一次次漫湿了我枯王的心灵 (“枯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本题根据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引导学生探究关键词语所蕴含 的意义。这种品味,有一定难度,但是品味得好,又很有兴味 能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提高欣赏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 的能力,教师应视情况帮助学生探究。 1.“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 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 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用书 C71 探究“山”所蕴含的意思,要联想到爬山是怎样吃力,还要考 虑到山是一座座山,无数座山。 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 想感情: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 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二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边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括号里的 问题可做参考)。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3.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4.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枯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本题根据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引导学生探究关键词语所蕴含 的意义。这种品味,有一定难度,但是品味得好,又很有兴味, 能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提高欣赏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 的能力,教师应视情况帮助学生探究。 1.“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 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 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用书C71 2.“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本希望看 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 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3.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 样富有诱惑力 4.“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三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提示:这个大 海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既可以是甜美的,也可 以是苦涩的:既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既可以是开 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本题是结合课文的练笔。“提示”表明“大海”不一定象征理 想,这样就拓宽了思路。最容易写的还是第一次到海滨旅游 可以写对大海的向往,到海滨终于见到大海的心情,写大海无 比壮阔的美,等等。 教学建议 、加强朗读训练。 探究前宜安排朗读,以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感知能力。探究 过程中宜安排片段朗读,作为探究的重要手段。探究后宜安排 朗读,提高表情朗读的水平 二、抓住探究的关键 关键是“海”与“山”的象征意义,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 征意义。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无数座山”的象征意 义。人们对实现理想境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起初往往估计不 足,一旦达不到预期目的,就大为失望。这种情况还可能反复 多次。随着认识不断深化,才能对长期性和艰苦性有比较充分 的认识。诗人告诫人们,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 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探究到这层精义,就会喜欢这首 诗,觉得最后一节诗简直是人生格言
用书 C71 2.“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本希望看 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 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3.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 样富有诱惑力。 4.“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三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提示:这个大 海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既可以是甜美的,也可 以是苦涩的;既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既可以是开 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本题是结合课文的练笔。“提示”表明“大海”不一定象征理 想,这样就拓宽了思路。最容易写的还是第一次到海滨旅游, 可以写对大海的向往,到海滨终于见到大海的心情,写大海无 比壮阔的美,等等。 教学建议 一、加强朗读训练。 探究前宜安排朗读,以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感知能力。探究 过程中宜安排片段朗读,作为探究的重要手段。探究后宜安排 朗读,提高表情朗读的水平。 二、抓住探究的关键。 关键是“海”与“山”的象征意义,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 征意义。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无数座山”的象征意 义。人们对实现理想境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起初往往估计不 足,一旦达不到预期目的,就大为失望。这种情况还可能反复 多次。随着认识不断深化,才能对长期性和艰苦性有比较充分 的认识。诗人告诫人们,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 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探究到这层精义,就会喜欢这首 诗,觉得最后一节诗简直是人生格言
用书C71 三、开创研究性学习新风。 本课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贯彻“课程标准” 精神要有个好的开头。要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教师要 引而不发,路让学生自己走,教师起引路、扶助、鼓励作用 开头养成好习惯,开创研究性学习的局面,今后就比较好办 四、重视“读一读,写一写”。 “读一读,写一写”,是识字和写字,读音要准确,写字要规 范,还要练习书法。“读一读,写一写”,又是语言材料的积 累,可以不断丰富语言。词语只有烂熟于心,才能在自己的口 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中运用自如。孤零零一个词,不容易记,用 法也吃不准,最好识记所在的短语短句,例如,“海在喧腾 就容易记,容易用;不断扩展,不断变化,可以生成各种句子。 如“海在远方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海依然在远方为 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重视“读一读 写一写”,才能练好语言基本功。以后各单元都是如此 五、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1.阅读文学作品,要培养感受、理想、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 要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 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重视朗读训练。 3.从第一课开始,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 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课时安排 1.看导语,默读课文
用书 C71 三、开创研究性学习新风。 本课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贯彻“课程标准” 精神要有个好的开头。要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教师要 引而不发,路让学生自己走,教师起引路、扶助、鼓励作用, 一开头养成好习惯,开创研究性学习的局面,今后就比较好办。 四、重视“读一读,写一写”。 “读一读,写一写”,是识字和写字,读音要准确,写字要规 范,还要练习书法。“读一读,写一写”,又是语言材料的积 累,可以不断丰富语言。词语只有烂熟于心,才能在自己的口 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中运用自如。孤零零一个词,不容易记,用 法也吃不准,最好识记所在的短语短句,例如,“海在喧腾” 就容易记,容易用;不断扩展,不断变化,可以生成各种句子。 如“海在远方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海依然在远方为 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重视“读一读, 写一写”,才能练好语言基本功。以后各单元都是如此。 五、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1.阅读文学作品,要培养感受、理想、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 要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 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重视朗读训练。 3.从第一课开始,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 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课时安排 1.看导语,默读课文
用书C71 2.读一读,写一写。 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漫湿一瞬 间 3.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 (3)领读。 (4)齐读。 4.内容研讨。 可在适当时候将“有关资料”中的诗人创作谈读给学生听,以 帮助理解诗歌。 研讨,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疑难就是问题,深层的含 义或奥妙也是问题。让学生用铅笔打问号,然后提出问题,教 师补充。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 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 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 回答这个问题? (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 为什么想到山的那边,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痴想”?为什么去 爬山?为什么又说自己的想望是“幻想”?
用书 C71 2.读一读,写一写。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漫湿 一瞬 间 3.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 (3)领读。 (4)齐读。 4.内容研讨。 可在适当时候将“有关资料”中的诗人创作谈读给学生听,以 帮助理解诗歌。 研讨,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疑难就是问题,深层的含 义或奥妙也是问题。让学生用铅笔打问号,然后提出问题,教 师补充。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 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 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 回答这个问题? (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 为什么想到山的那边,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痴想”?为什么去 爬山?为什么又说自己的想望是“幻想”?
用书C71 (4)“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5)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 (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改用议论语言,怎么说?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着 我?“我”为什么失望?心灵为什么是枯干的?海潮漫湿枯干的 心灵又是什么意思? (8)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 5.小结内容研讨的经验。 学习方法和习惯也是教学目标。学习笔记应该有一部分专门记 “语文学习经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等方面应该分页 记。每次小结只须提要式地记一两点。 6.再朗读。 7.课外作业 从“研讨与练习”选题,或自行设计。 有关资料 、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 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 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 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 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 等 二、山那边的海—关于《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用书 C71 (4)“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5)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 (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改用议论语言,怎么说?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着 我?“我”为什么失望?心灵为什么是枯干的?海潮漫湿枯干的 心灵又是什么意思? (8)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 5.小结内容研讨的经验。 学习方法和习惯也是教学目标。学习笔记应该有一部分专门记 “语文学习经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等方面应该分页 记。每次小结只须提要式地记一两点。 6.再朗读。 7.课外作业。 从“研讨与练习”选题,或自行设计。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 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 年入武 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 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 1985 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 年离开。 1992 年去英国。1994 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 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 年)、《游动悬崖》(1997) 等。 二、山那边的海──关于《在山的那边》(王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