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书C71 课堂上讲授的这一本,内容也有不同层次,不要求全部教给学 生,相当一部分要由学生自学。课文分教读和自读,练习分必 做和选做,自读课文后的练习尤其可以灵活处理。一本书中要 求讲授的只是其中一部分,这一点需要明确。教师教学用书仅 仅是供教师参考的,它对课文的评析比较简略、宽泛,提供的 资料较多,而且有时是几种意见兼收并蓄,教学时要有所取舍 而教学建议更是就一般情况设计的,只是起一个参考的作用 希望老师们在教学时独立思考,自行设计教学思路,努力形成 自己的教学风格。 本书编写者(按姓氏笔画):宋子江、刘真福、郑晓龙、贺 敏、聂鸿飞、顾之川、顾振彪、黄伟、温立三、程翔、翟小宁。 责任编辑:刘真福。审稿:顾振彪、温立三、吕达。特约审稿: 黄成稳、宋子江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2001年7月 第一单元单元说明241 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组元,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 的精彩篇章。有诗歌,有散文:有现代文,有文言文:有中国 作品,有外国作品。同一主题的课文内容,可以融会贯通
用书 C71 课堂上讲授的这一本,内容也有不同层次,不要求全部教给学 生,相当一部分要由学生自学。课文分教读和自读,练习分必 做和选做,自读课文后的练习尤其可以灵活处理。一本书中要 求讲授的只是其中一部分,这一点需要明确。教师教学用书仅 仅是供教师参考的,它对课文的评析比较简略、宽泛,提供的 资料较多,而且有时是几种意见兼收并蓄,教学时要有所取舍。 而教学建议更是就一般情况设计的,只是起一个参考的作用, 希望老师们在教学时独立思考,自行设计教学思路,努力形成 自己的教学风格。 本书编写者(按姓氏笔画):宋子江、刘真福、郑晓龙、贺 敏、聂鸿飞、顾之川、顾振彪、黄伟、温立三、程翔、翟小宁。 责任编辑:刘真福。审稿:顾振彪、温立三、吕达。特约审稿: 黄成稳、宋子江。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2001 年 7 月 第一单元 单元说明 241 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组元,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 的精彩篇章。有诗歌,有散文;有现代文,有文言文;有中国 作品,有外国作品。同一主题的课文内容,可以融会贯通
用书C71 《在山的那边》,“山”与“海”两个相对的形象,是富 有象征意义的,这首诗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 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 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在人生道 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 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生命生命》,从种种生命现象写起,抒写理性的思考, 表达了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紫藤萝瀑布》,由紫藤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感 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 足畏;人生,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 《童趣》回忆童稚时代的种种情趣,人是有精神活动的 在精神作用之下,自能享受无穷的物外之趣。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 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在阅读方 法上,主要提髙朗读能力,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 读出语气。 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在起始阶 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务必认真贯彻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争取开个好头。要确认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 师应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要 努力形成这种新的学习方式。 要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防止这样或那样的偏 颇,一切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努力培养 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人文教育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 潜移默化的功效
用书 C71 《在山的那边》,“山”与“海”两个相对的形象,是富 有象征意义的,这首诗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 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 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在人生道 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 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生命生命》,从种种生命现象写起,抒写理性的思考, 表达了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紫藤萝瀑布》,由紫藤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感 悟生命 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 足畏;人生,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 《童趣》回忆童稚时代的种种情趣,人是有精神活动的, 在精神作用之下,自能享受无穷的物外之趣。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 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在阅读方 法上,主要提高朗读能力,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 读出语气。 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在起始阶 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务必认真贯彻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争取开个好头。要确认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 师应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要 努力形成这种新的学习方式。 要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防止这样或那样的偏 颇,一切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努力培养 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人文教育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 潜移默化的功效
用书C71 引导学生探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已 知领域与未知领域,据以确定探究什么,怎样引导学生探究, 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探究之后,还要回顾探究的得 失,总结经验教训,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 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学习总是从模仿开 始的,要模仿着说和写,日积月累,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表达 能力。 朗读教学要有示范,要有指导,要多让学生自己练读,使 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根据新生入学的情境,以“自我介绍” 为主题,设计了多种活动方式,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综 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新型的教学活动,不像单纯 的口语交际、单纯的写作训练那样简单,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 教师要满腔热情,组织好这种学习活动。 1在山的那边240 课文研讨 、整体把握 诗中所说的“海”是什么呢?诗人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说,“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 山那边是海,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上一座 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险。这就是说, 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
用书 C71 引导学生探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已 知领域与未知领域,据以确定探究什么,怎样引导学生探究, 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探究之后,还要回顾探究的得 失,总结经验教训,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 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学习总是从模仿开 始的,要模仿着说和写,日积月累,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表达 能力。 朗读教学要有示范,要有指导,要多让学生自己练读,使 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根据新生入学的情境,以“自我介绍” 为主题,设计了多种活动方式,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综 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新型的教学活动,不像单纯 的口语交际、单纯的写作训练那样简单,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 教师要满腔热情,组织好这种学习活动。 1 在山的那边 240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诗中所说的“海”是什么呢?诗人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说,“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 山那边是海,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上一座 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险。这就是说, 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
用书C71 方面因为渴望早日实现理想,一方面因为对实现理想的艰巨 性估计不足,以为爬上一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就能达到理想境 界,可事实并非如此,就不免失望、沮丧。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神往山 那边的新天地,是童年的遐想。“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 那边是海吗?”这就是说,妈妈指点了理想,唤起了我的想望 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 旦望不见海,望见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 长大了,诗人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海很 遥远,但是并非虚无缥缈。理想和信念,使人不畏长途跋涉, 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诗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坚定信念,告诉人们,奔向 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 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表达了一个哲理。诗人取象于群山和 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 苦奋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个“山”字,既可以指一座 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由一个意境翻出一个新的意境,诗意 在跌宕中推进,感情也波澜起伏,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问题研究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 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 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 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如 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用书 C71 一方面因为渴望早日实现理想,一方面因为对实现理想的艰巨 性估计不足,以为爬上一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就能达到理想境 界,可事实并非如此,就不免失望、沮丧。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神往山 那边的新天地,是童年的遐想。“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 那边是海吗?”这就是说,妈妈指点了理想,唤起了我的想望, 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一 旦望不见海,望见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 长大了,诗人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海很 遥远,但是并非虚无缥缈。理想和信念,使人不畏长途跋涉, “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诗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坚定信念,告诉人们,奔向 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 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表达了一个哲理。诗人取象于群山和 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 苦奋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个“山”字,既可以指一座 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由一个意境翻出一个新的意境,诗意 在跌宕中推进,感情也波澜起伏,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二、问题研究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 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 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 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 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用书C71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 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 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 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那雪白的海潮啊 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 意思呢?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 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 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 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 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 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 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练习说明 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 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 蕴含着什么意思? 本题从朗读与把握总体形象入手,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由 此可以体会诗歌的形象性,懂得欣赏诗歌要领会艺术形象所蕴 含的意味
用书 C71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 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 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 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 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 意思呢?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 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 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 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 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 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 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练习说明 一 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 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 蕴含着什么意思? 本题从朗读与把握总体形象入手,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由 此可以体会诗歌的形象性,懂得欣赏诗歌要领会艺术形象所蕴 含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