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临床医学、儿科医学、预防医学专业使用) 前 言 为体现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发展现状,1998年卫生部有关会议决定将《影像诊断学》更 名为《医学影像学》,包括传统的X线、数字化X线成像(D)、计算机体层摄影(CT)、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成像(MRI)、介入放射学、超声(USG)及放射性核 介入放射学的建立和发展,已使影像诊断 其发展前 景十分广阁。 传统的X线诊断是影像诊断学的基础,也是本学科讲授的重要内容,CT和超声诊断 在国内已较为普及,且诊断价值较大,因此扩大了这部分内容的比重。但对目前应用日趋 广泛的MRI也将作简要介绍 总论部分重点讲授各种成像技术的原理、图象特点、检查技术、分析与诊断方法及应 用价值与限度。各论部分重点讲述各系统正常及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并讲授一些常见病 的X线诊断。各系统均简介CT,MRI的临床应用价值。介入放射学作综合性简要介绍。 通过教学内容的实施,使学生了解各种成像检查,能初步独立分析X线征象,在介入 放射学方面能了解一些基本技术及应用指征。 教学方法上除系统,重点突出的课堂讲解外,应强调直观教学,充分利用视、听教材 如X线片、幻灯、录像 、挂图 、模型、标本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程为临床医学专业和儿科医学专业的考查课,总学时为54学时。 参考书目 1.陈炽贤实用放射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2.吴恩惠.头部CT诊断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3.周康荣.胸部颈面部CT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 4.李铁一.现代胸部影像诊断学.北京科技出版社,1998 5.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北京科技出版社,1994 6.张雪林 ,临床影像诊断指南.科学出版社,2006 7.章士正.小肠影像诊断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8.白人驹,张云亭,冯敢生.内分泌疾病影像诊断.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9.赵喜平.磁共振成像.科学出版社,2004 目录 第一部分放射部分
1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临床医学、儿科医学、预防医学专业使用) 前 言 为体现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发展现状,1998 年卫生部有关会议决定将《影像诊断学》更 名为《医学影像学》,包括传统的 X 线、数字化 X 线成像(DR)、计算机体层摄影(CT)、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成像(MRI)、介入放射学、超声(USG)及放射性核 素显像等。“医学影像学”就是利用上述各种成像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一门临床学科。随着 介入放射学的建立和发展,已使影像诊断学逐步发展为诊治兼备的医学影像学,其发展前 景十分广阔。 传统的 X 线诊断是影像诊断学的基础,也是本学科讲授的重要内容,CT 和超声诊断 在国内已较为普及,且诊断价值较大,因此扩大了这部分内容的比重。但对目前应用日趋 广泛的 MRI 也将作简要介绍。 总论部分重点讲授各种成像技术的原理、图象特点、检查技术、分析与诊断方法及应 用价值与限度。各论部分重点讲述各系统正常及基本病变的 X 线表现,并讲授一些常见病 的 X 线诊断。各系统均简介 CT,MRI 的临床应用价值。介入放射学作综合性简要介绍。 通过教学内容的实施,使学生了解各种成像检查,能初步独立分析 X 线征象,在介入 放射学方面能了解一些基本技术及应用指征。 教学方法上除系统,重点突出的课堂讲解外,应强调直观教学,充分利用视、听教材 如 X 线片、幻灯、录像、挂图、模型、标本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程为临床医学专业和儿科医学专业的考查课,总学时为 54 学时。 参考书目 1.陈炽贤. 实用放射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2.吴恩惠. 头部 CT 诊断学.第二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3.周康荣. 胸部颈面部 CT.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 4.李铁一. 现代胸部影像诊断学. 北京科技出版社,1998 5.李果珍. 临床 CT 诊断学. 北京科技出版社,1994 6.张雪林. 临床影像诊断指南. 科学出版社,2006 7. 章士正. 小肠影像诊断学.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8. 白人驹,张云亭,冯敢生. 内分泌疾病影像诊断.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9. 赵喜平. 磁共振成像. 科学出版社,2004 目录 第一部分 放射部分
第一篇 总论(放射部分). 骨骼和肌肉系统 第 第一章 肺与纵隔 第二章 心脏与大血管 第四篇 腹部 跑症 第二章 食管与胃肠道 第三 肝胆胰脾肾 第四章 泌尿系统与肾上腺 第五篇 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 第六篇 介入放射学 第二部分超声部分 第一篇 总论(超声部分)心脏超南 第二篇 腹部、浅表器官超声 第三篇 妇产科超声. 教学时数分配表 内 容 讲课时数 实习时数 总论(放射部分) 骨路与肌肉 6 4 胸 肺与纵隔 6 心脏与大血管 3 部 急腹 23 1 食管与胃肠道 2 肝胆胰脾 2 泌尿系统与肾上腺 1 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 2 2 介入放9时学 总论(超声部分)心脏超 3 3 腹部超声 2 妇产科超声 2 共 计 42 29 第一篇 总 论(放射部分) 目的要求: 1.了解医学影像学100多年的发展史、近况及最新进展
2 第一篇 总论(放射部分) - 第二篇 骨骼和肌肉系统- 第三篇 胸部 - - 第一章 肺与纵隔- 第二章 心脏与大血管- 第四篇 腹部- 第一章 急腹症- 第二章 食管与胃肠道- 第三章 肝 胆 胰 脾 肾- 第四章 泌尿系统与肾上腺- 第五篇 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 第六篇 介入放射学- 第二部分 超声部分 第一篇 总论(超声部分)心脏超声- 第二篇 腹部、浅表器官超声- 第三篇 妇产科超声- 教学时数分配表 内 容 讲课时数 实习时数 总 论(放射部分) 2 3 骨骼与肌肉 6 4 胸 部 肺与纵隔 8 6 心脏与大血管 4 3 腹 部 急腹症 2 1 食管与胃肠道 3 2 肝 胆 胰 脾 3 2 泌尿系统与肾上腺 2 1 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 2 2 介入放射学 2 总论(超声部分)心脏超声 3 3 腹部超声 3 2 妇产科超声 2 共 计 42 29 第一篇 总 论(放射部分) 目的要求: 1.了解医学影像学 100 多年的发展史、近况及最新进展
2.熟悉医学影像学的内容及组成。 3。了解X线成俊原理掌据X线的特性和检查方法 CT的基本原理与设备,掌握CT图像的特点和检查方法,了解CT的新技术及C 的临床应用 5.了解MR的基本原理与设备、MRI图像的特点和检查方法、以及MRI的临床应用。 6.了解数字化X线成像、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 讲授内容: 阐明“医学影像学”是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主要包括X线,超声,CT,核素成像 MRI及介入放射学等。介绍医学影像学100多年的发展史、近况及最新进展。目前,本学 科除重点讲授X线诊断外,还要简介CT,MRI的临床应用及发展前景。 1.X线成像: (1)X线产生和特性 穿透性 感光作用 荧光作用 由离作用 (2)X线成像原理和密度概念 X线成像原理 密度概念:自然对比人工对比 (3)X线图象特点 (4)X线检查技术 )普通检查 A透视 B摄影 2)特殊检查体层摄影、软线摄影 3)造影检查 造影剂及引入人体内的途径、方法和运用部位,简述造影前准备及造影反应与防治。 (5)X线检查方法的选择原则 X线检查方法繁多,复杂,要有目的地恰当地选择检查方法,并简述检查方法的选择 原则。 (6)X线分析与诊断 1)X线诊断原则 A了解X线图象特点 B熟悉正常X线解 C掌握各种疾病的典型X线表现, D结合临床具体分析。 2)X线诊断步骤 A注意X线检查技术条件的正确性 定顺序进行 C分析病变时 位置分布 数目大小 形状边缘
3 2.熟悉医学影像学的内容及组成。 3.了解 X 线成像原理,掌握 X 线的特性和检查方法。 4.了解 CT 的基本原理与设备,掌握 CT 图像的特点和检查方法,了解 CT 的新技术及 CT 的临床应用。 5.了解 MRI 的基本原理与设备、MRI 图像的特点和检查方法、以及 MRI 的临床应用。 6.了解数字化 X 线成像、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 讲授内容: 引言 阐明“医学影像学”是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主要包括 X 线,超声,CT,核素成像, MRI 及介入放射学等。介绍医学影像学 100 多年的发展史、近况及最新进展。目前,本学 科除重点讲授 X 线诊断外,还要简介 CT , MRI 的临床应用及发展前景。 1.X 线成像: (1)X 线产生和特性 穿透性 感光作用 荧光作用 电离作用 (2)X 线成像原理和密度概念 X 线成像原理 密度概念:自然对比 人工对比 (3)X 线图象特点 (4)X 线检查技术 1)普通检查 A 透视 B 摄影 2)特殊检查 体层摄影、软线摄影 3)造影检查 造影剂及引入人体内的途径、方法和运用部位,简述造影前准备及造影反应与防治。 (5)X 线检查方法的选择原则 X 线检查方法繁多,复杂,要有目的地恰当地选择检查方法,并简述检查方法的选择 原则。 (6)X 线分析与诊断 1)X 线诊断原则 A 了解 X 线图象特点。 B 熟悉正常 X 线解剖。 C 掌握各种疾病的典型 X 线表现。 D 结合临床具体分析。 2)X 线诊断步骤 A 注意 X 线检查技术条件的正确性。 B 观察影像时应全面按一定顺序进行。 C 分析病变时,要注意病变的: 位置分布 数目大小 形状边缘
密度高低 邻近器官和组织的改变 器官功能的改变 D抓重点,找矛盾,结合临床分析。 (7)简述X线检查中防护的意义与措施 2.计算机体层摄影(CT) (1)阐明CT成像原理与设名 2)CT图象特点 (3)CT检查技术 (4)概述CT诊断临床价值、限度 3.MRI (1)简述MR1成像原理与设各 (4)简述MRI临床应用 4.DSA(介入放射学介绍)。 5,数字化X线成像、图象存档与传输系统、信息放射学 (I)数字化X线成像:CR、DR成像基本原理,影像信息的处理,影像信息的显示与存 (2)图象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PACS的基本原理、结构及临床应用。 6.不同成像技术的综合应用 简述以上各钟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都有他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各种 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 散学重点难点: 1。X线的特性和检查方法。 2.CT的基木原理与设备、CT图像的特点和检查方法与新技术。 3.MRI的基本原理与设备、MRI图像的特点和检查方法。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观看影像设备,各种造影剂,X线、CT、MR片示教 思考题: 1.X线成像、CT、MRI、CR及PACS的应用原理? 2,X线成像、CT、MRI的图像特点、检查技术及临床应用? 3.CT的新技术概况及临床应用? 第二篇骨骼和肌肉系统 第一章骨酪系统 目的要求: 熟悉骨酪系统的影像检查方法及其价值 3,掌挥骨路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 4.掌握常见病的X线诊断(骨损伤、化脓性骨髓炎、骨结核、骨巨细胞瘤、骨囊肿、骨 肉瘤)
4 密度高低 邻近器官和组织的改变 器官功能的改变 D 抓重点,找矛盾,结合临床分析。 (7)简述 X 线检查中防护的意义与措施 2.计算机体层摄影(CT) (1)阐明 CT 成像原理与设备 (2)CT 图象特点 (3)CT 检查技术 (4)概述 CT 诊断临床价值、限度 3.MRI (1)简述 MRI 成像原理与设备。 (2)MRI 的图象特点。 (3)MRI 检查方法。 (4)简述 MRI 临床应用。 4.DSA(介入放射学介绍)。 5.数字化 X 线成像、图象存档与传输系统、信息放射学 (1)数字化 X 线成像:CR、DR 成像基本原理,影像信息的处理,影像信息的显示与存 储 (2)图象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PACS 的基本原理、结构及临床应用。 6.不同成像技术的综合应用 简述以上各钟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都有他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各种 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X 线的特性和检查方法。 2.CT 的基本原理与设备、CT 图像的特点和检查方法与新技术。 3.MRI 的基本原理与设备、MRI 图像的特点和检查方法。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观看影像设备,各种造影剂,X 线、CT、MR 片示教。 思考题: 1.X线成像、CT、MRI、CR及PACS的应用原理? 2.X线成像、CT、MRI的图像特点、检查技术及临床应用? 3.CT的新技术概况及临床应用? 第二篇 骨骼和肌肉系统 第一章 骨骼系统 目的要求: 1.熟悉骨骼系统的影像检查方法及其价值。 2.掌握骨骼的正常 X 线表现、脊柱的平片和 CT 表现 3.掌握骨骼病变的基本 X 线表现 4.掌握常见病的 X 线诊断(骨损伤、化脓性骨髓炎、骨结核、骨巨细胞瘤、骨囊肿、骨 肉瘤)
讲授内容: 明骨路系统右良好的天然时比,X线拾查是首洗拾查方法,应用广泛,不仅可明确 病变茄 对不少 疾病还可以定性诊断,但也有一定限度。概述CT,MRI在骨骼 L.检查技术:X线、CT、MRI检查的优缺点及临床应用。 2.影像观察与分析: (1)正常X线表现 结合骨的解剖生理讲授四肢长骨与关节和脊柱在生长期和成人期的正常X线表现。 (2)基本病变X线表现 结合基本病变的病理改变,着重讲授X线表现 1)骨质疏松 2)骨质软化 3)骨质破坏 4)骨质增生硬化 5)骨膜增生 6)骨质坏死 (3)CT和MRI的正常表现及基本病变。 3。疾病诊撕 (1)骨路与软组织创伤 1)骨折 讲授骨关节外伤X线检查目的:骨折的基本X线表现:儿童骨折及脊柱骨折的特点: 骨折愈合X线表现 2)椎间盘突出重点讲授其X线表现及CT和RI的优拔性 (2)骨与软组织成染 1)化脓性骨随炎 结合病理和演变过程讲授由急性转为慢性骨髓炎的X线表现。 2)骨结核 A骺、干骺端结核 B脊椎结核 (3)骨肿南 1)良性骨巨细胞瘤 骨囊 2)恶性骨肉瘤强调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要点 教学重点难点: 成人骨路的正常X线表现、小儿长骨的X线特点、骨路基本病变X线表现、长骨骨 折及脊柱骨折的特点、椎间盘突出的CT表现、骨酪的感染、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结合骨骼标本及X线、CT、MR片示教, 思考题: 1.小儿长骨的X线特点? 2.急性化脓性骨随炎与骨、干骺端结核的鉴别诊断? 3.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第二意关节 目的要求:
5 讲授内容: 阐明骨骼系统有良好的天然对比,X 线检查是首选检查方法,应用广泛,不仅可明确 病变范围和程度,对不少疾病还可以定性诊断,但也有一定限度。概述 CT,MRI 在骨骼 系统的主要应用范围及价值。 1.检查技术: X 线、CT、MRI 检查的优缺点及临床应用。 2.影像观察与分析: (1)正常 X 线表现 结合骨的解剖生理讲授四肢长骨与关节和脊柱在生长期和成人期的正常 X 线表现。 (2)基本病变 X 线表现 结合基本病变的病理改变,着重讲授 X 线表现 1)骨质疏松 2)骨质软化 3)骨质破坏 4)骨质增生硬化 5)骨膜增生 6)骨质坏死 (3)CT 和 MRI 的正常表现及基本病变。 3.疾病诊断: (1)骨骼与软组织创伤 1) 骨折 讲授骨关节外伤 X 线检查目的;骨折的基本 X 线表现;儿童骨折及 脊柱骨折的特点; 骨折愈合 X 线表现 2)椎间盘突出 重点讲授其 X 线表现及 CT 和 MRI 的优越性。 (2)骨与软组织感染 1)化脓性骨髓炎 结合病理和演变过程讲授由急性转为慢性骨髓炎的 X 线表现。 2)骨结核 A 骺、干骺端结核 B 脊椎结核 (3)骨肿瘤 1)良性 骨巨细胞瘤 骨囊肿 2)恶性 骨肉瘤 强调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要点 教学重点难点: 成人骨骼的正常 X 线表现、小儿长骨的 X 线特点、骨骼基本病变 X 线表现、长骨骨 折及脊柱骨折的特点、椎间盘突出的 CT 表现、骨骼的感染、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结合骨骼标本及 X 线、CT、MR 片示教。 思考题: 1.小儿长骨的 X 线特点? 2.急性化脓性骨髓炎与骨、干骺端结核的鉴别诊断? 3.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第二章 关节 目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