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87以菜豆( Phusolus Vulgaris L.)周围O3反应受害症状建立的评价系统 受害估计 评价指数 叶受害百分率 无 轻微 中度 中度一严重 严重 12345 完全受害 (引自王勋陵,1987 1.症状指示指标指示生物的这类指标主要是通过肉眼或其它宏观方式可观察到 的形态变化。如大气污染监测中指示植物叶片表面出现的受害症状和由此建立的评价 系统(表8-7);重金属污染水体中水生生物和鱼类的致畸现象等均属这类指标。 2.生长势和产量评价指标生物生长发育状况是各种环境因素作用的综合,既使 是一些非致死的慢性伤害作用,最终也将导致生物生产量的改变。因此,对于植物而 言,各类器官的生长状况观测值都可用来作指示指标。如植物的茎、叶、花、果实、 种子发芽率、总收获量等。其中,果树和乔木等木本植物还可采用小枝、茎干生长率 胸径、叶面积、座果率等:动物的指标也基本雷同,如生长比速、个体肥满度等。 生理生化指标这类指标已被广泛应用于生态监测中,它比症状指标和生长指 标更敏感和迅速,常在生物未出现可见症状之前就已有了生理生化方面的明显改变。 如大气污染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明显影响,在尚未发现可见症状的情况下,测量光合作 用却能得到植物体短暂的或可逆的变化。植物呼吸作用强度;气孔开放度;细胞膜的 透性;酶学指标(如硝酸还原酶、核糖核酸酶、过氧化氢酶等)以及某些代谢产物等 也都能用作监测指标。用于水污染监测的生理生化指标也很多,采用得最普遍、同时 又比较成功的是鱼类脑胆碱酯酶对有机磷酯农药的反应;转氨酶、糖酵解酶和肝细胞 的糖朊等也是常用指标。生化指标的突出优点是反应敏感。但由于酶反应所具有的 些特点,同一种酶对不同污染物往往都能产生反应。所以,多数生化指标只能用来评 价环境的污染程度,而无法确定污染物的种类。 4.行为学指标在污染水域的监测中,水生生物和鱼类的回避反应( avoidant reaction)也是监测水质的一种比较灵敏、简便的方法。回避反应是指水生生物、特
16 1.症状指示指标 指示生物的这类指标主要是通过肉眼或其它宏观方式可观察到 的形态变化。如大气污染监测中指示植物叶片表面出现的受害症状和由此建立的评价 系统(表 8-7);重金属污染水体中水生生物和鱼类的致畸现象等均属这类指标。 2.生长势和产量评价指标 生物生长发育状况是各种环境因素作用的综合,既使 是一些非致死的慢性伤害作用,最终也将导致生物生产量的改变。因此,对于植物而 言,各类器官的生长状况观测值都可用来作指示指标。如植物的茎、叶、花、果实、 种子发芽率、总收获量等。其中,果树和乔木等木本植物还可采用小枝、茎干生长率、 胸径、叶面积、座果率等;动物的指标也基本雷同,如生长比速、个体肥满度等。 3.生理生化指标 这类指标已被广泛应用于生态监测中,它比症状指标和生长指 标更敏感和迅速,常在生物未出现可见症状之前就已有了生理生化方面的明显改变。 如大气污染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明显影响,在尚未发现可见症状的情况下,测量光合作 用却能得到植物体短暂的或可逆的变化。植物呼吸作用强度;气孔开放度;细胞膜的 透性;酶学指标(如硝酸还原酶、核糖核酸酶、过氧化氢酶等)以及某些代谢产物等 也都能用作监测指标。用于水污染监测的生理生化指标也很多,采用得最普遍、同时 又比较成功的是鱼类脑胆碱酯酶对有机磷酯农药的反应;转氨酶、糖酵解酶和肝细胞 的糖朊等也是常用指标。生化指标的突出优点是反应敏感。但由于酶反应所具有的一 些特点,同一种酶对不同污染物往往都能产生反应。所以,多数生化指标只能用来评 价环境的污染程度,而无法确定污染物的种类。 4.行为学指标 在污染水域的监测中,水生生物和鱼类的回避反应(avoidance reaction)也是监测水质的一种比较灵敏、简便的方法。回避反应是指水生生物、特
别是游动能力强的水生生物避开受污染的水区、游向未受污染的清洁环境的行为反 应。这是生物“趋利避害”的本能之一。生物回避性能是由于外干扰作用于其感官系 统,信息再传递到中枢神经所引起的。回避反应试验的目的是阐明水生生物对污染物 是否回避以及引起回避反应的浓度。利用生物这种反应进行生态监测,可检出水环境 中低浓度的污染物,其结果是制定水质标准的重要依据。另外,污染水体中生物群落 结构的破坏,污染物引起的中毒死亡和对生长、繁殖的危害固然是重要因素,但生物 回避反应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它可使水生生物的种类组成、区系分布随之改变,进而 打乱原有的生态平衡。尤其是具有洄游习性的种类,常因洄游通道上某一河段遭受污 染而无法完成正常的生殖活动。因此,生物回避反应的试验或监测结果,也是分析和 判断群落结构状况、指导生物资源保护以及水利工程兴建的重要科学依据。 回避反应的野外监测多见于鱼类,鱼类对水质变化非常敏感,当水体遭到污染时, 鱼类就迁移,但是一旦污水区域缩小,水质好转,鱼类的生活区域就立即扩大( Hynes, 1963)。后藤及他(1971)通过对日本一河流连续三年的定量采集证实,用化学分 析方法还测不出来的轻度污染就能使鱼类的数量组成发生很大变化 无机污染对鱼类的影响包括物理和化学两个方面。物理影响如一些悬浮物和沉淀 物,除直接妨碍鱼类的视觉、呼吸、产卵、摄食物,还会因饵料生物的减少而影响鱼 类的生长和繁殖。根据无机污染水域的调査,在强污染区没有鱼。从中污染区到弱污 染区进而到无污染区,鱼类的种类和密度都随着水污染程度的减轻而相应增加。对我 国第二松花江的多年调査结果也证明,在不同污染带,鱼的种类组成差别很大。 有机污染或富营养化水体中,各污染带鱼的种类组成变化与无机污染的影响有所 不同,在B一中污性水区,鱼的种类组成并不比寡污性水区少,而在a一中污性水区, 鱼的种类虽趋于减少,但鱼的密度却往往很大(图8-3) 17
17 别是游动能力强的水生生物避开受污染的水区、游向未受污染的清洁环境的行为反 应。这是生物“趋利避害”的本能之一。生物回避性能是由于外干扰作用于其感官系 统,信息再传递到中枢神经所引起的。回避反应试验的目的是阐明水生生物对污染物 是否回避以及引起回避反应的浓度。利用生物这种反应进行生态监测,可检出水环境 中低浓度的污染物,其结果是制定水质标准的重要依据。另外,污染水体中生物群落 结构的破坏,污染物引起的中毒死亡和对生长、繁殖的危害固然是重要因素,但生物 回避反应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它可使水生生物的种类组成、区系分布随之改变,进而 打乱原有的生态平衡。尤其是具有洄游习性的种类,常因洄游通道上某一河段遭受污 染而无法完成正常的生殖活动。因此,生物回避反应的试验或监测结果,也是分析和 判断群落结构状况、指导生物资源保护以及水利工程兴建的重要科学依据。 回避反应的野外监测多见于鱼类,鱼类对水质变化非常敏感,当水体遭到污染时, 鱼类就迁移,但是一旦污水区域缩小,水质好转,鱼类的生活区域就立即扩大(Hynes, 1963)。后藤及他(1971)通过对日本一河流连续三年的定量采集证实,用化学分 析方法还测不出来的轻度污染就能使鱼类的数量组成发生很大变化。 无机污染对鱼类的影响包括物理和化学两个方面。物理影响如一些悬浮物和沉淀 物,除直接妨碍鱼类的视觉、呼吸、产卵、摄食物,还会因饵料生物的减少而影响鱼 类的生长和繁殖。根据无机污染水域的调查,在强污染区没有鱼。从中污染区到弱污 染区进而到无污染区,鱼类的种类和密度都随着水污染程度的减轻而相应增加。对我 国第二松花江的多年调查结果也证明,在不同污染带,鱼的种类组成差别很大。 有机污染或富营养化水体中,各污染带鱼的种类组成变化与无机污染的影响有所 不同,在β—中污性水区,鱼的种类组成并不比寡污性水区少,而在α—中污性水区, 鱼的种类虽趋于减少,但鱼的密度却往往很大(图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