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一中2003-2004学年度下学期优生考试 初一语文试卷 亲爱的同学们,又是一年收获时。对初一学年的语文学习,你肯定有了更深刻的感 受。我们这张试卷,与其说是考试,不如说是舞台。在此,你尽可以全面展示你的学识 与才华。要坚信:真情的体验,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创新永远是最有价值的!用心、专 心、细心,你将得到最大的收获! 题号 三四总分 得分 听说(7分) 1、按下面设定的情景写话。(4分) 你的班主任对工作十分负责,对学生也十分关心,只是脾气急躁了一点。 ①请你用一句话委婉地向老师表达你的意见 ②同学们对班主任有情绪,请你以班长的身份,用一句话劝劝同学们: 2、请看下面一则故事:北京某大学的一位物理学教授乘公共汽车时,由于司机的急刹 车,这位教授没站稳,撞到了前面一个姑娘的身上。这姑娘没修养,很不高兴地望着教 授说:“什么德性?”车内气氛紧张起来,有人担心会发生口角。但这位教授只淡淡地 望了姑娘一眼,说:“不是德性,是惯性。”车厢内爆发出笑声 老教授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这句话有什么特点?(3分) 二、积累与运用(23分) 3、依据拼音在下面句子的横线处写出汉字。(3分) ①我喜欢听单弦牌子曲《风雨归舟》,它似乎用闲适并带有几分粗 guang的 音吐出了心中的块li ②hui 暗了又明ⅹi ③这歌声仿佛han养了树林的清新,描绘了tian 静的生活。 4、根据课文填空。(10分,任选10个空格即可) (1)予独爱莲之 濯清涟而不妖 (2)海内存知己 (3) 病树前头万木春。 (4)问渠那得清如许
1 私立一中 2003-2004 学年度下学期优生考试 初一语文试卷 亲爱的同学们,又是一年收获时。对初一学年的语文学习,你肯定有了更深刻的感 受。我们这张试卷,与其说是考试,不如说是舞台。在此,你尽可以全面展示你的学识 与才华。要坚信:真情的体验,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创新永远是最有价值的!用心、专 心、细心,你将得到最大的收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听 说(7 分) 1、按下面设定的情景写话。(4 分) 你的班主任对工作十分负责,对学生也十分关心,只是脾气急躁了一点。 ①请你用一句话委婉地向老师表达你的意见: ②同学们对班主任有情绪,请你以班长..的身份,用一句话劝劝同学们: 2、请看下面一则故事:北京某大学的一位物理学教授乘公共汽车时,由于司机的急刹 车,这位教授没站稳,撞到了前面一个姑娘的身上。这姑娘没修养,很不高兴地望着教 授说:“什么德性?”车内气氛紧张起来,有人担心会发生口角。但这位教授只淡淡地 望了姑娘一眼,说:“不是德性,是惯性。”车厢内爆发出笑声。 老教授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这句话有什么特点?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积累与运用(23 分) 3、依据拼音在下面句子的横线处写出汉字。(3 分) ①我喜欢听单弦牌子曲《风雨归舟》,它似乎用闲适并带有几分粗 guǎng______的声 音吐出了心中的块 lěi______。 ②huì______暗了又明 xī______。 ③这歌声仿佛 hán______养了树林的清新,描绘了 tián______静的生活。 4、根据课文填空。(10 分,任选 10 个空格即可) (1)予独爱莲之______________,濯清涟而不妖。 (2)海内存知己, 。 (3) ,病树前头万木春。 (4)问渠那得清如许,
(5)日暮乡关何处是? (6)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7)《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8) 《龟虽寿》一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远大理想的一句是“ ,志在千里; ,壮心不已。”而我们在《观沧海》一文中也能体会曹操的远大抱负,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我国的成语有许多来自古诗文,请你从本学期读过的古诗文中举处两例,并写出其 出处。(4分) (1)成语 出自 (2)成语 出自 6、读下面语句,请写出你的理解。(2分)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人就好象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 子,而他对自己的估计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的值就愈小。” 7、仿照例句,再写出两个你对语文理解的比喻句。(4分) 例句: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仿句:语文是 ,让人 语文是 ,让人 三、阅读(60分 (一)、阅读《泊秦淮》,完成第89题(5分) 泊秦准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8、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2分) 答 9、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答
2 (5)日暮乡关何处是? 。 (6)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_________。 (8)《龟虽寿》一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远大理想的一句是“____________,志在千里; ______________,壮心不已。”而我们在《观沧海》一文中也能体会曹操的远大抱负, ___________, _________;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我国的成语有许多来自古诗文,请你从本学期读过的古诗文中举处两例,并写出其 出处。(4 分) (1)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下面语句,请写出你的理解。(2 分)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人就好象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 子,而他对自己的估计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的值就愈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仿照例句,再写出两个你对语文理解的比喻句。(4 分) 例句: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仿句:语文是_____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____; 语文是_____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____。 三、阅读(60 分) (一)、阅读《泊秦淮》,完成第 8——9 题(5 分)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8、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2 分) 答: 。 9、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 分) 答: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第10—-13题。(15分)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也,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 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 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 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0、解释下列”而”字的用法。(2分)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2)而山不加增 11、翻译。(4分)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句 ②其如土石何? 译句: 12、愚公移山时年龄将近九十,所以智叟将“ 作为理由阻止他,他的话句句含有 的语气,但愚公反驳了智叟, 他认为山可以移走的原因是,其 其 。结果在辩论中愚公获胜,文中的 ”就证明了这一点。(5分) 13、《愚公移山》一文寓意深刻,作者以“智叟”来代表那些 的 人,用“愚公”代表 的人。(4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14-18题。(13分) 书籍面临着危机。据估计,美国各图书馆中有近三分之一图书的纸张已严重老化。 美国国会图书馆普通类和法律类1200万卷藏书中有近四分之一的书籍已脆到不能翻 阅。1850年后出版的书籍,平均保存寿命为50至100年,有些书籍只能保存25年便 化为尘土。已经查明造成这一恶果的主要原因并非时间,而在于现代造纸过程中所添加 的化学物质 当今,造纸主要取自木质原料,要使木块分解成纤浆,再将其漂白、浓缩,必须添 加一些酸性剂。这种酸性剂残留在纸张上,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起着“焚书”的作用。 目前虽已生产出一些无酸纸,但由于产量低、价格贵,经济上并不可取。 电子存储技术的问世和化学技术的革新给人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途径。美
3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第 10——13 题。(15 分)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也,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 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 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 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0、解释下列”而”字的用法。(2 分) (1)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而山不加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翻译。(4 分)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如土石何?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愚公移山时年龄将近九十,所以智叟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为理由阻止他,他的话句句含有 的语气,但愚公反驳了智叟, 他认为山可以移走的原因是,其一、 ________;其 二、 。结果在辩论中愚公获胜,文中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证明了这一点。(5 分) 13 、《 愚 公 移 山 》 一 文 寓 意深 刻 , 作 者 以 “ 智 叟 ” 来代 表 那 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 人,用“愚公”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人。(4 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 14----18 题。(13 分) 书籍面临着危机。据估计,美国各图书馆中有近三分之一图书的纸张已严重老化。 美国国会图书馆普通类和法律类 1200 万卷藏书中有近四分之一的书籍已脆到不能翻 阅。1850 年后出版的书籍,平均保存寿命为 50 至 100 年,有些书籍只能保存 25 年便 化为尘土。已经查明造成这一恶果的主要原因并非时间,而在于现代造纸过程中所添加 的化学物质。 当今,造纸主要取自木质原料,要使木块分解成纤浆,再将其漂白、浓缩,必须添 加一些酸性剂。这种酸性剂残留在纸张上,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起着“焚书”的作用。 目前虽已生产出一些无酸纸,但由于产量低、价格贵,经济上并不可取。 电子存储技术的问世和化学技术的革新给人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途径。美
国国会图书馆已硏制岀一种“抗酸化″流程,将书籍放在真空室迸行干燥处理后,再将 该室充以汽化乙锌,这样处理4至5天,书籍的保存寿命便可从100年延长到500至 600年。 ①电子存储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保存书籍内容的新途径。②一个数字激光存储器可存 储相当于两万页的文字内容。③一旦读者需要时则可借助计算机来进行阅读。④人们相 信,随着技术革命的发展,更加合理的保护书籍的新途径一定会找到。 14、书籍面临着什么危机?(回答不超过8个字)(2分) 答 15.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文章的主要说明内容。 。(3分) 16、本文介绍了哪两项保护书籍的新技术?用简明的话回答。(2分) 答 17.这两项新技术有什么不同作用?(分别用一句话概括)(4分) 答 18.第四段文章原有5个句子,按照合理的顺序,“这在经济上远较微缩胶卷合算,而 且使用也较灵便。”一句应补回在何处? (2分) 四、阅读下文,回答19-24题。(27分) 感谢生命 (1)那是一个万物复苏的春天,我漫步在北京朝阳门外大街上,忽然发 现天空中飘着许许多多纤维状的白色物,一大片一大片,像下雪似的,但 又比雪花更绵薄更柔软,纷纷扬扬,连天扯地。街上的人们,穿行在这漫 天漫地的乳白色雾中,任它轻轻地飘在身上,缓缓地从身边擦过,静静地 落在脚边的地上,漫不经心地挂在林阴道的树枝上。一时间,大街上像披 上了一层薄如蝉翼的白纱 (2)后来,有人告诉我,这是杨絮。依靠风力在传播种子。 (3)这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植物自己播种生命的方式,我完全被震撼了 (4)我的心里简直承受不住这份欣喜和景仰之情。我伸出一只手,只 瞬,便有一片悄悄地落入我的手心,像一朵小小的白云,载着希冀的梦幻J 我不忍惊扰它美好的梦境,松开手,让它随风飘去。我看见它在风中纷飞 旋舞,一忽儿上,一忽儿下,一忽儿左,一忽儿右,像在向我招手,又像 在微笑。很快地,它与天空中无数羽毛交融在一起,带着一粒种予的希望, 飘向它梦幻的草地与湖畔,去撒下一地可见的生命
4 国国会图书馆已研制出一种“抗酸化”流程,将书籍放在真空室进行干燥处理后,再将 该室充以汽化乙锌,这样处理 4 至 5 天,书籍的保存寿命便可从 100 年延长到 500 至 600 年。 ①电子存储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保存书籍内容的新途径。②一个数字激光存储器可存 储相当于两万页的文字内容。③一旦读者需要时则可借助计算机来进行阅读。④人们相 信,随着技术革命的发展,更加合理的保护书籍的新途径一定会找到。 14、书籍面临着什么危机?(回答不超过 8 个字)(2 分) 答: 。 15.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文章的主要说明内容。 。(3 分) 16、本文介绍了哪两项保护书籍的新技术?用简明的话回答。(2 分) 答: 。 17.这两项新技术有什么不同作用?(分别用一句话概括)(4 分) 答: 。 18.第四段文章原有 5 个句子,按照合理的顺序,“这在经济上远较微缩胶卷合算,而 且使用也较灵便。”一句应补回在何处? 。(2 分) 四、阅读下文,回答 19---24 题。(27 分) 感谢生命 (1)那是一个万物复苏的春天,我漫步在北京朝阳门外大街上,忽然发 现天空中飘着许许多多纤维状的白色物,一大片一大片,像下雪似的,但 又比雪花更绵薄更柔软,纷纷扬扬,连天扯地。街上的人们,穿行在这漫 天漫地的乳白色雾中,任它轻轻地飘在身上,缓缓地从身边擦过,静静地 落在脚边的地上,漫不经心地挂在林阴道的树枝上。一时间,大街上像披 上了一层薄如蝉翼的白纱…… (2)后来,有人告诉我,这是杨絮。依靠风力在传播种子。 (3)这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植物自己播种生命的方式,我完全被震撼了。 (4)我的心里简直承受不住这份欣喜和景仰之情。我伸出一只手,只一 瞬,便有一片悄悄地落入我的手心,像一朵小小的白云,载着希冀的梦幻。 我不忍惊扰它美好的梦境,松开手,让它随风飘去。我看见它在风中纷飞 旋舞,一忽儿上,一忽儿下,一忽儿左,一忽儿右,像在向我招手,又像 在微笑。很快地,它与天空中无数羽毛交融在一起,带着一粒种予的希望, 飘向它梦幻的草地与湖畔,去撒下一地可见的生命
(5)谁见了这种场面也不会无动于衷,谁都不能不被这种生命不计成本 不惜一切代价的付出和投资所感动。在它辛劳的飘散中,仿佛听见一种声 音在殷切地呼唤,那是它在呼唤每一粒种子落入黑平平的泥土,绽出一枚 嫩绿新芽,在春天里疯长,散发着生命的芬芳。这是它的心愿。但是这些 成千上万飘飞着的杨絮,也许只有一颗种子能够遇到一片沃土,助它生根、 发芽、长成一株浓阴蔽日的参天大树。而其余的种子,因为土地的贫瘠, 尽管艰难地生长。终究无法蔚然成阴,而早早地夭折在胚胎中。但它依然 如故,在这个季节从不失约地如期而至,自始至终不间断潜心这项浩大的 生命工程的创造与劳动,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6)我在想,杨絮日日夜夜不知倦怠地飘送,是因为它生命本能的使然, 还是一种强烈生命意识的觉醒,想在创造中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伸葆有 份永恒?是它深谙生命的无常,才将自己所有的精髓毫无保留地撒向人间, 最大限度地展示一种生命过程,还是它将生命的价值,隐逸在这令人感泣 的茫茫无际的生命绝唱和制造里? (7)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人类的生命,对于人类生命的起源,不是人类 学家的我们,是用不着在这件事上刨根问底纠缠不休的。真正值得我们深 思的命题在于:在大自然生命的启悟下,我们应该懂得怎样感谢生命,珍 惜生命,把握生命 (8)由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对生命投以虔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畏。毕竟, 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即使在人生的道路上,事业、前途、爱情、家 庭都如泡沫一样破灭了,也不必悲观,不要绝望。要知道,生存本身就是 种资本,一种幸运,一种对不公平命运勇敢的蔑视和挑战啊 19、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倦怠( 贫瘠() 20.结合下文内容,简要概括第(③)节中“我完全被震撼了”的原因。(3分) 答 21.写出第(4)节“像一朵小小的白云,载着希冀的梦幻中“希冀的梦幻”的具体内容。(3 分) 22.简要回答作者从杨絮纷飞飘落的景象中所得到的启示。(4分)
5 (5)谁见了这种场面也不会无动于衷,谁都不能不被这种生命不计成本、 不惜一切代价的付出和投资所感动。在它辛劳的飘散中,仿佛听见一种声 音在殷切地呼唤,那是它在呼唤每一粒种子落入黑平平的泥土,绽出一枚 嫩绿新芽,在春天里疯长,散发着生命的芬芳。这是它的心愿。但是这些 成千上万飘飞着的杨絮,也许只有一颗种子能够遇到一片沃土,助它生根、 发芽、长成一株浓阴蔽日的参天大树。而其余的种子,因为土地的贫瘠, 尽管艰难地生长。终究无法蔚然成阴,而早早地夭折在胚胎中。但它依然 如故,在这个季节从不失约地如期而至,自始至终不间断潜心这项浩大的 生命工程的创造与劳动,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6)我在想,杨絮日日夜夜不知倦怠地飘送,是因为它生命本能的使然, 还是一种强烈生命意识的觉醒,想在创造中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伸葆有一 份永恒?是它深谙生命的无常,才将自己所有的精髓毫无保留地撒向人间, 最大限度地展示一种生命过程,还是它将生命的价值,隐逸在这令人感泣 的茫茫无际的生命绝唱和制造里? (7)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人类的生命,对于人类生命的起源,不是人类 学家的我们,是用不着在这件事上刨根问底纠缠不休的。真正值得我们深 思的命题在于:在大自然生命的启悟下,我们应该懂得怎样感谢生命,珍 惜生命,把握生命。 (8)由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对生命投以虔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畏。毕竟, 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即使在人生的道路上,事业、前途、爱情、家 庭都如泡沫一样破灭了,也不必悲观,不要绝望。要知道,生存本身就是 一种资本,一种幸运,一种对不公平命运勇敢的蔑视和挑战啊。 19、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 分) 倦怠( ) 贫瘠( ) 20.结合下文内容,简要概括第(3)节中“我完全被震撼了”的原因。(3 分) 答: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写出第(4)节“像一朵小小的白云,载着希冀的梦幻”中“希冀的梦幻”的具体内容。(3 分) 答: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简要回答作者从杨絮纷飞飘落的景象中所得到的启示。(4 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