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较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增长的差异 2.任意选择两个大或地区,从人们的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经济发展水平 等方面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保持在较低水平 人口增长缓慢。预计今后几十年,发达国家的人口数量将比较 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例如俄罗斯,德国 和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 日本政府在全国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 目前的日本,一方面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另一方面人口出 率却迅速下降,这就是所谓的“高静少子化”现象,不少日本人对 此深感优虑,扣心未来经济发展会因此一不围 日本人的担优不无道理,3000年,日本平均每39个劳动力 负担一位老年人的生计:如果再加上14岁以下的儿素,平均每 子化的进展,日本的劳动力将逐渐减少,其国民生产总值也符随之 下,但老年人口却持续增加,平均每15个劳动力就必养活 位老人,如果再加上14岁以下的儿童,负担比率将是12:1,因此 现在日本政府在全国大力推广鼓结生育的政策 中国计划生育宣传 95G 图1.5世界部分国家的人口政策 读图思考 为实现人口与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共同目标,各国或各地区能否采取相 同的人口政策及措施?为什么? 4|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国家,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 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因面人口增长很快。在世界每年新增 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了80%以上,其中印度,中国、巴基 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就占了每年世界 新增人口的一半。20世纪70年代以后,银多发展中国家采取 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世界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我国在过去 30年中,由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少出生了几亿人口,使“世 界60亿人口日”到来的时间推延了近4年 当今世界人口的增长及其发展趋势与人口大国的人口自然增长害切相关。目前在 人口大国中,虽然多数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逐步降低,但人口数量仍在较快增 长,并左右着当今以及未来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所以,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大国能否 采取适宜本国实际情况的人口政策,合理控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将对世界人口增长 产生重要形响 表1.1世界人口最多的10个国家人口数量及其自然增长率 2002年人口数/亿 人口自然增长率/ 1901951900005估) 12.95 0.41 1.64 印度尼西亚 巴基斯坦 孟加拉国 15 资料来源:《2002年世界人口状况(中文版)》,人民教育出般社20年版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 共同构成的。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 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 型三种类型(图1.6)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5
死亡率与出生事/ 在工业革命以后,由于不 同国家、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和 出生率 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世 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 也随之扩大。尤其在第二次世 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增长模 式的地区差异更加明显 历史发展表明,人口增长 代型模式是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 图1.6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 和低增长率的原始型向高出 生率,低死亡率和高增长率的传统型,继而向低出生率、低死 读图思考 亡率和低增长率的现代型逐步过渡。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 分析人口的出生 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到70年代中期,以欧洲和 率,死亡平和自然增长 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不足1%,人口增长 率之间的相互美系,描 模式已进入现代型。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 述原始型、传统型和现 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但是人口的出生率仍然较高,人 口增长模式还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由于发展中 代型三种人口增长模式 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总体来看,世界人 的基本特征 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增长模式能否顺利实现 变,对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 纪70年代以来,我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目前已基 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1……… 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国际人口组织研完表明,北欧国家芬兰人 口从18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的变化 青况(表12),堪称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代表 性例子 18世纪中期,芬兰在普通农民中实行土 地私有制,自由建立小农场,这使农业经济得 到了较快的发展。那时劳动力需要量大,人口 6|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表1.2芬兰人口自然增长的转变 人口阶段/年 出生率/% 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出生率高,但是由于生存环境较恶劣,人口死亡率也高。前工业化时期,芬兰人口增长以高出 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为特征 工业化开始后,芬兰人口的死亡率有了明显的下降。1825-1830年期间,死亡率下降至 24%,出生率仍在38%的水平上。使得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年平均自然增长率达14%,人口 增长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平为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制造业的发展,至1960年产业工人约发展到了人口的30%。随 着工业化的发展,以及开垦新土地受到了限制,芬兰南部的很多小居民点扩大,人口集中。工 业化导致了城市化(1960年域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从而使城市生活方式香遍得到认同 伴随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芬兰妇女地位得到提高,传统的生有观念得到较大改变,加 之社会福利提高,避孕节育措施的日益普及,使得生育率大大下降。20世纪70年代以后,芬 兰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断降低,人口增长模式开始进入现代型 Q活动 专家分析,一个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春生产力水平 国家政策 ·社会福利 自然环境 文化观念 结合芬兰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实际,你认为哪个因素起主要作用?各因素之间 又是怎样相互影响的? 传变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 主要因素 从原始型转变为传统型 从传统型转变为现代型 2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7
第节人的空间变化 ‖!人囗的迁移 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人口迁 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井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 (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 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例如15-16世纪,欧洲 进行殖民主义扩张,引发了7000多万欧洲人迁移到以美洲和 大祥洲为主的国家和地区,这些人口迁移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 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持点:人 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 口增多,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西欧 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移民;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 为迁出地区,大量人口流向美国,加拿大和西欧。20世纪70 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 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 个地区移居的现象。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深受统治者及其行 政力量的束缚。由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 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难以维持安居乐业,不得不背井离 乡大批迁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内人口迁移大致可以分为两 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国家实行 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国家改 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流向也发生了明显 的变化。 8|第一章人口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