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传播与侵染 Spreading and Infection 子囊孢子借气流和风雨传播。小麦抽穗后至扬花末期最易 受病菌侵染,乳熟期以后,除非遇上特别适宜的阴雨天气, 般很少侵染。 病菌主要通过凋萎的花药侵入小穗(少数可以从张开的颖 缝处直接侵入)。孢子落在麦穗上后萌发产生菌丝,先在颖 壳外侧蔓延后经颖片缝隙进入小穗内并侵入花药,引起小穗 凋萎 小穗被侵染后,条件适宜,3-5d即可表现症状。尔后菌丝 逐渐向水平方向的相邻小穗扩展,也向垂直方向穿透小穗轴 进而侵害穗轴输导组织,导致侵染点以上的病穗岀现枯萎
2 传播与侵染 Spreading and Infection 子囊孢子借气流和风雨传播。小麦抽穗后至扬花末期最易 受病菌侵染,乳熟期以后,除非遇上特别适宜的阴雨天气, 一般很少侵染。 病菌主要通过凋萎的花药侵入小穗(少数可以从张开的颖 缝处直接侵入)。孢子落在麦穗上后萌发产生菌丝,先在颖 壳外侧蔓延后经颖片缝隙进入小穗内并侵入花药,引起小穗 凋萎。 小穗被侵染后,条件适宜,3-5d即可表现症状。尔后菌丝 逐渐向水平方向的相邻小穗扩展,也向垂直方向穿透小穗轴 进而侵害穗轴输导组织,导致侵染点以上的病穗出现枯萎
3再侵染re- - infection 潮湿条件下病部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 进行再侵染。但再侵染次数有限,作用也不大。穗枯的发 生程度主要取决于花期的初侵染量和子囊孢子的连续侵染
3 再侵染 re-infection 潮湿条件下病部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 进行再侵染。但再侵染次数有限,作用也不大。穗枯的发 生程度主要取决于花期的初侵染量和子囊孢子的连续侵染
四流行因素( Epidemiology) 气象条件、菌源数量、寄主抗病性及生育时 期、栽培条件等因素与赤霉病发生有密切关系 充足的菌源,适宜的气候条件以及和小麦扬 花期相吻合,就会造成赤霉病流行
四 流行因素(Epidemiology) 气象条件、菌源数量、寄主抗病性及生育时 期、栽培条件等因素与赤霉病发生有密切关系。 充足的菌源,适宜的气候条件以及和小麦扬 花期相吻合,就会造成赤霉病流行
1.气象条件: 气候因素对小麦赤霉病的影响,在前期主要是影响基物 上接种体的产生,后期则主要影响病原菌的侵入、扩展 和发病。 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降雨量、降雨日数和相对湿度是病害 流行的主导因素,小麦抽穗期后降雨次数多,降雨量大, 相对湿度高,日照时数少是构成穗腐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尤其开花到乳熟期多雨、高温,穗腐严重
1. 气象条件: 气候因素对小麦赤霉病的影响,在前期主要是影响基物 上接种体的产生,后期则主要影响病原菌的侵入、扩展 和发病。 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降雨量、降雨日数和相对湿度是病害 流行的主导因素,小麦抽穗期后降雨次数多,降雨量大, 相对湿度高,日照时数少是构成穗腐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尤其开花到乳熟期多雨、高温,穗腐严重
2.菌源数量: 越冬菌源量和孢子释放时间与田间病害发生程度的关系十 分密切。具有充足菌源的重茬地块和距离菌源近的麦田发病严 重 另外,影响苗期发病的主要因素是种子带菌量,种子带菌 量大,或种子不进行消毒处理,病苗和烂种率高 在我国北方麦区,菌源量较多,一般不是流行的限制因素
2. 菌源数量: 越冬菌源量和孢子释放时间与田间病害发生程度的关系十 分密切。具有充足菌源的重茬地块和距离菌源近的麦田发病严 重。 另外,影响苗期发病的主要因素是种子带菌量,种子带菌 量大,或种子不进行消毒处理,病苗和烂种率高。 在我国北方麦区,菌源量较多,一般不是流行的限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