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惑:b。 2 小麦赤霉病菌 1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2子囊壳 3.子囊4.子囊孢子
小麦赤霉病菌 1.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2.子囊壳 3.子囊 4.子囊孢子
病原形态 禾谷镰刀菌大型分生孢子多为镰刀形,稍弯曲,顶端钝,基部有 明显足胞。一般有3-5个隔膜,单个孢子无色,聚集成堆时呈粉红 色。一般不产生小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 有性态产生子囊壳,散生或聚生于感病组织表面,卵圆形或圆锥 形,深蓝至紫黑色,表面光滑,顶端有瘤状突起为孔口。子囊无色 ,棍棒状,两端稍细,内生8个子囊孢子,呈螺旋状排列。子囊孢 子无色,弯纺缍形,多有3个隔膜
2 病原形态 禾谷镰刀菌大型分生孢子多为镰刀形,稍弯曲,顶端钝,基部有 明显足胞。一般有3-5个隔膜,单个孢子无色,聚集成堆时呈粉红 色。一般不产生小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 有性态产生子囊壳,散生或聚生于感病组织表面,卵圆形或圆锥 形,深蓝至紫黑色,表面光滑,顶端有瘤状突起为孔口。子囊无色 ,棍棒状,两端稍细,内生8个子囊孢子,呈螺旋状排列。子囊孢 子无色,弯纺缍形,多有3个隔膜
3病原生物学: 禾谷镰刀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范 围为22-28℃;分生孢子产生的最适温度为24-28℃,分生孢子 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8℃,低于4℃萌发缓慢,高于37℃则不能萌 发。子囊壳形成的适宜温度为15-20℃,子囊和子囊孢子形成的 适宜温度为25-28℃;子囊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 基物湿润是子囊壳形成和发育的基本条件,在温度满足的前 提下,田间表土湿度达70%-80%,处于湿润状态的病残体能很快 产生子囊壳和子囊孢子。分生孢子的萌发要求96%以上的相对湿 度,子囊孢子释放则要求相对湿度达到99%以上,低于95%很少 释放。水滴存在对病菌孢子的萌发和释放比较有利
3 病原生物学: 禾谷镰刀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范 围为22-28℃;分生孢子产生的最适温度为24-28℃,分生孢子 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8℃,低于4℃萌发缓慢,高于37℃则不能萌 发。子囊壳形成的适宜温度为15-20℃,子囊和子囊孢子形成的 适宜温度为25-28℃;子囊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 基物湿润是子囊壳形成和发育的基本条件,在温度满足的前 提下,田间表土湿度达70%-80%,处于湿润状态的病残体能很快 产生子囊壳和子囊孢子。分生孢子的萌发要求96%以上的相对湿 度,子囊孢子释放则要求相对湿度达到99%以上,低于95%很少 释放。水滴存在对病菌孢子的萌发和释放比较有利
四.病害循环 Diseases Cycle 病原越冬场所: 传播方式 侵染途径 再侵染:
四.病害循环 ( Diseases Cycle ) • 病原越冬场所: • 传播方式: • 侵染途径: • 再侵染:
l越冬( Over winter): 小麦赤霉病菌腐生能力强,麦收后可继续在麦秸、玉 米秆、豆秸、稻桩、稗草等植物残体上存活,并以子囊壳、 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各种寄主植物的残体上越冬。 土壤和带病种子也是重要的越冬场所。病残体上的子囊 壳和分生孢子以及带病种子是下一个生长季节的主要初侵 染源
1越冬 (Over winter): 小麦赤霉病菌腐生能力强,麦收后可继续在麦秸、玉 米秆、豆秸、稻桩、稗草等植物残体上存活,并以子囊壳、 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各种寄主植物的残体上越冬。 土壤和带病种子也是重要的越冬场所。病残体上的子囊 壳和分生孢子以及带病种子是下一个生长季节的主要初侵 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