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品种抗病性和生育时期: 小麦品种间对赤霉病抗病性存在有一定差异,但尚未发现 免疫和高抗品种,特别是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主栽品种对 赤霉病抗性均较差。我国育种工作者在抗小麦赤霉病育种方面 作了大量工作,曾选育出苏麦3号、扬麦4号、华麦6号、宁 7840、万年2号等抗病品种。 从生育期来看,小麦整个穗期均可受害,但以开花期感病 率最高,开花以前和落花以后则不易感染,说明病菌的侵入时 期受到寄主生育期的严格限制
3. 品种抗病性和生育时期: 小麦品种间对赤霉病抗病性存在有一定差异,但尚未发现 免疫和高抗品种,特别是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主栽品种对 赤霉病抗性均较差。我国育种工作者在抗小麦赤霉病育种方面 作了大量工作,曾选育出苏麦3号、扬麦4号、华麦6号、宁 7840、万年2号等抗病品种。 从生育期来看,小麦整个穗期均可受害,但以开花期感病 率最高,开花以前和落花以后则不易感染,说明病菌的侵入时 期受到寄主生育期的严格限制
4.栽培条件: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开花期灌水过多,造成田间湿 度较大,有利于发病;麦田施氮肥较多,植株群体大,通风 透光不良或造成贪青晚熟,也能加重病情。 作物收获后不能及时翻地,或翻地质量差,田间遗留大 量病残体和菌源,来年发病重 此外,小麦成熟后因雨不能及时收割,赤霉病仍可继续 发生;或收割后如遇多雨年份不能及时脱粒,病害可继续在 垛内蔓延,以致造成霉垛;或籽粒因雨不能及时晒干,发热 而引起霉堆
4. 栽培条件: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开花期灌水过多,造成田间湿 度较大,有利于发病;麦田施氮肥较多,植株群体大,通风 透光不良或造成贪青晚熟,也能加重病情。 作物收获后不能及时翻地,或翻地质量差,田间遗留大 量病残体和菌源,来年发病重。 此外,小麦成熟后因雨不能及时收割,赤霉病仍可继续 发生;或收割后如遇多雨年份不能及时脱粒,病害可继续在 垛内蔓延,以致造成霉垛;或籽粒因雨不能及时晒干,发热 而引起霉堆
五防治方法( Control) 应采取以农业防治和减少初侵染源为基础,充分利用 抗病品种,及时喷洒杀菌剂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如苏麦3号、扬麦4号、华麦6号 宁7840、万年2号等。但总的来说其抗病性和丰产性还不够 理想。目前可利用一些中抗和耐病品种 河南省:豫麦34,豫展9705,郑农16,郑麦9023,中育8号 比较抗病
五 防治方法 (Control) 应采取以农业防治和减少初侵染源为基础,充分利用 抗病品种,及时喷洒杀菌剂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1. 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 如苏麦3号、扬麦4号、华麦6号、 宁7840、万年2号等。但总的来说其抗病性和丰产性还不够 理想。目前可利用一些中抗和耐病品种。 河南省:豫麦34,豫展9705,郑农16,郑麦9023,中育8号 比较抗病
2加强农业防治,消灭或减少菌源数量 播种时要精选种子,减少种子带菌率; 适量播种,以免造成植株群体过于密集和通风透光不良; 要控制氮肥施用量,实行按需合理施肥,氮肥作追肥时 也不能太晚; 小麦扬花期应少灌水,更不能大水漫灌,多雨地区要注 意排水降湿 釆取必要措施消灭或减少初侵染菌源,小麦扬花前要尽 可能处理完麦秸、玉米秸等植株残体;上茬作物收获后 应及时翻耕灭茬,促使植株残体腐烂,减少菌源数量 小麦成熟后要及时收割,尽快脱粒晒千,减少霉垛和霉 堆造成的损失
2.加强农业防治,消灭或减少菌源数量 • 播种时要精选种子,减少种子带菌率; • 适量播种,以免造成植株群体过于密集和通风透光不良; • 要控制氮肥施用量,实行按需合理施肥,氮肥作追肥时 也不能太晚; • 小麦扬花期应少灌水,更不能大水漫灌,多雨地区要注 意排水降湿。 • 采取必要措施消灭或减少初侵染菌源,小麦扬花前要尽 可能处理完麦秸、玉米秸等植株残体;上茬作物收获后 应及时翻耕灭茬,促使植株残体腐烂,减少菌源数量。 • 小麦成熟后要及时收割,尽快脱粒晒干,减少霉垛和霉 堆造成的损失
3.药剂防治 在当前品种普遍抗性较差的情况下,药剂防治仍是小麦 赤霉病防治的关键和有效措施。 ①种子处理:是防治芽腐和苗枯的有效措施。可用50%多菌 灵,每100kg种子用药100-200g(a.i)湿拌。亦可用适乐时 和烯唑醇拌种。 ②喷雾防治:是防治穗腐的关键措施。各地应根据菌源情 况和气象条件,适时作出病情预测预报,并及时进行喷药防 治。防治穗腐的最适施药时期是小麦齐穗期至盛花期,施药 应宁早勿晚。比较有效的药剂是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等内吸 杀菌剂。每hm用药(a.i)450-600g兑水喷雾
3.药剂防治 在当前品种普遍抗性较差的情况下,药剂防治仍是小麦 赤霉病防治的关键和有效措施。 ①种子处理:是防治芽腐和苗枯的有效措施。可用50%多菌 灵,每100kg种子用药100-200g(a.i)湿拌。亦可用适乐时 和烯唑醇拌种。 ②喷雾防治:是防治穗腐的关键措施。各地应根据菌源情 况和气象条件,适时作出病情预测预报,并及时进行喷药防 治。防治穗腐的最适施药时期是小麦齐穗期至盛花期,施药 应宁早勿晚。比较有效的药剂是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等内吸 杀菌剂。每hm2用药(a.i)450-600g兑水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