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切韵》是综合性的 音系,不是以某一地域的方言语音为基础 的语音体系,另外有的韵可能只是为了保 存古音或方言而分为不同的韵,在当时的 口语中也许没有分别,因而比实际口语分 得细密
•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切韵》是综合性的 音系,不是以某一地域的方言语音为基础 的语音体系,另外有的韵可能只是为了保 存古音或方言而分为不同的韵,在当时的 口语中也许没有分别,因而比实际口语分 得细密
如在《广韵》206韵中,有的只是开合口不 同或者有无介音的区别,对于做诗押韵 来说,其实不需要那么严格(押韵只需要 主要元音、韵尾和声调相同、相近即可), 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难于分辨那么多的 韵,再加上唐代以后汉语的韵母系统发生 了简化,一些原来不同的音变得同音了
• 如在《广韵》206韵中,有的只是开合口不 同或者有无[i]介音的区别,对于做诗押韵 来说,其实不需要那么严格(押韵只需要 主要元音、韵尾和声调相同、相近即可), 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难于分辨那么多的 韵,再加上唐代以后汉语的韵母系统发生 了简化,一些原来不同的音变得同音了
后来唐代政府做出了变通的规定:允许 部分读音接近的韵可以“同用”。所谓同 用,就是规定合并两个或三个韵在作诗押 韵时可以当作一个韵用;独用的韵就不能 跟其他韵的字在一起用。这样一来,《广 韵》206韵就可以合并为113韵。近体诗在 唐代兴起以后,无论应试与否,文人用这 种诗歌体裁进行创作都要遵守这种“官 韵
• 后来唐代政府做出了变通的规定:允许一 部分读音接近的韵可以“同用”。所谓同 用,就是规定合并两个或三个韵在作诗押 韵时可以当作一个韵用;独用的韵就不能 跟其他韵的字在一起用。这样一来,《广 韵》206韵就可以合并为113韵。近体诗在 唐代兴起以后,无论应试与否,文人用这 种诗歌体裁进行创作都要遵守这种“官 韵
宋代以后,官方所规定 用范围又有所扩大。 如《礼部韵略》一书把 的同 206韵合并 108韵。到了金代,学者王文郁在《平水新刊 韵略》一书中进一步调整为106韵,因王文郁 曾在平水(今山西临汾)做过官,因而这部韵 书的韵部系统被后人称为“平水韵”。虽然这 部书没有流传下来,但它的韵部系统在后代 生了深刻的影响,比如元、明、清三代都把 106韵的平水韵是为官韵 平水韵:上平声、下平声(30韵);上声 (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 宋代以后,官方所规定的同用范围又有所扩大。 如《礼部韵略》一书把《广韵》206韵合并为 108韵。到了金代,学者王文郁在《平水新刊 韵略》一书中进一步调整为106韵,因王文郁 曾在平水(今山西临汾)做过官,因而这部韵 书的韵部系统被后人称为“平水韵”。虽然这 部书没有流传下来,但它的韵部系统在后代产 生了深刻的影响,比如元、明、清三代都把 106韵的平水韵定为官韵。 • 平水韵:上平声、下平声(30韵);上声 (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上平声15韵: 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 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 寒十五删 ●下平声15韵 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 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 盐十五咸
⚫上平声15韵: •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 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 寒 十五删 ⚫下平声15韵: • 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 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 盐 十五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