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课文依次描写了 和 三个情景,目的在于 即是紧扣“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一个“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2、施八尺屏障()3、会宾客大宴( 4、满坐寂然 )5、便有妇人惊觉欠伸()6、其夫呓语( 7、妇抚儿乳()8、妇拍而呜之( )9、絮絮不止( 10、众妙毕备( )11、夫鼾声起( )12、宾客意少舒( 1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4、曳屋许许声( )15、虽人有百手 16、不能名其一处()17、奋袖出臂()18、两股战战( 回答下列问题 、“京中有善品技者”中的“善”的作用是什么? 2、第一自然段中列举了四个“一”的作用是什么?最后自然段再次出现四个“一”的作用是什么? 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的作用是什么? 4、第二自然段写品技表演的顺序是 5、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高超的句子是 6、宾客以假乱真、惊慌欲逃的句子是 7、写听众情绪随着表演而起伏变化的句子是 真切地说明拍儿声由小到大的句子是 9、写宾客如亲临火灾现场的句子是 翻译下列句子 1、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3、宾客意稍舒,稍稍正坐 4、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四、写出下列各词的古今义 1、但古义 今义 2、虽古义 今义 走古义 今义 《陋室铭》刘禹锡(唐) 、作者: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字梦得。《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二、“铭”的特点: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本文的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解释加点字 有龙则灵 无丝竹之乱耳 可以调素琴 惟吾德馨 有仙则名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 四、阅读理解 1表现陋室环境的句子: 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 3表现陋室主人高雅生活的句子 4提挈全文大意的词: 5拿陋室”与古代贤人“名人”相类比的句子 6点明主旨的句子: 7本文开头起兴,以虚衬实的句子 8本文写法: 9作者情感 10.本文对偶句: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③、调素琴,阅金经 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课文依次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三个情景,目的在于 ________________,即是紧扣“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一个“____________”字。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2、施.八尺屏障()3、会.宾客大宴( ) 4、满坐寂然..( )5、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6、其夫呓.语( ) 7、妇抚儿乳.( )8、妇拍而呜.之( )9、絮.絮不止( ) 10、众妙毕.备( )11、夫鼾.声起( )12、宾客意.少舒.( ) 1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4、曳.屋许许声( )15、虽.人有百手( ) 16、不能名.其一处( )17、奋.袖出臂( )18、两股.战战( ) 二、回答下列问题 1、“京中有善品技者”中的“善”的作用是什么? 2、第一自然段中列举了四个“一”的作用是什么?最后自然段再次出现四个“一”的作用是什么? 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的作用是什么? 4、第二自然段写品技表演的顺序是 、 、 、 5、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高超的句子是 6、宾客以假乱真、惊慌欲逃的句子是 7、写听众情绪随着表演而起伏变化的句子是 8、真切地说明拍儿声由小到大的句子是 9、写宾客如亲临火灾现场的句子是 三、翻译下列句子 1、 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2、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3、 宾客意稍舒,稍稍正坐。 4、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四、写出下列各词的古今义 1、但 古义 今义 2、虽 古义 今义 3、走 古义 今义 《陋室铭》刘禹锡(唐) 一、作者: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字梦得。《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二、“铭”的特点: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本文的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三、解释加点字。 有龙则.灵 无丝竹之.乱耳 可以..调素琴 惟吾德馨. 有仙则名.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 劳. 形. 四、阅读理解: ⒈表现陋室环境的句子: ⒉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 ⒊表现陋室主人高雅生活的句子: ⒋提挈全文大意的词: 。 ⒌拿"陋室"与古代贤人“名人”相类比的句子: 。 ⒍点明主旨的句子: 。 ⒎本文开头起兴,以虚衬实的句子: 。 ⒏本文写法: ⒐作者情感: 。 ⒑本文对偶句: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③、调素琴,阅金经。 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1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13、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 4、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 15、《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16、《陋室铭》一文中,作者在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提到 古代贤士的一句话是: 17、《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作者、作品:宋濂,明代文学家,本文选自《宋学士文集》。朱元璋称之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二、题目含意:送给同乡马君则的一篇赠序 三、重点字词解释。 余幼时即嗜学:嗜 致书: 假借: 弗(不)之怠:弗(不)怠(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走送之: 既加冠: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 硕师 硕,大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 趋 。先达 执经叩问:执。叩,。德隆望尊: 门人弟子填其室 。门人弟子, 填 稍降辞色 援, 质 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或, 叱咄: 礼愈至 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其欣悦: 负箧曳屣: 穷冬 皲裂: 至舍 僵劲 持汤沃灌:汤, 。沃灌 以衾拥覆:以 衾 寓逆旅: 逆旅, 主人日再食 再 同舍生皆被绮绣: 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 。右备容臭 烨然若神人: 細袍敝衣 略无慕艳意: 慕艳 县官日有禀稍之供:县官 禀稍, 无冻馁之患矣:馁 与之论辨: 假诸人而后见也 诸 非天质之卑:天质 流辈: 谒 撰长书以为贽 言和而色夷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裘葛, 葛 四、阅读理解 1.本文内容:宋濂用自己当年艰苦求学的经历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2本文写法:①、先客后主。②、对比 3段意:(1)、在乡求学的艰难。(2)、远学从师之苦。(3)、近日太学生读书的优越条件
1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1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 13、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 。 14、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 。 15、《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16、《陋室铭》一文中,作者在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提到 古代贤士的一句话是: 。 17、《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一、作者、作品:宋濂,明代文学家,本文选自《宋学士文集》。朱元璋称之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二、题目含意:送给同乡马君则的一篇赠序。 三、重点字词解释。 余幼时即嗜.学:嗜. 。 致书: 。致, 。 假借: 。 弗.(不)之怠.:弗.(不)怠.(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走.送之: 既加冠: 。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 。硕师, 。硕,大。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 。趋: 。先达: 。 执.经叩问:执.。叩, 。 德隆望尊: 。 门人弟子填其室: 。门人弟子, 。填, 。 稍降辞色: 。 援疑质理: 。援, 。质, 。 俯身倾耳以请: 。 或遇其叱咄:或, 。叱咄: 。礼愈至.: 。 不敢出一言以复.: 。 俟.其欣悦: 。 负箧曳屣: 。 穷冬: 。 皲裂: 。至舍.: 。 僵劲: 。持汤沃灌:汤, 。沃灌, 。 以衾拥覆:以, 。衾, 。 寓逆旅: 。逆旅, 。主人日再食: 。再, 。食, 。 同舍生皆被.绮绣: 。戴朱缨..宝饰之帽: 。 腰.白玉之环: 。 右备容臭..: 。 烨然..若神人: 。 緼袍敝衣: 。緼, 。敝, 。 略无慕艳意: 。慕艳, 。 县官日 ...有禀稍..之供:县官, 。日, 禀稍, 。 无冻馁.之患矣:馁, 。之, 。 与之论辨..: 。辨, 假诸人而后见也: 。诸, 。 非天质之卑:天质, 。卑, 。 流辈: 。 谒, 。 撰长书以为贽: 。贽, 。 言和而色夷.: 。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裘葛, 。裘, 。葛, 。遗, 。 四、阅读理解: ⒈本文内容:宋濂用自己当年艰苦求学的经历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⒉本文写法:①、先客后主。②、对比 ⒊段意:⑴、在乡求学的艰难。⑵、远学从师之苦。⑶、近日太学生读书的优越条件
4填空:文章开始写(嗜学)与(家贫)的矛盾,解决办法(手自笔录)描述(借书)、(抄书)、(还 书)的艰辛。 5作者能遍观群书的原因:(1)、弗之怠;(2)、不逾约 6.从那些方面写求教不易:(1)、路途远:(2)、师道严 7."卒获有所闻"的原因:(1)、不辞辛苦;(2)、谦恭求教 8写借书的句子 写抄书的句子: 10写还书的句子 1写跋涉之苦的句子: 12写冷冻之苦的句子 13写衣食简陋的句子 l4作者与富贵子弟作比较表现了什么?以求学为乐的高尚追求 15那些句子表现了他以求学为乐的高尚追求? 16·写太学生们的优越条件的句子: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物质生活):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学习环境),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师资配备),未有问而不告, 求而不得者也(教师态度);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图书资料)。 17.文中对比:①、“廪稍之供”“裘葛之遗”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②、“坐大 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趋百里外”、“行深山巨谷中”。③、“问而不告”“求而不得”未尝稍降辞色“叱 咄”④、“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每假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18对比的作用:表明昔日读书条件艰难,能业精德成。今日读书条件优越,但是,也不精德不成, 出了用心不专。 19文中先写自己少年求学的艰难与刻苦,目的何在?这种先客后主的写法有什么作用?目的:激励马 生不腰辜负太学的良好条件。作用:容易让人接受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20.宋濂年轻时代求学的艰辛都表现在哪些方面:(1)、在乡求学的艰难。(2)、远学从师之苦 2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22表明第2段观点的句子是 23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 两顿 毫无滋味 24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25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26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 27本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28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29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30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晋朝,车胤(yi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 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马说》韩愈 、作者作品 韩愈唐朝文学家。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
⒋填空:文章开始写(嗜学)与(家贫)的矛盾,解决办法(手自笔录)描述(借书)、(抄书)、(还 书)的艰辛。 ⒌作者能遍观群书的原因:⑴、弗之怠;⑵、不逾约。 ⒍从那些方面写求教不易:⑴、路途远;⑵、师道严 ⒎"卒获有所闻"的原因:⑴、不辞辛苦;⑵、谦恭求教。 ⒏写借书的句子: 。 ⒐写抄书的句子: 。 ⒑写还书的句子: 。 ⒒写跋涉之苦的句子: ⒓写冷冻之苦的句子: 。 ⒔写衣食简陋的句子: 。 ⒕作者与富贵子弟作比较表现了什么?以求学为乐的高尚追求。 ⒖那些句子表现了他以求学为乐的高尚追求? 。 ⒗写太学生们的优越条件的句子: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物质生活);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学习环境),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师资配备),未有问而不告, 求而不得者也(教师态度);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图书资料)。 ⒘文中对比:①、“廪稍之供”“裘葛之遗”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②、“坐大 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趋百里外”、“行深山巨谷中”。③、“问而不告”“求而不得”未尝稍降辞色“叱 咄”④、“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每假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⒙对比的作用:表明昔日读书条件艰难,能业精德成。今日读书条件优越,但是,也不精德不成,突 出了用心不专。 ⒚文中先写自己少年求学的艰难与刻苦,目的何在?这种先客后主的写法有什么作用?目的:激励马 生不腰辜负太学的良好条件。作用:容易让人接受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⒛宋濂年轻时代求学的艰辛都表现在哪些方面:⑴、在乡求学的艰难。⑵、远学从师之苦。 21 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22 表明第 2 段观点的句子是: 23 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 毫无滋味。 24 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25 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26 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 27 本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28 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29 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30 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 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马说》韩愈 一、作者作品: 韩愈唐朝文学家。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
、“说”的特点:可以说明事物,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重点字词解释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食不饱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或尽粟一石 虽有千里之能 马之千里者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策之不以其道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安求其能千里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或尽粟一石 或异二者之为 祗辱于奴隶之手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之不能尽其材 四、阅读理解: 1、本文中心句(中心论点) 2、本文写法:托物寓意(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统治者不能识人才,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 慨 3、本文段意:一段: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作用。二段: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 三段:总结全文,写食马者的愚妄。 4、表明千里马与伯乐依赖关系的句子: 5、千里马必然被埋没的原因 6、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 作用: 7、表明食马者无知的句子 8、食马者无知所造成的恶果的句子 作用: 9、写食马者的愚妄(平庸浅薄)的句子: 10、"其真不知马也"的作用: 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意义:伯乐比喻 千里马比喻 食 马者比喻 12、《马说》中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1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4、在《马说》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15、策马者是怎样的不认识千里马? 16、《马说》中提出人才培养需要外在条件的句子是: 17、《马说》中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18、《马说》的主旨是: 19、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 0、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十;食马者 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 统治 21、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是哪一句? 《桃花源记》陶渊明 、作者、作品:陶渊明,东晋文学家。选自《陶渊明集》。我们学过《归园田居》、《饮酒》、《五柳 先生传》
二、“说”的特点:可以说明事物,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三、重点字词解释。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食.不饱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一食.或尽粟一石 虽有千里 之.能 马 之.千 里者 策之.不以其道 鸣 之.而不 能 通 其意 执策.而临之 策.之不以其道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安求其能.千里也 虽有千里之能. 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异二者之为 祗辱.于奴隶之手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之不能尽.其材 四、阅读理解: 1、本文中心句(中心论点): 。 2、本文写法:托物寓意(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统治者不能识人才,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 慨) 3、本文段意:一段: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作用。二段: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 三段:总结全文,写食马者的愚妄。 4、表明千里马与伯乐依赖关系的句子: 。 5、千里马必然被埋没的原因: 。 6、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 。 作用: 。 7、表明食马者无知的句子: 。 8、食马者无知所造成的恶果的句子: 作用: 。 9、写食马者的愚妄(平庸浅薄)的句子: 。 10、"其真不知马也"的作用: 。 1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意义:伯乐比喻 ,千里马比喻 ,食 马者比喻 。 12、《马说》中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 1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 14、在《马说》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15、策马者是怎样的不认识千里马? 。 16、《马说》中提出人才培养需要外在条件的句子是: 17、《马说》中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18、《马说》的主旨是: 。 19、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 。 20、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 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 21、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是哪一句? 《桃花源记》陶渊明 一、作者、作品:陶渊明,东晋文学家。选自《陶渊明集》。我们学过《归园田居》、《饮酒》、《五柳 先生传》
二、文体:记 知识点 1、通假字:要」 2、古今异义:交通: 无论: 妻子 绝境: 鲜美: 3、一字多义:志:(1)处之志之 (2)标记,寻向所志 4、重点句子:(1)欲穷其林: 穷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问所从来,具答之: (4)林尽水源: (5)悉如外人 (6)咸来问讯 咸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并: 四、阅读理解 1.本文中心:作者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了出了一幅没有剥削、压迫,能安居乐业 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 2.本文线索及段意:渔人的行踪:发现桃林(开端)—一进入桃林(发展)一一出而复寻不可得(结 局、尾声)。顺序:时间先后 3第一段中表现悬念的句子: 4第二段中描写环境的句子: 5第二段中表现人民安居乐业的句子: 6写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① 7写桃园人社会理想的句子: 8桃园人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外人是如何做的? 9与桃园人相比,外人的品质如何: 0如何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①、这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②、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③ 侧面表现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 1."皆叹惋”的内容?①、世界变化大 时间过得快。③、外面的世界战争频繁,依然黑暗腐朽。 ④、庆幸自己的社会和平安定 12成语:(1)世外桃源 (2)豁然开朗 (3)无人问津:津: (4)落英缤纷:落英 缤纷: 3、哪几个句子表现了渔人是在迷路的情况下偶然发现桃花源的? 14、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 15、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16、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17、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8、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 19、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 20、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1、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二、文体:记 三、知识点 1、通假字:要 2、古今异义:交通: 无论: 妻子: 绝境: 鲜美: 3、一字多义:志:(1)处之志.之 (2)标记,寻向所志. 4、重点句子:(1)欲穷其林: 。穷: 。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3)问所从来,具答之: 。具: 。 (4)林尽水源: 。 (5)悉如外人: 。悉, 。 (6)咸来问讯: 。咸, 。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并: 。 四、阅读理解: ⒈本文中心:作者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了出了一幅没有剥削、压迫,能安居乐业 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 ⒉本文线索及段意:渔人的行踪:发现桃林(开端)——进入桃林(发展)——出而复寻不可得(结 局、尾声)。顺序:时间先后 ⒊第一段中表现悬念的句子: 。 ⒋第二段中描写环境的句子: 。 ⒌第二段中表现人民安居乐业的句子: 。 ⒍写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①、 。②、 。 ⒎写桃园人社会理想的句子: 。 ⒏桃园人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外人是如何做的? 。 ⒐与桃园人相比,外人的品质如何: 。 ⒑如何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①、这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②、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③、 侧面表现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 ⒒"皆叹惋"的内容?①、世界变化大。②、时间过得快。③、外面的世界战争频繁,依然黑暗腐朽。 ④、庆幸自己的社会和平安定。 ⒓成语:(1)世外桃源: 。 (2)豁然开朗: 。 (3)无人问津;津: 。 。 (4)落英缤纷;落英: 。缤纷: 。 。 13、哪几个句子表现了渔人是在迷路的情况下偶然发现桃花源的? 。 14、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 。 15、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16、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 17、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 18、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 子: 。 19、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 。B. 。 20、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1、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