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题目 第四章褶皱与褶皱作用 授课学时 8学时 教室设备与教具 计算机和媒体设备 课型|讲授(√)、实验() (1)掌握褶皱要素、褶皱分类、褶皱作用的基本特点及形成机制: 教学目的 (2)初步掌握叠加褶皱的类型及识别标志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褶皱要素:理卡德褶皱分类:纵弯褶皱作用和横弯褶皱作用。 难点:理卡德褶皱分类:纵弯褶皱作用:叠加褶皱的识别标志。 1.李德伦,王恩林,梁一鸿,刘志宏.构造地质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 280 2.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262 教材与参考资/3.俞鸿年,卢华复.构造地质学原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兰姆赛JG.岩石的褶皱作用和断裂作用.单文琅,等译.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5 5.卡扎夫H,等.变质杂岩的变形和叠加褶皱.刘智星译.北京:地质出版社 教学内容提要 学时分配及备注 第四章褶皱与褶皱作用 第一节褶皱的基本类型和褶皱要素 褶皱的基本类型 二、褶皱要素 三、褶皱的产状 四、褶皱系 五、褶皱的波长、波幅 第二节褶皱的形态描述 、铅直剖面上褶皱的形态 、横截面上褶皱的形态 三、纵剖面上褶皱的形态 第一节、第二节讲授2学 四、转折端形态 五、褶皱平面轮廓 第三节讲授2学时 六、褶皱岩层内部关系 第四节、第五节中的 七、褶皱在剖面上的组合型式 二讲授2学时 第三节褶皱的分类 第五节中的三~八讲授2 、褶皱位态(产状)分类 学时 1.褶皱位态分类的原则与方法 2.褶皱各类型的特征 3.褶皱位态分类的意义 二、褶皱横截面的几何类型 1.等倾角线的概念 2.等倾角线分类的原则与方法 3.褶皱各类型的特征 4.等倾角线分类的意义 三、同沉积褶皱 四、膝折
授课题目 第四章 褶皱与褶皱作用 授课学时 8 学时 教室设备与教具 计算机和媒体设备 课 型 讲授(√)、实验( ) 教学目的 (1)掌握褶皱要素、褶皱分类、褶皱作用的基本特点及形成机制; (2)初步掌握叠加褶皱的类型及识别标志。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褶皱要素;理卡德褶皱分类;纵弯褶皱作用和横弯褶皱作用。 难点:理卡德褶皱分类;纵弯褶皱作用;叠加褶皱的识别标志。 教材与参考资料 1.李德伦,王恩林,梁一鸿,刘志宏.构造地质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1-280 2.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262 3.俞鸿年,卢华复.构造地质学原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兰姆赛 J G.岩石的褶皱作用和断裂作用.单文琅,等译.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5 5.卡扎夫 H,等.变质杂岩的变形和叠加褶皱.刘智星译.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1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学时分配及备注 第四章 褶皱与褶皱作用 第一节 褶皱的基本类型和褶皱要素 一、褶皱的基本类型 二、褶皱要素 三、褶皱的产状 四、褶皱系 五、褶皱的波长、波幅 第二节 褶皱的形态描述 一、铅直剖面上褶皱的形态 二、横截面上褶皱的形态 三、纵剖面上褶皱的形态 四、转折端形态 五、褶皱平面轮廓 六、褶皱岩层内部关系 七、褶皱在剖面上的组合型式 第三节 褶皱的分类 一、褶皱位态(产状)分类 1. 褶皱位态分类的原则与方法 2. 褶皱各类型的特征 3. 褶皱位态分类的意义 二、褶皱横截面的几何类型 1. 等倾角线的概念 2. 等倾角线分类的原则与方法 3.褶皱各类型的特征 4.等倾角线分类的意义 三、同沉积褶皱 四、膝折 第一节、第二节讲授 2 学 时; 第三节讲授 2 学时; 第四节、第五节中的一、 二讲授 2 学时; 第五节中的三~八讲授 2 学时; 10
第四节叠加褶皱 叠加褶皱的基本类型 二、识别叠加褶皱的标志 第五节褶皱作用 影响褶皱作用的因素 二、纵弯褶皱作用 1.单层纵弯褶皱作用一主波长理论 2.多层纵弯褶皱作用 3.单层纵弯褶皱作用的特点 4.多层纵弯褶皱作用的特点 5.弯滑褶皱作用与弯流褶皱作用的区别 三、横弯褶皱作用与沉积褶皱 1.横弯褶皱作用的概念 2.横弯褶皱作用的特点 四、剪切褶皱作用 五、柔流褶皱作用 六、压扁作用 七、膝折与膝折作用 八、底辟作用 思考题 (1)简述褶皱的基本要素 (2)褶皱的描述可以从哪几方面进行? (3)理卡德褶皱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将褶皱划分为哪几种类型?有何特点和意义?(要 求绘制三角网、类型标定和赤平投影图)。 (4)等倾角线的概念及画法 (5)简述 Ramsay提出的基于等倾角线的褶皱分类方案及其意义 生课外学习引导 (6)简述叠加褶皱的类型及其特征 (7)接触应变带的概念。 (8)褶皱岩层的厚度、岩层粘度与褶皱波长关系 (9)纵弯褶皱作用的基本特点,弯滑与弯流的异同 (10)单层纵弯褶皱作用和多层纵弯褶皱作用的特征及其伴生构造。 (11)说明横弯褶皱作用、剪切褶皱作用的形成机制。 (12)剪切褶皱作用的主要变形特征,形成剪切褶皱需要什么条件?为什么自然界较少 见到剪切褶皱? (13)压扁作用及其在不同褶皱阶段的表现特征。 (14)膝折的类型及形成条件 (1)本章是构造地质学课程中最重要的一章之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很多, 教师课后小结 学生理解也相对困难,所以采用大量的形象化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褶皱位态分类(理卡德褶皱分类)是本章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但是每一类褶皱的 空间位态及其在吴氏网中的表示方法,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很难的,讲授中必须用 小|形象化教学和引导性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强调学生在 课后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对课堂上教授的内容进行复习和理解
第四节 叠加褶皱 一、叠加褶皱的基本类型 二、识别叠加褶皱的标志 第五节 褶皱作用 一、 影响褶皱作用的因素 二、 纵弯褶皱作用 1. 单层纵弯褶皱作用—主波长理论 2. 多层纵弯褶皱作用 3. 单层纵弯褶皱作用的特点 4. 多层纵弯褶皱作用的特点 5. 弯滑褶皱作用与弯流褶皱作用的区别 三、 横弯褶皱作用与沉积褶皱 1. 横弯褶皱作用的概念 2. 横弯褶皱作用的特点 四、 剪切褶皱作用 五、 柔流褶皱作用 六、 压扁作用 七、 膝折与膝折作用 八、 底辟作用 学 生 课 外 学 习 引 导 思考题: (1)简述褶皱的基本要素。 (2)褶皱的描述可以从哪几方面进行? (3)理卡德褶皱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将褶皱划分为哪几种类型?有何特点和意义?(要 求绘制三角网、类型标定和赤平投影图)。 (4)等倾角线的概念及画法。 (5)简述 Ramsay 提出的基于等倾角线的褶皱分类方案及其意义。 (6)简述叠加褶皱的类型及其特征。 (7)接触应变带的概念。 (8)褶皱岩层的厚度、岩层粘度与褶皱波长关系。 (9)纵弯褶皱作用的基本特点,弯滑与弯流的异同。 (10)单层纵弯褶皱作用和多层纵弯褶皱作用的特征及其伴生构造。 (11)说明横弯褶皱作用、剪切褶皱作用的形成机制。 (12)剪切褶皱作用的主要变形特征,形成剪切褶皱需要什么条件?为什么自然界较少 见到剪切褶皱? (13)压扁作用及其在不同褶皱阶段的表现特征。 (14)膝折的类型及形成条件。 教 师 课 后 小 结 (1)本章是构造地质学课程中最重要的一章之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很多, 学生理解也相对困难,所以采用大量的形象化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褶皱位态分类(理卡德褶皱分类)是本章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但是每一类褶皱的 空间位态及其在吴氏网中的表示方法,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很难的,讲授中必须用 形象化教学和引导性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强调学生在 课后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对课堂上教授的内容进行复习和理解。 11
授课题目 第五章节理 授课学时 2学时 教室设备与教具 计算机和媒体设备 课型|讲授(√)、实验() (1)掌握节理的概念和节理分类 教学目的 (2)掌握张节理与剪节理的鉴别方法和共轭节理的鉴别方法。 重点:节理的概念和节理分类;张节理与剪节理的鉴别方法;共轭节理的鉴别方 教学重点与难点法:节理的研究意义。 难点:共轭节理的鉴别方法:节理期次的划分。 1.李德伦,王恩林,梁一鸿,刘志宏.构造地质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1-280 2.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262 教材与参考资料 3.俞鸿年,卢华复.构造地质学原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马托埃M.地壳变形.孙坦,张道安译.地质出版社,1984 5.强祖基,王洪涛.活动构造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192 教学内容提要 学时分配及备注 第五章节理 1.节理的概念 2.节理的研究意义 第一节节理的分类 、节理与岩层产状关系的分类 二、节理与褶皱轴关系的分类 根据节理力学性质分类 四、剪节理、张节理的特点 第二节节理与主应力的关系 张节理与主应力的关系 剪节理与主应力的关系 1.单剪状态 2.纯剪状态 三、节理力学性质的转化 12
授课题目 第五章 节理 授课学时 2 学时 教室设备与教具 计算机和媒体设备 课 型 讲授(√)、实验( ) 教学目的 (1)掌握节理的概念和节理分类; (2)掌握张节理与剪节理的鉴别方法和共轭节理的鉴别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节理的概念和节理分类;张节理与剪节理的鉴别方法;共轭节理的鉴别方 法;节理的研究意义。 难点:共轭节理的鉴别方法;节理期次的划分。 教材与参考资料 1.李德伦,王恩林,梁一鸿,刘志宏.构造地质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1-280 2.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262 3.俞鸿年,卢华复.构造地质学原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马托埃 M.地壳变形.孙坦,张道安译.地质出版社,1984 5.强祖基,王洪涛.活动构造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学时分配及备注 第五章 节理 1. 节理的概念 2. 节理的研究意义 第一节 节理的分类 一、节理与岩层产状关系的分类 二、节理与褶皱轴关系的分类 三、根据节理力学性质分类 四、剪节理、张节理的特点 第二节 节理与主应力的关系 一、张节理与主应力的关系 二、剪节理与主应力的关系 1. 单剪状态 2.纯剪状态 三、节理力学性质的转化 12
第三节节理组和节理系 节理组和节理系的概念 二、共轭节理的鉴别方法 第四节节理的分期 节理与节理组的交切关系 二、各期节理的配套关系 三、结合地质背景 第五节关于张节理的最大深度 、在地壳深处张节理产生的原因 、孔隙液压可以增大张节理的产生深度 思考题: (1)基本概念:节理、张节理、剪节理、节理组、节理系 学生课外学习引导 (2)怎样利用节理判断局部主应力状态? (3)能否利用主断裂旁侧的张节理和剪节理判断断裂的运动方式? (4)说明共轭节理的鉴别标志 (1)在讲授张节理和剪节理的区别时,要特别强调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鉴别张节理和剪 教师课后小结 节理,主要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2)在授课时不仅讲解节理的概念和节理分类、张节理与剪节理的鉴别方法、共轭节 理的鉴别方法等基本理论和方法,还要强调研究节理的意义,应用节理的基本理论如何 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哪些问题。 13
第三节 节理组和节理系 一、节理组和节理系的概念 二、共轭节理的鉴别方法 第四节 节理的分期 一、节理与节理组的交切关系 二、各期节理的配套关系 三、结合地质背景 第五节 关于张节理的最大深度 一、在地壳深处张节理产生的原因 二、孔隙液压可以增大张节理的产生深度 学 生 课 外 学 习 引 导 思考题: (1)基本概念:节理、张节理、剪节理、节理组、节理系 (2)怎样利用节理判断局部主应力状态? (3)能否利用主断裂旁侧的张节理和剪节理判断断裂的运动方式? (4)说明共轭节理的鉴别标志。 教 师 课 后 小 结 (1)在讲授张节理和剪节理的区别时,要特别强调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鉴别张节理和剪 节理,主要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2)在授课时不仅讲解节理的概念和节理分类、张节理与剪节理的鉴别方法、共轭节 理的鉴别方法等基本理论和方法,还要强调研究节理的意义,应用节理的基本理论如何 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哪些问题。 13
授课题目 第六章断层与断层作用 授课学时 12学时 教室设备与教具 计算机和媒体设备 课型|讲授(√)、实验() (1)掌握断层和断层作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教学目的 (2)了解大型逆冲推覆构造、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的构造特征、成因机制。 重点:断层和断层作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大型逆冲推覆构造、伸展构造和 走滑构造的构造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难点:断层的识别及位移方向的确定:断层效应和断层作用的时间性:逆冲推覆 构造、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的成因机制 李德伦,王恩林,梁一鸿,刘志宏.构造地质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1-280 2.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262 3.俞鸿年,卢华复.构造地质学原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马托埃M.地壳变形.孙坦,张道安译.地质出版社,1984 5.强祖基,王洪涛.活动构造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6.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岩石圈地质学.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1-187 7.车自成,刘良,罗金海编著.中国及其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北京:科学出 版社,2002,1-519 8.何登发,吕修祥,林永汉,董大忠.前陆盆地分析.第1版.北京:石油工 业出版社,1996,1-212 教材与参考资料|9.兰姆赛JG.岩石的褶皱作用和断裂作用单文琅,等译,1985,北京:地质 出版社 10.卢华复,贾承造等.库车一柯坪再生前陆冲断带构造.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1-171 11.伍德华特NB,博耶SE,萨普J.平衡地质剖面.贾维民,杜秀霞译.中 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1-170 12.朱志澄.逆冲推覆构造.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 3.庄培仁,常志忠.断裂构造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1996 14.马杏垣,索书田,游振东,刘如琦.嵩山构造变形一重力构造与构造解析.北 京:地质出版社,1981,1-256 15. Hills be, Means WD, Williams pf.构造地质学纲要.刘和甫等译.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1982 教学内容提要 学时分配及备注 第六章断层与断层作用 第一节断层概论
授课题目 第六章 断层与断层作用 授课学时 12 学时 教室设备与教具 计算机和媒体设备 课 型 讲授(√)、实验( ) 教学目的 (1)掌握断层和断层作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了解大型逆冲推覆构造、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的构造特征、成因机制。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断层和断层作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大型逆冲推覆构造、伸展构造和 走滑构造的构造特征。 难点:断层的识别及位移方向的确定;断层效应和断层作用的时间性;逆冲推覆 构造、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的成因机制。 教材与参考资料 1.李德伦,王恩林,梁一鸿,刘志宏.构造地质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1-280 2.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262 3.俞鸿年,卢华复.构造地质学原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马托埃 M.地壳变形.孙坦,张道安译.地质出版社,1984 5.强祖基,王洪涛.活动构造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6.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岩石圈地质学.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1—187 7.车自成,刘良,罗金海编著.中国及其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北京:科学出 版社,2002,1—519 8.何登发,吕修祥,林永汉,董大忠.前陆盆地分析.第 1 版.北京:石油工 业出版社,1996,1-212 9.兰姆赛 J G.岩石的褶皱作用和断裂作用.单文琅,等译.1985,北京:地质 出版社 10.卢华复,贾承造等.库车—柯坪再生前陆冲断带构造.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1—171 11.伍德华特 N B,博耶 S E,萨普 J.平衡地质剖面.贾维民,杜秀霞译.中 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1-170 12.朱志澄.逆冲推覆构造.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 13.庄培仁,常志忠.断裂构造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1996 14.马杏垣,索书田,游振东,刘如琦.嵩山构造变形-重力构造与构造解析.北 京:地质出版社,1981,1—256 15.Hills B E,Means W D,Williams P F.构造地质学纲要.刘和甫等译.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1982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学时分配及备注 第六章 断层与断层作用 第一节 断层概论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