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题目 第二章原生构造 授课学时 2学时 教室设备与教具 计算机和媒体设备 课型讲授(√)、实验() (1)掌握沉积岩、侵入岩、喷出岩原生构造的地质特征 教学目的 (2)掌握沉积岩层和喷出岩层顶底面的识别方法及其应用 重点:沉积岩层和喷出岩层顶底面的识别及其应用:侵入岩、火山岩的原生构造 教学重点与难点 难点:沉积岩层和喷出岩层顶底面的识别及其应用 李德伦,王恩林,梁一鸿,刘志宏.构造地质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001,1-280 教材与参考资料 2.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262 3.俞鸿年,卢华复.构造地质学原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教学内容提要 学时分配及备注 第二章原生构造 第一节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 层理构造与层面构造 沉积岩层 2.层面(顶面、底面) 层理 4.层理的形态分类:平行层理、斜层理、交错层理、波 状层理。 5.层理的识别标志:岩石的成分的变化、结构变化、颜 色的变化和层理的层面构造。 利用原生沉积构造鉴定岩层的顶、底面 1.斜层理 2.递变层理 3.波痕 4.岩层暴露标志:泥裂、雨痕 5.冲刷面 6.生物化石 第二节岩浆岩的原生构造 、侵入岩体的原生构造 1.原生流动构造 2.原生破裂构造
授课题目 第二章 原生构造 授课学时 2 学时 教室设备与教具 计算机和媒体设备 课 型 讲授(√)、 实验( ) 教学目的 (1)掌握沉积岩、侵入岩、喷出岩原生构造的地质特征 (2)掌握沉积岩层和喷出岩层顶底面的识别方法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沉积岩层和喷出岩层顶底面的识别及其应用;侵入岩、火山岩的原生构造 难点:沉积岩层和喷出岩层顶底面的识别及其应用 教材与参考资料 1.李德伦,王恩林,梁一鸿,刘志宏.构造地质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1-280 2.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262 3.俞鸿年,卢华复.构造地质学原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学时分配及备注 第二章 原生构造 第一节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 一、层理构造与层面构造 1. 沉积岩层 2. 层面(顶面、底面) 3. 层理 4. 层理的形态分类:平行层理、斜层理、交错层理、波 状层理。 5. 层理的识别标志:岩石的成分的变化、结构变化、颜 色的变化和层理的层面构造。 二、利用原生沉积构造鉴定岩层的顶、底面 1. 斜层理 2. 递变层理 3. 波痕 4. 岩层暴露标志:泥裂、雨痕 5. 冲刷面 6. 生物化石 第二节 岩浆岩的原生构造 一、侵入岩体的原生构造 1. 原生流动构造 2. 原生破裂构造 5
喷出岩的原生构造 原生流动构造 2.原生破裂构造 、火山岩岩层顶面和底面的确定 1.气孔和杏仁构造 2.熔岩玻璃和熔岩渣 3.烘烤一褪色和变质 4.氧化壳和还原边 5.火山碎屑岩的粒序结构(集块岩-角砾岩-凝灰岩) 6.喷发间歇阶段形成的风化壳的存在 思考题: (1)层理的概念、类型及识别标志。 (2)如何利用沉积岩的原生构造判定岩层的顶底面 (3)如何利用喷出岩的原生构造判定岩层的新老顺序? 生课外学习引导 (4)侵入岩体的原生构造有几种主要类型? (1)用现代沉积物中发育的原生构造,说明沉积地层中的原生构造特点效果非常好 教师课后小结 (2)引导学生如何利用原生构造确定地层层序,并理解其构造地质意义 (3)今后应该继续注意收集更多的原生构造图片,将其应用于构造地质学教学之中, 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喷出岩的原生构造 1. 原生流动构造 2. 原生破裂构造 三、火山岩岩层顶面和底面的确定 1. 气孔和杏仁构造 2. 熔岩玻璃和熔岩渣 3. 烘烤—褪色和变质 4. 氧化壳和还原边 5. 火山碎屑岩的粒序结构(集块岩-角砾岩-凝灰岩) 6. 喷发间歇阶段形成的风化壳的存在 学 生 课 外 学 习 引 导 思考题: (1)层理的概念、类型及识别标志。 (2)如何利用沉积岩的原生构造判定岩层的顶底面? (3)如何利用喷出岩的原生构造判定岩层的新老顺序? (4)侵入岩体的原生构造有几种主要类型? 教 师 课 后 小 结 (1)用现代沉积物中发育的原生构造,说明沉积地层中的原生构造特点效果非常好。 (2)引导学生如何利用原生构造确定地层层序,并理解其构造地质意义。 (3)今后应该继续注意收集更多的原生构造图片,将其应用于构造地质学教学之中, 教学效果会更好。 6
授课题目 第三章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授课学时 6学时 教室设备与教具 计算机和媒体设备 课型讲授(√)、实验() (1)掌握应力、应变分析的相关概念 (2)掌握单轴和双轴应力状态分析的理论、方法及其物理意义 教学目的 (3)掌握应变椭球体及其地质意义; (4)了解岩石变形各阶段的特点 (5)初步掌握影响岩石力学行为的主要因素和岩石的破裂理论 重点:应力、应变分析的相关概念;单轴和双轴应力状态分析的理论、方法及其 教学重点与难点|物理意义:影响岩石力学行为的主要因素和岩石的破裂理论。难点:单轴和双轴 应力状态分析的理论、方法及其物理意义;影响岩石力学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如何 影响岩石的力学行为:岩石的破裂理论 1.李德伦,王恩林,梁一鸿,刘志宏.构造地质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 280 2.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262 3.俞鸿年,卢华复.构造地质学原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教材与参考贷料|4.特纳FJ,韦斯LE.变质构造岩的构造分析.周全城等译.北京:地质出版 社,1978 5.兰姆赛JG,胡伯MI.现代构造地质方法(第一卷)一应变分析.刘瑞珣, 常志忠,张荣昌译.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6.兰姆赛JG,胡伯MⅠ.现代构造地质学方法(第二卷).徐树桐译.北京:地 质出版社,1991 教学内容提要 学时分配及备注 第三章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 第一节应力与应力状态 二、外力和内力 三、应力 四、应力状态 第一节、第二节讲授2学 五、主应力 时 第二节应力分析简介 第三节、第四节中的第 、二维应力分析一单轴应力状态的特点 1.应力分析的概念 部分讲授2学时 2.单轴应力状态 第四节中的第二部分、第 3.单轴应力莫尔(Mohr)圆 五节讲授2学时; 4.单轴莫尔圆的物理意义 、二维应力分析一双轴应力状态的特点 1.双轴应力状态 2.双轴应力莫尔(Mohr)圆 3.双轴莫尔圆的物理意义
授课题目 第三章 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 授课学时 6 学时 教室设备与教具 计算机和媒体设备 课 型 讲授(√)、 实验( ) 教学目的 (1)掌握应力、应变分析的相关概念; (2)掌握单轴和双轴应力状态分析的理论、方法及其物理意义; (3)掌握应变椭球体及其地质意义; (4)了解岩石变形各阶段的特点; (5)初步掌握影响岩石力学行为的主要因素和岩石的破裂理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应力、应变分析的相关概念;单轴和双轴应力状态分析的理论、方法及其 物理意义;影响岩石力学行为的主要因素和岩石的破裂理论。难点:单轴和双轴 应力状态分析的理论、方法及其物理意义;影响岩石力学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如何 影响岩石的力学行为;岩石的破裂理论。 教材与参考资料 1.李德伦,王恩林,梁一鸿,刘志宏.构造地质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1-280 2.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262 3.俞鸿年,卢华复.构造地质学原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特纳 F J,韦斯 L E.变质构造岩的构造分析.周全城等译.北京:地质出版 社,1978 5.兰姆赛 J G,胡伯 M I.现代构造地质方法(第一卷)—应变分析.刘瑞珣, 常志忠,张荣昌译.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6.兰姆赛 J G,胡伯 M I.现代构造地质学方法(第二卷).徐树桐译.北京:地 质出版社,1991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学时分配及备注 第三章 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 第一节 应力与应力状态 一、力 二、外力和内力 三、应力 四、应力状态 五、主应力 第二节 应力分析简介 一、二维应力分析—单轴应力状态的特点 1. 应力分析的概念 2. 单轴应力状态 3. 单轴应力莫尔(Mohr)圆 4. 单轴莫尔圆的物理意义 二、二维应力分析—双轴应力状态的特点 1. 2. 3. 双轴应力状态 双轴应力莫尔(Mohr)圆 双轴莫尔圆的物理意义 第一节、第二节讲授 2 学 时; 第三节、第四节中的第一 部分讲授 2 学时; 第四节中的第二部分、第 五节讲授 2 学时; 7
第三节有关应变的几个基本概念 、线应变 1.伸长度 2.长度比 3.平方长度比 4.泊松比 二、剪应变 三、体积应变 四、应变椭球体 1.应变主轴 2.应变主平面 3.应变椭园 4.平面应变 5.应变椭球的意义 五、旋转应变与非旋转应变 六、纯剪与单剪应变 七、均匀应变和非均匀应变 八、无限小应变、有限应变、增量应变和全量应变 九、递进变形第四节岩石的力学性质与岩石的破裂 岩石的变形阶段 1.弹性变形阶段 2.塑性变形阶段 3.应变硬化阶段 4.强度极限与破裂变形阶段 5.常见岩石类型的强度极限 二、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 1.围压 2.温度 3.孔隙流体压力 4.时间 外力作用方式 6.快速施力与缓慢施力 7.重复施力
第三节 有关应变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线应变 1. 伸长度 2. 长度比 3. 平方长度比 4. 泊松比 二、剪应变 三、体积应变 四、应变椭球体 1. 应变主轴 2. 应变主平面 3. 应变椭园 4. 平面应变 5. 应变椭球的意义 五、旋转应变与非旋转应变 六、纯剪与单剪应变 七、均匀应变和非均匀应变 八、无限小应变、有限应变、增量应变和全量应变 九、递进变形第四节 岩石的力学性质与岩石的破裂 一、岩石的变形阶段 1. 弹性变形阶段 2. 塑性变形阶段 3. 应变硬化阶段 4. 强度极限与破裂变形阶段 5. 常见岩石类型的强度极限 二、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 1. 围压 2. 温度 3. 孔隙流体压力 4. 时间 5. 外力作用方式 6. 快速施力与缓慢施力 7. 重复施力 8
第五节岩石的破坏 岩石破裂的两种主要方式:张裂和剪裂 岩石破裂理论:库仑-纳维叶破坏准则 1.共轭剪切破裂面 2.剪裂角和共轭剪裂角 3.库仑-纳维叶破坏准则 三、岩石破裂理论:莫尔破坏准则 思考题: (1)基本概念:应力、合应力、正应力、剪应力、静岩压力、差应力、主应力、应力 椭球与应力椭圆、应变、线应变、剪应变、体积应变、应变椭球体、应变主轴(应变主 方向)、应变主平面、应变椭圆、平面应变、非旋转应变、纯剪与单剪应变、均匀应变 和非均匀应变、有限应变、无限小应变、递进变形。 (2)物体内部假想的面是任意方向的吗? 学生课外学习引 (3)什么是剪应力互等定律? (4)单轴应力状态的概念 (5)单轴莫尔圆及其物理意义 (6)双轴应力状态的概念 (7)双轴莫尔圆及其物理意义 (8)应变椭球体中的主应变面(XY,YZ,XZ面)与主应力有什么关系? (9)岩石变形的阶段与影响岩石力学行为的主要因素 (10)张裂和剪裂 (11)库仑-纳维叶破坏准则与莫尔破坏准则 作业: (1)进行双轴应力状态分析,并说明莫尔圆的物理意义。 (1)应力分析、应变分析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授课时必须强调其重要性。 (2)这一部分讲授的概念很多,有些概念也比较抽象,要求学生课堂认真听讲、课后 教师课后小结 认真复习 (3)单轴、双轴莫尔圆方程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要求学生必须理解和掌握,另外强 调对其物理意义的理解应该建立在准确绘图的基础上。 (4)引导学生注意库仑-纳维叶破坏准则与莫尔破坏准则的适用条件
第五节 岩石的破坏 一、岩石破裂的两种主要方式:张裂和剪裂 二、岩石破裂理论:库仑-纳维叶破坏准则 1.共轭剪切破裂面 2.剪裂角和共轭剪裂角 3.库仑-纳维叶破坏准则 三、岩石破裂理论:莫尔破坏准则 学 生 课 外 学 习 引 导 思考题: (1)基本概念:应力、合应力、正应力、剪应力、静岩压力、差应力、主应力、应力 椭球与应力椭圆、应变、线应变、剪应变、体积应变、应变椭球体、应变主轴(应变主 方向)、应变主平面、应变椭圆、平面应变、非旋转应变、纯剪与单剪应变、均匀应变 和非均匀应变、有限应变、无限小应变、递进变形。 (2)物体内部假想的面是任意方向的吗? (3)什么是剪应力互等定律? (4)单轴应力状态的概念 (5)单轴莫尔圆及其物理意义 (6)双轴应力状态的概念 (7)双轴莫尔圆及其物理意义 (8)应变椭球体中的主应变面(XY,YZ, XZ 面)与主应力有什么关系? (9)岩石变形的阶段与影响岩石力学行为的主要因素 (10)张裂和剪裂 (11)库仑-纳维叶破坏准则与莫尔破坏准则 作业: (1)进行双轴应力状态分析,并说明莫尔圆的物理意义。 教 师 课 后 小 结 (1)应力分析、应变分析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授课时必须强调其重要性。 (2)这一部分讲授的概念很多,有些概念也比较抽象,要求学生课堂认真听讲、课后 认真复习。 (3)单轴、双轴莫尔圆方程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要求学生必须理解和掌握,另外强 调对其物理意义的理解应该建立在准确绘图的基础上。 (4)引导学生注意库仑-纳维叶破坏准则与莫尔破坏准则的适用条件。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