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构造地质学 班 级:20401-2、2204-5班 教研室:构造地质学教研室 任课教师:刘志宏 地球科学学院制
教 案 (2005~ 2006 学年 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构造地质学 班 级:220401-2、2204-5 班 教 研 室:构造地质学教研室 任课教师:刘 志 宏 地球科学学院制
授课题目 绪论 授课学时 2学时 教室设备与教具 计算机和媒体设备 课型讲授(√)、实验() (1)了解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初步了解构造地质学现象、问题和研究意义 教学目的(3)了解构造地质学的课程特点、讲授的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学时 安排和考核方式等 重点: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难点:构造地质学问题和研究意义 1.李德伦,王恩林,梁一鸿,刘志宏.构造地质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1-280 2.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262 3.俞鸿年,卢华复.构造地质学原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毛玉元,刘援朝,徐亮.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趋势.1998,增刊,99-104 教材与参考资料 5.马杏垣.中国构造地质学的回顾与展望.地质论评,1995,41(5):483 485 6.吴淦国,张达,陈柏林,等.构造地质学的现状与进展.地质论评,2001 47(4):446-447 教学内容提要 学时分配及备注 绪论 、地质构造现象与构造地质学问题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1.研究对象 2.研究内容 3.研究范围和尺度 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1.反演法 2.正演法 四、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授课题目 绪 论 授课学时 2 学时 教室设备与教具 计算机和媒体设备 课 型 讲授(√)、实验( ) 教学目的 (1) 了解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 初步了解构造地质学现象、问题和研究意义; (3) 了解构造地质学的课程特点、讲授的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学时 安排和考核方式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难点:构造地质学问题和研究意义 教材与参考资料 1. 李德伦,王恩林,梁一鸿,刘志宏.构造地质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1-280 2. 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262 3. 俞鸿年,卢华复.构造地质学原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 毛玉元,刘援朝,徐亮.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趋势.1998,增刊,99-104 5. 马杏垣.中国构造地质学的回顾与展望.地质论评,1995,41(5):483- 485 6. 吴淦国,张达,陈柏林,等.构造地质学的现状与进展.地质论评,2001, 47(4):446-447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学时分配及备注 绪论 一、地质构造现象与构造地质学问题 二、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1.研究对象 2.研究内容 3.研究范围和尺度 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1. 反演法 2. 正演法 四、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1
五、构造地质学课程简介 1.构造地质学的课程特点 2.构造地质学的课程结构 3.构造地质学的教学方法 4.构造地质学的学习方法 5.构造地质学课程的总体要求 6.构造地质学课程的考核方式 7.构造地质学课程的学时分配 思考题 (1)什么是地质构造?列举一些你所见过的地质构造现象! 学生课外学习引导 (2)为什么要学习《构造地质学》? (3)怎样学习《构造地质学》? (4)学习构造地质学的意义 (1)虽然构造地质学课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但是他们在地球科学概论中已经接触到 少量的构造内容,所以必须强调过去学过的知识是不完整、不系统的,在学习中必须认 真刻苦,绝不可以成为“半瓶醋”。 (2)强调听课时应该聚精会神思考问题,不能只听、只看、不想 教师课后小结 (3)强调课后学生必须结合老师的讲稿看书复习
五、构造地质学课程简介 1. 构造地质学的课程特点 2. 构造地质学的课程结构 3. 构造地质学的教学方法 4. 构造地质学的学习方法 5. 构造地质学课程的总体要求 6. 构造地质学课程的考核方式 7. 构造地质学课程的学时分配 学 生 课 外 学 习 引 导 思考题: (1)什么是地质构造?列举一些你所见过的地质构造现象! (2)为什么要学习《构造地质学》? (3)怎样学习《构造地质学》? (4)学习构造地质学的意义。 教 师 课 后 小 结 (1)虽然构造地质学课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但是他们在地球科学概论中已经接触到 少量的构造内容,所以必须强调过去学过的知识是不完整、不系统的,在学习中必须认 真刻苦,绝不可以成为“半瓶醋”。 (2)强调听课时应该聚精会神思考问题,不能只听、只看、不想。 (3)强调课后学生必须结合老师的讲稿看书复习。 2
授课题目 第一章地质体的产状及接触关系授课学时 4学时 教室设备与教具 计算机和媒体设备 课型讲授(√)、实验() (1)掌握地质体产状的表示方法 (2)掌握水平、倾斜、直立岩层及其出露特点; 教学目的 (3)掌握不整合的特点及其识别 (4)了解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和构造意义。 重点:地质体产状的表示方法;倾斜岩层及其出露特点一“V”字形法则:不整 教学重点与难点合的识别及研究难点:倾斜岩层及其出露特点一“V”字形法则;不整合的形成 过程和构造意义 1.李德伦,王恩林,梁一鸿,刘志宏.构造地质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1 教材与参考资料|2.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262 3.俞鸿年,卢华复.构造地质学原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教学内容提要 学时分配及备注 第一章地质体的产状及接触关系 第一节地质体及地质体的产状 地质体的概念 地质体的类型 三、地质体的产状 1.面状构造的产状及表示方法 2.线状构造的产状及表示方法 第二节层状地质体的产状及露头界线 水平岩层及其出露特点 二、倾斜岩层及其出露特点一“V”字形法则 1.相反相同: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反时,岩层 的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但是岩层界线 弯曲的曲率比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曲率要小 2.相同相反: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并且岩 层的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的露头界线与地形 等高线呈相反方向弯曲。 3.相同相同: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并且岩 层的倾角小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 的弯曲方向相同,岩层界线弯曲的曲率大于地形等高 线的弯曲曲率
授课题目 第一章 地质体的产状及接触关系 授课学时 4 学时 教室设备与教具 计算机和媒体设备 课 型 讲授(√)、 实验( ) 教学目的 (1)掌握地质体产状的表示方法; (2)掌握水平、倾斜、直立岩层及其出露特点; (3)掌握不整合的特点及其识别; (4)了解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和构造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地质体产状的表示方法;倾斜岩层及其出露特点—“V”字形法则;不整 合的识别及研究难点:倾斜岩层及其出露特点—“V”字形法则;不整合的形成 过程和构造意义 教材与参考资料 1. 李德伦,王恩林,梁一鸿,刘志宏.构造地质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1-280 2. 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262 3. 俞鸿年,卢华复.构造地质学原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学时分配及备注 第一章 地质体的产状及接触关系 第一节 地质体及地质体的产状 一、地质体的概念 二、地质体的类型 三、地质体的产状 1.面状构造的产状及表示方法 2. 线状构造的产状及表示方法 第二节 层状地质体的产状及露头界线 一、水平岩层及其出露特点 二、倾斜岩层及其出露特点—“V”字形法则 1. 2. 3. 相反相同: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反时,岩层 的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但是岩层界线 弯曲的曲率比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曲率要小。 相同相反: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并且岩 层的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的露头界线与地形 等高线呈相反方向弯曲。 相同相同: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并且岩 层的倾角小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 的弯曲方向相同,岩层界线弯曲的曲率大于地形等高 线的弯曲曲率。 3
三、直立岩层的露头形态 四、倾斜岩层的厚度与埋深 五、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 第三节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关系 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1.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一致 2.不整合面露头界线与地层界线平行 3.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下降、沉积→上升、沉 积间断、遭受剥蚀→下降、再沉积 三、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1.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同; 2.上覆岩层底部层位覆盖在下伏岩层的不同层位 3.上下两套地层经历了不同的演化历史 4.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下降、沉积→褶皱等变 形(或变质、岩浆侵入)隆升、沉积间断一遭受 剥蚀→下降、再沉积。 四、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五、不整合的研究意义 六、不整合的研究内容 1.不整合的确定 2.形成时代 3.类型及其空间变化 七、确定不整合的标志 八、不整合形成实时间的厘定 思考题 (1)解释和说明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产状的表示方法。 学生课外学习引导 (2)说明水平岩层、倾斜岩层(“V”字型法则)和直立岩层的露头形态特点 (3)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受那些因素影响? (4)说明地层不整合的类型和地质意义。 (5)不整合是怎样形成的?如何识别角度不整合? (6)岩层与岩体有几种接触关系?具有什么特点? (1)在“V”字型法则的讲授过程中,应该尽量多地采用立体图件,帮助学生建立起空 教师课后小结 间概念和空间感 (2)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 (3)在讲授不整合形成过程时,采用将今论古的比较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在解释和说明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产状时,必须用立体图示和实物展示的方法, 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三、直立岩层的露头形态 四、倾斜岩层的厚度与埋深 五、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 第三节 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一、整合接触关系 二、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1. 2. 3. 1. 2. 3. 4. 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一致; 不整合面露头界线与地层界线平行; 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下降、沉积→上升、沉 积间断、遭受剥蚀→下降、再沉积 三、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同; 上覆岩层底部层位覆盖在下伏岩层的不同层位; 上下两套地层经历了不同的演化历史。 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下降、沉积→褶皱等变 形(或变质、岩浆侵入)隆升、沉积间断—遭受 剥蚀→下降、再沉积。 四、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五、不整合的研究意义 六、不整合的研究内容 1.不整合的确定 2.形成时代 3.类型及其空间变化 七、确定不整合的标志 八、不整合形成实时间的厘定 学 生 课 外 学 习 引 导 思考题: (1)解释和说明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产状的表示方法。 (2)说明水平岩层、倾斜岩层(“V”字型法则)和直立岩层的露头形态特点。 (3)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受那些因素影响? (4)说明地层不整合的类型和地质意义。 (5)不整合是怎样形成的?如何识别角度不整合? (6)岩层与岩体有几种接触关系?具有什么特点? 教 师 课 后 小 结 (1)在“V”字型法则的讲授过程中,应该尽量多地采用立体图件,帮助学生建立起空 间概念和空间感; (2)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 (3)在讲授不整合形成过程时,采用将今论古的比较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在解释和说明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产状时,必须用立体图示和实物展示的方法, 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