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 进中 举
吴敬梓
第一节儒林小说的产生 儒林小说 指一种表现封建文人生活和精 神状态的小说。题材内容重在反 映儒林中人坎坷曲折的经历,以 及在功名富贵利诱之下迂阔陈腐 的思想和委琐卑下的灵魂,进而 描写世态,讽刺时弊,以抨击批 判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
第一节 儒林小说的产生 一、儒林小说 指一种表现封建文人生活和精 神状态的小说。题材内容重在反 映儒林中人坎坷曲折的经历,以 及在功名富贵利诱之下迂阔陈腐 的思想和委琐卑下的灵魂,进而 描写世态,讽刺时弊,以抨击批 判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
、儒林小说的发展 醒世姻缘传 )西厕生善 >在明未清初已露端倪。章回小说如《醒世姻缘都 传》等世情小说中,已有不少片段直接反映儒林 状况 文言短篇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许多篇目 专写儒生,对科举制度也有所抨击; 话本小说反映儒林生活者也较多,如“三言” 中的《老门生三世报恩》等。特别是华阳散人的传针 《鸳鸯针》,全书四卷十六回,其中三卷十二回 皆反映儒林生活,论者或称其为“短篇儒林小 说 到清中叶,这些涓涓细流汇成奔腾澎湃的大河 产生了全面反映知识分子生活与命运的讽刺巨著 《儒林外史》
二、儒林小说的发展 ➢ 在明末清初已露端倪。章回小说如《醒世姻缘 传》等世情小说中,已有不少片段直接反映儒林 状况; ➢文言短篇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许多篇目 专写儒生,对科举制度也有所抨击 ; ➢ 话本小说反映儒林生活者也较多,如“三言” 中的《老门生三世报恩》等。特别是华阳散人的 《鸳鸯针》,全书四卷十六回,其中三卷十二回 皆反映儒林生活,论者或称其为“短篇儒林小 说” 。 ➢ 到清中叶,这些涓涓细流汇成奔腾澎湃的大河, 产生了全面反映知识分子生活与命运的讽刺巨著 《儒林外史》
、儒林小说的产生原因 社会原因 科举制度的没落 思想原因 程朱理学及八股制艺 明末王学左派主张“百姓日 作者原因 用即道”,清初顾炎武在《日 知录》中屡次痛骂八胶文,指 文学原因 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 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儒林小说正是这些因素,尤其是进步思 想具体化、形象化的产物
三、儒林小说的产生原因 科举制度的没落 程朱理学及八股制艺 明末王学左派主张“百姓日 用即道” , 清初顾炎武在《日 知录》中屡次痛骂八股文,指 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 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 儒林小说正是这些因素,尤其是进步思 想具体化、形象化的产物。 社会原因 思想原因 作者原因 文学原因
第二节吴敬梓的生平和创作 、生平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 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讽刺小说 家。出身于科举世家,曾祖父、祖父、叔祖均凭 科举显达。其父吴霖起,拔贡出身,只做过一任 县教谕(八品学官),为人正直耿介,不慕荣利 对吴敬梓颇有影响。吴敬梓13岁丧母,后随父 到任所,20岁中秀才(此后即屡举不中),23 岁丧父。从此,他的生活起了很大变化,由于 “素不习治生,性复豪上,遇贫即施,……不数 年而产尽矣”,大家都拿他作“败家子”的典型 来教育子孙。他33岁时移居南京,生活愈加贫 困,到后来甚至常常无米下锅。1754年病逝于 扬州
第二节 吴敬梓的生平和创作 一、生平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 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讽刺小说 家。出身于科举世家,曾祖父、祖父、叔祖均凭 科举显达。其父吴霖起,拔贡出身,只做过一任 县教谕(八品学官),为人正直耿介,不慕荣利, 对吴敬梓颇有影响。吴敬梓13岁丧母,后随父 到任所,20岁中秀才(此后即屡举不中),23 岁丧父。从此,他的生活起了很大变化,由于 “素不习治生,性复豪上,遇贫即施,……不数 年而产尽矣”,大家都拿他作“败家子”的典型 来教育子孙。他33岁时移居南京,生活愈加贫 困,到后来甚至常常无米下锅。1754年病逝于 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