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诗经》两首 第一课时关雎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2.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重点) 3.了解诗中运用的赋、比、兴和反复等写作手法。(重难点)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 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 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据说东汉大学问者郑玄家 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来学习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 《关雎》。 预习展 1.了解《诗经》。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 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国风”,指十 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颂”:是宗庙 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②《诗经》三种表现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兴”字的本义是“起”。简单地说是指 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③《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 复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叠词来状物、拟声、摹貌 2.生字识记 雎(j)鸠(j)荇(xing)笔(mo) 好逑( hdo qiu) 参差( cen ci) 窈窕( yao tido) 寤寐( wu me 1) 3.重点语句翻译。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翻译: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翻译: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 (3)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翻译: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 三、合作探究
23 《诗经》两首 第一课时 关雎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2.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重点) 3.了解诗中运用的赋、比、兴和反复等写作手法。(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 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 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据说东汉大学问者郑玄家 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来学习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 《关雎》。 二、预习展示 1.了解《诗经》。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 305 篇,也 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国风”,指十 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颂”:是宗庙 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②《诗经》三种表现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兴”字的本义是“起”。简单地说是指 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③《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 复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叠词来状物、拟声、摹貌。 2.生字识记。 雎(jū) 鸠(jiū) 荇(xìng) 芼(mào) 好逑(hǎo qiú) 参差(cēn cī) 窈窕(yǎo tiǎo) 寤寐(wù mèi) 3.重点语句翻译。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翻译: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翻译: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 (3)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翻译: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 三、合作探究
(一)理解主要内容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明确:这首诗很短很完整,写主人公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 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2.既然大家都认为这首诗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 明确:首章四句写一个年轻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 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一位所爱的人呢!他向往着那位美 丽贤淑的妤姑娘,希望她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二)分析写作手法 《关雎》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1)非常生动地运用“兴”的手法,比兴手法的运用,为中国诗歌树立了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的艺术法则,诗歌以河中沙洲上相互和鸣的水鸟开头,是《诗经》“比兴”手法中 “兴”的表现方法,再有“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兴”的表现方法,只是一种自由联想, 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因而不同于后世诗歌的景物描写,但是河水沙洲上的和谐的鸟鸣,仍可 以引起读者的遐想,把人带到一片平旷辽远的境地之中,诗因此也显得分外质朴自然 (2)重章迭唱的形式营造出了一种喜庆的气氛 (3)语言富于表现力,运用双声叠韵。“窈窕淑女”“辗转反侧”等语句,善用双声叠韵, 既富于表现力,又朗朗上口,至今活跃在人们的语言中 四、板书设计 关雎 好逑 雎鸠 求之 窈窕淑女 荇菜」 友之 乐之 (起兴) 表达了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 五、教学反思 本诗是《诗经》的首篇,运用比兴和反复咏叹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给人留下广阔的想 象空间。因此,在引导学生了解《诗经》、识记重点词句之后,我还重点讲解了比兴和反复咏 叹的手法,做到了讲解全面,重点突出 不足之处:本诗注重音韵和谐,是训练朗读的好材料。诵读欣赏既要诵读更要欣赏,学 生应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得到美的享受,在诵读中形成良好的欣赏品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但是,由于只有一个课时的时间,我没有给学生朗读的机会和时间,这对于学生更好更快地 了解课文不利,以后一定会注意这一块 第二课时蒹葭
(一)理解主要内容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明确:这首诗很短很完整,写主人公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 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2.既然大家都认为这首诗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 明确:首章四句写一个年轻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 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一位所爱的人呢!他向往着那位美 丽贤淑的好姑娘,希望她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二)分析写作手法 《关雎》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1)非常生动地运用“兴”的手法,比兴手法的运用,为中国诗歌树立了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的艺术法则,诗歌以河中沙洲上相互和鸣的水鸟开头,是《诗经》“比兴”手法中 “兴”的表现方法,再有“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兴”的表现方法,只是一种自由联想, 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因而不同于后世诗歌的景物描写,但是河水沙洲上的和谐的鸟鸣,仍可 以引起读者的遐想,把人带到一片平旷辽远的境地之中,诗因此也显得分外质朴自然。 (2)重章迭唱的形式营造出了一种喜庆的气氛。 (3)语言富于表现力,运用双声叠韵。“窈窕淑女”“辗转反侧”等语句,善用双声叠韵, 既富于表现力,又朗朗上口,至今活跃在人们的语言中。 四、板书设计 表达了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 五、教学反思 本诗是《诗经》的首篇,运用比兴和反复咏叹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给人留下广阔的想 象空间。因此,在引导学生了解《诗经》、识记重点词句之后,我还重点讲解了比兴和反复咏 叹的手法,做到了讲解全面,重点突出。 不足之处:本诗注重音韵和谐,是训练朗读的好材料。诵读欣赏既要诵读更要欣赏,学 生应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得到美的享受,在诵读中形成良好的欣赏品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但是,由于只有一个课时的时间,我没有给学生朗读的机会和时间,这对于学生更好更快地 了解课文不利,以后一定会注意这一块。 第二课时 蒹葭
【学习目标】 学习生字词,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重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重点) 3.感知“伊人”的形象,解读文章的主题。(重点) 4.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课前播放秋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课中依不同的画面和需要低声循环 播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清水,它 开阔,丰盈,简单,洁净。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 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身影。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蒹葭》,吟 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预习展示 1.走进作品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 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生于水 边 2.识记字音。 (1)溯洄(shu)从之 (2)道阻且跻(j (3)宛在水中坻(ch (4)宛在水中沚(hi) 3.以小组为单位朗读,并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为什么我们能够把它读得这么美呢?(小 组讨论) 这不仅是因为大家朗读时十分投入,也因为诗歌独特的形式。 (1)韵脚 苍、霜、方、长、央 萋、晞、湄、跻、坻 采、已、涘、右、沚 (2)叠词 苍苍、萋萋、采采 还有“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重章叠句,反复吟唱,是《诗经》的特点 总结:该诗四字一句,节奏鲜明而短促,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 绕梁的效果。 合作探究 (一)品味意境,分析手法,把握情感 古人云:“诗源情而绮靡。”意思是说诗歌因其丰富的情感而精妙华丽。那么,这首诗 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大家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情感的? 明确:(1)思念向往。通过诗人的上下求索。 (2)执着、坚贞不渝。(提示:诗人追寻伊人的道路一帆风顺吗?)“道阻且长”“道阻且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重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重点) 3.感知“伊人”的形象,解读文章的主题。(重点) 4.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前播放秋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课中依不同的画面和需要低声循环 播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清水,它 开阔,丰盈,简单,洁净。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 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身影。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蒹葭》,吟 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二、预习展示 1.走进作品。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 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生于水 边。 2.识记字音。 (1)溯洄..(sù huí)从之 (2)道阻且跻.(jī) (3)宛在水中坻.(chí) (4)宛在水中沚.(zhǐ) 3.以小组为单位朗读,并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为什么我们能够把它读得这么美呢?(小 组讨论) 这不仅是因为大家朗读时十分投入,也因为诗歌独特的形式。 (1)韵脚 苍、霜、方、长、央 萋、晞、湄、跻、坻 采、已、涘、右、沚 (2)叠词 苍苍、萋萋、采采 还有“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重章叠句,反复吟唱,是《诗经》的特点。 总结:该诗四字一句,节奏鲜明而短促,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 绕梁的效果。 三、合作探究 (一)品味意境,分析手法,把握情感 古人云:“诗源情而绮靡。”意思是说诗歌因其丰富的情感而精妙华丽。那么,这首诗 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大家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情感的? 明确:(1)思念向往。通过诗人的上下求索。 (2)执着、坚贞不渝。(提示:诗人追寻伊人的道路一帆风顺吗?)“道阻且长”“道阻且
跻”“道阻且右”通过重章叠句反复的吟唱来突岀道路的艰难,这么艰难的道路,诗人仍然 次又一次“溯游”、“溯洄”地去寻找,足见其执着、坚贞不渝。 (3)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提示:诗人寻觅伊人寻觅了多长时间?他寻到了没有?) 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又是通过反复的吟唱来说明诗人寻觅时间之 长。他应该是从黎明时分就来到岸边寻觅伊人,直到旭日东升仍未找到。“在水一方”“在 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说明伊人的位置在 不断变化,与诗人始终是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诗人独自一人面对茫茫秋水久久徘徊 该是多么惆怅啊。(二)感知形象,主题解读 1.诗人苦苦追寻的“伊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大家是如何感受到这种形象的?诗 中并没有描写伊人的面貌,甚至连她的大致轮廓都没有,你们为什么觉得她就是美丽高洁 的? 明确:通过诗人热切执着的追求,可见“伊人”必然是个美丽高洁的人。蒹葭的修长柔 韧也可视为“伊人”的形象:柔美修长而坚贞高洁。这种美尽管没有直接描写,却留给我们 丰富的想象空间。 其实,不单伊人的面目是模糊的,诗人的面貌、身份同样是模糊的,还有,他究竟是怎 样追求的?运用了什么手段?走了多少路程?诗中都没有交代,只是反复吟唱“溯游从 之”“溯洄从之”,这也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距离美再次体现了《蒹葭》的含蓄 朦胧的特点。 2.因为伊人身份、面目的含蓄朦胧,千百年来读者对“伊人”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 对伊人的不同理解也导致了主题的多义性。那么,大家是怎么理解“伊人”的?诗歌的主题 是什么? 明确:(1)“爱情说”: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翻译家许 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 a love song,伊人是 the lover (2)“明志说”:“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3)“讽刺说”:汉代《毛诗序》中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 国焉”。意思是说这首诗是讽刺秦襄公的,因为他不遵守周礼,因此将招来亡国之祸。东汉 郑玄《诗笺》:“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 故国人未服焉。”所谓“伊人”是“知周礼之贤人,乃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 (4)“求贤说”:清代学者姚际恒认为“伊人”是春秋时代一位隐居水边的賢人,该诗 表达了君主求贤招隐之意。 (5)“人生晢理说”: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 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伊人”是一个具体而 缥缈的目标,他(她)或许是诗人思念追寻的爱人,或许是千載难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寻觅 的贤臣,或者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这种借美人来表现一定主题的写 法对后世影响颇深,比如曹植的《洛神赋》、戴望舒的《雨巷》等等。淸代叶燮在其《原诗》 中指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旨归在可解 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为至也。”《蒹葭》就达到了这种境界,它的这种 主题的多义性恰恰叉一次体现了诗歌含蓄朦胧的特点,而这种含蓄朦胧正是全诗着力营造的 意境美。这么优美的诗篇,是百读不厌的,让我们再朗读一回吧 男女生分部分朗读, 四、板书设计
跻”“道阻且右”通过重章叠句反复的吟唱来突出道路的艰难,这么艰难的道路,诗人仍然 一次又一次“溯游”、“溯洄”地去寻找,足见其执着、坚贞不渝。 (3)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提示:诗人寻觅伊人寻觅了多长时间?他寻到了没有?) “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又是通过反复的吟唱来说明诗人寻觅时间之 长。他应该是从黎明时分就来到岸边寻觅伊人,直到旭日东升仍未找到。“在水一方”“在 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说明伊人的位置在 不断变化,与诗人始终是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诗人独自一人面对茫茫秋水久久徘徊, 该是多么惆怅啊。(二)感知形象,主题解读 1.诗人苦苦追寻的“伊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大家是如何感受到这种形象的?诗 中并没有描写伊人的面貌,甚至连她的大致轮廓都没有,你们为什么觉得她就是美丽高洁 的? 明确:通过诗人热切执着的追求,可见“伊人”必然是个美丽高洁的人。蒹葭的修长柔 韧也可视为“伊人”的形象:柔美修长而坚贞高洁。这种美尽管没有直接描写,却留给我们 丰富的想象空间。 其实,不单伊人的面目是模糊的,诗人的面貌、身份同样是模糊的,还有,他究竟是怎 样追求的?运用了什么手段?走了多少路程?诗中都没有交代,只是反复吟唱“溯游从 之”“溯洄从之”,这也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距离美再次体现了《蒹葭》的含蓄 朦胧的特点。 2.因为伊人身份、面目的含蓄朦胧,千百年来读者对“伊人”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 对伊人的不同理解也导致了主题的多义性。那么,大家是怎么理解“伊人”的?诗歌的主题 是什么? 明确:(1)“爱情说”: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翻译家许 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 a love song,伊人是 the lover。 (2)“明志说”:“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3)“讽刺说”:汉代《毛诗序》中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 国焉”。意思是说这首诗是讽刺秦襄公的,因为他不遵守周礼,因此将招来亡国之祸。东汉 郑玄《诗笺》:“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 故国人未服焉。”所谓“伊人”是“知周礼之贤人,乃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 (4)“求贤说”:清代学者姚际恒认为“伊人”是春秋时代一位隐居水边的贤人,该诗 表达了君主求贤招隐之意。 (5)“人生哲理说”: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 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伊人”是一个具体而 缥缈的目标,他(她)或许是诗人思念追寻的爱人,或许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寻觅 的贤臣,或者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这种借美人来表现一定主题的写 法对后世影响颇深,比如曹植的《洛神赋》、戴望舒的《雨巷》等等。清代叶燮在其《原诗》 中指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旨归在可解 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为至也。”《蒹葭》就达到了这种境界,它的这种 主题的多义性恰恰又一次体现了诗歌含蓄朦胧的特点,而这种含蓄朦胧正是全诗着力营造的 意境美。这么优美的诗篇,是百读不厌的,让我们再朗读一回吧。 男女生分部分朗读。 四、板书设计
苍苍 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 伊人宛在水中坻 采采 宛在水中沚 塑造了一个执着的追求心上人的形象 五、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首先注重了朗诵。诗歌教学就应该以朗诵为主,不能作烦琐的分析,不能上 成练习课。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意境,只有通过不断地朗诵,让学生细细品味,才能逐步 走入诗歌的艺术之美。在教学时我努力使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 族文化 不足之处:由于《蒹葭》诗歌文字较为古奥,教学中准备还不够充分,功底又浅,所以 对诗歌意境挖掘不深,同时课堂也略显散乱。15枣儿 【学习目标】 1.熟悉剧情。(重点) 2.分析剧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中反映的社会现实。(重点) 3.把握本文运用的象征手法,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难点)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童年往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有人说,它像一幅画,充满 种种绚丽的色彩:有人说,它像一首歌,闪烁着串串快乐的音符;它天真烂漫纯洁,时时给 我们带来美好的遐想。然而,《枣儿》中的小男孩却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经历。下面就让我们 起走进孙鸿的戏剧—《枣儿》。 二、预习展示 了解作者。 孙鸿,当代剧作家。他所写的话剧小品《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曾荣 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 2.积累词语。 竹匾(bian) 掸 去(dan) 囫囵( hu lun) 咀嚼(jje) 津津有味: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 踌躇:迟疑不决的样子。犹豫不决,不敢前进。 蹑手蹑脚:形容放轻脚步走的样子。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 3.通读话剧,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 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 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岀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 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合作探究 (一)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社会现实 1.怎样认识本文中的老人和男孩的人物形象?
塑造了一个执着的追求心上人的形象 五、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首先注重了朗诵。诗歌教学就应该以朗诵为主,不能作烦琐的分析,不能上 成练习课。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意境,只有通过不断地朗诵,让学生细细品味,才能逐步 走入诗歌的艺术之美。在教学时我努力使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 族文化。 不足之处:由于《蒹葭》诗歌文字较为古奥,教学中准备还不够充分,功底又浅,所以 对诗歌意境挖掘不深,同时课堂也略显散乱。15 枣 儿 【学习目标】 1.熟悉剧情。(重点) 2.分析剧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中反映的社会现实。(重点) 3.把握本文运用的象征手法,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童年往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有人说,它像一幅画,充满 种种绚丽的色彩;有人说,它像一首歌,闪烁着串串快乐的音符;它天真烂漫纯洁,时时给 我们带来美好的遐想。然而,《枣儿》中的小男孩却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经历。下面就让我们 一起走进孙鸿的戏剧——《枣儿》。 二、预习展示 1.了解作者。 孙鸿,当代剧作家。他所写的话剧小品《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 年第 1 期,曾荣 获“1999 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 2.积累词语。 竹匾.(biǎn) 掸.去(dǎn) 囫囵..(hú lún) 咀嚼..(jǔ jué) 津津有味: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 踌躇:迟疑不决的样子。犹豫不决,不敢前进。 蹑手蹑脚:形容放轻脚步走的样子。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 3.通读话剧,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 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 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 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合作探究 (一)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社会现实 1.怎样认识本文中的老人和男孩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