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善良 3、阅读本文可知: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写得特别详细?这是为 什么 这部分是索科洛夫情感变化的重要转折,是索科洛夫从战争创伤中走 出来的重要契机。两个饱受战争创痛的人就像被飓风卷到一起的树叶,凡尼 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 4、索科洛夫用善意的谎言“骗”来儿子,请结合具体描写说说他为 什么要这样做。 :索科洛夫这样做是出于同情和爱。出于对家庭生活的向往。(具体 描写见教材P45下两段) 5、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 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 看到眼泪? 读懂了索科海味人的故事,就能感受到最后一节文字的震撼力。在战 争中,最不幸的还不是失去生命的战士,而是无助的孤儿寡妇。凡尼亚是战 争孤儿,小小年纪的他还不明白命运的悲惨,不明白战争的苦难,不理解别 人的同情和怜悯,因此,也不会理解索科洛夫的房东女人为什么哭。索科洛 夫的悲惨遭遇震撼了读者的心灵,而凡尼亚的挥动小手触动了有良知才的悲 悯之心。孩子越是天真可爱,就越发显出战争的残酷。“我”不想孩子看到经 历战争的人的眼泪,是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痛苦,不想让他知道真相,让 不幸的儿童能保住一些童心。小说到这里实际上已经变为作者在抒发心愿 呵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为了他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他们不再经历战火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教学目标:
26 依旧善良。 3、阅读本文可知: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写得特别详细?这是为 什么? :这部分是索科洛夫情感变化的重要转折,是索科洛夫从战争创伤中走 出来的重要契机。两个饱受战争创痛的人就像被飓风卷到一起的树叶,凡尼 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 4、索科洛夫用善意的谎言“骗”来儿子,请结合具体描写说说他为 什么要这样做。 :索科洛夫这样做是出于同情和爱。出于对家庭生活的向往。(具体 描写见教材 P45 下两段) 5、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 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 看到眼泪? :读懂了索科海味人的故事,就能感受到最后一节文字的震撼力。在战 争中,最不幸的还不是失去生命的战士,而是无助的孤儿寡妇。凡尼亚是战 争孤儿,小小年纪的他还不明白命运的悲惨,不明白战争的苦难,不理解别 人的同情和怜悯,因此,也不会理解索科洛夫的房东女人为什么哭。索科洛 夫的悲惨遭遇震撼了读者的心灵,而凡尼亚的挥动小手触动了有良知才的悲 悯之心。孩子越是天真可爱,就越发显出战争的残酷。“我”不想孩子看到经 历战争的人的眼泪,是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痛苦,不想让他知道真相,让 不幸的儿童能保住一些童心。小说到这里实际上已经变为作者在抒发心愿: 呵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为了他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他们不再经历战火……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 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 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 2.学生通过学习探究,了解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 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方式:文本研习 教学过程 、作者简介 见书下注释 弄清故事的基本要素 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 地点:战地医院 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 情节: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他始终想知道自 己究竟在什么地方。 三、研习文章 1、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按小说的情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我吸了一口,说了声‘谢谢!’”)开端:写“我” 负伤到了伤兵医院后,被抬进美术教室。 这一部分是情节的开端。小说显示了以下信息: 战争惨烈:城市成了一片火海;运送伤兵的汽车上有的人已经死了; 这所战地医院是所学校;“我”受了重伤;“我”在迷糊中看到了学校的环境 布置。 此时的“我”是什么样的状态?“我在发高烧,浑身上下到处都疼。 头疼,胳膊疼,腿疼,我的心脏也发狂似地乱跳”,因为注射了麻醉药,受了 重伤的我并不知道自己的伤情。他从战场上被抬到这儿,并不知道这是什么 地方
27 1.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 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 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 2.学生通过学习探究,了解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 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方式:文本研习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见书下注释 二、弄清故事的基本要素 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 地点:战地医院。 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 情节: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他始终想知道自 己究竟在什么地方。 三、研习文章 1、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按小说的情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我吸了一口,说了声‘谢谢!’”)开端:写“我” 负伤到了伤兵医院后,被抬进美术教室。 这一部分是情节的开端。小说显示了以下信息: 战争惨烈:城市成了一片火海;运送伤兵的汽车上有的人已经死了; 这所战地医院是所学校;“我”受了重伤;“我”在迷糊中看到了学校的环境 布置。 此时的“我”是什么样的状态?“我在发高烧,浑身上下到处都疼。 头疼,胳膊疼,腿疼,我的心脏也发狂似地乱跳”,因为注射了麻醉药,受了 重伤的我并不知道自己的伤情。他从战场上被抬到这儿,并不知道这是什么 地方
在这一部分,突岀描写学校过道的陈设:墙上的一幅幅画像,人种 脸谱,复制的凯撒等人的胸像,多哥的大幅风景画……为什么要详写这些内 容?我们从这些描述中知道这是一所学校,可是美术教室成了什么样呢?“散 发着碘酒,粪便,垃圾和烟草的气味,而且喧闹得很”。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 学校和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十七岁的学生却作为伤兵进 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这种荒悖的结果正是作者想要展示的 第二部分:(“这一切不是证据”到“烟草的气味……”)发展:写“我” 怀疑伤兵医院是三个月前自己就读的学校改建的 在美术教室里,“我”开始疑心伤兵医院就是自己的学校,努力地回忆自 己所见到的一切。“我”在学校里生活了八年,而上战场才三个月。根据我听 到的叫喊,根据我看到的画像和胸像,我判断出自己是在故乡的一所文科中 炮声轰鸣,大火在吞噬城市:“透过遮光窗帷,我看见了熊熊大火。 黑色的窗帷外,夜空里红光和黑烟交织,就像添上新煤的炉子。我看见了: 是的,城市在燃烧。”一一在这样的时刻,“我”在想些什么呢?“我”的精 神状态如何呢? 在轰鸣的炮声中,他想的是“多出色的炮队啊”,他坚持认为炮声是 “令人惬意”、“深沉而又粗犷,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炮声听 起来也是那么高雅”;他甚至还有点“壮烈”的想法,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 想到自己的名字有可能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青史留名。一一然而,伤 疼使他回到现实。这个年轻的伤兵不知道自己的伤势,疼痛让他大喊大叫。 人物幼稚单纯的性格在这里展现出来 在疼痛和胡思乱想中,“我”想搞清的是两个问题:到底受了什么伤 现在是不是在自己的母校。他的回忆始终显得没有什么把握,这是因为他的 伤重,发髙烧,思维混乱,而环境昏乱错杂,他这样的小人物的生命简直无 足轻重,没有人来关心他的苦痛。 第三部分:(“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到结尾)高潮、结局:“我”终于 认出手术室就是自己读书的教室。 “我”被抬进木板后的手术室,在看到十字架印痕时,短短的一秒钟内
28 在这一部分,突出描写学校过道的陈设:墙上的一幅幅画像,人种 脸谱,复制的凯撒等人的胸像,多哥的大幅风景画……为什么要详写这些内 容?我们从这些描述中知道这是一所学校,可是美术教室成了什么样呢?“散 发着碘酒,粪便,垃圾和烟草的气味,而且喧闹得很”。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 学校和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十七岁的学生却作为伤兵进 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这种荒悖的结果正是作者想要展示的。 第二部分:(“这一切不是证据”到“烟草的气味……”)发展:写“我” 怀疑伤兵医院是三个月前自己就读的学校改建的。 在美术教室里,“我”开始疑心伤兵医院就是自己的学校,努力地回忆自 己所见到的一切。“我”在学校里生活了八年,而上战场才三个月。根据我听 到的叫喊,根据我看到的画像和胸像,我判断出自己是在故乡的一所文科中 学。 炮声轰鸣,大火在吞噬城市:“透过遮光窗帷,我看见了熊熊大火。 黑色的窗帷外,夜空里红光和黑烟交织,就像添上新煤的炉子。我看见了: 是的,城市在燃烧。”——在这样的时刻,“我”在想些什么呢?“我”的精 神状态如何呢? 在轰鸣的炮声中,他想的是“多出色的炮队啊”,他坚持认为炮声是 “令人惬意”、“深沉而又粗犷,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炮声听 起来也是那么高雅”;他甚至还有点“壮烈”的想法,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 想到自己的名字有可能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青史留名。——然而,伤 疼使他回到现实。这个年轻的伤兵不知道自己的伤势,疼痛让他大喊大叫。 人物幼稚单纯的性格在这里展现出来。 在疼痛和胡思乱想中,“我”想搞清的是两个问题:到底受了什么伤; 现在是不是在自己的母校。他的回忆始终显得没有什么把握,这是因为他的 伤重,发高烧,思维混乱,而环境昏乱错杂,他这样的小人物的生命简直无 足轻重,没有人来关心他的苦痛。 第三部分:(“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到结尾)高潮、结局:“我”终于 认出手术室就是自己读书的教室。 “我”被抬进木板后的手术室,在看到十字架印痕时,短短的一秒钟内
“我突然回忆起了这一切”,因为这是无可替代的印象。而更让“我”震撼 “惊骇万状”的,是看到了黑板上自己留下的笔迹!(“我认出了我的笔迹, 这比照镜子还要清晰,还要令人不安,我不用再怀疑了,这是我自己的手迹!”) 切无可置疑,我就是在自己的学校就是在自己学习的教室,而黑板上留着 个月前,自己用七种字体写下的同一句话! 教师命令学生学写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这个典故原指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 而英勇战死的事迹;以此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 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我”能死死地记住这句话,并凭 借这一句话肯定自己现在就是在母校,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令他“惊骇万状”的事还没有完结,又一个悬念结束了:上了手术 台,在打开包扎之后,发现:“我失去了双臂,右腿也没有了!” 也就是说,四肢仅存一肢,一个八年级学生的战争结束了,一个八 年级学生的英雄梦完结了。年轻的学生再也不能对战争满不在乎,再也不能 摆出潇洒的模样,他“猛地仰面躺下”、“失声呼叫”,等待他的是对死亡与残 废见惯不怪的医生的冷漠,高潮出现的同时,也就是结局。同时,“我”也认 出了门房比尔格勒 我”真正地回到母校了。 2、文中的“我”一般处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文中“我”的叙述给人造 成怎样的悬念?悬念的设置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我”负重伤后被注射了麻醉药。一直处在半昏迷状态 给人造成的悬念是一一到底受了什么样的伤?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 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怎么成了充满血腥的伤 兵医院?17岁的学生怎么会作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而这间“手 术室”是不是以前的教室?“我”到底受的什么伤?为什么有点神志不清? 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在“我”的叙述中得到体现,而小说的结尾,悬念落实, 真相大白,命运的捉弄,人的悲惨,产生强烈的震撼,作品的主题也在这里 得到最全面的昭示
29 “我突然回忆起了这一切”,因为这是无可替代的印象。而更让“我”震撼、 “惊骇万状”的,是看到了黑板上自己留下的笔迹!(“我认出了我的笔迹, 这比照镜子还要清晰,还要令人不安,我不用再怀疑了,这是我自己的手迹!”) 一切无可置疑,我就是在自己的学校就是在自己学习的教室,而黑板上留着 三个月前,自己用七种字体写下的同一句话! 教师命令学生学写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个典故原指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 而英勇战死的事迹;以此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 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我”能死死地记住这句话,并凭 借这一句话肯定自己现在就是在母校,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令他“惊骇万状”的事还没有完结,又一个悬念结束了:上了手术 台,在打开包扎之后,发现:“我失去了双臂,右腿也没有了!”—— 也就是说,四肢仅存一肢,一个八年级学生的战争结束了,一个八 年级学生的英雄梦完结了。年轻的学生再也不能对战争满不在乎,再也不能 摆出潇洒的模样,他“猛地仰面躺下”、“失声呼叫”,等待他的是对死亡与残 废见惯不怪的医生的冷漠,高潮出现的同时,也就是结局。同时,“我”也认 出了门房比尔格勒。 “我”真正地回到母校了。 2、文中的“我”一般处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文中“我”的叙述给人造 成怎样的悬念?悬念的设置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我”负重伤后被注射了麻醉药。一直处在半昏迷状态。 给人造成的悬念是――到底受了什么样的伤?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 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怎么成了充满血腥的伤 兵医院?17 岁的学生怎么会作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而这间“手 术室”是不是以前的教室?“我”到底受的什么伤?为什么有点神志不清? 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在“我”的叙述中得到体现,而小说的结尾,悬念落实, 真相大白,命运的捉弄,人的悲惨,产生强烈的震撼,作品的主题也在这里 得到最全面的昭示
3、找出有关学校环境布置的描写,说明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 布置? 明确:学校环境描写见教材P56-57 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 残。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 己的母校,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 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 4、《流》中主人公对于战争的认识是什么?作者通过塑造这个人物表达 了对战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流》中的“我”虽然因伤回到临时的战地医院接受手术,但并未 表现出对战争的憎恶,相反,在轰鸣的炮声中,他想的是“多出色的炮队啊” 他甚至想到自己的名字有可能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认为自己是为国捐 躯,青史留名 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揭露和批判了军国主义战争。 5、从人物的叙述中,你能感受到“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从人物的自述话语中,还是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独特性格。“我”是 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 恭,他不满的是学校的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他糊里糊 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 的价值。这可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思想状况。 四、小结 l、在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作者巧妙地把一名德国伤兵 安排在已临时改为战地医院的他的母校,让受重伤的他在昏昏沉沉中看到先 前读书时军国主义教育的痕迹,从而暗示了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在 这个伤兵身上,作者真实地概括了那个时代的生活,从而反映了战争的惨无 人道,反映了牺牲者所处的绝境,以及整个被战争败坏了年轻一代的无可奈
30 3、找出有关学校环境布置的描写,说明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 布置? 明确:学校环境描写见教材 P56-57 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 残。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 己的母校,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 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 4、《流》中主人公对于战争的认识是什么?作者通过塑造这个人物表达 了对战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流》中的“我”虽然因伤回到临时的战地医院接受手术,但并未 表现出对战争的憎恶,相反,在轰鸣的炮声中,他想的是“多出色的炮队啊”, 他甚至想到自己的名字有可能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认为自己是为国捐 躯,青史留名。 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揭露和批判了军国主义战争。 5、从人物的叙述中,你能感受到“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从人物的自述话语中,还是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独特性格。“我”是 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 恭,他不满的是学校的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他糊里糊 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 的价值。这可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思想状况。 四、小结 1、在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作者巧妙地把一名德国伤兵 安排在已临时改为战地医院的他的母校,让受重伤的他在昏昏沉沉中看到先 前读书时军国主义教育的痕迹,从而暗示了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在 这个伤兵身上,作者真实地概括了那个时代的生活,从而反映了战争的惨无 人道,反映了牺牲者所处的绝境,以及整个被战争败坏了年轻一代的无可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