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从而促进吸氢过程,故使放氢量明显增加(图16)这就导致K::下降(见图11)。 温度升高、也会使试样在HC1溶液中的腐蚀速度增加,且比C1一更为有效,故在100℃充氢 时,C1一对随后的放氢量已没有影响(图16)。从而对K:。cc也没有影响(见图11)。虽然 高强度铝合金在水介质中的应力腐蚀是由氢的扩散所控制的过程,但原子氢必须形成气团导 致滞后塑性变形,然后才能引起裂纹的扩展。因此裂纹的发展速度主要由滞后塑性变形的 产生和扩展来决定,故我们测出的激活能不等于氢的扩散激活能是不奇怪的,事实上不同作 者所得的邀活能相差极大〔14)。 我们的工作表明,不同极化条件对放氢总量和da/dt(图13)以及K1c:(表2)的影 响完全类似。这也表明,阴极放氢过程是铝合金应力腐蚀的控制过程,阳极极化由于能使腐 蚀速度加快从而使吸氢量明显增加,故da/dt增加,K1cc下降。类似的结论在文献中〔3) 已有报导,即极化对氢的渗透率和da/dt的影响是一致的,在低合金钢中也有同样的结论 〔15)。 五、结论 1.高强度铝合金在中性水溶液中电解充氢或在PH≤3.5的HC1溶液中浸泡充氢能产 生氢致滞后裂纹,它是通过氢致滞后塑性变形机构产生的。 2.高强度铝合金在高纯水中应力腐蚀裂纹的产生和扩展也是通过滞后塑性变形机构实 现的。因此应力腐蚀裂纹也是一种氢致滞后裂纹。 3。高强度铝合金的应力腐蚀断口和氢致滞后裂纹断口是类似的,都以沿晶为主。 4,随试样温度升高,高强度铝合金在高纯水中的K1c:明显下降,但当温度超过65℃ 后K,:©随温度的变化较小,这和饱和放氢量随温度升高而急剧升高相一致。 5.室温时氯离子使充氢试样的放氢量增加K:s:下降,高温时(T>T5℃),氯离子 对放氢量及K!cc的影响均不明显。 6.阳极极化和阴极极化均使应力腐蚀的da/dt升高,阳极极化更为明显,这和极化对, 放氢量的影响是一致的。 致 谢 屠欢、职任涛、刘辉、娄晓梅参加了部分试验工作,将在此表示感谢。 文 献 (1) Dix,Jr,E.H,Trans ASM.42(1950),1057. (2)Sedriks,A.T,Slattery,P.W.and Pugh,E.N. Trans ASM62(1969)238. (3)Gest,R.T.and Tnoiano,A.R,Corrsion,30(1974),274. (4)Chu,W.V(褚武扬),Hsiao,C.M.(肖纪美).Li,S.Q (李世琼),Soripta Met13(1979)1063. (5)褚武扬、肖纪美、李世琼,金属学报17(1981)10, (6)Chu,W、Y(褚武扬),Li.S、Q(李世琼),Hsiao,C.M 103
点 , 从而促进吸氢过程 , 故使放氢最 明显增加 图 这就导致 。 下 降 见图 。 温度升高 、 也会使试样在 溶液 中的腐蚀速度 增加 , 且 比 一 更为有效 , 故在 ℃充氢 时 , 一对随后 的放氢 已没有影响 图 。 从而对 。 。 。 也没有影响 见 图 。 虽然 高强度铝合金在水介质中的应 力腐蚀是 由氢的扩散所控 制的过程 , 但原子氮必须形成气团导 致滞后 塑性 变形 , 然后 才能 引起裂纹 的扩展 。 因此 裂纹 的发展速度主 要 由滞后 塑性 变形的 产生和扩展来 决定 , 故我们 测 出的激 活能不 等于 氢的扩散激活能是不奇怪 的 , 事实上不 同作 者所得的激活能相差极大 〔 〕 。 我们 的工作表 明 , 不 同极化条件对 放氢 总星 和 图 以 及 。 。 表 的影 响完全类似 。 这也 表 明 , 阴 极放氢过 程是 铝合金 应 力腐蚀 的控 制过程 , 阳 极极 化 由于 能使腐 蚀速度加快 从而使 吸 氢最 明显增加 , 故 增加 , 。 。 下 降 。 类似的结论在文 献 中 〕 已有报导 , 即极化对氢的渗透率和 的影响是一 致的 , 在低合金钢 中也有同样的结论 〔 〕 。 五 、 结论 高强度招合 金在中性水溶液 中电解充氢或在 《 的 溶液 中浸 泡充氢 能产 生氢致滞后 裂纹 , 它是通过氢致 滞后 塑性变形机构产生的 。 高强度铝合 金在 高纯水中应力腐蚀裂纹 的产生和扩展 也是通过滞后 塑性 变形机构实 现的 。 因此应 力腐蚀裂纹也是一种氢致滞后 裂纹 。 高强度铝合金 的应 力腐蚀断 口 和 氢致滞后 裂纹断 口 是 类似 的 , 都 以 沿 晶为主 。 随试样温度升高 , 高强度铝合金在高纯水中的 。 。 明显下 降 , 但 当温度超过“ ℃ 后 。 。 随温度的 变化较小 , 这和饱 和放氢 随温度 升高而急剧 升高相一致 。 室温时抓 离子使充氢试 样的放氢 增加 。 下 降 , 高温 时 ℃ , 抓离子 对放氢盆 及 。 。 的影响 均不 明显 。 阳极极 化和 阴极极化均使应力腐蚀的 升高 , 阳 极极化更为明显 , 这和 极化对 , 放氢量 的影响是一致的石 致 谢 屠欢 、 职任涛 、 刘辉 、 娄晓梅 参加 了部分 试 验工 作 , 将在此 表示感谢 。 文 献 〔 〕 〔 〕 攀 , , , , , 一 , , , , , , , , , 褚武扬 , , 肖纪美 , 李世琼 , 褚武 扬 、 肖纪美 、 李世 琼 , 金属学报 , 、 褚武扬 , 、 李世琼 , , 的幻的 、夕、了、 其
肖纪美),Tien、j。2(田中草) Corrosion 36 (1980),475. 〔t)Chu、W、Y(精武扬)、Hsiao.、C、M,(肖纪美),Lu、T、Q (刘天化)Li、S.Q(李世琼)“Mechanism of SCC of Low-alloy Steels in Water Corrosion,in Press. 〔8)Koch,G、H Corrosion35(1979),73. (9)Limowicz,F,K.and Latanision,R.M.Met.Trans.9A(1978)597 (10)Taheri,M,Albrecht.A.Bernstein,I.M.and ThomPson,A.W. ScriPta Net.13 (1979).871 〔11)褚武物、肖纪美、李世琼王枨、金属学报16(1980),179. l2)Brown,B.F,Fujii、E、F、and Bahlbery、E.P. J.Elem.Soc.116(1969),218. 〔13)Chu,WY(褚武扬)Hsiao,C.M(肖纪美),Li.S.Q(李世琼),Ju、S. Y(朱淑彦)“Effect of Hydrogen on the Apparent Yield Stress”" Corrosion 37 (1981) (14)Landkaf,M.and Galor,1,Corrosion 36 (1980),241. (15)Barth,C.F and Troiano,A,R.Corrosion 28 (1972)259 104
肖纪美 , 、 。 田中卓 ‘ , 〔丫〕 、 、 褚武扬 、 · 、 、 , 肖纪美 , 、 、 刘天 化 、 李世琼 ‘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褚 武扬 、 肖纪美 、 李世琼 王帐 、 金属学报 , 〔 〕 , , 、 、 、 、 , 〔 〕 , 褚武扬 , 肖纪美 , 李世琼 , 、 朱淑彦 ‘ ” 〔 〕 , , , , , , 、 、 气 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