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重、难点提示 (1)重点:气候资源定义、利用与形成因子:气候资源的类型及其价值。 (2)难点:气候生产潜力与开发利用。 七、实验教学内容 空气温度和湿度观测(一)(4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如 (2)项目性质:演示性口验证性设计性口综合性口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通过实验,要求了解并掌握百叶箱及野外 用的各种测温(湿)仪的构造原理,各种空气温(湿)度表(计)的 观测方法及使用中注意问题。 (4)主要仪器:普通温度表、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曲管温度 表、直管温度表以及自计温度计;干湿球温度表、手摇干湿球温度表、 湿度查算表。 气压和风观测(二)(4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a (2)项目性质:演示性口验证性设计性口综合性口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了解水银气压表和空盒气压,以及电接风 向风速仪、轻便三杯风向风速仪等构造原理,掌握水银气压表的观测 方法及本站气压和海平面的订正方法。了解地理野外考察使用的测风 仪器,初步掌握野外测风方法和目测判断风力、风向。 (4)主要仪器:动槽式水银气压表和空盒气压表,电接风向风速仪、 轻便三杯风向风速仪。 降水和蒸发量观测(三)(3学时): 12
12 2.重、难点提示 (1) 重点:气候资源定义、利用与形成因子;气候资源的类型及其价值。 (2) 难点:气候生产潜力与开发利用。 七、实验教学内容 空气温度和湿度观测(一) (4 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R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R 设计性□ 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通过实验,要求了解并掌握百叶箱及野外 用的各种测温(湿)仪的构造原理,各种空气温(湿)度表(计)的 观测方法及使用中注意问题。 (4)主要仪器:普通温度表、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曲管温度 表、直管温度表以及自计温度计;干湿球温度表、手摇干湿球温度表、 湿度查算表。 气压和风观测(二) (4 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R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R 设计性□ 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了解水银气压表和空盒气压,以及电接风 向风速仪、轻便三杯风向风速仪等构造原理,掌握水银气压表的观测 方法及本站气压和海平面的订正方法。了解地理野外考察使用的测风 仪器,初步掌握野外测风方法和目测判断风力、风向。 (4)主要仪器:动槽式水银气压表和空盒气压表,电接风向风速仪、 轻便三杯风向风速仪。 降水和蒸发量观测(三) (3 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口 (2)项目性质: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知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了解雨量器、虹吸式雨量计等观测降水仪 器,以及蒸发器的构造和原理。掌握各种降水和蒸发观测仪器的使用 步骤方法和使用过程注意事项。 (4)主要仪器:雨量筒、虹吸雨量计、小型蒸发皿。 日照观测(四)(1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和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知验证性设计性如 综合性口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了解暗筒式日照计的构造及原理、日照涂 纸步骤,掌握日照的观测方法。 (4)主要仪器:暗筒式日照计。 云的观测(五)(2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知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验证性知设计性▣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了解29种云的主要特征和区别,初步掌握 云量、云状的观测和记录方法。了解判别云状、云量和估计云高的步 骤和方法。 (4)主要仪器:云图、墨镜、气象观测记录表、铅笔。 气候类型判断(六)(2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 选做a (2)项目性质:演示性知验证性口设计性知 综合性触 13
13 (1)项目类别:必做R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R 设计性□ 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了解雨量器、虹吸式雨量计等观测降水仪 器,以及蒸发器的构造和原理。掌握各种降水和蒸发观测仪器的使用 步骤方法和使用过程注意事项。 (4)主要仪器:雨量筒、虹吸雨量计、小型蒸发皿。 日照观测(四) (1 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 选做R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R 设计性□ 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了解暗筒式日照计的构造及原理、日照涂 纸步骤,掌握日照的观测方法。 (4)主要仪器:暗筒式日照计。 云的观测(五) (2 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 选做R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设计性□ 综合性R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了解 29 种云的主要特征和区别,初步掌握 云量、云状的观测和记录方法。了解判别云状、云量和估计云高的步 骤和方法。 (4)主要仪器:云图、墨镜、气象观测记录表、铅笔。 气候类型判断(六) (2 学时): (1)项目类别:必做R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设计性□ 综合性R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了解气候图的简单读法,掌握利用气温和 降水资料判断各种气候类型的方法技巧和步骤。 (4)主要仪器:气温和降水资料 八、学时分配 章目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教学学时 大气的一般特性 2 9 二 气候形成的辐射和热力因素 6 1 三 气候形成的环流因素 8 4 四 气候形成的下垫面因素 6 五 气候类型 2 六 气候变化 4 七 气候资源 2 总计 48 32 16 九、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 闭卷笔试+实验报告。 2.成绩构成: 考试+实验。 十、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1]《气象学和气候学》(第三版),周淑贞编,高等教有出版社,1997年: [2]《自然地理学》(第三版),刘南威编,科学出版社,2007年: [3]《气象学与气候学》(版次),姜世中编,科学出版社,2010年。 [4]《气象学与气候学》(版次),赵锦慧,于兴修编,长江出版社,2014年。 [5]《气象学与气候学实习教材》(版次),周淑贞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年。 [6]《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第二版),魏凤英编,气象出版社,2007 年。 [7]《现代气候学》(版次),缪启龙,江志红,陈海山编,气象出版社,2010 年。 14
14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了解气候图的简单读法,掌握利用气温和 降水资料判断各种气候类型的方法技巧和步骤。 (4)主要仪器:气温和降水资料 八、学时分配 章目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教学学时 一 大气的一般特性 2 9 二 气候形成的辐射和热力因素 6 1 三 气候形成的环流因素 8 4 四 气候形成的下垫面因素 6 五 气候类型 4 2 六 气候变化 4 七 气候资源 2 总计 48 32 16 九、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 闭卷笔试+实验报告。 2.成绩构成: 考试+实验。 十、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1]《气象学和气候学》(第三版),周淑贞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年; [2]《自然地理学》(第三版),刘南威编,科学出版社,2007 年; [3]《气象学与气候学》(版次),姜世中编,科学出版社,2010 年。 [4]《气象学与气候学》(版次),赵锦慧,于兴修编,长江出版社,2014 年。 [5]《气象学与气候学实习教材》(版次),周淑贞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年。 [6]《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第二版),魏凤英编,气象出版社,2007 年。 [7]《现代气候学》(版次),缪启龙,江志红,陈海山编,气象出版社,2010 年
《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线性代数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线性代数》是一门重要的数学基础课程,被广泛地应用于理工 学科的各个领域,它是理工科大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之一。本课程基 本任务是学习行列式,矩阵及其运算,向量的线性相关性,初等变换 与线性方程组,特征值、特征向量、相似矩阵及二次型等理论及其有 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利 用线性代数的基本理论及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学生学习后续课 程打下必要的数学基础。 二 课程教学要求 1.理论和知识方面 理解并熟悉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如行列式的概念和性 质、克莱姆(Gramer)法则、矩阵的概念及线性运算、逆矩阵的概念、 矩阵的初等变换、矩阵的秩、维向量的概念、向量组线性相关性的 概念及判定、向量空间、欧氏空间、线性方程组的解的结构和求法、 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性质及求法、相 似矩阵的概念、性质及相似对角化、正交变换、正交矩阵、二次型、 二次型的矩阵表示等。 2.能力和技能方面 15
15 《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线性代数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 48 学时 3 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线性代数》是一门重要的数学基础课程,被广泛地应用于理工 学科的各个领域,它是理工科大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之一。本课程基 本任务是学习行列式,矩阵及其运算,向量的线性相关性,初等变换 与线性方程组,特征值、特征向量、相似矩阵及二次型等理论及其有 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利 用线性代数的基本理论及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学生学习后续课 程打下必要的数学基础。 二、 课程教学要求 1. 理论和知识方面 理解并熟悉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如行列式的概念和性 质、克莱姆(Gramer)法则、矩阵的概念及线性运算、逆矩阵的概念、 矩阵的初等变换、矩阵的秩、n 维向量的概念、向量组线性相关性的 概念及判定、向量空间、欧氏空间、线性方程组的解的结构和求法、 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性质及求法、相 似矩阵的概念、性质及相似对角化、正交变换、正交矩阵、二次型、 二次型的矩阵表示等。 2. 能力和技能方面
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技能,要熟练掌握并会应用。如行列式的计算、 矩阵的运算、矩阵初等变换和逆矩阵的计算、矩阵及向量组秩的计算、 向量组线性相关性的判别、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施密特正交化过程、 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计算、实对称矩阵的正交相似变换、化二次 型为标准形的方法等。 该课程基本要求分两个层次,其中对概念与理论用“理解”和“熟 悉”表述,对方法和运算用“熟练掌握”和“会”表述,后者为较高的要求。 三、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第一章n阶行列式 教学重点:n阶行列式的定义、行列式的性质、克莱姆(Gramer)法则。 教学难点:会应用行列式的定义、性质和行列式按行(列)展开的定理 计算行列式:会用克莱姆法则求解符合法则要求的非齐次线性方程 组。 第二章矩阵 教学重点:矩阵的线性运算、矩阵乘法运算、矩阵转置运算、方阵的 行列式、方阵的幂以及它们的运算规律:逆矩阵的性质以及方阵可逆 的充分必要条件、伴随矩阵的概念、用伴随矩阵求可逆矩阵的逆矩阵: 矩阵的初等变换、初等矩阵、初等矩阵的性质和矩阵等价。 教学难点:矩阵的秩、用初等行变换求矩阵的秩和矩阵的逆矩阵的方 法、利用秩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分块矩阵的概念及分块矩阵的运算。 16
16 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技能,要熟练掌握并会应用。如行列式的计算、 矩阵的运算、矩阵初等变换和逆矩阵的计算、矩阵及向量组秩的计算、 向量组线性相关性的判别、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施密特正交化过程、 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计算、实对称矩阵的正交相似变换、化二次 型为标准形的方法等。 该课程基本要求分两个层次,其中对概念与理论用“理解”和“熟 悉”表述,对方法和运算用“熟练掌握”和“会”表述,后者为较高的要求。 三、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 四、 课程教学重、难点 第一章 n 阶行列式 教学重点:n 阶行列式的定义、行列式的性质、克莱姆(Gramer)法则。 教学难点:会应用行列式的定义、性质和行列式按行(列)展开的定理 计算行列式;会用克莱姆法则求解符合法则要求的非齐次线性方程 组。 第二章 矩阵 教学重点:矩阵的线性运算、矩阵乘法运算、矩阵转置运算、方阵的 行列式、方阵的幂以及它们的运算规律;逆矩阵的性质以及方阵可逆 的充分必要条件、伴随矩阵的概念、用伴随矩阵求可逆矩阵的逆矩阵; 矩阵的初等变换、初等矩阵、初等矩阵的性质和矩阵等价。 教学难点:矩阵的秩、用初等行变换求矩阵的秩和矩阵的逆矩阵的方 法、利用秩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分块矩阵的概念及分块矩阵的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