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杨伦编,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年; [4]《构造地质学》(第三版),曾佐勋,樊光明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8 年; [5]《基础结晶学与矿物学》,赵建刚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年: [6]《岩石学》(第二版),于炳松编,地质出版社,2012年。 7
7 [3]《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杨伦编,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 年; [4]《构造地质学》(第三版),曾佐勋,樊光明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8 年; [5]《基础结晶学与矿物学》,赵建刚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 年; [6]《岩石学》(第二版),于炳松编,地质出版社,2012 年
《气象与气候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气象与气候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48学时、2.5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16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的学习,应使 学生全面地熟悉大气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 理;理解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分布、演化的基本原理和影响机制: 了解人类对天气的影响和改造的基本原理:重点掌握主要天气现象形 成过程,定量表达方法及现实意义,全球气候的形成和分布,为自然 地理的其他要素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 气象与气候学是学习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的必备知识,多数内容 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气象学与气候学基本理 论,了解气象、气候学在地理、环境、资源等学科方面的应用和发展 状况。根据本门课程特点,在教学中达到如下要求: ()必须完整地讲授整个课程,保证内容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使 学生对气象、气候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2)课程中的抽象内容,多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讲授,利用现实生 活中的实例,解释主要的大气原理和现象。保证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并能应用到相关自然现象的解释中去。 (3)本课程涉及到的数理知识,讲清其原理,并作为理解相关知 识的基础,但不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
8 《气象与气候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气象与气候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48 学时、2.5 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16 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的学习,应使 学生全面地熟悉大气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 理;理解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分布、演化的基本原理和影响机制; 了解人类对天气的影响和改造的基本原理;重点掌握主要天气现象形 成过程,定量表达方法及现实意义,全球气候的形成和分布,为自然 地理的其他要素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 气象与气候学是学习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的必备知识,多数内容 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气象学与气候学基本理 论,了解气象、气候学在地理、环境、资源等学科方面的应用和发展 状况。根据本门课程特点,在教学中达到如下要求: ⑴ 必须完整地讲授整个课程,保证内容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使 学生对气象、气候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⑵ 课程中的抽象内容,多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讲授,利用现实生 活中的实例,解释主要的大气原理和现象。保证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并能应用到相关自然现象的解释中去。 ⑶ 本课程涉及到的数理知识,讲清其原理,并作为理解相关知 识的基础,但不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吸收国内外最新成果,培养学生 研究能力和学习本课程兴趣,又要尽可能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 体等教学辅助手段,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同时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 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大气现象。 三、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地球概论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重点:强调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生物圈构成了决 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复杂的气候系统,太阳辐射是这 个系统的能源。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气候系统内部产生一系列的物 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和相互作用的结果。立足于大气圈,重点突出 课程的有关气候成因、气候分类及地理气候分布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难点:温压场分布、表现形式及原理;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及过 程;天气预报过程:气象要素的定量表述;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气 候变化机制分析。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技术等现代 技术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并吸收传统优秀教学方法。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大气的一般特性(2学时) 1.教学内容 (1)概述: (2)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9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吸收国内外最新成果,培养学生 研究能力和学习本课程兴趣,又要尽可能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 体等教学辅助手段,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同时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 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大气现象。 三、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地球概论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重点:强调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生物圈构成了决 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复杂的气候系统,太阳辐射是这 个系统的能源。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气候系统内部产生一系列的物 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和相互作用的结果。立足于大气圈,重点突出 课程的有关气候成因、气候分类及地理气候分布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难点:温压场分布、表现形式及原理;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及过 程;天气预报过程;气象要素的定量表述;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气 候变化机制分析。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技术等现代 技术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并吸收传统优秀教学方法。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大气的一般特性(2 学时) 1.教学内容 (1) 概述; (2) 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3)大气水分及其相变。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大气基本组成成分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大气的分层结构及特点:大气水分及 其变化规律。 (2)难点:大气的分层结构、特点及水相变化规律。 第二章气候形成的辐射和热力因素(6学时) 1.教学内容 (1)气候形成的辐射因素: (2)气候形成的热力因素: (2)全球气温带。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气候形成的辐射因素基本概念、原理、热力因素、热能转换机制:大气中各 种热力过程状况及气温的时空分布特点。 (2)难点:气候形成的热力因素及其转换机制。 第三章气候形成的环流因素(8学时) 1.教学内容 (1)气压和大气流动: (2)大气环流和风系: (3)气团和锋: (4)大型空气涡旋。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大气环流形成、变化、维持的原因及其平均状况、时空变化规律:气团、锋、 气旋、反气旋的基本知识:近地面层大气环流的基本特点、大气中各种热力过程状况及气温 的时空分布特点。 (2)难点:大气环流的形成及其在近地面层的基本特点。 第四章气候形成的下垫面因素(6学时) 1.教学内容 (1)海陆分布与气候: (2)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 10
10 (3) 大气水分及其相变。 2.重、难点提示 (1) 重点:大气基本组成成分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大气的分层结构及特点;大气水分及 其变化规律。 (2) 难点:大气的分层结构、特点及水相变化规律。 第二章 气候形成的辐射和热力因素(6 学时) 1.教学内容 (1) 气候形成的辐射因素; (2) 气候形成的热力因素; (2) 全球气温带。 2.重、难点提示 (1) 重点:气候形成的辐射因素基本概念、原理、热力因素、热能转换机制;大气中各 种热力过程状况及气温的时空分布特点。 (2) 难点:气候形成的热力因素及其转换机制。 第三章 气候形成的环流因素(8 学时) 1.教学内容 (1) 气压和大气流动; (2) 大气环流和风系; (3) 气团和锋; (4) 大型空气涡旋。 2.重、难点提示 (1) 重点:大气环流形成、变化、维持的原因及其平均状况、时空变化规律;气团、锋、 气旋、反气旋的基本知识;近地面层大气环流的基本特点、大气中各种热力过程状况及气温 的时空分布特点。 (2) 难点:大气环流的形成及其在近地面层的基本特点。 第四章 气候形成的下垫面因素(6 学时) 1.教学内容 (1) 海陆分布与气候; (2) 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
(3)地形与气候: (4)冰雪覆盖与气候: (5)局地地面特性与气候。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影响气候的下垫面因素及其特性:各类型下垫面因素对气候的主要影响及后 果。 (2)难点:各类型下垫面因素对气候的主要影响及后果。 第五章气候类型(4学时) 1.教学内容 (1)气候分类方法: (2)世界气候类型: (3)局地气候。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主要的气候分类方法、优缺点及特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及特 点:局地气候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形成原因。 (2)难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及其特点。 第六章气候变化(4学时) 1.教学内容 (1)气候变化的史实: (2)气候变化的原因。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气候变化的史实、现状: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因素。 (2)难点:气候变化的各因素内在关系。 第七章气候资源(2学时) 1.教学内容 (1)光、热、水资源: (2)气候生产潜力: (3)风能资源
11 (3) 地形与气候; (4) 冰雪覆盖与气候; (5) 局地地面特性与气候。 2.重、难点提示 (1) 重点:影响气候的下垫面因素及其特性;各类型下垫面因素对气候的主要影响及后 果。 (2) 难点:各类型下垫面因素对气候的主要影响及后果。 第五章 气候类型(4 学时) 1.教学内容 (1) 气候分类方法; (2) 世界气候类型; (3) 局地气候。 2.重、难点提示 (1) 重点:主要的气候分类方法、优缺点及特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及特 点;局地气候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形成原因。 (2) 难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及其特点。 第六章 气候变化(4 学时) 1.教学内容 (1) 气候变化的史实; (2) 气候变化的原因。 2.重、难点提示 (1) 重点:气候变化的史实、现状;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因素。 (2) 难点:气候变化的各因素内在关系。 第七章 气候资源(2 学时) 1.教学内容 (1) 光、热、水资源; (2) 气候生产潜力; (3) 风能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