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重点: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教学难点: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教学程序 了解作者,走进感人的文本 以作家史铁生的三段话导入 A“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 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 有的东西那你就是唯 B“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 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 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C“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 说,人生有如梦幻。因此,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 提问:说出这样话的你觉得应该是怎样的人? 2、介绍史铁生生平、出示史铁生去世新闻 范读课文,体会复杂的情感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感受史铁生的内心世界 (1)你感受了史铁生怎样的情感? 忏悔、内疚、痛悔、思念 (2)如果将文章的题目直接改称怀念母亲好不好,为什么? 三品味语言,读懂母爱的深沉, 1、看了文章你觉得那是怎样一个母亲?(出示ppt)这里有四幅画,在你心中母亲更符合哪幅画? 谈谈你的理解,并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句作为依据。(四幅画:分别是深夜低吟的大海:山崖孤零的老 树:溪涧匍匐的圆石:即将燃尽扑朔的炉火)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每幅图片中都有和母亲身上相通的气质,学生可以打开思路,根据 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2、小结:冰心曾经说过:“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谁是我无遮拦天空 下的荫庇?”母亲用无私的爱守护鼓励受挫的儿子,燃尽生命最后一点油火,做儿子迷途上的指引的明 灯 四、研读思考,读懂儿子的忏悔 1、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深沉伟大的,那么儿子呢?儿子爱母亲吗? 学生思考回答,小组讨论 小结:作者曾经沉浸在自己命运的泥潭中无法自拔,仇恨生命、仇恨生活。他爱母亲,却忘却了如 何去爱。人生有时就是如此,“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后悔的他惟有完成母亲希望他“好 好儿活”的遗愿,才是对母亲的报答 五、感受坚韧,读懺人生的磨难 (1)认识的史铁生,一个坚强的“好好儿活”的史铁生 朗读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这里要强调菊花的色彩?文中还有表示颜色的词语吗?为什么这样 描写 (2)小结:尼采曾说过:那些没有消灭你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强壮。他将死亡看作是回家,是 恋人的分别,是安息。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一个超越了死亡的人,我们在这里祝愿他“回家快 乐”! 六、作业: (1)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写一篇读书报告(1000字)。 (2)给身在天国的史铁生或他的母亲写一封信,并写一句墓志铭。(发放关于名人墓志 初语七上教案第10页共65页
初语七上教案·第 10 页 共 65 页 教学重点: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教学难点: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教学程序: 一.了解作者,走进感人的文本 1、 以作家史铁生的三段话 导入 A“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 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 有的东西那你就是唯一。 ” B“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 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 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C“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 说,人生有如梦幻。因此,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 提问:说出这样话的你觉得应该是怎样的人? 2、 介绍史铁生生平、出示史铁生去世新闻 二.范读课文,体会复杂的情感 1、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感受史铁生的内心世界 (1) 你感受了史铁生怎样的情感? 忏悔、内疚、痛悔、思念 (2)如果将文章的题目直接改称怀念母亲好不好,为什么? 三.品味语言,读懂母爱的深沉,。 1、 看了文章你觉得那是怎样一个母亲?(出示ppt)这里有四幅画,在你心中母亲更符合哪幅画? 谈谈你的理解,并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句作为依据。(四幅画:分别是 深夜低吟的大海:山崖孤零的老 树:溪涧匍匐的圆石:即将燃尽扑朔的炉火)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每幅图片中都有和母亲身上相通的气质,学生可以打开思路,根据 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2、 小结:冰心曾经说过:“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谁是我无遮拦天空 下的荫庇?”母亲用无私的爱守护鼓励受挫的儿子,燃尽生命最后一点油火,做儿子迷途上的指引的明 灯。 四、研读思考,读懂儿子的忏悔 1、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深沉伟大的,那么儿子呢?儿子爱母亲吗? 学生思考回答,小组讨论 小结:作者曾经沉浸在自己命运的泥潭中无法自拔,仇恨生命、仇恨生活。他爱母亲,却忘却了如 何去爱。人生有时就是如此,“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后悔的他惟有完成母亲希望他“好 好儿活”的遗愿,才是对母亲的报答。 五、感受坚韧,读懂人生的磨难。 (1)认识的史铁生,一个坚强的“好好儿活”的史铁生。 朗读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这里要强调菊花的色彩?文中还有表示颜色的词语吗?为 什么这样 描写? (2)小结:尼采曾说过:那些没有消灭你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强壮。他将死亡看作是回家,是 恋人的分别,是安息。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一个超越了死亡的人,我们在这里祝愿他“回家快 乐”! 六、作业: (1)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写一篇读书报告(1000 字)。 (2)给身在天国的史铁生或他的母亲写一封信,并写一句墓志铭。(发放关于名人墓志
铭的材料) 附:名人墓志铭 聂耳是我国的著名作曲家,他的墓志铭引自法国诗人可拉托的诗句:“我的耳朵宛如贝壳,思念着 大海的涛声。”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的精力,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后35位,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 圆周率数值。在他的墓碑上就刻着:“π=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 英国诗人雪莱的墓志铭是莎士比亚《暴风雪》中的诗句:“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 水的变幻,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 爱尔兰诗人叶慈的墓志铭是他去世前夕写的一首诗的最后十七个字:“对人生,对死亡,给予冷然 之一瞥,骑士驰过。 大文豪萧伯纳的墓志铭:“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还是一定会发生。” 大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铭:“恕我不起来了!” 对任何一位画家的赞美,又有什么样的语言,能胜过出现在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墓碑上的:“活着, 大自然害怕他会胜过自己的工作;死了,它又害怕自己也会死亡 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墓志铭精炼:“米兰人亨利·贝尔安眠于此。他曾经生存、写作、恋爱。” 伏尔泰,这位《哲学通信》和史诗《亨利五世》的作者,顺理成章的在专门迎葬伟人的先贤祠里占 了一“席”,并受到这样的赞美:“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他拓展了人类精神,并且使之懂得它应当 是自由的。” 古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的墓志铭出自哲学家柏拉图之手:“美乐女神要寻找一所不朽的宫 殿,终于在阿里斯托芬的灵府发现。” 古希腊大数学家刁藩都的墓志铭:“过路人,这里埋葬着刁藩都的骨灰,下面的数字可以告诉你, 他的一生有多长。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愉快的童年。在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他的面颊上长了细细的胡 须。如此,又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他结了婚。婚后五年,他获得了第一个孩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命 运给这个孩子在世界上的光辉灿烂的生命,只有他父亲的一半。自从儿子死后,他在深切的悲痛中活了 四年,也结束了尘世的生涯。” 杰弗逊是和华盛顿、林肯齐名的美国三大伟人之一,美国的第三任总统。他的墓碑碑文是他自己写 的:“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令的作者和弗吉尼亚大学之父。” 卢梭:“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热爱自然和真理的人。” 马克·吐温:“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贝多芬:“他总是以他自己的一颗人类的善心对待所有的人。” 美国空军颁发紫心勋章给麦洛维奇,表扬他在越战中的英勇表现。后来他被发现是同性恋者,于是 被解除军职。其墓志铭为:“当我在军队时,他们因我杀害两个人给我一枚勋章,却因我爱一个人解除 我的职务。” 普希金:“这儿安葬着普希金和他年轻的缪斯,爱情和懒惰,共同消磨了愉快的一生;他没有做过 什么善事,可在心灵上,却实实在在是个好人。 牛顿临终前曾说:“我只不过是在大海边捡贝壳的小孩”。然而,大异其趣的是,镌刻在这位英国大 科学家的墓碑上的,却是:“死去的人们应该庆贺自己,因为人类产生了这样伟大的装饰品。” 日本医学家野口英世,曾长期工作和生活在美国。为了探究肆虐在非洲的黄热病病源,声誉日隆、 功成名就的他,力排众议,毅然决定亲自深入疫区,终于殉职。在纽约乌兹德伦墓地上的他的铜板墓碑 上,刻的是:“生于日本猪苗代,死于非洲哥尔多克斯,献身科学,为科学而生,为科学而死。” 英国大诗人莎士比亚对自己遗骸、“阴宅”的珍爱,似乎并不在著名的埃及法老之下,法老库孚墓 碑上,有令人恐怖的咒语:“不论是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冀’将在他头上降临。”而莎士比亚 的墓志铭,据说是他自己撰写的:“看在耶稣的份上,好朋友,切莫挖掘这黄土下的灵柩;让我安息者 将得到上帝祝福,迁我尸骨者将受亡灵诅咒。” 七、教学反思: 初语七上教案第11页共65页
初语七上教案·第 11 页 共 65 页 铭的材料) 附:名人墓志铭 聂耳是我国的著名作曲家,他的墓志铭引自法国诗人可拉托的诗句:“我的耳朵宛如贝壳,思念着 大海的涛声。” 16 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的精力,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后 35 位,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 圆周率数值。在他的墓碑上就刻着:“π=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 英国诗人雪莱的墓志铭是莎士比亚《暴风雪》中的诗句:“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 水的变幻,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 爱尔兰诗人叶慈的墓志铭是他去世前夕写的一首诗的最后十七个字:“对人生,对死亡,给予冷然 之一瞥,骑士驰过。” 大文豪萧伯纳的墓志铭:“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还是一定会发生。” 大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铭:“恕我不起来了!” 对任何一位画家的赞美,又有什么样的语言,能胜过出现在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墓碑上的:“活着, 大自然害怕他会胜过自己的工作;死了,它又害怕自己也会死亡。” 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墓志铭精炼:“米兰人亨利·贝尔安眠于此。他曾经生存、写作、恋爱。” 伏尔泰,这位《哲学通信》和史诗《亨利五世》的作者,顺理成章的在专门迎葬伟人的先贤祠里占 了一“席”,并受到这样的赞美:“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他拓展了人类精神,并且使之懂得它应当 是自由的。” 古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的墓志铭出自哲学家柏拉图之手:“美乐女神要寻找一所不朽的宫 殿,终于在阿里斯托芬的灵府发现。” 古希腊大数学家刁藩都的墓志铭:“过路人,这里埋葬着刁藩都的骨灰,下面的数字可以告诉你, 他的一生有多长。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愉快的童年。在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他的面颊上长了细细的胡 须。如此,又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他结了婚。婚后五年,他获得了第一个孩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命 运给这个孩子在世界上的光辉灿烂的生命,只有他父亲的一半。自从儿子死后,他在深切的悲痛中活了 四年,也结束了尘世的生涯。” 杰弗逊是和华盛顿、林肯齐名的美国三大伟人之一,美国的第三任总统。他的墓碑碑文是他自己写 的:“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令的作者和弗吉尼亚大学之父。” 卢梭:“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热爱自然和真理的人。” 马克·吐温:“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贝多芬:“他总是以他自己的一颗人类的善心对待所有的人。” 美国空军颁发紫心勋章给麦洛维奇,表扬他在越战中的英勇表现。后来他被发现是同性恋者,于是 被解除军职。其墓志铭为:“当我在军队时,他们因我杀害两个人给我一枚勋章,却因我爱一个人解除 我的职务。” 普希金:“这儿安葬着普希金和他年轻的缪斯,爱情和懒惰,共同消磨了愉快的一生;他没有做过 什么善事,可在心灵上,却实实在在是个好人。” 牛顿临终前曾说:“我只不过是在大海边捡贝壳的小孩”。然而,大异其趣的是,镌刻在这位英国大 科学家的墓碑上的,却是:“死去的人们应该庆贺自己,因为人类产生了这样伟大的装饰品。” 日本医学家野口英世,曾长期工作和生活在美国。为了探究肆虐在非洲的黄热病病源,声誉日隆、 功成名就的他,力排众议,毅然决定亲自深入疫区,终于殉职。在纽约乌兹德伦墓地上的他的铜板墓碑 上,刻的是:“生于日本猪苗代,死于非洲哥尔多克斯,献身科学,为科学而生,为科学而死。” 英国大诗人莎士比亚对自己遗骸、“阴宅”的珍爱,似乎并不在著名的埃及法老之下,法老库孚墓 碑上,有令人恐怖的咒语:“不论是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冀’将在他头上降临。”而莎士比亚 的墓志铭,据说是他自己撰写的:“看在耶稣的份上,好朋友,切莫挖掘这黄土下的灵柩;让我安息者 将得到上帝祝福,迁我尸骨者将受亡灵诅咒。” 七、教学反思:
七上语文第06课.散步.教案 设计着: 审稿:2016级语文组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读音及词义: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懂得思想感情 2通过朗读去品味文中画面的优美和细节的动人: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勾画重点 3感知文中蕴涵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2.指导学生把握文本独特的写法,学习运用选取描写亲情的独到角度 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 2在指导学生批注阅读中,逐步提高赏读美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讨论法与点拨法、品读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亲情话题导入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新字、词,利用工具书,掌握音、义。(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并板书) 生字:嫩芽(nen)拆散(chai)委屈(qu)熬(do) 分歧(q1)水波粼粼(In) 多音字 累 铺 解释词语: 信服:相信并佩服。 粼粼:形容水明净的样子。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委屈:受到不因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求初步理解课文。 3、请学生表演朗读自己喜欢并认为读的好的句子。 三、请学生按自己的理解介绍课文内容 1、请学生表述你对课文内人物的理解:表达方式如: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教师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板书) 2、师生从不同角度表述并介绍课文内容。(教师板书) 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由品读课文 1、教师指导圈画美点 2、学生自由对课文美点品读 3、教师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 问题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顺序可以调换吗? “我的母亲有熬过了一个严冬。”为什么是“熬”过了一个严冬? 发生分歧后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4、师生共同探讨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初语七上教案第12页共65页
初语七上教案·第 12 页 共 65 页 七上语文第 06 课. 散步. 教案 设计者: 审稿:2016 级语文组 教学目标 1. 积累词语掌握读音及词义;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懂得思想感情. 2.:通过朗读去品味文中画面的优美和细节的动人;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勾画重点. 3.感知文中蕴涵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2. 指导学生把握文本独特的写法,学习运用选取描写亲情的独到角度。 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 2.在指导学生批注阅读中,逐步提高赏读美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讨论法与点拨法、品读法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由亲情话题导入。 二、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新字、词,利用工具书,掌握音、义。(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并板书) 生字:嫩芽(nèn) 拆散 ( chāi )委屈 ( qū ) 熬 ( áo ) 分歧( qí ) 水波粼粼( lín ) 多音字: 累 铺 解释词语: 信服:相信并佩服。 粼粼:形容水明净的样子。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委屈:受到不因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2、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求初步理解课文。 3、 请学生表演朗读自己喜欢并认为读的好的句子。 三、 请学生按自己的理解介绍课文内容。 1、 请学生表述你对课文内人物的理解:表达方式如: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教师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板书) 2、 师生从不同角度表述并介绍课文内容。(教师板书) 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由品读课文。 1、 教师指导圈画美点。 2、 学生自由对课文美点品读。 3、 教师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问题: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顺序可以调换吗? “我的母亲有熬过了一个严冬。”为什么是“熬”过了一个严冬? 发生分歧后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4、 师生共同探讨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五、文本延伸 1、请学生说说关于亲情的故事。 2、动笔书写亲情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阅读课本后的《三代》,与课文相比哪一个故事更感动你?为什么? 八、教学反思: 七上语文第07课.散文诗两首.教案 设计者:杨梅审稿:2016级语文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理解两首诗末尾语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习这两首散文诗借助具体形象抒发对母爱的爱的手法,写一段话,表达对父母的爱。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两首诗,进行朗诵比赛,直至背诵。 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篇末含蓄的语句理解。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1课时 、导入 同学们,在5·12特大地震中,发生了众多感人的一幕,其中有一条感动全中国的短信:“亲爱的宝 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双膝跪着,双手 扶着地支撑着身体,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毫发未伤。这说明什么呢?父母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世 界上最崇高、最无私的一种爱。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两首表达母亲与孩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 《金色花》和《荷叶母亲》 、研读《金色花》 1、走近作者 泰戈尔一印度著名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他的创作有五十多本诗和散文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 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戏剧。他著名的散文诗集有《飞鸟集》、《新月集》、《园丁集》、《吉檀 迦利》等。用孟加拉文写作,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一种最高 尚、最纯洁的爱 2、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一班得瑞《初雪》)。(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学生仿读。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3)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 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 (4)男女生朗读比赛,互相点评。 3、感知诗意 初语七上教案第13页共65页
初语七上教案·第 13 页 共 65 页 五、文本延伸 1、 请学生说说关于亲情的故事。 2、 动笔书写亲情。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阅读课本后的《三代》,与课文相比哪一个故事更感动你?为什么? 八、教学反思: 七上语文第 07 课. 散文诗两首. 教案 设计者:杨梅 审稿:2016级语文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理解两首诗末尾语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习这两首散文诗借助具体形象抒发对母爱的爱的手法,写一段话,表达对父母的爱。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两首诗,进行朗诵比赛,直至背诵。 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篇末含蓄的语句理解。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1 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 5•12 特大地震中,发生了众多感人的一幕,其中有一条感动全中国的短信:“亲爱的宝 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双膝跪着,双手 扶着地支撑着身体,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毫发未伤。这说明什么呢?父母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世 界上最崇高、最无私的一种爱。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两首表达母亲与孩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 《金色花》和《荷叶 母亲》。 二、研读《金色花》 1、走近作者 泰戈尔—印度著名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他的创作有五十多本诗和散文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 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戏剧。他著名的散文诗集有《飞鸟集》、《新月集》、《园丁集》、《吉檀 迦利》等。用孟加拉文写作,1913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一种最高 尚、最纯洁的爱。 2、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班得瑞《初雪》)。(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学生仿读。)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3)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 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 (4)男女生朗读比赛,互相点评。 3、感知诗意
师:现在请同学们小组交流,谈谈读过诗后的整体感受,说出你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用“我从文中读出了一个 小男孩(妈妈),从 看出。”句式说话 明确:全诗展现了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我 个机灵可爱的孩子,“我 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我”天真稚气,却藏着自己的秘密,不让 母亲知道,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 4、问题探讨: (1)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吗? (2)“看着你工作”“你会嗅到花香”“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都 是为了什么? (3)妈妈为什么责怪孩子?还骂“你这坏孩子”是什么口吻?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 好事?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 (1)“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是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为妈妈做点事,给妈妈带来一些温馨 和幸福。 (2)我在一天时间里,与妈妈嬉戏,看着妈妈工作;在妈妈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让妈妈沐浴在花香中;在妈妈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妈妈所读的书页上,替妈妈遮阳。这都是 为了回报妈妈的关爱,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3)诗歌第二节,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像,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 种惊慌紧张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孩子,又惊又喜,责怪中透出至真的母爱。 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 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瞒着妈妈。天真稚气,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妈妈的感情。 5、理性感悟 师:诗人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金黄的色彩象征什么?结合注释,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诗人把孩 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是在赞美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 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金色花是诗人新奇而美妙 的想像 品读《荷叶母亲》 1、走近作者 泰戈尔对中国诗(特别是散文诗)的影响是广泛的,其中冰心最得其思想和艺术精髓。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1900年生于福建 个思想开明的海军军官家庭,幼年广泛接触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冰心是“五四”新 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创作最显功力的是“冰心体”散文和“小诗”,它们以细腻 温柔而又微带忧愁的情调写母爱与童心、自然以及人生,语言清新淡雅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又情韵悠 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2、学生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3、问题探讨: (1)这首诗着重描写的是什么? 生:着力描写红莲,重点是雨中的莲花。 (2)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赏莲的情景? 生:做铺垫,将花与人紧密联系,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3)作者情绪怎样变化,有什么作用? 生:作者的情绪:烦闷一一不适意一一不宁的心绪散尽。表露了作者关注花的命运的感情 (4)篇末“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的 荫蔽?”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母亲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我 初语七上教案第14页共65页
初语七上教案·第 14 页 共 65 页 师:现在请同学们小组交流,谈谈读过诗后的整体感受,说出你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用“我从文中读出了一个_______小男孩(妈妈),从_____________看出。”句式说话。 明确:全诗展现了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孩子,“我” 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我”天真稚气,却藏着自己的秘密,不让 母亲知道,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 4、问题探讨: (1)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吗? (2)“看着你工作”“你会嗅到花香”“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都 是为了什么? (3)妈妈为什么责怪孩子?还骂“你这坏孩子”是什么口吻?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 好事?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 (1)“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是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为妈妈做点事,给妈妈带来一些温馨 和幸福。 (2)我在一天时间里,与妈妈嬉戏,看着妈妈工作;在妈妈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让妈妈沐浴在花香中;在妈妈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妈妈所读的书页上,替妈妈遮阳。这都是 为了回报妈妈的关爱,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3)诗歌第二节,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像,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 种惊慌紧张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孩子,又惊又喜,责怪中透出至真的母爱。 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 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瞒着妈妈。天真稚气,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妈妈的感情。 5、理性感悟 师:诗人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金黄的色彩象征什么?结合注释,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诗人把孩 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是在赞美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 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金色花是诗人新奇而美妙 的想像。 三、品读《荷叶 母亲》 1、走近作者 泰戈尔对中国诗(特别是散文诗)的影响是广泛的,其中冰心最得其思想和艺术精髓。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1900 年生于福建 一个思想开明的海军军官家庭,幼年广泛接触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冰心是“五四”新 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创作最显功力的是“冰心体”散文和“小诗”,它们以细腻 温柔而又微带忧愁的情调写母爱与童心、自然以及人生,语言清新淡雅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又情韵悠 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2、学生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3、问题探讨: (1)这首诗着重描写的是什么? 生:着力描写红莲,重点是雨中的莲花。 (2)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赏莲的情景? 生:做铺垫,将花与人紧密联系,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3)作者情绪怎样变化,有什么作用? 生:作者的情绪: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表露了作者关注花的命运的感情。 (4)篇末“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的 荫蔽?”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母亲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