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技术 由于种种原因,在一些欧、美、日等西方国家常常把部分微波波段分为L、S、 C、X、Ku、K、Ka等波段(或称子波段),具体如表1-2所示。 表1-2无线通信中所使用的部分微波波段的名称 频率和波长 波段代号 频率范围 波长范围 5 3015cm 2-4Gz 15-75cm 4-8GHz 75375cm 8-13Gt 375-231cm 13-18GH 231.67cm 18-28G 167-1.07cm a 2840G 1.070.75cm 1.3无线通信所涉及到的地球大气层 无线通信中的电磁波传播会涉及到地球大气层,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地球大气 层的有关知识。 地球上面的大气层的结构如图1-1所示。地球大气层中最低的一层是对流层, 其厚度平均约10-20公里,由于其贴近地表面,大气的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 下降,空气对流十分须繁。所谓“对流”的称谓就是基于“空气对流剧烈 而确定的。对流层的平均高度随地域变化而有所差异,温带地区为10-12公 里,赤道附近为16-18公里。在对流层集中了大气中90%以上的水气和34 以上的大气质量。 在对流层的上面一层是平流层,又称同温层,距地面约2040公里。在平流 层上面是电离层
无线通信技术 ~e?# #/Ja ## ## ## /aa} 1-2 L 1~2GHz 30~15cm S 2~4GHz 15~7.5cm C 4~8GHz 7.5~3.75cm X 8~13GHz 3.75~2.31cm Ku 13~18GHz 2.31~1.67cm K 18~28GHz 1.67~1.07cm Ka 28~40GHz 1.07~0.75cm 1.3 g *B@4bcy@4 ¡ @¢£4¤¥( @4g¦]§¨© ª«¬®¯ ! °~eª±²@}£4³¬hi´¬µ¶· y¸¨©¹Zº»¼¨©½»¾§¿e¼¨©ÀÁ½ ·Âè©®´¬h@ÄÅÆ·DdzÈ@É ! ° ÊË̲ "! °?¨©ÍgN4g #!¢Î $% !¢4ÏÐ ?¨©¢£§©ÑG³Ò@£¯ !% °?© ¢£§Ó
第一无线通的基本概念 地球 图11地球表面的大气结构示意图 电离层是地球大气层的一部分。处于这种高度的大气,其对流作用甚小,在 太阳的辐射作用以及宇宙射线的影响下产生电离,形成相当多的离子和自由 电子。按离地球表面的高度,电离层依次分为D层、E层、F,层和F,层等四 层,如图1-2所示。在白天,这四层电离层均存在:在晚上,D层消失,下 层和下,层合并为一层(这时仍称为F,层), 5呢 D层 地球 图12电离层的结构示意图 3
第一章 无线通信的基本概念 !" Ó§@4Ôe´¬4ª¨©ÕÖ×? ØÙÕ!*ÚÛÜÝy;<ÓÞßàáFÓ â~ ãÓ@}£´¬Óäå & #' #( (/æ ( ?çèæÓ®é?ê?ë¢& ìí( (îïHð ( #$% !"
无线通信技术 1.4无线通信的电磁波传播 无线通信中的电磁波按照其波长的不同具有不同的传摇特点,下面按波长分 述如下: 1.4.1极长波(极低频ELF)传播 极长波是指波长为1~10万公里(频率为3-30z)的电磁波。理论研究表明, 这一波段的电磁波沿陆地表面和海水中传播的衰耗极小。 1.4.2超长波(超低频SLF)传播 超长波是指波长1千公里至1万公里(频率为30-300z)的电磁波。这 波段的电磁波传播十分稳定,在海水中衰耗很小(频率为75时衰耗系数 为0.3dB/m)对海水穿透能力很强,可深达100m以上。 1.4.3甚长波(甚低频VLF)传播 甚长波是指波长10公里~100公里(频率为3-30kH2)的电磁波。无线通信 中使用的甚长波的频率为10-30kHz,该波段的电磁波可在大地与低层的电 离层间形成的波导中进行传播,距离可达数千公里乃至覆盖全球。 1.4.4长波(低频LF)传播 长波是指波长1公里~10公里(领率为30-300kHz)的电磁波。其可沿地表 面传播(地波)和靠电离层反射传播(天波)。天波虽然可由电离层反射传 播较远,但电离层对其吸收较强,且由于低层电离层参数变化大,极不稳定, 衰落严重。地波传播主要与大地的导电率有关,传播较为稳定,在陆地一般 传播距离为几十到几百公里。当天波、地波同时存在时,会产生相互干涉 也会形成哀落。当地波在海面上传播时,由于海水导电率高,因而电磁波哀 耗较小,传播距离比陆地要远得多,可达数百乃至数千公里。该波段的低端 (30-60kHz)的电磁波能穿透一定深度的海水,可用于对潜艇通信
无线通信技术 1.4 gãñªfEGEG òóy£ãf ôyõ 1.4.1 ELF öf§÷f ! ø°Z[ !)*ùúûü}ý aþ@}£ Îg ö× 1.4.2 SLF sf§÷f °z ø°Z[ !)* a ¹Ã?Îg×Z[ )* H& +,$¨Î !¢ 1.4.3 VLF Öf§÷f °! °Z[ !-)* gYÖfZ[ !-)*a ?4@] ÓÞßgLM ÒÓ &°z 1.4.4 LF f§÷f °! °Z[ !-)*ª þ@} £ @ Ó èè ~Ó \Ó¨ªA\~e]Ó&ÅÆ4öEà !@ bc4@[ \Ã?@" ÒÓ#¹B#$°áè#@GHé?H;<à%& Þßá@?£¢ H~eÎ[´· \× ÒÓ'@c(F &$z&°a]) !"-)* à ¬Î e¨*+
第一无线通俗的基本概念 1.4.5中波(中频MF)传播 中波是指波长100米~1000米(频率为300-3000kH2)的电磁波。中波可沿 地表面传播(地波)和靠电离层反射传播(天波)。中波沿地表面传播时, 受地表面的吸收较长波严重。中波的天波传播与昼夜变化有关。在白天,电 离层的D层对中波吸收较为严重,中波难以天波的形式传播,只能靠地波传 播。在夜间,电离层的D层消失,E层电子密度下降,高度上升,对中波的 吸收减小,因而中波可由电离层的E层反射。在夜间,中波除靠地波传播之 外,还靠天波传播。 1.4.6短波(高频HF)传播 短波是指波长为10米-100米(频率为3-30MH2)的电磁波。短波可沿地表 面传播(地波),沿空间以直接或绕射方式传播(空间波)和靠电离层反射 传播(天波)。由于地表面对短波的吸收强烈(与中波相比),且随频率的升 高而明显增大。因而,短波的地波传播一般不超过几十公里(在短波的低端)。 短波的空间波传播主婴是靠电波的直射和绕射传播。空间波传播方式不是短 波的主要传播方式。短波的天波传播是短波传播的主要方式。短波的天波传 播与电离层的变化(昼夜变化,季节和年的变化,以及磁暴、太阳黑子变化、 核燥炸等)密切相关,也与天线的仰角和工作频率密切相关。由于电离层折 射系数的梯度分布及与频率的关系,短波的传播过程中存在着多径效应,因 而存在着严重的衰落现象。 1.4.7超短波(甚高频VHF)传播 超短波是指波长为1米-10米(频率为30-300MH2)的电磁波。由于地表面 对超短波的吸收严重,同时也由于超短波对电离层的穿透能力强,其在电离 层中的折射系数趋近于1,因而经电离层反射(天波)的能量很小。所以超 短波难以靠地波和天波传播,而主要以直射方式(即所谓的“视距”方式) 传播。另外,由于对流层中的大气潘流气团对超短波有散射作用,因而超短 波利用这种散射作用,可实现超短波的“超视距”传播,超短波具有一定的 绕射传播能力,其频率越高,绕射能力也就越差
第一章 无线通信的基本概念 1.4.5 MF g§÷f v! vZ[ !-)*g þ @}£ @ Ó ègþ@}£ H ,@}£A\f !gè -.ÅÆ?çè Ó & ¨gA\ !g/!èÞ 0 @ ?.Ó & ìí' 1¬y¸´¬¢2¨g A3×·g ~Ó ' ?.g4@ 56è 1.4.6 HF 7§÷f v! vZ[ !)*7 þ@} £ @þ!89: Ó è~e@}£¨7AÁgà'hZ[2 ´·ý;µ4·7@ "Es#¹°?7]) 7 bc§8 : E§7 bc 7è §7 bc7è ÓÅÆ-.ÅÆ<- 2ÅÆ!*=#ØÙ>ÅÆ# ?@A/1BàèCD EÕZ[1Bà~eÓF &G¬H*Z[7 Igé?iFJKL ·é?i !MN 1.4.7 VHF s7§÷f v! vZ[ !)*~e@}£ ¨s7A !GH~es7¨Ó ª?Ó gF&O²e · Óè Ð×!s 7/!@ è ·bc!8P»¼,Ò½ Q5~e¨©g4R©S¨s7TÕ·s7 TÕ OMs7¼s,Ò½ s7à : ªZ[U´: ¾UD
无线通信技术 1.4.8微波传播 微波是指波长小于1米(频率高于300MHz)的电磁波。目前又按其波长的 不同,分为分米波(特高频UHF)、厘米波(超高频SHF)、毫米波(极高频 EHF)和亚毫米波(至高频THF)。 微波的传播类似于光波的传播,是一种视距传播。其主要在对流层内进行。 总的说来,这种传播方式比较稳定,但其传播也受到大气折射和地面反射的 影响。另外,对流层中的大气湍流气团对微波有散射作用。利用这种散射作 用可实现微波的超视距传播。 1.4.9激光传播 鉴于光也是一种电磁波,而激光是相干性好的单色光。因而激光的传播也是 一种电磁波的传播。激光在大气中的传播主要是视距传播,易受气候影响。 大气中的氧、氨、二氧化碳、水蒸汽等对激光信号有吸收作用:大气分子密 度的不均匀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尘埃、烟、水晶、盐粒子、微生物和微小水滴 对光信号均有散射作用,由地球表面的空气对流引起的大气湍流可对激光传 播产生光束偏转、光束扩散和光速闪烁,某些波长的激光(如=0.5μm的兰 绿激光)可在水中传播
无线通信技术 1.4.8 §÷f×e vZ[´e )*.rÑãªf EGvò´Z .)(#Vvs´Z )(#uvö´Z ')( tuvz´Z /)( WXe{ §,Ò ªbc?¨©YLM Z[\ '\ê ,B4F @£ ÜÝQ5¨©g4R©S¨TÕTÕ OMs,Ò 1.4.9 ]e{§·^{§à&_`ab{·^{ § ^{?4g bc§,Ò c,dÜÝ 4ge#f#geÆh#Îij/¨^{CAÕê41 ¬E®k lm?4gno#p#Îq#rs#<t ×Îu ¨{C®TÕ~@}£¨©vw4R© ¨^{ ;<{xyz#{xqT {{|}~f^{0+ ^{ ?Îg